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春
(上海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 201699)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職學生管理,這是當前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個發(fā)展新方向。作為高校教師而言,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中,就需要對此加強研究,找到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
以人為本作為社會當中人的自身屬性、精神屬性、自然屬性,因此,可以融合成一個有機體,三者之間存在辯證統一關系。人作為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更能體現出人文關懷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以人為本就是將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健康、全面作為基本的落腳點和出發(fā)點,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必要場所,同時也能引領社會文明與發(fā)展的主要基地。從當前教育情況來看,學校教育具備傳授知識、啟迪心智、樹立人生價值觀等多重作用,這也是韓愈曾經說的傳道、授業(yè)、解惑[1]。
在打造校園文化時,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的實踐,由此能夠反映出師生整體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規(guī)范,由此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精神氛圍。通過打造和諧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能夠為學生打造帶來更加有序、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緩解壓力,調節(jié)興趣,因為在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長河中,高職院校存在著較短歷史,這一個客觀事實,因為與本科院校相比,起步較晚,特色不明等,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住時代發(fā)展內涵,主動挖掘學校文化的特色和內涵,這樣也能制定出滿足學校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和發(fā)展方向。
從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將不同對象做好分類,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開展學生層次管理工作。在這時需要從不同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水平、心理健康狀況出發(fā),因為他們個人有所差異,所以采用的管理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這時,如果學校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沒有體現出學生水平差異,必然會對于實現教學目標帶來負面影響。在管理過程中,應當將分層次教學法加入其中,從學校從學生核心出發(f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且將其融入心理健康教學當中,這樣才能發(fā)揮其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當對于學生的心理普查結果進行重視,將學生健康作為其中的標準,采用分領導的方式,保證開展更加具備針對性的管理工作,對于管理對象和管理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進行加強,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
因為大學期間正是學生樹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關鍵的節(jié)點,所以可知,針對學生開展管理工作時,不能僅限于適應社會發(fā)展,而是需要將以人為作為基本的發(fā)展理念,對于學生的管理目標和內容做好正確的定位。從客觀角度來看,作為新時代管理人員,須將學生個體相關需求納入管理當中來,利用當前服務式管理,逐漸替代管教式管理模式,如果只是從社會整體需求來考。管理形式和管理內容,導致學生的個體需要被忽視,那么就會使得學生在教師的管教之下,容易形成惰性思維,往往會形成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久而久之,也會促使學生產生反叛心理,無法實現管理效果,最終導致學生逐漸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因此得知,對于學生的個體需求進行重視,能夠有效地打破學生在接受管理時所面對的障礙,同時也能避免學生出現嚴重心理壓抑、扭曲等問題,保證學生得以健康的成長[2]。
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在針對學生開展管理工作時,主要是將調控管理作為其中的框架,各部門、各科室應當明確責任,從管理模式來看,往往看似是無懈可擊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卻遇見各種各樣的問題,那么就是各部門、各科室出現步調不一致、各自為政的情況。從學生的管理層面來看,教務處只是負責管理老師上課情況,保衛(wèi)處只是確保學校的治安不出問題,團委只是負責學生的日常活動,而其他科室與學生有著較小的交流,學校的后勤與行政部門,未能對于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進行重視,往往出現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做好課堂管理工作,只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沒有發(fā)揮其育人的作用,甚至一些人片面地認為學生管理工作全部是班主任、輔導員、學生處的責任。挖其根本,我們能夠發(fā)現學生管理作為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多部門之間共同努力參與,并且要求學校管理者將為學生服務作為基本的理念,切記將以生為本作為工作的重點項目。
因為學生和學校的利益往往是一致的,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生的成才、成長、進步等,都是學校對于學生開展管理最終追求的目標。對于學生管理工作進行核查,確保學校得到發(fā)展和建設。從當前管理行為情況來看,想要獲得成功,那么就必須將學校的發(fā)展需求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共同的融合,這樣才能樹立一致的管理目標。如果我們僅僅在高職院校管理當中,將管理工作放在一個滿足學校發(fā)展的面子工程方面,而導致學生的需求受到忽視,那么就會導致學校在參與活動時,往往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而整個活動也會出現消極被動的情況,甚至會出現梗阻問題。所以高效且優(yōu)質的學生管理工作,應當是確保對學生進行深度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應當處理確定學生在教育當中的中心位置,主動發(fā)揮學生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強化與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通過打造立體化、多樣化的成才標準,牢牢地將全面協調發(fā)展作為中心,為學生打造一個發(fā)揮特長、施展才華、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健康全面地發(fā)展下去。想要實現這些管理目標,那么必須充分地掌握和了解學生心理情況,這樣才能保證學校管理工作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
在學生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確定以生為本,作為高職院校開展的基本管理模式。以生為本理念的出現,那么就需要在全面實施的基礎與前提下,更新觀念,我們需要了解到如何對學生進行管理,應當采用哪一種方法和措施,這些都反映在思想觀念方面。無論是方法改革,還是措施更新,都被人們歸結成是觀念出現問題。所以當我們對于學生管理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時,也應當樹立全新的以人為本觀念,確保將新觀念主動與學校的各項教學活動相互融合,并且采用持之以恒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管理當中的踐行者,所以需要主動與學生形成良好的關系。通過打造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使得以生為本理念得到強化,將理論為基礎,將情感為紐帶,從道德中陶冶情操,從行為中進行創(chuàng)效,由此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和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后期對于學生開展管理工作更加順利。除此之外,也需要主動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相關質量,對于服務育人這一理念進行強化。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都是將學生作為對象,因此,學校所面向的主體就是廣大學生,學生也是學校當中的根本。學校開展任何工作都應當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需要對于服務學生的理念進行強化,對于管理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
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他們必須成立一支高素質的學生管理隊伍。在管理過程中,筆者認為應當做到下述幾點。
一是建設輔導員隊伍。在學生管理過程中,高校輔導員不僅是理論知識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學生在生長過程中,為其提供服務的人員。一方面是因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輔導員往往擔任著雙重角色。除此之外,輔導員還承擔解決學生生活、學習、思想問題等責任。所以在管理過程中,輔導員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主動了解學生,發(fā)現其中問題,這也為后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是做好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大學班級主要是學生在學校期間生活和學習的主要依托,同時也是學校針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和教育管理活動的基本單位。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往往承擔著輔導員這一職責,班主任作為一項苦累又光榮的任務,往往集合嚴父與慈母在一身,采用言傳身教于一體的方式,在這時為了保證班主任的個人能力與教育需求相符合,所以需要打造高質量的班主任隊伍,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管理工作質量得以提高[3]。
三是建設高質量的學生干部隊伍。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干部往往承擔著傳承、接受和傳達任務的責任,同時也發(fā)揮著榜樣、表率和引導作用。因此,學生會作為學生干部工作主要的載體,在團委、黨委的領導之下,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時,能夠發(fā)揮橋梁、紐帶、組織、管理等多重作用。隨著新形勢的到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更好地發(fā)揮出學生干部所具備的積極作用,通過打造高質量的干部隊伍,這樣才能保證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推進過程中,應當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加入其中。為學生打造和諧豐富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構建有序健康的校園生活,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壓力得到緩解,情緒得以釋放。除此之外,在管理過程中,也需要將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標準,采用分類引導的方式,加強管理對象和管理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效率,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