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區(qū)拱辰中心小學,福建莆田 351100)
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語文訓練點諸多,同一個訓練點不同的學段要求也有所不同。許多教師由于缺乏相應的學習,沒有重視教材的具體研究和落實,主次不分,沒能準確把握語文要素訓練點,在教學中追求一練即成或面面俱到,導致無法真正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也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課后習題是統(tǒng)編教材語文要素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要重視并認真解讀課后習題,充分領會編者意圖,緊扣課后習題,設定精準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實踐,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以統(tǒng)編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為例,談談如何通過課后習題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預測”閱讀策略單元。預測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已有的信息對文本內容的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命運、結局等方面進行猜測,并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驗證,從而推進閱讀。學習預測策略,是培養(yǎng)思維的過程,可以發(fā)展、訓練學生的推理與想象能力。[1]教材課后習題是編者針對課文內容以及單元訓練重點,精心編制而成的。[2]教學前,教師要認真研讀本單元課后習題,結合習題設定精當?shù)慕虒W目標,引導學生掌握預測閱讀策略,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本單元共安排三篇課文,一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略讀課文與其他單元不同,課文后安排了課后習題。第一篇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以文本旁批及課后習題“學習伙伴”示引相結合的形式,展現(xiàn)預測的基本方法及特點,向學生示范閱讀者在閱讀時的思考過程,旨在引導學生,要根據(jù)題目、插圖和文章內容里的線索等進行預測。后面兩篇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小狗學叫》,都沒有在教材中呈現(xiàn)完整的內容。兩篇課文分別對學生提出“一邊讀一邊預測接下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與“故事的結局可能是什么”的閱讀要求,在課后習題穿插安排了一系列閱讀活動,如給出文章或書的題目,讓學生預測內容;請一個學生朗讀一本學生們都不熟悉的故事書,在某些地方停下來,讓其他同學邊聽邊預測,接下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等,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嘗試鞏固運用預測閱讀策略,并與教師同學交流分享預測思維、內容等,結合閱讀體驗,交流、總結運用預測策略的好處,享受預測帶來的閱讀樂趣。
縱觀整個單元,不難看出,本單元的課文及習題編排循序漸進,從扶到放,體現(xiàn)了讓學生從學習到練習再到運用預測策略的過程。教師要充分領會編者意圖,厘清習題編排體系,結合課后習題,精準定位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加強預測訓練,幫助學生逐步習得預測策略,并養(yǎng)成運用預測策略進行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品質。
課題習題訓練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從先學習預測策略到練習預測策略,再到運用預測策略,最終習得預測策略,讓學生從無意識預測閱讀向有意識預測閱讀轉變。[3]面對一種全新的閱讀策略,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后習題資源,分步實施教學,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預測閱讀策略,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預測,形成閱讀能力。
本單元前兩篇課文課后習題的第一題,均以同學間的交流內容作示范,教學生怎樣進行預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后習題的重要性,適時出示課后習題并進行示范引領,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預測方法,了解預測特性。例如,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當學生結合文本旁批,初步了解預測閱讀策略后,教師可拋出課后習題一的問題,先讓學生嘗試預測;再出示課后習題一的示例內容,引導學生結合“學習伙伴”的話,小結預測的基本方法和特點。教學第二、三篇文本《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小狗學叫》時,引導學生先梳理、回顧上一篇精讀課中習得的預測方法,再運用習得的預測方法,自主學習、獨立預測接下來的文章內容,并不斷驗證自己的猜想。然后組織學生展示預測成果,結合課后習題一中“學習伙伴”的話,進一步小結預測方法,從而更加明晰預測要有依據(jù),還可以根據(jù)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和生活常識等作預測。最后,聽教師把故事講完,通過與原故事結尾的比較驗證,引導學生要善于在預測過程中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在《小狗學叫》課末,結合本課的課后習題三,讓學生再次進行預測,進一步鞏固落實預測策略。
每一項語文要素的落實,鞏固也是關鍵。[4]通過本單元前兩篇課文的教學,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預測方法,并初步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預測的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上,借助課后習題,加強預測訓練,鞏固預測能力。例如,出示《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課后習題二,讓學生僅僅只依據(jù)文章或書籍的題目展開大膽的預測。這樣的猜想沒有過多顯性的線索可依據(jù),學生只能結合自身的生活常識、閱讀經驗和想象力進行猜想預測。雖然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但通過前兩課的預測實踐,學生大都能緊扣題目信息,做出有依據(jù)的預測。此時,教師擴展轉化習題,出示相關文章或書籍的封面、目錄,讓學生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預測;或讓看過這些文章或書籍的學生說說剛才同學預測的內容,哪些與實際內容一樣,哪些不一樣,讓學生在課后找到相關的文章或書籍閱讀,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游戲式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的預測能力得到鞏固提高,又充分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促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覺運用閱讀策略,形成能力。
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往往會產生不同的預測結果。教師要充分把握時機,組織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分享各自的預測成果,發(fā)散預測思維,提升預測能力。本單元三篇文章的課后習題中,都有“和同學交流”“你為什么這樣想”“說說你的理由”的閱讀交流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習題資源,引領學生交流分享,促進預測思維發(fā)展。以《小狗學叫》的教學為例。
師:故事的幾種結局可能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挑選其中一個結局,預測后面會發(fā)生什么?與小組同學交流,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主閱讀預測,教師巡視指導,小組交流)
師:誰先來說說你選擇第幾個結局,是怎么預測的?預測內容是什么?
(以第二種結局為例)
生1:我選擇第二種結局。我根據(jù)前面的小狗學小公雞、杜鵑叫,猜想小狗碰上了農民,居然也向農民學說話。
師:你是順著故事情節(jié)預測的。
生2:我預測小狗碰上農民,農民收留了小狗,讓小狗看家。因為生活中狗通常是給人看家的。
師:結合生活常識是預測的一種好方法。
生3:我也是這樣猜測的,因為故事的結局總是要回到正常狀態(tài),小狗不可能沒完沒了地學其他動物叫。
師:故事的常理也是預測的依據(jù)。
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互動交流,學生們預測的依據(jù)不同,預測的內容或相反,或一致,思維產生碰撞,促進預測能力的提升。
總之,課后習題是統(tǒng)編教材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的顯性體現(xiàn)。通過大量的實踐機會,多樣的活動形式,給予學生語文實踐的充分保障。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習題資源,在閱讀教學中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