趙永山
“花兒”是我國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自然環(huán)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歷史演變、文化傳承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出流傳地域廣闊,傳唱民族眾多,唱詞結構奇特,音樂曲令豐富,學術研究最廣等特點?!盎▋骸鄙婕暗姆秶軓V,包括音樂學、民族學、人類學、傳播學、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學科。因其文化積淀深厚,具有濃郁的西北風情,被譽為“大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我國迅速發(fā)展,覆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新聞、廣告、藝術等各個領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以來,一些“花兒”歌手借助互聯網的優(yōu)勢,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花兒”的傳唱與交流,形成一種時尚及潮流,影響著“花兒”在信息化、多媒體時代的保護與傳承?;ヂ摼W對“花兒”的影響,互聯網背景下的“花兒”特點,以及互聯網背景下的“花兒”保護與傳承,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焦點。
一、互聯網對“花兒”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花兒”的演唱族群、演唱環(huán)境、演唱范圍在不斷的變化以至于擴大,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快速影響下,“花兒”的傳唱觀念、傳承場域、傳承方式方面的變化比較明顯。
(一)傳唱觀念的影響
“花兒”是一種高腔山歌,在民間有“山歌”“大山歌”“野曲”的稱謂,它的本質就是一種情歌。一般演唱“花兒”的地方都是遠離村莊、遠離人群的空曠山野,或者是河邊、山林等地。在民間,演唱“花兒”是有很多禁忌的。比如:家里不能唱“花兒”,村子里不能唱“花兒”,有輩分的人之間不能唱“花兒”等等。從這些風俗習慣上可以看出,“花兒”的演唱受中國社會倫理關系、道德關系、文化審美的影響比較大。一般不允許在有違倫理的地方演唱,只允許在不太講究倫理關系、血緣關系、社會關系、道德關系的地方演唱。這些現象也足以說明,“花兒”傳統(tǒng)的傳唱觀念還是比較保守的,其傳唱習慣與當地的民風民俗是緊密聯系的。
互聯網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在互聯網上可進行文字閱讀、視頻觀看、語音交流、郵件發(fā)送、貿易交易等活動。它對人的自由化程度要求比較高,使用環(huán)境相對自由,一般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互聯網的這種優(yōu)勢,恰好對“花兒”的網絡化傳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網絡上傳唱“花兒”的現象來看,因不受演唱環(huán)境、演唱時間的限制及約束,因此,大部分網絡歌手傳唱“花兒”的觀念比以前更加開放、大膽及超前,許多“花兒”愛好者成了他們的粉絲,用網絡平臺聽“花兒”已成了普通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潮流迎合了多元文化時代的“快餐式”文化消費需求,繼而催生了一批人氣指數非常高的“網紅”歌手在網絡上一夜成名。
(二)傳承場域的影響
在民間,一年一度的花兒會是“花兒”傳唱區(qū)群眾最最向往的地方。到了每年的“花兒會”時間,素不相識的“花兒”愛好者會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來花兒會漫“花兒”、聽“花兒”,享受“花兒”會場帶給他們酣暢淋漓的心靈感受和情感宣泄。所以說,“花兒會”又成了民間“花兒”傳承的主陣地。如,甘肅的松鳴巖“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青海的瞿曇寺“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等,在民間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著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花兒”唱家定期或不定期的來此交流“花兒”、切磋“花兒”。2004年松鳴巖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就足以說明民間“花兒會”在“花兒”傳承方面的重要性。
互聯網背景下的“花兒”傳承,基本上脫離了以“花兒會”為主要傳承空間的民間傳承,使“花兒”的傳承場域從田野走向了網絡,開啟了信息化時代下的“花兒”傳承新模式,推動了新媒體時代下的“花兒”向網絡化傳承及發(fā)展靠近。這種傳承模式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的時效性,也就是歌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與聽眾在網絡上完成“花兒”方面的交流,達到借助互聯網傳承“花兒”的目的。
(三)傳承方式的影響
傳統(tǒng)的“花兒”傳承都是以拜師學藝、子承父業(yè)、家族傳承等民間常有的方式進行的。一般情況下,傳承者對被傳承者進行“花兒”的教唱時,基本上都采用以民間固有的“心口相傳”方式進行,即“口傳心授”,或者說是“口耳相傳”。這種傳承方式在中國民歌中是常見的,其特點是“人存樂存,人亡樂亡”“無聲不傳、樂隨人移”。由此說明,“花兒”的傳承都扎根于民間,是靠老百姓集體的智慧以活態(tài)的形式代代相傳的。
這種傳承方式不僅是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這種方式對中國社會的社會關系有直接的影響,會影響到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東西。在互聯網上進行的“花兒”傳承,注重的是它的傳播速度及傳播效應,從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利用互聯網傳播“花兒”的輻射面比傳統(tǒng)的大,是符合多媒體、信息化時代文化傳承需求的。
二、 互聯網背景下“花兒”呈現的新特點
傳統(tǒng)的“花兒”是以“口傳心授”或者說是“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相傳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歌者以即興演唱的方式表達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而互聯網背景下的“花兒”,除了傳統(tǒng)的這些特點以外,還有明顯的時代特點。
(一)傳播方式現代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網絡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社會的主流生活方式。許多“花兒”歌手充分利用網絡社交平臺,開通個人直播間,在網上與“花兒”愛好者進行交流與互動。這種模式最近幾年非常火爆,深受群眾喜歡。它的本質就是從以前傳統(tǒng)的以“花兒會”、山場、廟會等場域為中心進行“花兒”傳播與傳承的方式,變成了借用互聯網優(yōu)勢,以現代的科技手段,在網絡上進行“花兒”的傳播、傳承與發(fā)展,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其特點是歌者不受演唱時空的限制,在網絡上可隨時隨地與廣大“花兒”好家及歌手進行交流與互動,達到“以花為媒”“以歌會友”的目的及效果。
它的優(yōu)勢就是縮短了歌手與歌手、歌手與“花兒”好家之間因地域限制、時間限制等因素造成的距離,使網絡“花兒”成為歌者與“花兒”愛好者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之間人們的情感交流與思想碰撞。比如: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許多優(yōu)秀“花兒”歌手借助微信群、QQ群、快手直播、抖音等網絡平臺,進行“花兒”的傳播、交流、教學等互動活動,都屬于網絡“花兒”的范疇。這種以網絡為載體的傳播方式,就是利用了互聯網的強大功能,完成了“花兒”的高科技傳播,推動了“花兒”的現代化傳播與傳承。
(二)伴奏樂器多元化
“花兒”的傳統(tǒng)唱法中,大部分歌手演唱“花兒”時沒有使用伴奏樂器,基本上是以清唱為主,民間把這種形式叫做“干砸”或者“干攢”,也有極少部分歌者演唱“花兒”時,有專門的或者隨機的伴奏者拿樂器伴奏。如:甘肅省松鳴巖國家級花兒傳承人馬金山(已故)老先生,在“花兒會”上演唱“花兒”或者指導別人演唱時,喜歡用咪咪、二胡、四弦子做伴奏;寧夏的國家級“花兒”傳承人王德勤演唱“花兒”時,都使用口弦做伴奏?!盎▋骸备枋值倪@種以清唱為主的演唱形式在民間由來已久,這也是“花兒”有別與西北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塔吉克民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民族民歌的重要特點之一。
近幾年,網絡平臺上傳唱的大部分“花兒”,都帶有以電子琴為主要伴奏樂器的伴奏,有的也用迷笛伴奏以及非洲鼓作為伴奏樂器。比如,青海省民族歌舞團馬俊老師的直播團隊,經常用電子琴及非洲鼓作為伴奏樂器;像網紅索菲亞一樣的許許多多的“花兒”直播團隊,大量使用電子琴做伴奏。他們的這種演唱形式很受網民的喜歡,說明“花兒”演唱除了傳統(tǒng)的清唱以外,使用多元化的樂器伴奏,同樣受群眾的喜愛。尤其是電子琴多變的節(jié)奏和豐富的音色,增添了“花兒”伴奏音樂的色彩,滿足了廣大“花兒”愛好者的審美需求。對于歌者來說,既增強了歌者從傳統(tǒng)演唱向現代演唱轉型的信心,又鍛煉了歌者跟音樂伴奏演唱“花兒”的能力。
(三)演唱形式多樣化
“花兒”的傳統(tǒng)演唱形式,因風格原因,會有多種情形?!啊嫔礁瑁傩≌{,“花兒”是人們感情的真實流露,自由自在的、隨意零散的演唱花兒,是“花兒”特點之一。這種演唱主要是以獨唱和齊唱形式進行的?!雹龠@里指的主要是“河州型花兒”的傳統(tǒng)演唱形式?!吧徎ㄉ交▋旱难莩问交旧隙际怯扇搅鶄€人組成的兩個唱花班子采用對唱競賽的方式進行的。其中兩個班子都有自己的串班長和唱把式,這是相同的?!雹诿耖g把這種演唱形式分為:多人演唱眾人合尾法和一人主唱眾人幫腔合尾法。
例1:
油漆漆了碗架了, —— 一腔
有你我就膽大了, —— 二腔
沒你身子軟下了。 —— 三腔
花呀,兩蓮葉兒。 —— 合聲
(注:該“花兒”節(jié)選自著作《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第211頁,屬于“洮岷型花兒”多人演唱眾人合尾法。)
例2:
陰山林里野雞叫,
野雞脫下毛著呢。 一聯—— 一腔
啊呢啊,啊呢啊,啊呢啊,哎 —— 幫腔
我一天想你滿天瞭,
想著滿院跳著呢。 二聯—— 一腔
啊呢啊,啊呢啊,啊呢啊,哎 —— 幫腔
我黑了想到頭雞叫,
心和鈴鐺搖著呢。 三聯—— 一腔
花呀,兩蓮葉兒。 —— 合唱
(注:該“花兒”節(jié)選自著作《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第212頁,屬于“洮岷型花兒”一人主唱眾人幫腔合尾法。)
其實在民間,“河州型花兒”的傳統(tǒng)演唱一般都是以獨唱或者男女對唱形式為主,很少有齊唱與合唱形式出現,而“洮岷型花兒”的演唱里不僅會出現獨唱,而且,會出現一領眾合的齊唱、合唱等形式。
例3:
羊羔們吃草者轉花(了)崖,
霧拉者山根里過來;
尕妹是人間的人(?。┎皇?,
天仙女下凡者下來。
(注:該“花兒”節(jié)選自著作《河州花兒研究》第47頁,屬于“河州型花兒”獨唱形式。)
例4:
女:打馬的鞭子們閃(呀)折了,
走馬的腳步們亂了;
心上的阿哥們出(?。╅T了,
尕刀子絞心者爛了。
男:大羊(嘛)離了個羊(耶)群了,
滿山里轉,
尕羊羔沒吃的奶了;
指甲(嘛)連肉的離(呀)開了,
心扯(呀)爛,
魚離了河里的水了。
(注:該“花兒”節(jié)選自著作《河州花兒研究》第53頁,屬于“河州型花兒”對唱形式。)
比較兩種典型性“花兒”就會發(fā)現,以唱為主是它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共有特性。網絡平臺上出現的“花兒”除了獨唱形式以外,還會以對唱、齊唱、合唱、輪唱、自彈自唱等形式出現,更有甚者將“花兒”演唱與曲藝、舞蹈藝術結合起來,提升了“花兒”的藝術表現力。比如:部分花兒歌手在網絡平臺上演唱“花兒”時,將“花兒”以唱、演、說、奏為一體的立體化形式出現,使“花兒”的藝術功能更加多元,凸顯了“花兒”的當代風貌。
三、 互聯網背景下的“花兒”保護與傳承思考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花兒”以井噴式、爆炸式的速度在各種網絡平臺及空間中快速傳播,這是“花兒”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必然選擇。雖然,這種傳播方式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文化部門、“花兒”研究者、優(yōu)秀“花兒”歌手,時常關注網絡“花兒”的動態(tài),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花兒”傳承策略,以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以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出發(f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做好互聯網背景下的“花兒”保護與傳承工作。
1.傳統(tǒng)“花兒會”的社會功能不能忽視。從“花兒”的普及性角度講,利用網絡平臺傳承“花兒”,對“花兒”的快速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從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學的角度來講,它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花兒會”在移風易俗方面的社會功能。古人云:“移風易俗,莫過于樂”。因此,我們要重視“花兒會”在構建鄉(xiāng)風民俗和教化人心方面的社會作用,不能因為互聯網的影響而忽視“花兒會”的社會功能。
2.“花兒”的傳統(tǒng)傳唱習慣應予以保留?!岸Y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盎▋骸笔沁B接西北漢族與多個少數民族感情的基石和橋梁,在“花兒”的長期影響下,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彼哉f,“花兒”傳統(tǒng)的傳唱形式、演唱風格、傳唱習俗等應該完整的保留,不能以現代網絡“花兒”和流行“花兒”替代傳統(tǒng)“花兒”,這對增強民族文化記憶和文化自信方面有著較為現實的意義。
3.“花兒”的網絡化傳播應有監(jiān)管制度。網絡是時代的產物,社會進步的標志,在互聯網時代它有它生存的空間,也有它生存的道理??梢哉f,在這個信息時代網絡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網絡“花兒”在傳播速度、傳播方式方面比傳統(tǒng)“花兒”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網絡畢竟是一種新事物,許多錯誤的思潮因網絡而不斷產生發(fā)酵,所以,我們對網絡“花兒”應實行有效的監(jiān)管制度,避免一些低俗“花兒”在網上快速傳播,污染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
4.“花兒”歌手的網上傳唱行為需正確引導?!盎▋骸备枋质恰盎▋骸钡睦^承者、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傳承者,正是有了不計其數的優(yōu)秀“花兒”歌手以“愚公移山”“夸父追月”的精神將“花兒”世代傳唱,才使今天的我們有機會來享受這一人類文明的成果。基于此,我們應正確引導優(yōu)秀“花兒”歌手以德為先,以藝為后,鼓勵他們在網絡上傳唱一些正能量的“花兒”,堅決反對利用網絡平臺傳播負能量的“花兒”,影響廣大“花兒”愛好者的文化審美。
5.互聯網下的“花兒”傳承應科學合理。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花兒傳承,由于環(huán)境的特殊性,使傳承者與被傳承者之間缺乏一種明確的師承關系,容易造成傳承關系的混亂及無序。在互聯網上過度地傳承“花兒”,不但會造成這種現象的發(fā)生,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傳承者及與被傳承者之間正常的人際交往,更會造成網絡“花兒”的千人一聲,影響“花兒”“十唱九不同”的原生性特點。因此,相關部門應正確引導傳承者合理使用互聯網進行“花兒”傳承。
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成方式,給不同文化價值觀念交流交融交鋒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③從國家層面上,堅持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維護我國社會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有力保證。因此,以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為核心,以運用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弘揚民族文化為目標的“花兒”的保護與傳承模式,應該是互聯網背景下“花兒”發(fā)展的主要前景。
我們一定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的文藝精神,將具有文化價值和時代風貌的好“花兒”在網絡空間傳播,涵養(yǎng)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低俗“花兒”在網上大行其道,造成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只要我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延續(xù)“花兒”文化的根脈,做好“花兒”的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保護傳承及發(fā)展工作,我們堅信,古老的“花兒”一定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迸發(fā)出新的生機,成為這個時代的中國好聲音。
注釋:
①王沛.王沛中國花兒散論[M].甘肅人們出版社,2018年.第281頁.
②汪鴻明,丁作樞.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0頁.
③邊極,任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1頁.
參考文獻:
[1]王沛.王沛中國花兒散論[M].甘肅人們出版社,2018年.
[2]王沛.河州花兒研究[M].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3]汪鴻明,丁作樞.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
[4]陳元龍.中國花兒縱論[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
[5]馬成俊.青海民間文化新探[M].民族出版社,2008年.
[6]邊極,任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作者單位:臨夏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