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研究對于高校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雙一流”建設理念作用下,高校必須不斷提升科研水平,但在當今高校之間仍存在科研評價機制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評價方法不科學的問題。本文從科研評價機制所存在的問題角度出發(fā),對高??蒲性u價機制建設路徑進行探究,以期提升科研效果,實現“雙一流”建設進程的順利推行。
關鍵詞:高校;科研評價;“雙一流”建設;
1 引言
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1],著重建立健全“雙一流”建設部際協調工作機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雙一流”大學。隨著“雙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越來越認識到學科建設和科技創(chuàng)新是基礎,建設一流大學的前提條件也是建設一流學科[2]。在此基礎上,完善學科建設、優(yōu)化科研管理,建立成熟的科研評價機制體系顯得尤為必要。
高校有參加科研、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并將其轉化為科研成果的職能,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搖籃。在爭創(chuàng)“雙一流”的過程中面臨實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普通高校等競爭對手,如何建立科學、合理、長效、適合新時期的科研評價機制機制,促進科研評價水平能力的提升,充分發(fā)揮高校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科研水平在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3]。
2 科研評價機制的作用
高??蒲性u價機制建設既是培養(yǎng)一流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舉措。隨著經濟新常態(tài)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一定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科研院校,既是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4]。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衡量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低。當前,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研發(fā)展水平一日千里,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正當其時,為了達到突破從0到1”的原始創(chuàng)新的目標,科技部、教育部、發(fā)改委等相關部委先后發(fā)布了涉及科技評價、人才評價、項目評價改革等多項舉措[5]??蒲性u價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完善科技創(chuàng)新進程中的缺口,促使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加大師生對科研的重視、增強科研扶持力度,從而增加自身的競爭水平[6],進而推動“雙一流”建設的進程。所以提升科技評價機制引導能力也能夠推動人才強國建設,助推我國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
3科研評價機制的存在的問題
3.1 科研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
高校對于人才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展現了愈加明顯的優(yōu)勢,然后對于科研評價機制的完善卻有明顯的不足。當前高校在科研評價指標體系的運用方面存在不合理和不健全的現象。目前高校學術科研成果的評價存在“指標”指定對象較為抽象、評價量度不精確的問題[7]。尤其在是在人文社科領域,還存在評價指標的可操作性低的實際問題。
3.2 科研成果評價方法不科學
科學的科研成果評價方法有利于促進學術的進步和發(fā)展。但科研成果評價方法存在單一、評價主體簡單。尤其是在人文社科方面,部分高校對其科研成果的評價著重在于強調出版物的字數和數量[8],導致研究成果質量不高。此外,采用同一的評價標準也體現了很多高校在評價科研成果方面的不科學性。
4 科研評價機制的改進策略
4.1 健全科研評價機制支持科研創(chuàng)新的助推作用
高校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優(yōu)先要考慮到設立適合自身的目標范圍,然后再由宏觀到微觀,進一步的分解、具體化,堅持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建立系統性的科研評價機制。由于在科研人員、社會群眾以及同行之間存在一定的學術關聯性,所以與之相應的學術成果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之間要求一定的關聯性,由此充分發(fā)揮科研評價機制對科研創(chuàng)新的助推作用。
4.2 增強科研評價機制面向高質量發(fā)展的賦能作用
科研評價機制的關鍵在于改善科研評價方法。目前科研評價方法主要有同行評議方法、定量評價方法以及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1)在同行評議方法上,要突破保守型的傳統思想,支持開創(chuàng)性成果打破固有思維,突破主觀性。(2)在定量評價分析方法上,較多采用文獻計量的科學方法,(3)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上,將定性與定量的方法相結合,根據同行評議方法,加入專家可參照的評價標準體系和客觀依據,隨之在進行量化,運用綜合指標評價,進一步提高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 財政部印發(fā)《關于 “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yǎng)的若干意見》的通知[EB/OL].[2021-11-23].https://www.chsi.com.cn/jyzx/202003/20200303/1879313950.html
[2] 沈晶晶.“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萍紕?chuàng)新發(fā)展管理機制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20(17):234-235.
[3] 王麗娜.教育科研工作評價激勵機制的現狀及提升策略——基于蘇州市WJ區(qū)的調查分析[J].教育科學論壇,2021(22):35-38.
[4] 常媛,姜萬強.“一流專業(yè)”建設背景下本碩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現狀調研與思考——以江西理工大學會計學專業(yè)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10):14-17.
[5] 胡雯.推進科研評價改革賦能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3-23(001).
[6] 張軍.民辦高校科研評價機制存在的典型問題與改進策略[J].財富時代,2020(10):219-220.
[7] 邢志,蘇君靜.高等學校學術科研成果評價存在問題及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21,37(10):86-90.
[8] 劉芬.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評價方法相關問題分析[J].北極光,2019(03):184-185.
作者簡介
劉歡,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 2019-2020年武漢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課題一般項目"人文社會學科代表作評價制度的有效性及其優(yōu)化研究"(項目編號: 2020YB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