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煒峰
關(guān)鍵詞:黑人形象;社會地位;政治正確
美國作為一個種族“大熔爐”,少數(shù)族裔問題是其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而黑人問題則因為歷史原因而顯得尤為敏感。影視作品作為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可視為反映社會價值觀的風向標。當代美國影視作品中黑人形象建構(gòu)的變化體現(xiàn)了黑人族裔在當代美國社會的地位變化。
(一)黑人族裔曾是一個符號般的存在
長期以來,在影視作品中,黑人如同符號一般存在于鏡頭中。格里菲斯在1915年拍攝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中,黑人面目可憎、無惡不作,而3K黨卻被描繪成將美國從黑人魔爪下拯救出來的“救世主”。 Bell Hooks(1994)認為好萊塢電影中對黑人形象的負面塑造以及對黑人社會文化底層的片面呈現(xiàn),會導致美國社會中種族觀念的變形;Leonard Reid (1994)指出大眾媒體中增加了黑人的存在,但這種增加只是典型形象的增加,如黑人在娛樂,白人在工作,或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加有魅力等;Brenda Hughes (2014)提出“舒適地帶”的概念,即以黑人為中心的電視連續(xù)劇只會在喜劇類節(jié)目中獲得成功。
(二)黑人族裔形象的變化與發(fā)展
縱觀近十年的影視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好萊塢對黑人形象的建構(gòu)在悄然發(fā)生變化。2018年上映的電影《綠皮書》中,黑人鋼琴家唐?謝利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藝術(shù)家,拿著白人社會認可的博士學位,在他黑色的皮膚下,是一個符合白人社會完美形象的高級知識分子。同年上演的電影《黑豹》中,主人公是一位超級天才,在父親遇難之后加冕為王,勇敢擔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武玉蓮(2019)指出:當代影視作品中全新的黑人形象標志著黑人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開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她指出黑人影片要展現(xiàn)黑人的故事與情感,言說黑人的體驗與思想。
《東鄰西舍》( The Neighborhood)作為一部喜劇,記敘的是普通黑人家庭的普通生活。但是,在這部電視劇中,黑人是社區(qū)的主體,是社區(qū)的領袖,有著絕對的話語權(quán),白人家庭需要積極主動地融入到黑人社區(qū)。
(三)《東鄰西舍》中的黑人形象
《東鄰西舍》首季于2018年開播,故事以白人夫婦Dave和Gemma從美國中部小鎮(zhèn)搬入洛杉磯的黑人社區(qū),并結(jié)識黑人鄰居Kevin一家開始,通過兩個家庭在生活細節(jié)方面的沖突、理解和融合,反映出美國社會正在不斷強化美國自由、民主、與包容的主流價值觀。Kevin一家的人設既帶有“原型”的印記,也體現(xiàn)出時代的進步。
Kevin一家共四口人:丈夫Kevin,擁有一家修車行,有點大男子主義,在所居住的社區(qū)有較高的威望,憑借修車的本事給妻兒提供穩(wěn)定舒適的生活,并以此為傲;妻子Tina,是一位家庭主婦,在家里說一不二;大兒子Malcolm, 是一位保安,不時失業(yè),時而啃老,他天性樂觀開朗,曾夢想成為職業(yè)籃球運動員;二兒子Marty,名校畢業(yè),自帶Nerd屬性,從事火箭研發(fā),工作光鮮。
機修工,保安,或是籃球運動員,這些工作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黑人擅長的,這說明該劇對Kevin和Malcom的職業(yè)形象塑造仍然很臉譜化,但Marty通過自身努力成功地實現(xiàn)了職業(yè)規(guī)劃的超越。作為一名黑人青年,他沒有任何的自卑感,既不悲傷,也不憤怒,更不曾抱怨工作中因為膚色遇到過任何不公正待遇。從Kevin到Marty,黑人的形象發(fā)生了變化。
Kevin堅定的認為“黑人和白人玩不到一起”,但總是莫名被白人小伙Dave打動,對Dave的態(tài)度從不歡迎,冷嘲熱諷,到主動或被動地帶著Dave融入自己的社區(qū)。表面看來,這是因為Dave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作祟,但從深層次來說,這是因為Kevin對于融合的不自信,他需要通過強硬的話語來宣示自己在黑人社區(qū)的領袖地位。他對Dave的接納是建立在他主導的基礎上的。Tina比Kevin先接納Dave一家人,但這是因為她和Gemma有很多共同話題。在全心全意接納Dave和Gemma前,她需要得到他們的認可。Kevin和Tina這一代黑人,在面對白人群體的時候,是不那么自在的,他們需要找到一些共通的點來說服自己,接納對方。這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反觀Malcolm 和Marty,從最開始Dave一家搬到自己的社區(qū),他們就持完全接受的態(tài)度,把Dave一家當成自己的鄰居,用善意、平常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好鄰居。從Kevin, Tina到Malcom, Marty,他們呈現(xiàn)的是更加自信的黑人形象。
這部喜劇作品中仍然存在一些固化的黑人形象,如黑人理發(fā)店不僅僅是理發(fā)的地方,更兼有社團性質(zhì),是完全排他的;黑人對子女的教育問題,Kevin對Marty的工作嗤之以鼻;黑人社區(qū)的安全問題等等。
(四)影視作品中黑人形象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
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公民權(quán)利法》,規(guī)定少數(shù)族裔和弱勢群體在招工、入學、企業(yè)競爭中受到“優(yōu)先照顧”。自此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社會一直在呼吁平權(quán)。2013年興起“黑命貴”( 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后,黑人演員的演藝資源在量和質(zhì)都得到了質(zhì)的提示,越來越多的黑人演員在影視作品中擔任主角。2017年,美國女演員米蘭諾(Alyssa Milano)發(fā)起了反性騷擾運動,黑人女演員的工作機會大大增加。但正如美劇中一位黑人女警探所說:“我是黑人,女性,同性戀者,這幾個身份缺一不可?!庇耙曌髌分泻谌诵蜗蟾诱?、積極,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社會黑人的地位確實有所提高,也是美國社會“政治正確”的反映。
參考文獻:
[1]孫世寬,范倍.“自我”主體的式微與“他者”話語的建構(gòu)——好萊塢電影中黑人形象的凝視[J].電影新作,2018(04):27-31.
本文系湖南文理學院院級科研課題“當代美國影視作品中的黑人形象建構(gòu)”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