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偉,閆惠東,魏 朔,陳志韜,于 斌
(北京航天發(fā)射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76)
油氣彈簧的一大優(yōu)勢是可以通過不同的連通結構實現(xiàn)抗側傾、抗俯仰、平衡軸荷等功能,獲得較好的行駛平順性和操縱穩(wěn)定性[1-5]。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對連通式油氣彈簧進行了研究。Felez等[6]針對輪式起重機的抗側傾式油氣彈簧進行了研究,采集左右側油缸上腔的壓力差作為電磁閥的控制信號,用于控制車身側傾姿態(tài),通過仿真表明,垂向運動沒有明顯的改善,但車輛的抗側傾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Crolla[7]針對農用車輛設計了一種具有抗側傾、抗俯仰的油氣彈簧,通過整車7自由度模型的仿真表明,油缸的交叉連通結構增大了車輛的側傾剛度和俯仰剛度,整車平順性和自平衡性能得到了提高。Cao Dongpu[8]對連通式油氣彈簧的性能進行了研究,并引入性能指標來評估抑制車身垂向運動、側傾、俯仰的作用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連通式油氣彈簧的抗側傾、抗俯仰剛度和阻尼更大一些,另外,車輛的平順性也得到了改善。
以上文獻中,一般是針對某一種連通形式的油氣彈簧進行研究,目前對油氣彈簧連通形式的對比研究還比較少。而連通式油氣彈簧,每條油路中都裝有阻尼閥和蓄能器,阻尼閥的非線性、蓄能器內氣體狀態(tài)變化的非線性、各油路之間交叉連通的非線性,造成連通式油氣彈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9-11],因此很有必要對不同連通形式下的油氣彈簧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進行對比研究,為油氣彈簧總體方案設計提供理論支持。
用于某多軸重型車輛的油氣彈簧,其單側連通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半車連通式油氣彈簧結構示意圖
由圖1可知,該車輛所使用的油氣彈簧同側4個油缸對應連通,4個油缸共用一個蓄能器。分析可知,同側油缸連通,可以實現(xiàn)均衡軸荷的功能,避免車輛行駛過程中某些軸過載某些軸空轉的情況,起到平衡懸架的作用。
系統(tǒng)中的阻尼閥是采用內置閥,內置于油缸缸體和活塞,油缸結構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油缸由缸體、活塞、單向閥總成、節(jié)流孔組成。油缸共有3個容腔,容腔1上部通過油路與蓄能器連通,下部通過單向閥總成與容腔2連通,容腔1的容積隨著油缸活塞相對位移的變化而變化;容腔2為固定容積腔,上部通過單向閥總成與容腔1連通,側面通過4個節(jié)流孔與容腔3連通;容腔3為環(huán)形腔,通過4個節(jié)流孔與容腔2連通,容腔3的容積隨著油缸活塞相對位移的變化而變化。
壓縮行程,活塞上移,容腔1受壓縮,容腔1內的油液一部分流入蓄能器,另一部分通過單向閥總成流入容腔2;容腔2的容積不變,但由于容腔3的容積增大,容腔2內的油液流入容腔3給其補油。伸張行程,活塞下移,容腔3受壓縮,容腔3內的油液流入容腔2,由于容腔1容積增大,容腔2內的油液和蓄能器內的油液給容腔1補油。單向閥總成由兩個單向閥和兩個節(jié)流孔組成,在壓縮行程單向閥全開,在伸張行程單向閥關閉,保證伸張行程阻尼大于壓縮行程阻尼。
圖2 連通式油氣彈簧油缸結構示意圖
由于四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油缸數(shù)較多,無法用臺架試驗驗證模型的準確性,因此,首先建立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然后經(jīng)臺架試驗驗證模型的準確性,進而建立四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
通過對連通式油氣彈簧系統(tǒng)及單個油缸結構的分析,得到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結構原理如圖3所示。其中,由于兩油缸與蓄能器連通油路較長,且存在一些拐角,會對油液流動產生一定的阻尼,因此,可以將兩油缸與蓄能器之間的油管阻力等效為2個節(jié)流孔。
圖3 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結構原理框圖
根據(jù)結構原理框圖,在AMESim中建立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系統(tǒng)中的節(jié)流閥、單向閥、蓄能器、油缸、油管等,都可以用AMESim軟件中現(xiàn)成的液壓元件模塊來搭建,容腔1和3的容積與油缸活塞位移有關,容腔2是固定容積,可以由液壓容積模塊來建模,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AMESim模型如圖4所示。
各個閥的參數(shù)、蓄能器參數(shù)、油缸參數(shù)、油管參數(shù)根據(jù)實際系統(tǒng)的參數(shù)來設定,載荷譜采用一定頻率和幅值的正弦信號,基于此模型,可以對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進行仿真分析。
圖4 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AMESim模型示意圖
將兩個油氣彈簧分別裝夾在兩個激振臺上,兩個油氣彈簧以油管連通,油氣彈簧油路內裝有阻尼閥和蓄能器,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臺架試驗現(xiàn)場如圖5所示。
圖5 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臺架試驗現(xiàn)場
給系統(tǒng)加入1.0 Hz/30 mm的正弦信號,二軸相對一軸的相位差分別為0°、45° 、90°、135°、180°,分別得到油氣彈簧輸出力仿真曲線與試驗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輸出力仿真曲線與試驗曲線
由圖6可知,在1.0 Hz/30 mm正弦信號激勵下,輸出力仿真曲線峰值及相位與臺架試驗輸出力曲線比較吻合;在二軸與一軸相位差為135°情況下,二軸輸出力的仿真曲線波谷數(shù)值比試驗數(shù)值小一些,但誤差在10%范圍內;在二軸與一軸相位差為180°情況下,一軸和二軸的輸出力仿真曲線峰值較試驗數(shù)值小一些,但誤差也在12%范圍內。
綜上分析可知,所建立的AMESim模型是比較準確的,可以擴展用于下一步對四軸連通式油氣彈簧系統(tǒng)特性研究。
由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臺架試驗可知,所建立的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是比較準確的,進而說明各部件模型也是正確的?;趦奢S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建立四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
以4種典型的四軸連通結構形式為例,分析連通結構形式對油缸輸出力和蓄能器內氣體壓力的影響。4種連通結構形式為:① 4個油缸只是上腔連通,記為連通結構1;② 4個油缸上腔全部連通,下腔全部連通,記為連通結構2;③一軸和二軸上下腔交叉連通,三軸和四軸上下腔交叉連通,記為連通結構3;④ 一軸和二軸上下腔交叉連通,三軸和四軸上下腔交叉連通,且一二軸與三四軸之間也連通,記為連通結構4。
在AMESim中建立連通結構1的模型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四個油缸上腔全部連通,共用一個蓄能器,蓄能器的容積為12L。
圖7 連通結構1的AMESim模型示意圖
在AMESim中建立連通結構2的模型如圖8所示。由圖8可知,4個油缸上腔全部連通,共用1個蓄能器,4個油缸的下腔也全部連通,共用一個蓄能器,上腔油路的蓄能器容積為12 L,下腔油路中的蓄能器容積為3 L。
圖8 連通結構2的AMESim模型示意圖
在AMESim中建立連通結構3的模型如圖9所示。由圖9可知,一軸與二軸油缸上下腔交叉連通,三軸與四軸油缸上下腔也交叉連通,一二軸與三四軸之間相互獨立,將每個蓄能器的容積為3 L。
圖9 連通結構3的AMESim模型示意圖
在AMESim中建立連通結構4的模型如10所示。由圖10可知,不僅一二軸油缸上下腔交叉連通、三四軸油缸上下腔交叉連通,并且一二軸與三四軸之間也連通,這里每個蓄能器的容積設定為6 L。
圖10 連通結構4的AMESim模型示意圖
對于連通式油氣彈簧,希望在受到相同路面激勵時,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盡量小,即減振性能;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差值盡量小,即平衡軸荷性能;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相位差盡量小,即連通的各油氣彈簧運動的協(xié)調性。蓄能器也具有類似的性能要求。因此,針對不同連通結構形式的油氣彈簧,對比分析的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連通式油氣彈簧對比分析性能指標
給系統(tǒng)加入2 Hz/30 mm的正弦激勵信號,二軸、三軸、四軸與一軸的激勵信號相位差依次為45°、90°、135°,對4種連通結構下的油缸輸出力、蓄能器內氣體壓力進行對比分析,總結不同連通結構形式對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的影響。
油缸輸出力如圖11所示。由圖11(a)知,在依次45°相位差2 Hz/30 mm正弦信號激勵下,連通結構1的一到四軸油缸輸出力依次增大,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差別較大,四軸與一軸輸出力峰值差為40 kN;四軸油缸輸出力最大,范圍為20~120 kN;但相位基本同步。由圖11(b)知,連通結構2的一到四軸油缸輸出力也是依次增大,四軸與一軸輸出力峰值差為25 kN;四軸油缸輸出力最大,范圍為30~100 kN;但各軸油缸輸出力相位同步性很好。由圖11(c)知,連通結構3的三四軸油缸輸出力明顯大于一二軸,四軸與一軸輸出力峰值差為25 kN;一二軸輸出力范圍為27~105 kN,三四軸油缸輸出力范圍為30~130 kN;一二軸油缸輸出力相位基本同步,三四軸油缸輸出力相位基本同步,但三四軸與一二軸油缸輸出力存在嚴重的相位差。由圖11(d)知,連通結構4的一軸到四軸輸出力依次增大,四軸油缸輸出力最大,四軸與一軸輸出力峰值差為30 kN;四軸油缸輸出力范圍為27~110 kN,各軸油缸輸出力相位基本同步。
4種連通結構下的油氣彈簧輸出力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連通結構1的輸出力范圍和峰值居中,各軸輸出力相位基本同步,但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差值較大;連通結構2的輸出力范圍和峰值最小,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差值最小,且各軸輸出力相位同步性最好,在平衡軸荷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連通結構3的輸出力范圍較大,峰值也較大,且三四軸油缸輸出力與一二軸油缸輸出力有嚴重的相位差;連通結構4的輸出力范圍較小,峰值也較小,4個油缸輸出力相位基本同步。
圖11 4種連通結構下的油缸輸出力曲線
表2 4種連通結構下的油氣彈簧輸出力情況
分析可知,連通結構2的各軸油氣彈簧輸出力峰值和變化范圍最小,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差值最小,且輸出力之間的相位同步性最好,因此,建議采用連通結構2型,即四軸油缸上腔全部連通、下腔全部連通結構形式。
蓄能器內氣體壓力如圖12所示。
由圖12(a)可知,連通結構1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范圍為5.7~11.7 MPa。由圖12(b)可知,連通結構2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范圍為6~10.8 MPa,油缸上腔油路中的蓄能器和下腔油路中的蓄能器壓力相同,且相位同步。由圖12(c)可知,連通結構3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范圍為5~16 MPa,一二軸蓄能器壓力相位同步,三四軸蓄能器壓力相位同步,但三四軸蓄能器與一二軸蓄能器壓力不同步,存在相位差。由圖12(d)可知,連通結構4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范圍為5.7~11.7 MPa,且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是同步的。
對4種連通結構下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如表3所示。
圖12 4種連通結構下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曲線
表3 4種連通結構下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
由表3可知,連通結構2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范圍最小,峰值也最小,為10.8 MPa;連通結構3的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范圍最大,峰值也最大,為16 MPa,且三四軸油路中的蓄能器與一二軸油路中的蓄能器壓力變化不同步,存在相位差。
根據(jù)對4種連通結構下的油氣彈簧輸出力、蓄能器內氣體壓力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可知,連通結構2,即4個油缸上腔全部連通、下腔也全部連通結構下的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最優(yōu);連通結構3,即一二軸油缸上下腔交叉連通、三四軸油缸交叉連通結構下的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最差;因此,建議采用連通結構2型。
1) 根據(jù)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實際結構原理,在AMESim中分別建立各部件模型,例如油缸模型、蓄能器模型、阻尼閥模型、油管模型等,建立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
2) 通過臺架試驗,驗證了所建立的兩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及各部件模型正確性,將其擴展為四軸連通式油氣彈簧模型。
3) 連通結構2(即四軸油缸上、下腔都對應連通),各軸油氣彈簧輸出力峰值和范圍最小,各軸油氣彈簧的輸出力差值最小,且輸出力的相位同步性最好。各指標對應于車輛性能,體現(xiàn)出良好的減振性能、平衡軸荷性能、油氣彈簧運動協(xié)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