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慢
2014年,我成為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首次評出的“金牌閱讀推廣人”。彼時,我已經做了5年多的兒童閱讀推廣。我在2010年創(chuàng)辦了推廣繪本閱讀的公益組織“愛閱團”,組織“故事媽媽”在圖書館、幼兒園、學校開展閱讀活動,包括精讀會、兒童讀書會、繪本閱讀課、閱讀培訓等,2013年加入新閱讀研究所,除繼續(xù)書目的研制外,還啟動了領讀者培訓、中國童書榜、校園閱讀生態(tài)創(chuàng)設等項目。
也是在2010年,我開始去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北辛安小學執(zhí)教閱讀課,一直延續(xù)到現在。北京師范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實驗小學、北京市朝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北京市上地實驗學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小學、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北京中關村第二小學、北京翠微小學、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北京小學、北京市芳草地小學、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等學校,已經上了626節(jié)閱讀課。
我還在北京市西城區(qū)青少年兒童圖書館開設過兩年的電影閱讀課、一年級閱讀能力課,最近又在中國兒童中心開設了適合5—8歲的閱讀能力課。同時,我在一個早教平臺上開設了0—3歲的早期閱讀親子課程,正帶著徒弟們重新做一輪基于閱讀策略的幼兒園閱讀教學。
十年的閱讀教學實踐,讓我樂在其中,收獲良多。除了享受,還引發(fā)我的一些思考和總結,比如我寫了6本書,循序漸進地介紹了“聯”“影”“問”“預”“結”五個閱讀策略。在此,我重點分享一下十年閱讀教學的三點感受。
第一點,閱讀能力從聽的能力開始
閱讀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學習能力,我一向認為,需要后天學習的能力都需要從有趣入手。閱讀也是如此,在閱讀樂趣優(yōu)先的前提下,親子共讀重在培養(yǎng)閱讀習慣和閱讀口味。閱讀內容要豐富起來,有了足夠豐富的閱讀內容的滋養(yǎng),上了學之后才不用去擔心。畢竟學校的閱讀屬于教學行為,要教識字,要教如何流暢地閱讀,孩子們要學習閱讀策略,還要做閱讀理解。通過閱讀去學習,去考試。
說到學習能力,我們熟悉的一個說法是“聽說讀寫”,我在閱讀教學實踐開始后,就在思考兩個問題,第一這個順序的依據是什么?第二我有沒有學過如何“聽”?
后來我自己琢磨清楚了,就給加了一個字,調了下順序,變成“聽讀思說寫”。這個順序和增加的內容與我的女兒有關。
女兒是老二,跟哥哥一樣也是個大書蟲還是個小學霸。她也很喜歡思考,記得當時她正在為語文學習和閱讀以及一個超前的“小升初”項目學習而拼搏和苦惱,我經常和她討論“高深”的學習問題,以此給她示范thinking aloud和thinking visualization,也就是“思考有聲”和“思維可見”——這是我的翻譯,在家里的白板上寫下自己的想法。女兒認為“聽說讀寫”是常規(guī),要打破(“打破常規(guī)”是我教給孩子們的一個讀寫和思維工具,看來女兒已經掌握了),“讀”應該放在前面,女兒鼓勵我說:“一慢老師要去推動‘讀在學習中的作用?!?/p>
女兒的話引起我的思考,我本來已經要把“思”加進來,將自己的閱讀教學實踐名為“讀思寫”,如果再把老師們都很熟悉,甚至像我女兒那樣的小學生們都熟悉的“聽說”給去掉,引起的困惑更多,不如不減少只增加,然后調整順序為好。
于是,我問女兒,我還準備加上“思”你覺得如何?應該怎么排序?女兒覺得“思”太重要了,應該是“聽讀說寫”的延伸。我也同意,但是那就是一幅圖而不是一句簡短有力的詞組了。最后定下來的是“聽讀思說寫”,我認為這是語文素養(yǎng)學習的五大領域,也是人文學科學習的五大方法。
我的閱讀課在一年級時重點在“聽方法”,同時開始“讀方法”的學習,教科書中的“口語交際”是非常重要的板塊,“說方法”也可以與此共生。而閱讀課必須要以“讀方法”的教學為主,具體就是“聯”“影”“問”“預”“結”五策略,每個策略又各有技巧和工具,是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重點。
一年級上學期的繪本閱讀課應該著力于學生的傾聽能力,發(fā)展基于傾聽能力之上的看圖、說圖、讀文、說話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從詞語和完整的句子入手,聽出文本的節(jié)奏,明白句與段的邏輯順序;從對人物的喜愛入手,關注人物之間的關系,從關注人物的外貌服飾到關注人物的特征、情感和心理;從細節(jié)入手,關注文本和圖畫中的物品,以及物品在塑造人物、推動情節(jié)上的作用……這些都是為學生精讀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老師更要成為一個會說故事的人,讓學生聽得過癮,聽了還要聽,在聽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聽。聽對了,才能說對;聽了好詞好句,才能說出好詞好句。聽到了節(jié)奏,他們就會舞之蹈之。因為繪本的優(yōu)點,我用繪本來進行閱讀能力教學。我教的,孩子們要學的就是“聽讀思說寫”的能力。要想順利進行,我發(fā)現需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第一個要融合教材,下面是我想跟各位分享的第二個感受。
第二點,尊重并運用課文
十多年前,我參與一些分級書目的研究時,我就認為課文就是最好的分級讀物?,F在統(tǒng)編了,這個優(yōu)勢更明顯了。識字與拼音,文本與圖畫,語文應用和價值觀傳遞,課內課外閱讀的體系化結合……可惜,有些人沒有整體地閱讀和實踐過語文教科書,會生發(fā)一些片面的認識。于是這兩年我在實踐的基礎上,稍作調整,融合課文的教學目標、課本結構,參照了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單元設計,但又不僅僅是向原有主題式、單元式課程設計的簡單“靠攏”,依舊是遵循繪本、閱讀本身的客觀規(guī)律進行安排。我的閱讀實踐是在理解小學閱讀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向語文課靠攏、向語文教師靠攏,緊緊抓住閱讀能力中的“閱讀策略”這一主線,輔以傾聽、觀察、想象、表達等能力發(fā)展為一體的綜合閱讀課程。
閱讀是習慣和興趣的滋養(yǎng),閱讀課是老師施展慢教育的大舞臺。如果只把繪本當成“高級一點兒”的課文,或者當成好看一點兒的教輔,教學目標一直盯著語文的字詞句,或者主題一直想著思想品德,這樣的繪本課多上無益。
第三點,習得策略
這幾年我一直教一年級,從實踐的效果來看,學生們可以學會閱讀工具、閱讀策略,為今后復雜豐富的閱讀行為奠定基礎。我的閱讀策略教研整理出五大策略,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聯”“影”“問”“預”“結”五大閱讀策略,引領學生在圖畫閱讀的基礎上,從“聽到語言”和“看到文字”,享受閱讀樂趣中獲取圖文信息,或者進一步猜測、推論、聯結和整合,促進思考,構建新的意義,并運用口頭的、書面的、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傾聽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都需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引導和發(fā)展。
統(tǒng)編后的語文課本也從三年級開始設有“策略單元”,前兩個與我的重合,但是順序不同。說到閱讀能力,教師需要統(tǒng)整自己對“閱讀能力”概念的理解。舉個例子,低段就要學習最為重要的閱讀聯策略(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由文本中的字詞句、情節(jié)、角色、背景、結構,以及作品風格、作者經歷等信息,引發(fā)對相關信息的回憶、提取、比較、預測和推論,以幫助理解文本、印證觀點、推導新知的過程)。
“聯策略”是需要解釋給學生聽,也就是需要教授給學生的閱讀策略。為了教學方便,我進一步將聯策略總結為“四聯”:聯自身、聯文本、聯他人、聯自然。“聯自身”又是重點:閱讀時,文本中的信息、細節(jié)……讓讀者想起自身與文本信息中類似相近的經歷,大腦中的記憶倉庫被打開,書中的文本成了提取鑰匙,將有關記憶影像化,在大腦放映廳播放——如同發(fā)生在眼前。反之,提取和調用、觀看記憶,也是在用自身的經歷和經驗來理解文本。
從聯策略的學習來看,在學生學習閱讀(通過閱讀學習)的入門階段,可以優(yōu)先選擇能夠引發(fā)讀者“四聯”的文本。這也是一二年級的推薦書目中多有生活、校園故事的原因。具體教學的時候需要細化,需要教給學生工具。
我的觀察和研究發(fā)現,閱讀教學中的聲音很多,也很雜(各種閱讀),我們不妨從聽讀開始,與統(tǒng)編教材結伴而行,教會學生閱讀策略,培養(yǎng)有興趣、有方法的終身閱讀者。
作者系2014年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金牌閱讀推廣人”、慢學堂創(chuàng)辦人、深耕閱讀研究院院長、新教育實驗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