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輝 孫連虎,2 李宗明 郭威成 郭大權
(1.隴南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甘肅隴南746000;2.甘肅省中草藥資源開發(fā)利用工程技術中心 隴南746000;3.西和縣民樂科技有限公司 甘肅西和742100;4.西和縣何壩鎮(zhèn)民旺馬鈴薯專業(yè)合作社 甘肅西和742105)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i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釆挖,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干;另外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功能,主治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脫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1]。甘肅是中國傳統(tǒng)的半夏主產區(qū),而隴南、天水一帶自古以來被視為半夏道地產區(qū)。隴南市西和縣生產的半夏個大、色白、形圓、質堅、粉性足、藥用成分高,被譽為半夏中的精品。
一直以來,西和半夏種源全部采用外調種,加之半夏連作障礙的局限性,西和半夏種植成本連年攀升。近年來,科技人員對半夏種子萌發(fā)特性[2]、生理特性及繁殖生物技術[3]等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溫湯浸種可有效提高半夏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發(fā)芽的適宜溫度為20~25℃,屬于中溫萌發(fā)型。不同包埋基質處理下的半夏人工種子萌發(fā)率差異達顯著水平。有人[4-6]對半夏組織培養(yǎng)、實生苗進行了大量研究,張綠明[7]、馬開森等[8]對野生半夏與栽培半夏,不同來源地的半夏種源進行對比栽培試驗。而目前,對不同產地品種、不同茬口對半夏產量的影響試驗報道較少。本文作者通過不同產地品種、不同茬口對半夏產量的影響研究,旨在鑒定和評價西和縣生產上所用半夏栽培常規(guī)種莖與組織培養(yǎng)種莖的豐產性、適應性、穩(wěn)產性,以及不同產地品種在不同茬口下半夏的產量,從而降低半夏生產成本、提質增效,為當?shù)匕胂目茖W種植提供理論及實踐依據(jù)。
試驗材料共5 個(表1),分別為從重慶、湖北、江西引進并已栽培成功的品種,本地品種組織培養(yǎng)種莖及本地甘肅省西和縣品種。
試驗于2019 年安排在西和縣何壩鎮(zhèn)馬寨村實施,試驗地海拔1 696 m,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疏松,土壤質地為棕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05%,pH 6~7。
試驗按不同前茬作物分2 組進行,A 組試驗前茬為小麥,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 次重復,起壟種植,壟長15.0 m,寬0.8 m,高0.15 m,面積12 m2,壟間距 0.15 m。播種量400 kg/畝鮮種,施用有機肥2 400 kg/畝,普鈣 320 kg/畝,噴施 3 次磷酸二氫鉀;3月20日撒播,4月18日出苗,8月17日收獲,期間結合 3 次中耕除草,蓋土2 次。B 組試驗前茬為大蒜,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 次重復,作物管理與A 組相同。
表1 各參試品種半夏種質資源性狀比較來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軟件統(tǒng)計計算,顯著性采用SPSS 17 ANOVA 檢測方差分析法。
藥用植物半夏毒性強,當年種植地要連續(xù)休整7~9 年以上才可重復作業(yè),而且本地家種種源不可再利用,必須為外地野生種源才可保證產量。因此探討不同茬口及不同地區(qū)種源對半夏產量的影響意義重大。
根據(jù)前茬小麥與不同產地品種對半夏產量及產值的影響(表2)研究發(fā)現(xiàn),折合產量大小依次為:組織培養(yǎng)種莖(544.45 kg/畝)>江西產種莖(444.45 kg/畝)>重慶產種莖(432.22 kg/畝)>湖北產種莖(430.59 kg/畝)>甘肅西和本地產種莖(428.73 kg/畝);折合產值,組織培養(yǎng)種莖最高,為41 081.64 元/畝,較甘肅西和本地產種莖最低產量增產115.72 kg/畝,并且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08),增收 11 018.47 元/畝,較所有參試品種增產都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以甘肅西和縣本地產種莖為對照,組培種、江西、重慶、湖北產種莖分別增產21.25%、3.54%、0.81%、0.43%。
表2 前茬小麥與不同產地品種對半夏產量及產值的影響
在前茬大蒜的土地上,根據(jù)前茬大蒜與不同產地品種對半夏產量及產值的影響(表3)看出,折合產量大小依次為:組織培養(yǎng)種莖(556.67 kg/畝)>重慶產種莖(503.34 kg/畝)>江西產種莖(452.97 kg/畝)>湖北產種莖(444.30 kg/畝)>甘肅西和本地產種莖 (434.85 kg/畝);折合產值,組織培養(yǎng)種莖最高,為52 909.78 元/畝,重慶種莖次之,為47 840.58 元/畝,較甘肅西和本地產種莖最低產量分別增產121.82 kg/畝、68.49 kg/畝,并且組織培養(yǎng)種莖產量除和重慶種莖產量無顯著性差異外,與其他參試品種都達到了極顯著差異水平(P=0.009<0.01),較對照增收 8 654.20 元/畝。組培種、重慶、江西、湖北產種莖較甘肅西和縣本地產種莖,分別增產21.88%、13.61%、4.00%、2.13%。
茬口不同,當年作物的長勢、病蟲害發(fā)生程度、作物產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表4 看出,同一產地品種在大蒜茬口相對于小麥茬口折合產量不同程度都有提高,大小依次為:重慶產種莖(71.12 kg/畝)>湖北產種莖(13.71 kg/畝)>組織培養(yǎng)種莖(12.22 kg/畝)>江西產種莖 (8.52 kg/畝)>甘肅西和本地產種莖(6.12 kg/畝),較小麥茬口分別增產 14.13%、3.09%、2.20%、1.88%、1.41%。其中重慶產種莖大蒜茬口較小麥茬口增值最多,增值6 756.40 元/畝,組織培養(yǎng)種莖增值1 160.90 元/畝,分別較甘肅西和縣本地產種莖增值高13.72%、0.79%。
表3 前茬大蒜與不同產地品種對半夏產量及產值的影響
表4 不同茬口、不同產地品種對半夏產量的影響
根據(jù)不同茬口、不同產地品種與半夏產量的相關性(表5)分析看出,同一品種半夏小麥茬口與大蒜茬口產量間存在著極顯著性差異(P=0.859**<0.01)。因此考慮到組織培養(yǎng)種莖產量高等因素,選擇在大蒜茬口種植組織培養(yǎng)種莖較好。
表5 不同茬口、不同產地品種與半夏產量的相關性
根據(jù)馬開森等研究發(fā)現(xiàn),半夏種源來自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似、地域相近的地區(qū)最好,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組織培養(yǎng)種莖栽培的半夏,在2 組栽培試驗中畝產分別達到 544.45 kg、556.67 kg,較對照增產 16.95%、19.29%,位居第一,較所有參試品種增產顯著,建議加大組培試驗力度;重慶引進的半夏在大蒜茬的土地較小麥茬的土地增產顯著,其他半夏品種均略有增產,需進一步試驗。
藥用植物在生產中連作障礙現(xiàn)象較為普遍,尤其根莖類藥材較為嚴重[9]。半夏連作障礙在生產中一直存在,最長間歇期可達10 年以上。金文進[10]、羅敏等[11]對半夏連作中土壤微生物及化感作用進行了研究,認為半夏具有自毒作用,且半夏土壤根際微生物由細菌逐漸向真菌為主轉化。本研究根據(jù)半夏種植中具體前茬作物對半夏不同品種產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同一產地品種在大蒜茬口相對于小麥茬口折合產量不同程度都有提高,其中重慶產種莖大蒜茬口較小麥茬口增值最多,增值6 756.40 元/畝,組織培養(yǎng)種莖增值 1 160.90 元/畝,分別較甘肅西和縣本地產種莖增值高13.72%、0.79%。且同一品種半夏小麥茬口與大蒜茬口產量間存在著極顯著性差異(P=0.859**<0.01)。因此考慮到組織培養(yǎng)種莖產量高等因素,選擇在大蒜茬口種植組織培養(yǎng)種莖較好。
根據(jù)西和縣不同產地品種、不同茬口對半夏產量的影響試驗研究得出:一是西和縣本地組織培養(yǎng)種莖作為當?shù)刂髟云贩N增產效果明顯;二是半夏栽培前茬作物以大蒜作為茬口較好,可提高半夏產量及經濟效益。建議生產中選擇西和縣本地組織培養(yǎng)種莖,以解決異地選種的困境,前茬作物以大蒜種植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