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琴,趙 鮮
(山西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4)
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中,首提“獲得感”,指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1]。投射到教育事業(yè),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作為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應有更多“獲得感”。
在新華字典里,“獲得”就是“得到”的意思,但并無“獲得感”這個詞,所以“獲得感”的涵義需要放在它最初的語境中解讀。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初提“獲得感”,隨即走紅,位居《咬文嚼字》雜志評選的“2015年十大流行語”之首。在當時的語境中,“獲得感”即指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紅利和幸福感??梢?,“獲得感”不僅包含實實在在的得到,還包括在此基礎上的積極的主觀感受。所以,將其遷移至教育領域,當主體成為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語境中,那么獲得感就具有不同的內涵。
在黃冬霞、吳滿意看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因實實在在地收獲體驗而產生的持續(xù)的正向的主觀感受,主要由心理層面的獲得感、思想層面的獲得感和行為層面的獲得感構成”[2]。張業(yè)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或暫時結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由于切實獲得某種需要的滿足而產生的持續(xù)的、正向的主觀體驗”[3]。歐曉靜、蘇國紅認為,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滿足其生理需要、精神需求及行為需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收獲生活的真諦和建構意義世界所體驗的心理狀態(tài)”[4]。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結構劃分為三個模塊,即物質獲得感、意義獲得感和行為獲得感”[5]。趙靜也認為獲得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和心理狀態(tài):“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或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影響后有所收獲,進而產生的主觀積極心理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客觀心理狀態(tài)?!盵6]
綜合不同研究者的觀點,對于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有不同認識和表述,但是核心觀點相同,都是基于習總書記“獲得感”的核心內涵,認為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在思政教育中滿足其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積極的主觀感受或者心理狀態(tài)、心理體驗。難點是獲得感具體包括什么,這取決于滿足了學生哪些需要,這也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焦點。從上述觀點看,主要是滿足學生心理的、思想的、情感的、行為的需要。本次調查與研究就是基于對思政課“獲得感”內涵的以上認識開展的。
為了解和掌握高職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升學生獲得感的途徑,筆者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選取山西省內山西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運城職業(yè)技術學院、運城護理職業(yè)學院、山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臨汾職業(yè)技術學院、運城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運城師范高等??茖W校、潞安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13 所高等職業(yè)院校作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收回有效問卷 4905份。
本次調查對象中,男生占 32.31% ,女生占67.69%;居住地在城鎮(zhèn)的學生占33.54%,居住地在農村的學生占66.46%;一年級學生占63.04%,二年級學生占32.5%,三年級學生占4.46%(因2+1模式,三年級學生基本在校外頂崗實習) ; 理工類學生占19.61% ,人文類學生占4.99%,體育類學生0.12%,藝術類學生占0.63%,農林類學生占2.94%,其他占 71.7%;為中共黨員的學生占0.37% ;為漢族的學生占99.7%。
對不同思政課程的反饋:調查的院校均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課。圖1顯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也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課程,形勢與政策次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這兩項指標相對較低。
圖1 對不同課程的態(tài)度和反饋
對思政課總體的態(tài)度和認知:課程開設上,69.62%認為很有必要,28.81%認為有一定必要,0.31%認為完全沒有必要,1.26%不清楚;對其功能和作用的看法,90.7%認為有利于提高自身道德素養(yǎng),81.73%認為有利于拓展文化知識面,75.47%認為有利于占領思想陣地,抵御不良文化侵蝕。
可見,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開設思政課的意義和作用,但是又由于一些原因不太喜歡。
表1 學生課堂表現(xiàn)自我反饋調查情況
表1顯示學生反饋自身思政課的課堂表現(xiàn),學生能夠理性對待思政課,上課效果較好,但是這與思政教師的日常反饋又不大一致??梢姡瑢W生認識到了思政課的重要性,但是行動上做不到專心學習。
1.直接反映
80%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的學習對自身行為影響比較大,其中37.47%認為影響很大。91.54%的學生認為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質,84.14%認為拓寬了知識面,81.18%認為提高了政治覺悟,65.77%認為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梢?,總體收獲比較理想,比較而言,學生在思想、理論、認知上學習收獲較大,實踐中運用能力尚有提升空間。
2.間接反映
表2顯示,絕大部分學生政治覺悟很高,能夠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歷史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表2 學生政治覺悟調查情況
表3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馬克思主義信仰。
表3 學生馬克思主義思想性調查情況
大部分學生能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人生方向。97%的學生反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會試著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98%的學生反饋自己會客觀、全面、發(fā)展地看待和處理問題。
調查顯示,除性別、生源地、學生身份以外,其他方面差異不明顯。
1.性別差異分析
表4調查顯示,男生比女生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能認識到思政課的意義,學習收獲也相對較大。但是男生經常缺課和從不到課的比例偏高一點,女生全勤率則相對高一點。這可能是性別差異本身在思政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
表4 性別差異調查情況
2.生源地差異分析
生源地為城鎮(zhèn)的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相對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偏高一點,但是農村學生出勤率相對高一點。這可能源于城鄉(xiāng)之間的固有差異。
3.學生干部與學生群眾差異分析
學生干部思想素養(yǎng)相對高一些,但是出勤率上卻偏低一些。從日常觀察看,學生干部課外事務多一些,在事務與學業(yè)之間欠缺協(xié)調。
圖2顯示學生不喜歡思政課的原因:首先,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前沿性、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關注度等方面的影響都占有很大比例,其中教學方式的陳舊和單一最為突出;其次,對學生的關注和與學生的溝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和前沿性。
圖2 學生不喜歡的原因占比圖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教育改革的推動,教學方法不斷更新。生在21世紀的大學生,對教學的方式方法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課堂干擾因素增多,學生能否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學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學方法愈加凸顯其地位。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較強,知識面很廣,不像專業(yè)課可以直接實操,也不像音體美可以直接感受。隨著信息化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越來越新鮮的實踐方式,思政課教學方法的革新顯得更為迫切。單一的講授很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但是照搬其他課程的方式方法也不一定有良好效果。單純追求高科技信息化,學生也只能是一時新鮮。所以,當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思政教育規(guī)律,探索適合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方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教師都知道備課是其基本功,也知道備課的對象不僅是教學內容,還有學生,但是到底怎么備,卻是千差萬別、參差不齊的。尤其如何備學生,雖然也注意研究學生的特點,但更多是從學生的學習能力、愛好興趣方面去選取內容、案例、教學方法,卻對學生的內心需求缺乏了解,對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和情緒缺乏關注,難以達到與學生的共情,結果依然是教與學的貌合神離,教師似乎很投入,學生卻難以全身心投入。因此,即使教學方法不斷推陳出新,一片繁榮,也難以走入學生內心,難以滿足學生需要,學生獲得感也就差一些。
從調查結果看,思想道德素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最受歡迎,獲得感也最強,其次是形勢與政策課。思想道德素養(yǎng)與法律基礎相對來說,與生活的關聯(lián)更為直接,新的案例也不難尋找,可能就在身邊或者是社會熱點。而形勢與政策本身就是社會焦點和前沿動態(tài),學生本身也比較關心和關注,所以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獲得感比較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理論性、歷史性較強,所以學生獲得感相對弱一些。可見,內容、案例、表述的與時俱進,以及與現(xiàn)實的結合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獲得感。
調查顯示學生對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喜愛情況如圖3。
圖3 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占比
學生更加喜歡通過教師引導和案例分析,對知識進行探究,再進行實踐深入掌握和體驗。相比之下,信息化和分組討論排在最后??梢?,學生還是青睞教師“走心的”教學,即有內容、有深度、有組織、有情感的教學。
從圖4看,要進一步提高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教學方法要適當,要關注學生,勤于溝通,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實踐環(huán)節(jié)需要加強,需要全員參與。
圖4 學生認為提高獲得感亟待的措施
教學方法很重要,合適的內容必須有合適的方法才能被學生很好地接受,所以,思政課教學方法的革新一直很迫切,因為思政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思想性、實踐性,知識覆蓋面廣,內容理解難度大。但是教學方法本身沒有好壞,取決于它是否能讓學生很好地吸收教學內容,內容決定方法的選取。因此,學生沒有首選討論、信息化的方法手段,就是因為有的內容不一定適合討論,而且討論需要科學策劃、精心組織和全程的引導,如果只是拋出問題,要學生自由討論,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學生更喜歡引導式、探究式的教學,所以教師在組織討論活動時,一定要注意精心設計、嚴格管理,做到討論有節(jié)奏、有收獲,而不是“放羊式”討論。從信息化手段的調查也可以看出,教學方法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去使用,為教學內容服務,而不是機械使用。與教師的主講、引導探究、分組討論相比,信息化的手段排在最后。因此,今后需要更多研究先進的信息化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更好地為思政教育服務。
調查顯示,將近50%的學生認為不喜歡思政課的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缺乏關注,缺少溝通。正面看,喜歡引導式、探究式教學的學生占最多比例,學生希望老師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深入問題,水到渠成地自身解決問題,這恰恰也正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表現(xiàn)。從調查看,很大比例的學生還是喜歡教師主講。由于近年教學的改革浪潮,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應接不暇,所以有時會追求教學方法的先進,而將教學實效拋在后面,“課堂表面‘繁榮’,學生鮮有收獲”[7]。所以,在革新教學方法,追求學生抬頭率和互動性的同時,更需要關注學生內心的需求和深層的收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盵8]需要勤與學生溝通,關心學生的反饋和訴求,對學生的反應要給予客觀的、認真的、積極的回應,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內心需求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精心設計和引導,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思政課是時代性很強的課程,相比其他課程,其理論更新更快一些。伴隨思政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形勢的變化,案例的更新要及時,需要用最新的典型案例,甚至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來分析教學內容,而不是任意舉一個合乎理論的案例說明理論。固然這樣沒有問題,但是學生會覺得遙遠、機械、無趣。思政課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形勢變化,獵取時事新聞,收集典型案例,不斷詮釋、拓展和創(chuàng)新理論,吸引學生投入其中。
思政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過實踐能夠實現(xiàn)思政課“內化和外化的統(tǒng)一”[9]。調查顯示,學生認為提高思政課獲得感亟待的措施中,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排在首位。學生學習首先期待的還是在現(xiàn)實中解決問題,這恰恰遵循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認識規(guī)律。實踐教學,一方面,結合實際,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論;另一方面,學生最終要回到實踐,從實踐教學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以及用所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思政教育具有滲透性,單靠思政課堂、思政課程和思政教師,難以實現(xiàn)思想的持續(xù)滲透。還需要專業(yè)課教師和其他教師共同的滲透和培育。調查顯示,學生希望專業(yè)課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滲透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價值觀教育,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本身就是隱形的教育。
圖5 對專業(yè)課老師的期待
其他人員也應結合自身崗位,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顯性或隱性教育,構成思政課堂為主、輔以學院全員滲透和培育的完整體系。這也是今后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從調查與分析看,高職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較強,但是尚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是認識與行為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現(xiàn)階段總體教育水平所限,需要深入研究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思政教育規(guī)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強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挖掘現(xiàn)實素材,加強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