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民
那是2005年,我到阿里地區(qū)采訪河北的援藏干部。采訪結(jié)束后,去了阿里烈士陵園?!袄畹胰颖笔o極縣里城道村人……”當(dāng)“河北省”三個字闖入眼簾后,我驟然一驚:河北省的烈士怎么埋到這么遙遠的地方了呢?
原來,1950年8月,李狄三作為總指揮帶領(lǐng)136人組成的進藏先遣連,從新疆于闐普魯村出發(fā),歷經(jīng)磨難,以驚人的毅力翻越昆侖界山達坂,冒著高寒、缺氧,穿越無人區(qū)、兩水泉,沿途63名官兵犧牲……次年,當(dāng)五星紅旗插上阿里高原時,李狄三含笑而去,獻出年僅35歲的生命……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我看完碑文,第一感覺:李狄三,為西藏的解放獻出了寶貴而年輕的生命,是河北人民的驕傲和光榮。當(dāng)時我的第一反應(yīng):寫一篇新聞稿報道出去,讓家鄉(xiāng)人民都來緬懷他。
回到阿里獅泉河鎮(zhèn)駐地,根據(jù)烈士陵園管理處提供的素材,很快寫成一篇新聞稿——《李狄三和他的先遣連》,并傳回編輯部,在河北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節(jié)目播出。
節(jié)目播出后,在省內(nèi)引起強烈反響,讀者電話不斷。然而,一篇新聞稿分量有限的,于是我決定沿著李狄三和他的先遣連足跡采訪,并形成一部紀(jì)實文學(xué)。于是,在我的采訪地圖上,有了于闐普魯村、界山達坂、兩水泉、扎麻芒堡、改則和獅泉河。
在獅泉河,我接連去11戶藏家走訪。李狄三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少藏胞還供奉李狄三烈士,有位95歲的藏族阿媽卓瑪接受采訪時清晰回憶起先遣連當(dāng)時進藏的情景。他們說,沒有李狄三就沒有阿里的解放,就沒有藏人今天的安逸。
我曾追蹤李狄三足跡拓展到改則縣。我走訪了民政、交通等部門三位80多歲的藏族老干部,他們講述了當(dāng)年先遣連進駐改則后,與藏族群眾打成一片、不吃地方、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動人故事。
扎麻芒堡是先遣連駐扎最久的地方,距改則縣府90公里。據(jù)當(dāng)?shù)乩弦惠叢刈迦罕娭v:先遣連進駐扎麻芒堡已到冬季,大雪封山,部隊從新疆派出的幾路運糧運鹽駝隊翻越界山達坂而不成,運糧隊伍和上千頭駱駝、馬匹都倒下了。為此,李狄三成立了打柴組、打草組、打獵組,首先解決人吃馬喂的問題。
然而,吃野羊、野牛肉且沒有鹽味,難以下肚,嘔吐不止,還要堅持和國民黨殘匪及藏軍隊伍戰(zhàn)斗。在此期間,作為指揮員的李狄三染病,但他一直硬挺著,直到大部隊到來……
1951年5月28日,當(dāng)后續(xù)部隊趕來時,李狄三已生命垂危。他從昏迷中醒來,在彌留之際用顫抖的手拿出記錄本和黨費,交給團長安志明,示意完成了任務(wù),接著吃力地、斷斷續(xù)續(xù)說:“兒……他……娘……”話沒有說完,李狄三露出一絲笑容,閉上了雙眼。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wù),也想到了自己的家!
李狄三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無極縣里城道村一個貧苦家庭。1936年秋天,賀龍的部隊路過他的家鄉(xiāng),他背著父母,晚上對妻子說明天要去參軍,走后要好好照顧二老和孩子。妻子聽后淚流滿面,燈光下為上路的丈夫縫補衣服。天不亮,李狄三摸了摸睡熟了的小小的兒子,吻了一下面頰,對妻子說:“我走了,多保重,革命勝利后回家團聚……”
完成采訪后,我和田耀斌以20萬字的長篇紀(jì)實文學(xué)——《進軍阿里——李狄三和他的先遣連》饗讀者。后來,電視劇《先遣連》登陸央視熒屏,并獲得第29屆中國電視劇最高獎“政府獎”,還被評為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我作為編劇之一,感到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