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穎
在當今這個日漸全球化的社會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增加,異文化間的交流問題及障礙也在語言文化學(xué)者中頻頻出現(xiàn)。為了更好地推動跨文化交際,特別是語言,文化背景差異非常大的如日語和英語這樣不同體系的語言間的相互理解,我們必須要從文化深層背景、語言不同體系和特征,以及翻譯原則等多角度,多方面加深理解,才能夠做到順暢地跨文化交際。
本文筆者主要從日語和英語的翻譯角度來分析跨文化交際現(xiàn)象,并分析其原因。希望能對跨文化交際的學(xué)習(xí)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在本節(jié)中,筆者主要從兩部日語和英語對譯文學(xué)作品1,NHK國際局文化プロジ
ェクト編(2001)「英語で話す「日本の文化」」 [M]講談社[1]2,宮沢賢治著
ジョン·ベスター訳(2000) 「宮沢賢治短編集」 [M]講談社[2]中,找出例句,
然后進行特征的分類,一共分為5種類型,來比較日語和英語的不同翻譯現(xiàn)象。
(1)a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b I”m just goinga little bit further on.
(2)a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
b I have nothing at all to offer you,but pleaseeat what there is.
在上面的例句中,例句(1)是日語中的指示詞そこ,表示稍微有點遠的那里,但是那里到底是哪里,是郵局還是醫(yī)院,到底有多遠,日本人一般是使用模糊表達的,不具體說明;而翻譯成英語譯文可以看出,是直譯成了有點遠的地方,相比日語更加具體些。而例句(2)是日本人在招待客人時經(jīng)常使用的一句話,意思是什么也沒有準備,請多吃點。在句子中,因為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表示賓語的「何」,所以在后句中省略了賓語的食物,直接用了動詞吃「召し上がる」。而英語譯文b中,則是把動詞「eat 」和賓語「what there is」都翻譯了出來,沒有使用省略,表達更加具體。
從這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日語中的不直接,不具體,甚至省略的現(xiàn)象之多。這和盛文忠 馬燕菁(2011)[3]中所說的日語中經(jīng)常省略主語,動詞,賓語的語義模糊表達是相符合的。
(3)a 私は、今後の日本文化研究は、アイヌ文化の研究なくしては不可能
であると思っております。
b thus ,i believe that research into japanese culturecannot
Progressin the future without delving into ainu culture as well.
(4)a お客様がた、ここで髪をきちんとして、それからは著物の泥を落としてください。
b so they neatly combed their hair and got the mud off their
Boots.
(5) a百姓どもははっとして、息を殺して象を見た。
b the farmhands looked at the elephantwith bated breath.
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個句子。在例句3中,日語使用的是「不可能である」,是名詞的不可能,而英語譯文中譯成了「cannot Progress 」,變成了動詞。
例句4中,日語使用的是常穿的代表性衣服「著物」和服,而英語中則譯成了「Boots」鞋子。雖然同時穿搭類名詞,但是還是不同。例句5中,日語使用了慣用表達的「息を殺して」,而英語則譯成了方式表達的「with bated breath」。
(6)a今日はすいませんでした。 ( 伊東武彥[4]:2008:例(1))
bThanks forwatching mei today.
(7)aどなたもどうかお入りください。決してご遠慮はありません。
b pleasecome in.no one need have a moment”shesitation.
看一下這兩個句子。在例句6中,日語中翻譯成了「すいません」,這個通常表示對不起的意思,當然也包含有謝謝的意思。比較復(fù)雜,是日語中必須分場合和場景來理解其意思的句子。而英語譯文中,直接譯成了「Thanks」謝謝。更加簡單而直接,不會拐彎抹角。
例句7中,日語使用的都是敬語詞匯的「ご遠慮」和敬語句式的「お入りください」。而英語中并沒有使用敬語,直接翻譯成了動詞的「 hesitation」和「come in」。
從這里可以看出,比起英語,日語的寒暄語和敬語使用非常復(fù)雜而繁瑣。
(8)a スペイン語の會話の本はありませんか?
b Do youhavea spanish conversation textbook?
(9)aございませんでした。
b We didnot.
在例句8中,日語使用的是否定疑問句的「ありませんか」,意思是沒有嗎。
而英語使用的是肯定疑問句的「 Do you have」意思是有嗎??梢钥闯鲆蓡枙r肯否定的使用不同。例句9中,日語中使用了過去否定的「ございませんでした」,而英語則只用了否定的「not」來表達現(xiàn)在沒有,并沒有涉及到時態(tài)的問題。相對日語來說更加簡單了。
(10)aあのう、この傘カン太さんが貸してくれたんです。
b Oh,i wanted to give backthis umbrellathat kanta lent us. ( 伊東武彥:2008:例(2))
(11)a 例えば木を切るにしても、まず木の神様に祈って、どうかこの木を自分に貸してくださいと言って木を切る。
b whenever they went to cut down a tree,they would always pray
To it first toreceive its permissionfor cutting it down.
例句10和11都是日語中的授受句型「貸してくれたん」和「この木を自分に貸してくださいと言って」。這是日語中特別注意上下、內(nèi)外關(guān)系的一類特殊句式,主要強調(diào)授予和接受,體現(xiàn)恩惠的意識。而英語譯文中,10b 中比起授受的「 kanta lent us」,更加強調(diào)的是自己的心情「 i wanted to give back 」。例句11b 中,同樣使用了表達事實和心情的「receive its permission」。這可以看出日語重視恩惠,授受,而英語更側(cè)重于心情的差異。
(12)a私はやはり、日本人には、狩猟民族の血が濃厚に存在しているので
はないかというふうに思うのです。
bi can 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there is a strong hunter strain In the blood of the japanese of today.
(13)a 歐米諸國以外の國で日本ほど産業(yè)文明が発達している國はほかにありません。
b there is no other country in the entire worldthat has achieved Such a high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industry.
我們來看一下例句12和13。例句12的日語中使用的是「存在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ふうに思う」。存在使用的是否定的委婉表達,而「思う」使用的是肯定形式;而英語譯文中使用的是「i can 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即存在的肯定形式和「 believe」的肯定形式。
例句13中,日語使用了比較句型的「ほど+ありません」來表達程度之高,
而英語譯文中則直接用一般肯定句式來表達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發(fā)展程度。這可以看出日語在表達中有一些常用的特殊句式,而英語中則直譯表達的比較多。
(14)a夜、友達に來られて(1)日語中的自動詞表示被害意思的被動句在翻譯時,一般不能直譯為英語的被動句。如:目の前に人に立たれて、見えなくなった。大雨に降られて、びしょ濡れになった。、良く眠れなかった。
b I was not able to sleep wellby my friend。(筆者譯)
(15)a 右から二番目の鹿が、にわかに飛び上がって、それから體を波のよ
うにうねらせながら、みんなの間を縫ってはせまわり、度々太陽の方に頭をあげました。
b now the third deer from the right began to sing,bendingand Raising his head all the while.
再來看一下這兩個句子。例句14是日語中的自動詞被動表達「友達に來られて」,翻譯成英語時,只譯出了「 by my friend」,而自動詞表示受害意思的被動形式「來られて」則沒有翻譯出來。例句15是日語中的使役形式「體を波のようにうねらせながら」,是自我使役句,表達身體部位變化的自我性,而在英語譯文中,直接翻譯成了表示動作的動詞「bending 」。從這里可以看出日語中的一些授受、使役、被動等特殊句式在英語中的不對稱現(xiàn)象。
從上面的日語和英語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語言在表達上有諸多不同。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不同呢?我們從跨文化交際理論中可以做到理解。
在エドワード.T.ホール(1993)[5]中,提出了「ハイ·コンテクスト文化」和「ロー·コンテクスト文化」的概念。所謂的「コンテクスト」,是指作為溝通交流的基礎(chǔ)的共通的知識、體驗、價值觀和邏輯。前者是無需過多語言表達就可以相互交流的高理解度文化;而后者是多民族、多語種國家中要將行為全部語言化并多次確認的行為,即低理解度文化。
伊東武彥(2008)中,進一步把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語言都用此概念進行對比,得出了下圖的結(jié)論。
[図1] 日本人在世界中的理解度高低表(伊東武彥:2008:17)
ハイ·コンテクスト文化
日本人
中國人
韓國人
アフリカ系アメリカ人
アメリカ先住民
アラブ人
ギリシャ人
スペイン?ポルトガル人
イタリア人
英國人
フランス人
米國人
北歐人
ドイツ人
ドイツ系スイス人
ロー·コンテクスト文化
從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是世界上相互理解度最高的人種。因為日本是個單一民族國家,所以沒有種族、人種和認知的差異,導(dǎo)致在日語表達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語義模糊的省略表達,因為即使不說彼此也大概明白,所以造成了語言上的特點。 有時候說的話會有一些含蓄的言外之意,必須要結(jié)合上下文的文脈,語用場景來進行理解。
而美國人、英國人和歐洲人則相對地相互理解度較低,因為它們國家內(nèi)有很多種族、民族、不同的宗教等,導(dǎo)致文化差異較大,相互理解度偏低,所以語言不能省略,不可以有曖昧表達,必須一字一句按照事實說出來才行。在疑問句,授受句中,疑問就是疑問,事實就是事實,導(dǎo)致從表達上來看和日語形成了很大的差異。
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很強烈,所以做事會考慮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反應(yīng)到語言上就表現(xiàn)為說話會充分考慮到別人的情緒,所以在買東西問「有這本書嗎?」的時候,會考慮到如果沒有的話,對方會覺得尷尬,不好意思,所以會用「會話の本はありませんか?」(沒有會話書嗎)這樣的說法來問,而英語中則是直接用疑問句的有嗎來問,更加簡單,直接。
日本是個縱向社會,所以上下、內(nèi)外關(guān)系森嚴,體現(xiàn)到語言上的表現(xiàn)為敬語和授受關(guān)系很發(fā)達。比如:どなたもどうかお入りください。決してご遠慮はありません。在名詞前,在動詞句型中為了表達對對方的尊敬,都必須使用敬語。
可是在歐美國家中,更加倡導(dǎo)人權(quán),自由和平等,所以并沒有那么多的敬語表達,而直接用動詞來表達動作、事實的較多。
此外,日本人的傳統(tǒng)服裝是和服,所以在用到穿搭相關(guān)表達時,用和服來進行表達的較多,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比如例句4中的:ここで髪をきちんとして、それからは著物の泥を落としてください。
所以在進行異文化交際時,做到對那個語言國家歷史,文化的一定了解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從語言類型學(xué)的語序角度來看,日語屬于 SOV 型語言,而英語則是SVO型語言(2)世界上的語言根據(jù)語序的不同,可以分為SVO(漢英語),SOV(日語),VSO(阿拉伯語),OSV,OVS(美洲語),VOS(馬達加斯加語)等很多不同種類。英語的SVO主謂賓語序的例子如:I LOVE YOU.日語的SOV主賓謂語序的例子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る。。所以日語中,比較重要的主語和動詞都有了,其中間的賓語有時候通過上下文就可以猜到,所以可以省略,如: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而英語是SVO型語言,主語,謂語動詞后面如果沒有接續(xù)賓語的話,會有不完整的感覺,因此不能夠省略賓語,必須完整地說出來。如:pleaseeat what there is.
再進一步來看的話,日語屬于「なる」語言,而英語屬于「する」語言[6];日語把狀態(tài)的變化作為語言擴大的中心,而英語把場所的變化(3)日語中把狀態(tài)變化作為中心的例句,如:「花子は太郎の妻となった」。英語中把場所變化作為中心的例句,如:Mary went to john.作為語言擴大的中心;日語更傾向于把握事件的整體,而英語更傾向于指向動作主體。(池上嘉彥:1983:281)。
因此日語中常會用到自動詞來表達自然的現(xiàn)象和狀態(tài)的變化,并不特別強調(diào)動作主語和主語的意識,因此,比如:「財布が落ちた、友達に來られて」 這樣的自動詞和自動詞句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英語屬于「する」語言,所以更加注意強調(diào)動作的進行,動作的主體和結(jié)果,更注重客觀情況和事實,因此,比如例句14的:I was not able to sleep wellby my friend。就直接表達成因為朋友的原因,導(dǎo)致了沒有睡好的客觀結(jié)果。這是兩種語言在體系上的不同,所以導(dǎo)致了使用上的不同。所以在進行跨語言交際和翻譯時,首先要對不同的語言體系,語言特征有一個很好的掌握,才能夠更地道地翻譯和交際。
在李波(2021)中[7],提到了在英漢翻譯中的跨文化視角的翻譯轉(zhuǎn)換策略主要有詞匯的轉(zhuǎn)換,感情色彩的轉(zhuǎn)換和語句虛實的轉(zhuǎn)換。這里筆者參考其策略來進行分析。
1.在翻譯時要注意詞性的轉(zhuǎn)換。例如:
例句3:a 私は、今後の日本文化研究は、アイヌ文化の研究なくしては不可能であると思っております。
b thus ,i believe that research into japanese culturecannot Progressin the future without delving into ainu culture as well.
在這個句子中,日語用的是「不可能である」,英語翻譯成了「cannot
Progress 」,變成了動詞,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
2.要注意語句虛實的轉(zhuǎn)換。例如:
例句12:a私はやはり、日本人には、狩猟民族の血が濃厚に存在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ふうに思うのです。
bi can 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there is a strong hunter strain In the blood of the japanese of today.
例句15:a 右から二番目の鹿が、にわかに飛び上がって、それから體を波のようにうねらせながら、みんなの間を縫ってはせまわり、度々太陽の方に頭をあげました。
b now the third deer from the right began to sing,bendingand Raising his head all the while.
在例句12中,日本人習(xí)慣使用「のではないか」來委婉表達自己的肯定的想法,這是地道的日語表達習(xí)慣。但是在英語翻譯中,直接根據(jù)實際意思翻譯成了肯定表達的「there is a strong hunter strain In the blood of the japanese of today」。
再來看例句15.日語用到了自我使役句的「體を波のようにうねらせながら」來表達身體的狀態(tài),雖然形式上用到了使役的「せる」,但是并不是真正的使役意思,所以在英語翻譯中,直接翻譯成了狀態(tài)動詞「bending」,非常真實,準確。
3.要注意不同語言語法表達習(xí)慣的不同。
例句5:a百姓どもははっとして、息を殺して象を見た。
b the farmhands looked at the elephantwith bated breath.
比如在例句5中,日語使用了「息を殺して」動詞的「て」型中頓形來表達屏住呼吸,來看大象的先后動作關(guān)系;而英語中則使用了「 with bated breath」的「with」表示方式,手段的附加形式接在動詞后面表示伴隨狀態(tài)。所以在表達伴隨狀態(tài)的時候,可以看出日語和英語習(xí)慣表達方式的不同。在翻譯和交際時,理解不同語言的語法常用表達習(xí)慣,才能做到地道地翻譯。這點很重要。
本文中,筆者主要從翻譯角度考察了日語和英語的不同。通過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日語和英語翻譯中,主要有A語言的模糊表達不同B詞性和慣用表達的不同C寒暄語和敬語表達的不同D肯否定和時態(tài)表達的不同 E日語特殊句式的不同翻譯形式等5種形式的不同。
深究其成因的話,涉及到跨文化交際理論-理解度的高低不同;文化背景;語言特點;翻譯原則和技巧等的不同。
所以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時候,首先要從文化和思維的根本上去充分理解,把握不同語言國家人們的文化心理;然后再從語言類型和語言特點去分析,做到對不同語言的準確把握,充分重視其特點;最后掌握一定的翻譯原則和技巧,去翻譯和交際,才能夠做到真正好的跨文化交際理解和表達。
當然,除了在理論上的把握和學(xué)習(xí)外,盡量多接觸異文化國家的人群,多去交流,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深入理解,才是最有效的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