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亞飛,邱 勇,吳錦鋼,周鑫宇,劉毅恒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水利學院,云南 昆明650201)
隨著水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利用,水利樞紐泄水建筑物出口消能的布置難度逐漸增大,往往需要在地形條件不滿足底流消能的情況下增設(shè)輔助消能工提高消能效果或平穩(wěn)水流流態(tài)[1-2]。針對上述情況,李夢成等[3]在消力池末端布置T形消能墩,在提高消能率的同時縮短了消力池尺寸,經(jīng)濟效益顯著。魏巧等[4]和陳秋蓉等[5]認為消力井內(nèi)布置圓孔格柵和改變格柵開孔率不僅能分割水流、增加水體摩擦,還能改善尾水水流流態(tài)提高消能率。王文兵等[6]將圓孔Γ形格柵放置在消力池中部位置,可兼顧改善入射水流消能和調(diào)整下游水流流態(tài)。
消力池底板在高速水流作用下可能發(fā)生空蝕破壞,格柵式底流消能工在改善消能效果的同時,有助于消除或減輕這種現(xiàn)象。但輔助消能工自身存在空蝕破壞的可能[7-8]。不少工程中,不僅輔助消能工本身,消力池底板也發(fā)生了嚴重空蝕破壞,如我國甘肅省黃河干流鹽鍋峽水電站、湖北省陸水河蒲沂水利樞紐,以及原蘇聯(lián)新西伯利亞水電站、美國McNary水電站等[9]。
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一般認為流速v>15 m/s的部位需要進行防空蝕設(shè)計,對于流速v>20 m/s的區(qū)域,更要加以重視[10-11]。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強迫摻氣濃度達到2%時,固體邊界的空蝕破壞明顯減輕;摻氣濃度達7%時,空蝕破壞現(xiàn)象可基本消除,過水建筑物已不易發(fā)生空蝕破壞[12-14]。
消力池布置于坡比為1∶1.5,寬150~200 mm的泄槽擴散段后,長920 mm、寬200 mm,尾水渠i=0。消力池內(nèi)格柵布置在距泄槽擴散段末端460 mm(1/2池長)處,如圖1所示。
圖1 格柵式底流消能工體型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rid-type underflow energy dissipater
圓孔Γ形格柵長200 mm、寬110 mm、高110 mm,開孔率分別為22%、28%、34%(圖2)、40%、46%。
圖2 Γ型格柵體型(34%)Fig.2 Γ-shaped grille profile(34%)
Γ形格柵柵孔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Γ形格柵特性
在消力池格柵前等間距布置1~6#測點(斷面),柵后布置7#、8#測點(斷面),測點間距均為5 cm;垂直軸線方向分別向兩側(cè)等間距(4 cm)布置2個測點,如圖3所示。使用CQY-3000型針式摻氣濃度流速儀進行摻氣濃度的測定。
圖3 消力池底板測點布置Fig.3 Layout of measuring points on bottom of stilling pool
根據(jù)水流形態(tài),結(jié)合水體的紊動程度可劃分為強紊動區(qū)和弱紊動區(qū),其中強紊動區(qū)包括附壁射流區(qū)、上涌水突、回淹水流區(qū)、表面漩滾;弱紊動區(qū)為柵后流速較小、水流相對平穩(wěn)的區(qū)域,如圖4所示[15]。
圖4 格柵式底流消力池水流結(jié)構(gòu)分區(qū)Fig.4 Water flow structure division of grid-type underflow stilling pool
潛射水流:入射水流進入消力池,受底板約束,流線發(fā)生偏轉(zhuǎn),水流轉(zhuǎn)向,主流沿底板急速前行。
附壁射流區(qū):潛射水流受下游淹沒水體作用,盡管流速沿程減小,但仍然可見較為明顯的異于回淹水流方向的附壁射流。
上涌水突:附壁射流受格柵阻擋,流線急劇偏轉(zhuǎn),一部分沿鉛直格柵爬升,穿過水平格柵形成上涌水突。
回淹水流區(qū):消力池進口水流流速大,水面較低,上涌水突受下游水流頂托,形成往上游方向的回淹水流(消力池進口可見表面漩滾)。回淹水流在紊動過程中不斷卷吸周圍空氣,再疊加入射水流自摻氣,進一步加劇了消力池內(nèi)水體的水氣摻混。
不設(shè)格柵情況,流量Q=9 L/s時,測得1#斷面(0+000.050)、6#斷面(0+000.300)和7#斷面(0+000.510)軸線位置包括摻氣濃度在內(nèi)的水力特性,如表2所示。
表2 未設(shè)格柵的消力池水力特性
由表2可知,1#斷面、6#斷面和7#斷面的測點臨底流速分別為20.30、16.76和13.55 m/s,軸線底板近壁摻氣濃度均<1.20%,消力池進口段存在發(fā)生空蝕破壞的可能性。
2.2.1縱向摻氣濃度
在消力池內(nèi)增設(shè)圓孔Γ形格柵,得到柵前及柵后不同開孔率情況下測點的縱向摻氣濃度變化。
未設(shè)置格柵時,由于下游水深不足,消力池內(nèi)水流呈急速流動,水體主要為自摻氣,沿程測點摻氣濃度均很小(最大僅為1.19%)。設(shè)置格柵以后(圖5),在柵前形成強迫水躍,靠近固體邊界附近柵前回淹水體和潛射水流之間的相互碰撞、摩擦、剪切明顯加劇,柵前水體摻氣濃度大幅提升(開孔率為22%時,由0.83%提高到20.32%以上);同時受氣體遷移擴散(逃逸)作用,附壁射流區(qū)柵前水體摻氣濃度均沿程遞減。此外,格柵位置水體摻氣濃度出現(xiàn)明顯下降,其原因在于格柵對附壁射流水體存在一定的消能作用,位于弱紊動區(qū)的柵后水體流速下降后(最小僅為2.03 m/s),有利于空氣逸出。
圖5 不同開孔率下縱向摻氣濃度分布Fig.5 Vertical aerati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open porosity
無論是柵前還是柵后,消力池內(nèi)摻氣濃度均隨開孔率減小而降低(柵前20.32%,柵后最小僅為8.78%)。說明開孔率減小,柵前壅水增加,包括各水流結(jié)構(gòu)分區(qū)在內(nèi)的消能水體體積增大,水氣混摻更為充分,水體流速降低,空氣出逸加快,近底摻氣濃度下降;而開孔率大,格柵對水流的切割減弱,主流相對集中,近底摻氣濃度較高。
2.2.2橫向摻氣濃度
擴散式泄槽入池水流并不完全順邊墻有序擴散,主流兩側(cè)存在的反向水流對消力池橫向摻氣濃度有影響??紤]到格柵柵后水流流速小,過柵水流中的氣泡向水面擴散加快,柵后僅選擇靠近格柵的7#測點進行分析。通過測試,得到包括柵前測點在內(nèi)的橫向摻氣濃度,如圖6所示。不同開孔率下,測點斷面橫向摻氣濃度均沿中間(軸線偏右)向兩側(cè)遞減,其原因在于:入池水流主流集中于軸線附近,流速較大,面滾回流區(qū)與潛射水流交匯處卷吸空氣的能力最強,氣體縱向遷移速度快,空氣還來不及逸出;而兩側(cè)水體受反向水流作用,水流流速減小,水體摻入氣體速率小于出逸速率,因此摻氣濃度較小。
圖6 不同測點橫向摻氣濃度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lateral aeration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measuring points
受泄水建筑物進口體型和泄槽高速水流沖擊波的共同作用,入池水流在平面上出現(xiàn)左右偏移現(xiàn)象客觀存在,致使試驗得到的橫向摻氣濃度峰值偏于軸線一側(cè)。
2.2.3豎向摻氣濃度
根據(jù)測試,得到不同測點在水深方向(豎向)的摻氣濃度變化,如圖7所示。格柵上游側(cè)淹沒水深范圍之內(nèi)的測點斷面豎向摻氣濃度分布趨勢基本一致,開孔率的大小對摻氣濃度影響不明顯。靠近底部摻氣濃度值為20%~35%,1/2水深以下,摻氣濃度增加速率大,水深超過一半以后,摻氣濃度增加趨勢減小,在靠近水面附近達到最大值(接近100%)。格柵下游側(cè)摻氣濃度變化相對均勻:開孔率越小,柵后豎向摻氣濃度值變化越小,最大僅為47.12%;隨開孔率增大,柵后豎向摻氣濃度值的變化趨同于柵前,但數(shù)值有降低(最大81.12%)。原因在于格柵對水體的消能作用使得柵前氣體已經(jīng)部分出逸。此外,由于格柵前后摻氣水體內(nèi)不同高度的氣泡在上涌水突附近匯聚,致使柵后靠近底部摻氣濃度較小(8.78%)。
圖7 不同開孔率下豎向摻氣濃度分布Fig.7 Vertical aerati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open porosity
對于山區(qū)峽谷型泄水建筑物,水頭差較大。傳統(tǒng)的底流消能,入池水流的流速仍然較大,可能誘發(fā)一定范圍內(nèi)的底板發(fā)生空蝕破壞。增設(shè)格柵,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消力池消能效率;另一方面,不同開孔率下的格柵都能夠大幅提高柵前水體摻氣濃度(相比不設(shè)格柵,摻氣濃度由0.83%提高到20.32%以上),柵后水體在靠近底板附近的摻氣濃度也能夠滿足減蝕要求(摻氣濃度由0.22%提高到8.78%以上)。也就意味著,格柵式底流消能工能夠避免或者減輕可能產(chǎn)生的空蝕破壞。
消力池內(nèi)增設(shè)格柵后,柵前水體摻氣濃度大幅提升(超過20%);柵后水體摻氣濃度也有增加(8.78%)。為滿足消能要求,格柵開孔率不宜太大。盡管隨開孔率減小,柵前水體流速降低,空氣出逸加快,柵前、柵后近底摻氣濃度均出現(xiàn)下降,但仍然大于減蝕要求,能夠在保證消能情況下,避免格柵和底板發(fā)生空蝕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