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尉曉榕
我自認比張永海周圍的人更懂張永海,因為在他的畫里,我看到了自身的老毛?。杭催^于在意局部微差的調性轉換,慣于借此起妙;太追求那幾道高級的筆痕;太沉溺于細節(jié)的逼似;同時也樂于被一些幫不上大忙的巧構所激勵、所役使。在永海的畫面上,集合此類癥候的最小整一單位,在面部或曰肖像上。其既叫好于虛靈有致且逼肖可信,卻又嗟惜于形式張力的受損。確實,關于虛化形體堅殼抑或是外廓的線性堅守,無人能斷高下,當屬風格論范疇。但也不妨指出,張永海的虛化處理,在當今中國人物畫界,是個很前沿的騷操作,其與連帶的配套法式在系統(tǒng)化之際,必將開啟新一線中國畫景觀。不知永海是否明確了在球體柱體或任何不規(guī)則體之上,作曲面幾何排布和隱性網狀聯(lián)結的構成意向,只是,我在讀畫中已覺到他走近的步點。
此處,需予說明,如上諸項的根源,恰自敏感細謹?shù)男薜?,雖有矯飾的意求,但并不是實病,可視作在質文轉化糾結中,文大于質的時段性呈現(xiàn)。由之,這“文大于質則弱”,倒也能“弱”出另一番勝景。
丹青鑄魂耀五洲 190cm×185cm 2016年 張永海
林語堂先生 139cm×68cm 2018年 張永海
除卻上述微瑕,我以為永海的畫已避去物議而置于佳境中了。尤其在大制作方面,其對拱型結構立碑性力量的受用;對物像大膽排列或堆積的秩序性內置;對大面積淡墨精心的灰調操弄及對多畫種資源的層展性拼裝,都無往不利,心想竟成……
合理推演,永海應該早就意識到了自己豐饒的感受力和對各色美妙大包大攬的收納情懷,或將擁塞前路,所以他開始反芻堆積的內存,嘗試以設計學思維重建新的形式預期……這是從套路操演——經驗性升級之后的第三階段,會有點玄暈,但絕對看好。
再回到畫面,永海近年的系列創(chuàng)作,已成大觀,表達為強悍的還原力和綜合調停力,及一種敘事詩境的化入。
在人見人愛的小品創(chuàng)制方面,清新溫煦是其底色。原來這位多血質男人,盡管在工作生活中不避煩憂,也只愿將少時的懷想去換來一幀幀陽光場景。
論其習作,當是永海藝術開埠的碼頭,他出身學院,而學院派的人物訓練水平是最可信賴的,于此,他曾耗去太多“廢紙”,但眼下的價值仍還是光榮的教材。值得一提的還有他的速寫,他常不意間陷入臨場熱戰(zhàn),如紅鐵速淬,自有神通,雖是練手之作,實可另成珍玩。
再則,我看好永海,實非近距離透視放大,而在于一種很私人的考量,即注意到永海畫外的幅面,他長期熱心于對文史哲的攝取,衷情于音樂,喜好交際游走,精于球藝,并勤于書法,這還不夠嗎……
應該說,永海長期擔任單位主事,流失了許多寶貴的時間精力。忠人之事,或不可道遺憾二字,細思量,倒也釋懷,因為,繪畫行當作為社會配置,無非是使“遇見”化脫成“重見”,或者說使“物事的集合”轉化成意義重構的“圖像的集合”,這樣看來,任何工作都未遠離繪畫?!?/p>
2020年9月
夢蝶圖 138cm×68cm 2018年 張永海
閱讀者 138cm×68cm 2019年 張永海
吳昌碩品茗圖 138cm×35cm 2014年 張永海
蔣兆和先生 138cm×35cm 2014年 張永海
廖俊波 190cm×220cm 2019年 張永海
林祥謙 251cm×510cm 2010年 張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