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一、食育的問題與現(xiàn)狀
從學校層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問題:
主張不明確。缺乏對兒童實際需求和未來發(fā)展的真正關(guān)注,缺少兒童視角,在思維的辨析、情感的認可、價值的判斷與選擇上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
體系不完整。食育內(nèi)容碎片化、片面化、政策化;缺乏基本框架、系統(tǒng)內(nèi)容、實施模式和基本評價等體系的探索,沒有持續(xù)性規(guī)劃。
落實不到位。食育工作的主體與工作職責不明確,工作形式、途徑比較單一,無法保障相應的推廣與實踐;在社會層面中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無法形成合力。
二、食育的探索與實踐
當食育遇上課堂
學生在課堂上調(diào)侃:“想吃個甜李子,沒有智慧可不行?!庇信勒铡堵浠ㄉ返奈墓P,記錄下自己和媽媽一起在窗臺種蔥,所學到的“不嬌氣、清清白白”的人生道理;還有南方孩子想體驗老北京的春節(jié)習俗,和媽媽一起親手制作臘八蒜的有趣回憶并帶來分享。書里的食物變成了實物,書里的文字變成了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
學生們對食物的天然親近感,成為他們閱讀和寫作的興趣。讀繪本《荷花鎮(zhèn)的早晨》感受市井煙火氣;看電影《小花的味噌湯》為小花媽媽的深情而流淚;一起學唱那首本土著名流行歌曲《藜蒿炒臘肉》,學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給家鄉(xiāng)美食做宣傳。在班上召開“六一美食節(jié)”鼓勵同學把家里制作的美食帶到學校和他人一起分享,引得全年級老師都主動加入。
這種在學科課程、班級管理中加入以食物為載體的德育與智育相融,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點燃他們的熱情,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實現(xiàn)有效轉(zhuǎn)化,從而獲得滿足感。
當食育進入校園
指導學生在校文明用餐,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打造標準化用餐流程,餐前準備、用餐秩序、餐后管理等都有統(tǒng)一要求。用餐時有序的隊伍、餐后用具的整齊擺放,讓文明用餐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
當食育融入生活
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新龍校區(qū)是一所前身為村小的九年一貫制學校,85%以上的生源來自周邊的幾個村。雖然校內(nèi)面積不大,但還是創(chuàng)造條件開辟了一塊植物生態(tài)園。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種植各種蔬菜在學校落實勞動課程。請初中生物老師對生態(tài)園進行技術(shù)指導和監(jiān)督管理。要求各班不找家長當外援,選種、翻土、播撒,每一件事都讓學生自己干,重在引導學生對勞動過程的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許多意外收獲。學生對學校的留戀度增加了,師生關(guān)系更親密了,勞動智慧層出不窮,學生對勞動成果的珍惜超乎想象。這種以種植食物為載體,把體育、勞動教育、美育變成一種綜合性的體驗活動,讓兒童的真、善、美得到了自由向上的成長。
疫情宅家期間,學校把握轉(zhuǎn)化機遇,通過“新龍+”生活課程小組,推出一系列的線上課程。這種從認知、鑒賞到實踐的分層教育,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也改變和豐富了他們的家庭生活。
在此次“贛隨少年手拉手”活動中,五六年級的學生積極向湖北隨州廣水學校的伙伴們宣傳南昌美食,教他們制作南昌美食。在活動中,學生用美食點燃生活的熱情,用美食輸出地方文化,用美食鏈接友誼的橋梁。這種以美食宣傳為途徑的教育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激發(fā)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也促進了社會交流。
無論是學科教育、校園德育還是家校共育,對于食育的多種探索與實踐如同飲食中的“色香味”,是學生成長中難忘的回憶,也給“五育并舉”體系增加了獨有的味道。(作者單位: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