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很多人為了追求養(yǎng)生效果,把泡腳桶玩成了“火鍋”桶,生姜、枸杞、花椒等都往里倒,這樣看似養(yǎng)生,但泡得不好后果可能很嚴重。
廣東惠州的成先生患有糖尿病和慢性腎病,聽說睡前泡腳可以安神促進睡眠,于是給自己準備了一大盆“加料”泡腳水。他在泡腳水里加入了姜粉,泡腳水的溫度自己感覺也不燙,但加料的姜粉對皮膚有火辣辣的刺激感。泡腳后的一個小時,他的雙腳陸續(xù)起水泡、潰瘍,之后他在家敷了兩天燙傷膏發(fā)現不見好轉,才趕忙到醫(yī)院就診,而此時已經耽誤了最好的治療時機。成先生泡腳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嚴重的后果,主要還是因為他患有糖尿病,導致他對痛覺、水溫的感覺反饋機制失靈,自己感覺到的溫度實際是偏高的,再加上“糖友”皮膚自我保護能力下降,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性的成分,可能會讓小傷口出現感染或燙傷。
究竟應該如何正確泡腳?要牢記“6個字”:適時、適溫、適度。
泡腳時間不是越長越好,以15至20分鐘為宜,最多別超過半小時。建議身體微微發(fā)熱快出汗時,就可以停止,不建議泡到出大汗,這樣會耗氣傷津。
水溫也有講究,絕不是越燙越好。普通人以40℃左右最佳,具體根據個人調節(jié);腦血管疾病、中風和糖尿病患者要求更嚴,水溫最好控制在38℃以下,使用前最好用溫度計測量。泡腳的水量以沒過三陰交穴位(內踝骨向上四指位置)為佳,這樣能更好地緩解下肢疲憊。
針對究竟要不要“加料”的問題,雖然在泡腳時加入一些藥材或食材能起到一定保健功效,但由于普通食材不能穿透腳部厚厚角質層,滲透到人體的“有效成分”其實很有限,尤其像枸杞這類食材還是應以內服為主。如果需要通過藥物泡腳治療,用法與用量更有講究,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運用。比如外用中藥川烏、草烏等有刺激性的藥物,熱性更大,作用更強,用不好反而對病情不利,得不償失。
(摘自《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