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閱讀是個復(fù)雜的過程,好的閱讀既要能讀出字詞表層之意,還要能讀出言外之意,甚至寫出言外之意。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基礎(chǔ)閱讀存在于閱讀的始終,只有當讀者完全明白每個字的意思之后,才能試著去了解并努力體會這些字到底要說什么,讀者如果不能精通基礎(chǔ)閱讀,就沒有辦法進入檢視閱讀這一層次,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相當順手,根本不需要停下來落實許多生字詞的意思,也不會被文法或文章結(jié)構(gòu)阻礙住時,才會進入檢視閱讀這一層次。
讀者進入檢視閱讀這一層次,才算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系統(tǒng)的略讀或粗讀,以及粗淺的閱讀是檢視閱讀的兩個步驟,了解讀物的架構(gòu)是絕對需要的,這是為開始分析閱讀所做的預(yù)備,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的組織架構(gòu),而且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不只是一個集合體,而是有機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的,這就相當于我們說的思維導(dǎo)圖,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蘊于其中。分析閱讀是閱讀的主體層次,歷來為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所重視的,主題閱讀涉及閱讀的精髓,牽涉到的往往不只是一本書,可能會牽連到其他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作者與書籍,是一種觸類旁通。讀出言外之意,寫出言外之意,讓書成為讀者的一部分,讓讀者成為書的一部分,才算進入最有效的閱讀的境界。
只要閱讀層次超越了基礎(chǔ)閱讀,那么以適當?shù)捻樞蛱岢鲞m當?shù)膯栴}就成了主動閱讀者要落實的內(nèi)容。閱讀中,讀者首先需要思考從整體上來看,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作者在書中詳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讀者會有自己的期望,在這個過程里,檢視閱讀似乎更能準確地提供正確的答案。在檢視閱讀過程中,讀者需要盡力找到這本書的主題,找出作者主要的想法、聲明和論點,并思考作者是如何依次發(fā)展這個主題的,又是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guān)鍵議題的。閱讀中除了要思考說了什么,還需要思考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如何體現(xiàn)的。如果沒有了解整本書說的是什么,讀者是沒辦法去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如果讀者是認真閱讀的,那么他就會覺得自己有責(zé)任為這本書做出自己的判斷,在他看來,能夠以自己的判斷來掌握這本書的整體或部分道理與意義,分析閱讀才算有成效。主動閱讀開展的過程中要思考的最后一個問題是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閱讀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為獲得資訊而進行的閱讀,一是為增進理解而進行的閱讀。如果讀本提供給讀者的是一些資訊,那么讀者就要自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作者為什么會覺得知道這些資訊很重要,如果在獲取資訊之外,讀者還有問題要提,那么就需要去尋找與問題相關(guān)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取更多的啟示。而能夠超越基礎(chǔ)閱讀這一閱讀層次,努力提出問題并盡力尋求答案,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不同于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讀者要能夠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就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閱讀越主動,讀者在閱讀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越強,收獲也就越多。真正的閱讀,一定是為增進理解而進行的閱讀,而不是純粹為獲得資訊而進行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你什么都沒有,只是憑著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去細細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完成自己的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