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蔡偉在貴州安順學院教三門課,看到學生,他會想到自己。他被知識改變命運,他希望他的學生也如此。
蔡偉是普通人家里的孩子,上學時,他通過語文課本上的一篇篇優(yōu)秀古詩文,喜歡上了古文字。高考落榜后,他先后在工廠里打工、在商場擺攤,但日子再艱難,蔡偉的自學一直沒中斷。他熟悉錦州所有的舊書店,有些書無法外借,他就坐在圖書館里抄。他沉浸在古文字的孤島里,有人說他飯都吃不飽還琢磨“閑書”不務(wù)正業(yè),他從來都不理會。
自學四五年后,24歲的蔡偉寄信給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錫圭。裘錫圭在1997年第1期的《文物》上發(fā)表過《〈神烏賦〉初探》,提及尹灣漢墓出土的簡牘篇目《神烏賦》,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偉寫信表示,“佐子”疑讀為“嗟子”,即“嗟”,是嘆詞。裘錫圭同意了他的看法。兩人開始書信往來,暢談對古文字的研究和見解。
2007年,蔡偉的妻子突然患病,為了多賺些錢,他選擇了蹬三輪車。當時裘教授與復旦大學其他教授正在進行《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工作,就讓蔡偉來幫助他們。古文字本就難認,多數(shù)還模模糊糊,蔡偉一天才能完成一支竹簡。進組一年,他的能力有目共睹,幾位教授很是欣賞,于是聯(lián)名上書教育部幫助他獲得了博士生資格。
博士畢業(yè)的蔡偉,選擇了教書育人。課下,他堅持泡在幾所知名高校主辦的出土文獻網(wǎng)站上,看最新的學術(shù)觀點。但凡出了新材料,他就找來學習。
數(shù)年前,他曾回到昔日的擺攤地,曾經(jīng)一同出攤的4個人,只剩下1個。他記得自己曾是這群攤主里最年輕的,夾在一片吆喝聲中,捧著書的他看上去總有些格格不入。
【素材點撥】從錦州三輪車夫到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再到貴州安順學院老師,回望蔡偉數(shù)十年的漫長逆襲路,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勵志故事,每一次轉(zhuǎn)換身份都異常艱難,啃下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這位視漢字古文字為生命的“字癡”,歷經(jīng)一番寒徹骨,終得梅花撲鼻香。
【適用話題】知識改變命運;歷經(jīng)一番寒徹骨,終得梅花撲鼻香;堅持;熱愛;癡迷……
(南亭摘編自《中國青年報》、光明網(wǎng)、金臺資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