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子》一著在我國哲學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思想時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輝,值得細細品味體會。本文就《莊子》中關于“無為”觀點的相關論述進行淺嘗,概說莊子“無為即大為”的思想觀點。
關鍵詞:莊子; 無為 ;道 ; 精神
莊子是中國先秦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當中思想內(nèi)容最豐富、最淵博、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莊子之學有十余萬言,在當時眾多思想大家及流派學說中偏向喜學老子。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則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雖然莊子的學說在歷史上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莊子其人卻并沒有專門的傳記,而是伏在別人的傳記中。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與莊子所主張的純?nèi)坏臒o為的、不建言的學說是很相符的。
莊子與老子相較而言,老子主張功成不居,莊子主張委運乘化;老子有權(quán)謀語,而以功成不居為人生選擇,莊子寧為孤豚,避世保身;老子主張攝生養(yǎng)性,莊子主張養(yǎng)神忘形。在一定意義上,莊子的學說是對老子學說中無為觀念的更完全更徹底的發(fā)展。莊子的學說以道、虛靜、素樸為核心。莊子重視生命,崇尚天性自然,認為外界對人的傷害有三方面:生命毀于殺戮;肢體殘于刑罰;天性壞于禮樂制度。此外,天性的傷害也有毀于主體的貪欲,批評了世人追求名利,也就是“棄生以殉物”,過度追求名利,而將生死都看作是名利之后的位置,永不滿足。莊子主張?zhí)撿o、素樸乃是從主客兩方面解決保身全生的根本。
莊子處身亂世,寄心方外。他的理想是擺脫外在條件的束縛和依賴,實現(xiàn)超然物外的逍遙;他艱難地探討身處亂世保全生命與天性的出路,為此他從各個角度探討人生的自由與價值。莊子崇尚天性自然,否定任何扭曲天性的文化制度;他主張萬物平等,天性自足,反對以自己的偏見“成心”是此非彼;他主張?zhí)竦拍撿o無為,將其視為天地自然的準則,修道的本質(zhì)。
莊子主張逍遙于六合之外,超凡脫俗。莊子具有超越現(xiàn)實的精神,在其《逍遙游》篇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論述中即可看出莊子內(nèi)在的無為即大為的精神境界。莊子所說的獨立的、自主的精神世界不受任何來自現(xiàn)實世界的力量的束縛,而是自由舒展。在天地的大美之中實現(xiàn)通透的萬物之道理,主張一切的無為。對于老子學說的繼承,莊子的“無為”是徹底性的。莊子不主張任何的為,無為是徹底的無為。反對任何在人的意念之中所存在的貪欲,是完全的清凈。正是這樣的無為無累才能夠獲得主體的悠游自在。在莊子的論說之中,莊子不僅僅有直接說明的部分,還采用了非常多的隱喻和借喻,而這一切都在為莊子的主要思想——“無為”服務。
因為無所被使用和企圖,是成為弱者,因此反而并不會受到重視,反而安全了。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莊子在此觀點中舉出了很多的例子,從其所著作品中多處可以看到。如對樹的相關論述中即提到樹木若是長大成材了,成為了可用之物,那么它距離被砍伐就不遠了,但若是中干的枯木,無所可用,對別人來講沒有一點作用,但對自己卻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存活。
這樣無為的境界正是莊子學說中最具特征的特點。大美的觀念就在于天地之間,不去作為是為美。莊子此學說中順應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對后世眾多的文學藝術家、思想家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人正是因為有了貪念和貪欲,所以總是在現(xiàn)世的生存中患得患失。得不到的東西將其置之于自己本身的生命和天性之上加以苦苦追求,求而不得,自尋煩惱和苦楚。而得到了所追求的名利,又想要更多的回報,如此往復沒有盡頭,或者擔心失去已經(jīng)得到的事物。這些想法都在莊子的論述中得到了明確的闡釋,質(zhì)上都是因為貪欲給自身帶來的大煩惱。不能夠順應自然,無為生存,就在自尋的煩惱中給自己徒增痛苦,這是一種對天地自然的不順應,是要改造和發(fā)展其實并不在規(guī)律之中的事物。
在莊子學說之中,“道”是審美的最高境界,一切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只有合于“道”,才能稱之為美。莊子在《胠篋》中描述道:“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儷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边@里的論述就說明了莊子反對人為的損傷事物自然本性的作物。莊子反對在文藝作品中違反天地之大道的創(chuàng)造行為,認為這同樣是違背了自然的天性之美,而是矯揉造作的并不自然的事物,這樣的事物不合乎“道”的文藝標準。
在莊子《養(yǎng)生主》的論述之中有如此論述,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在此論述之中,庖丁解牛,就是合乎天理,完全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是合乎于道的技藝的藝術,是技藝的美的創(chuàng)造,在這樣的過程中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
莊子認為,萬物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美,都是因為合乎天地大道、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句話不是說藝術的,但是卻可以從本句話中看出,遵守無為,遵守萬物的規(guī)律,才能夠達到天地之美,萬物之美恰恰于此。美都存在于虛靜無為之中,虛靜無為就是順應天地的自然規(guī)律。虛是虛而待物,為道即虛。虛也就是淡泊名利,排除各種塵囂的物質(zhì)追求。心靈唯有到了心齋的境界才能夠達到虛靜無為的境界,這種境界是完全的順應自然。
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的美都來自于其所體現(xiàn)的“道”?!暗馈笔敲赖母?,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都應合乎于“道”。所以,若要美出現(xiàn),只有完全忘卻自己,而將自己完全順乎于自然的規(guī)律之中,讓自己無為。需要正確理解的是這里所說的無為,并不是絕對的無所作為,而是融入了天地大道的,以無為求有為。個體存于世,只有將自己的貪欲和貪念完全拋開,全身心地投入到萬物順應的自然規(guī)律之中才能夠?qū)崿F(xiàn)真正的大道?!盁o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知主”的狀態(tài)之下才能夠真正切合到“大道”之中。
大道之學,在于深邃無限,唯有如此,方才能夠讓大道的精神發(fā)揮出其本身特有的思想魅力。唯有正確看待莊子之類學說,深刻體會文本本身的思想內(nèi)涵才能夠?qū)⑵渌枷胫饩`放出世。
作者簡介:劉麗瑩(1996—)女,漢族,遼寧遼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東北大學,專業(yè):藝術學理論。
(東北大學?遼寧?沈陽?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