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玲
最早是在崇左哪個文學活動和其龍打過一次照面。一個熱情禮貌剛畢業(yè)的年輕人。然后沒了聯系。隔了幾年,他在QQ上說:我多么希望和你交流文學。我一時默然。我開始看他的散文,交流一些看法。
其龍的散文多與他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寫天等的大石山區(qū)、南疆的甘蔗林,寫故鄉(xiāng)親人,寫自己的奔波和吶喊。在《父親的花事》中,親情和三種花遞進式結合起來,最后寫到稻花時,已經開闊起來了,在稻作文化中,土地是根性的意象,稻花則是指向了根性思考。親情外延成為天地的大美、大深沉。即使這三種充滿意象的花不能在城市的陽臺生長,但是人性趨光的本能是我們活下去的力量。這篇散文的結構非常精巧。
其龍寫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鄉(xiāng)土,《高處與低處》巧妙地蘊含了對生態(tài)的思考,人與環(huán)境的相生相成、相愛相殺。這些復雜的命題混沌駁雜,大石山區(qū)草木葳蕤,一切生物雜糅共生,這是大自然的生態(tài)也是文學的生態(tài)。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思考,來自大石山區(qū)的其龍更多的是呈現喀斯特山貌中,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深沉的山更多的是給予,在散文中積蓄力量承載生活的真相。
我們需要有生活在低處的踏實,更需要有生活在高處的清逸。其龍寫到《高處與低處》時,已經有意識地在兩者之中游走,攫取營養(yǎng)和力量,節(jié)奏也不拖沓。一些吉光片羽式的語句閃爍其中,各種知識、生活體驗信手拈來,匯融得也好,總以為要離題時,又巧妙拐了回來。有些長句子就像樹鶯的聲線拉得很長,以為要斷氣了,但是一躍又續(xù)上。
其龍對語句的雕琢甚至是癡迷的,估計心里老早有一段或一句美妙文字,老琢磨著,寫文章的時候一定用上去,哪怕繞了一圈差點迷路也終于用上囤著的好句子。用力過猛的長句子有時候會讓人看到后面又回頭來找主謂賓。我覺得其龍應該思考,是詞語牽帶出情感、細節(jié),還是細節(jié)自然而然迸出詞語,就像成熟的果子自然而然飽溢出汁液。當一些詞語過于炫目時會淹沒情感,憑著血氣方剛,我們可以劍走偏鋒,但是我們知道圓融的氣息會讓人走得更遠。
《空間:貓、硅膠工廠和心脈 》是他散文題材的一種拓展,從大石山區(qū)移植到城市,為了在水泥地、柏油路上扎下根須,作者一步步蓄勢,和自己的焦灼、掙扎和解并且轉化為自己文學的營養(yǎng)。在表達深度與廣度時,其龍有意識附著在人物以及具象的事物上推進,不凌空蹈虛。對生活的思考,不用嘶啞著聲音喊出來,就讓人物在命運中帶出來。
所謂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說的是收筆的能力。所鋪陳的事件、噴薄的碎片化的情感最終能拎出一條線一手挽起來,并聯、收攏起來掌控。這個能力沒有公式可言,是長期積蓄后的觸類旁通。
高處是形而上的思考,低處是扎根土地的具象。高處是理性的,低處是感性的。把散文還給具象的生活,讓生活本身自己散發(fā)出生活哲學,太多概述性的語言會束縛住生活的觸角,太多總結性的語言會直接代替讀者回味生活,稍微留一點空間讓讀者回味,不急著用概述性的語言去蓋棺論定,也是一種圓融吧。
汪曾祺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深以為然。我有理由相信其龍會走得更遠更穩(wěn)健,因為他是一個因為熱愛而純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