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劉 輝 張翠平 周文鋒
手足口病是以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腔黏膜皰疹為主要臨床特征,以兒童為主要感染對象的常見傳染病,1957年在新西蘭首先被發(fā)現(xiàn)報道,1959年在英國伯明翰流行時被正式命名,1981年在我國上海出現(xiàn)首例病例,2008年5月在我國被列為乙類傳染病。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但高峰都在夏季,初秋有小高峰,有明顯的季節(jié)特點,是一全球性傳染病。用現(xiàn)代醫(yī)學或數(shù)學統(tǒng)計模型也解釋不了為什么有些年份手足口病爆發(fā)大流行及病死率驟增的現(xiàn)象[1]。本文試從中醫(yī)五運六氣角度闡述手足口病的發(fā)病與流行。
手足口病屬于中醫(yī)“痘”“疹”范疇。歷代中醫(yī)文獻從不同角度與方向究其病因,王肯堂《肯堂醫(yī)論·痘疹發(fā)微》云:“痘疹始于胎毒,繼感瘟疫外邪,引動伏毒,勢若燎原,危險萬分,互相傳染,為害閭閻”。朱丹溪《幼科全書》云:“疹雖毒結(jié),多帶時行,氣候暄熱非令,男女傳染而成”。徐春甫《痘疹泄秘》引支氏云“疹癥之發(fā),多在天行,癘氣傳染之時,沿門比屋相傳,輕重相等”。這些文獻說明小兒胎毒內(nèi)伏,被時行邪氣誘發(fā)而發(fā)病。何謂時行天邪呢?
醫(yī)圣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第三》載:“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者時行之氣也。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該段文字詳細說明了非時之氣,及判定非時之氣的時間標準——按斗歷占之,斗歷即“黃歷”。2000年山東招遠市爆發(fā)手足口病大流行,僅招遠市人民醫(yī)院接診1698例,2000年(庚辰年)雖非火運之年,但該地區(qū)上半年嚴重干旱,氣溫偏高,屬于運氣中“剛?cè)崾?,火勝熱化”,與火年氣化相類似,也是非其時有其氣,屬于天行時邪[2]。
對“痘”“疹”疾病病機不僅有胎毒、時行之說,更有進一步深究者,《景岳全書》云:“疹雖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蘊結(jié)脾肺,故發(fā)于皮毛肌肉之間,但一時傳染,大小相似,則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fā)者,此其源雖內(nèi)發(fā)而證多屬表,故其內(nèi)為胎毒,則與痘證同,外有表邪,與傷寒類……其為毒也,總有二火燔灼太陰而脾肺受之”。其二火是指運氣學說中少陰君火與少陽相火,是運氣學說中的司天、在泉,客氣、主氣之少陰君火及少陽相火之氣。余師愚在《疫疹一得·論疫疹因乎運氣》中進一步詳解云:“原夫至此之由,總不外乎氣運,人身一小天地,天地有如是之癘氣,人即有如是之癘疾,緣戊子歲少陰君火司天,大運主之,五六月間,又少陰君火,加以少陽相火,小運主之,二之氣與三之氣合行其令,人身中只有一歲,焉能勝烈火之亢哉”。2008年(戊子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中見太徵火運,安徽阜陽地區(qū)春節(jié)前大雪紛飛,初之氣客氣寒水至而太過,火運被抑,郁而待發(fā),二之氣厥陰風木客主加臨少陰君火,風火相煽,其時段氣溫偏熱,三之氣客氣少陰君火客主加臨少陽相火,君相加臨,其時段氣溫是大暑炎炎,火熱時至,阜陽地區(qū)手足口病爆發(fā),疫情嚴重,發(fā)病近5000例,病死率創(chuàng)歷年之最[3],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guān)注,同年5月手足口病被列為法定乙類傳染病。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的發(fā)病與中醫(yī)五運六氣的君火、相火疊加所致的某一時期,且在此時期與非其令之氣相遇,誘發(fā)加重而流行。
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痘疹總論》曰:“議病究未透徹來路,皆由六氣為病與溫病之源。故論痘發(fā)之源者,只及其半,謂痘證為先天之毒,由肝腎而脾胃而心肺是矣??偽醋h及發(fā)于子午卯酉之年而他年罕發(fā)者和故?”該段文字明確指出“痘”“疹”發(fā)病與運氣中“子午卯酉年”關(guān)系密切。
五運六氣學說首見于《素問》“七篇運氣大論+兩遺篇”,這些篇章是五運六氣的基石,《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子午之歲,少見少陰……卯酉之歲,上見陽明……少陰之上,熱氣主之陽……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端貑枴の暹\行大論》曰:“子午之歲,少陰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該段經(jīng)文之意,是指地支為子午之歲時,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地支為卯酉之年時,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端貑枴ぶ琳娲笠摗吩唬骸俺鯕饨K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該段經(jīng)文意指,一般而言,司天主要主上半年氣運。在泉主要主下半年氣運?!稖夭l辨·痘疹總論》釋曰:“蓋子午者,君火司天;卯酉者”,君火在泉;人身之司君火者,少陰也。少陰有兩臟,心與腎也。先天之毒,藏與腎臟,腎者,坎也,有二陰戀一陽,又以太陽寒水為腑,故不發(fā)也,必待君火之年,與人身君火之氣相搏,激而后發(fā)也……蓋人生之胎毒如火藥,歲氣之君火如火線,非此引之不發(fā)。以是之痘證與溫病之發(fā),同一類也”。該經(jīng)文指在子午卯酉之年,少陰君火主運之時,氣運之君火引動伏藏于內(nèi)的“龍雷之火”,易引發(fā)“痘疹”發(fā)生。這不僅是流行“痘疹”的原因,也是誘發(fā)流行“溫病”的原因。2011年(辛卯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中運水不及,五之氣(9月20日—11月20日)厥陰風木客主加臨陽明燥金,秋天本應涼降,遇到代表暖風的厥陰風木,氣候偏暖,利于手足口病毒傳播,10月份后手足口病發(fā)病人數(shù)再次上升,終之氣(11月20日—2012年1月20日)客氣少陰君火客主加臨太陽寒水,且少陰君火在泉,兩火相加,該時段氣候呈現(xiàn)暖冬天氣,在該年11月—12月手足口病出現(xiàn)一個小高峰[4]。
但是否每至“子午卯酉”年都會有“痘疹”流行或大流行呢?《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時有常位,而氣無之常也”,該經(jīng)文指,雖然到了某運氣,但是時氣未必來臨。若某年,少陰君火司天或在泉,如高溫天氣未至,未必會引發(fā)“痘疹“流行。2010年(庚寅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風木在泉在泉,中運金太過,終之氣,六氣為客氣厥陰風木加臨太陽寒水,理論上該年會出現(xiàn)風暖之氣,表現(xiàn)為暖冬,實際上該年冬季氣候偏寒,不利于手足口病毒的傳播,該年年終并未出現(xiàn)手足口病流行[4]。
手足口病的爆發(fā)流行與否,除地支司天在泉屬火以外,尚需根據(jù)客氣變化,加以全面推析。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六十客氣旁通圖》可見,卯酉之歲,少陰君火在泉,因客氣少陰君火客主加臨,冬天反見溫暖,致“蟄蟲出現(xiàn),流水不冰”,非其時而有其氣。辰戌之歲,太陽寒水司天,少陽相火為客之初氣,致濕熱化生,“為瘟疫至”。少陰君火為五之氣客氣,秋涼時節(jié),君火性溫熱之化,見“秋風濕熱,熱病時作”。己亥之歲,少陽相火在泉,“冬溫蟄出,流水不冰”。子午之歲,少陰君火司天,大運亦為火運,主氣二之氣三之氣,一為相火、一為君火合行其令,兩火相加,火淫所勝,肺金所尅。丑未之歲,太陽寒水在泉,主客同氣,大寒凜冽,寒極生熱,重寒則熱。寅申之歲,少陽相火司天,少陰君火為客之初氣,少陰君火客主加臨厥陰風木,主客相生,熱風盛行,熱風傷人,時氣流行。如2009(己丑)年3月后河南民權(quán)地區(qū)手足口病爆發(fā),己丑年,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運為土運不及,為何會手足口病爆發(fā)呢?分析其客氣主氣,初之氣厥陰風木可主加臨厥陰風木,客主同氣。二之氣少陰君火客主加臨少陰君火,客主同氣。三之氣太陰濕土客主加臨少陽相火,火生土,主生客。四之氣,少陽相火客主加臨太陰濕土,火生土,客生主。這4個階段,風、火、濕熱為其特征,尤其是二之氣,二火加臨,其變瘟最速[5]。《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陰司天之政……二之氣,大火正……其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濕蒸相薄,雨乃時降”。流行疫疹,亦屬必然。顧值山教授運用該理論對2009年的手足口病的預警、發(fā)病高峰,緩解時段做出精準的推析[6]。
手足口病幾次較大爆發(fā)流行分別是手足口病1957年(丁酉年)在新西蘭流行,1959年(己亥年)在英國伯明翰流行,1969年(己酉年)至1970年(庚戌年)在日本爆發(fā)流行,中國1981年(辛酉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1983(癸亥年)天津爆發(fā),1986年(丙寅年)再次在天津爆發(fā),1998年(戊寅年)在中國臺灣爆發(fā),報告129106例,死亡405例,2000年(庚辰年)在山東招遠先爆發(fā)流行,2008年(庚子年)在安徽阜陽保安例行,疫情嚴重,病死率在有記錄以來最高,2009年(己丑年)在河南省民權(quán)地區(qū)爆發(fā),2011年(庚寅年)全國范圍內(nèi)高發(fā)。以上可見,手足口病的爆發(fā)也并不完全是“子午卯酉”年,還有什么原因可導致爆發(fā)流行呢?
《素問·刺法論》載:“黃帝問曰:剛?cè)岫?,失守其位,使天運之氣皆虛乎?與民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問!明其奧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謂根之可見,必有逃門”。這段文字是“三年化疫”的理論源頭與基石。該段經(jīng)文意指黃帝問岐伯,司天在泉之氣在氣運行過程中,失去正常交守位置,氣交失守紊亂,為天虛(天運之氣皆虛),給人民造成疫病,可以治療么?岐伯回答說:這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問題啊,明白了天地間氣運交接運行規(guī)律,就知道運氣失常3年后就會化為疫病,認識到了疫病的根本所在,就必定有避去(防治)疫病的法門。此后詳論了各疫病的發(fā)生及治療,這些方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防治疫病的根本?!拔逡咧粒韵嗳疽?,無聞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等朗朗上口的千古名言皆出自于該篇文章。五運六氣成為中醫(yī)學探討天相氣候規(guī)律及其生理、病變、防治規(guī)律的理論,是中華民族科學智慧的體現(xiàn)[7]。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其推演的應驗,北宋劉溫舒以此理論成功預測瘟疫的同時,運用預防手段防止遭受感染,開拓了中醫(yī)防治瘟疫流行的綜合思路,宋朝國家對運氣學說的推行,“司物備藥”成為防治疾病的指導原則。明清溫病大家薛雪指出“凡大疫之年,多有難識之癥,醫(yī)者絕無把握,方藥雜投,夭枉不少,要得其總決,當就3年中司天在泉,推氣候相乖者在何處,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藥,雖不中,不遠矣”[8]。當遇到較大疫病爆發(fā)流轉(zhuǎn)時,一定要追溯3年前的氣候失常所埋下的伏邪病因?,F(xiàn)代有學者應用“三年化疫”論研究痢疾發(fā)病與3年前的氣溫、風速和相對濕度關(guān)系密切,其影響不僅局限于當年的痢疾發(fā)病,更能涉及3年后的痢疾發(fā)病情況[9]。也有學者指出SARS是2000年(庚辰年)的“乙庚失守”導致3年后2003年(癸未年)的“金疫”發(fā)生,是“三年化疫”驗證與表現(xiàn)[10]。
3年為大約之數(shù),不可拘泥,《素問·本病論》載“假令庚辰陽年太過……此乙庚失守,氣候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也就是快則2年,慢則3年化為疫病[6]。
也有一年而化疫者,《傷寒論》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證治準繩·痘疹門疫癘》曰:“又若冬溫,陽氣暴泄,至于來歲,必法瘡疹何也?蓋小雪以后,為終之氣,太陽寒水主之,水德不彰,使厥陰少陰木火之氣,反來乘之,陽氣早發(fā),奉生者少,故來春民多病也。況瘡疹之毒,藏于至陰之下,發(fā)于太陽之經(jīng),當其時而動氣,毒乃發(fā)矣,此冬溫之后必發(fā)瘡疹也”。有研究表明冬季平均氣溫高于2.5 ℃,春季手足口發(fā)病峰值提前1~2個月,且冬季氣溫越高,病情持續(xù)的時間越長,發(fā)病的病例越多[11]。
個人認為廣義的“三年化疫論”是指非時之氣傷人,不即時發(fā)病,于內(nèi)潛伏一段時間后,經(jīng)時氣而誘發(fā)所產(chǎn)生的流行性疾病。
以上從五運六氣學說探討手足口病的發(fā)生與流行,掌握其發(fā)病運氣特點不僅可以指導臨床治療,而且可早期對發(fā)病及流行提出預警及指導防控,但是且不可以機械地套用五運六氣?!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五運六氣有常,有變,有未至而至,有至而太過,有至而不至,有勝氣、復氣之異,有升降失常之變,運氣理論之“?!币子谡莆?,難在其“變”。運氣理論指導臨床,應實時了解氣候、物候等運氣因子變化,動態(tài)分析,不可機械推算,要做到“不以數(shù)推,以象之謂也”,要順天察運,隨機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