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p>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p>
【評析】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tài),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xiāng)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qū)別點之一。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p>
【譯文】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評析】本章也談義與利的問題。他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這里仍談先義后利的觀點。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評析】孔子把“禮”的原則推而廣之,用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這在古代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孔子時代的“國”乃“諸侯國”,均屬中國境內的兄弟國家。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國藩等人仍主張對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采取“禮讓為國”的原則,那就難免被指責為“賣國主義”了。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評析】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jīng)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鬃硬⒎遣幌氤擅杉?,并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問、修養(yǎng)、才能的培養(yǎng),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這種思路是可取的。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