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圣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常州站
當前,由于鐵路業(yè)務的不斷發(fā)展,舊的鐵路工程站場改造正在逐步增加。鐵路工程站場改造不僅包括土木工程,還包括通信系統(tǒng)、排水管道和行車方式,極大的增加了鐵路站場改造工程的危險性。因此,車站在進行站改工程中需要制定適當的措施,加強鐵路工程站場改造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控制。本文結合常州站2016至2018年為期30個月的站場改造施工實際,對如何加強鐵路站場改造工程安全風險控制進行探討,以便為后續(xù)鐵路站場改造施工提供參考。
常州站隸屬于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F階段常州站站場獨立分割為客場及城際場,相互之間缺乏一定的聯系,由于相關配套設備設施的缺乏,對車站原有接發(fā)車、客運量等客運業(yè)務辦理能力都將有較大程度影響。為進一步提升車站客運業(yè)務辦理能力,需開展相關提升改造項目,主要改造內容如下:(1)在客場改造一座出站旅客地道與城際場旅客地道相連接;(2)在客場改造一座人行天橋與城際場現有人行天橋連接;新建非付費通道連接客場與城際場站房;(3)拆除客場東西兩側人行天橋;(4)拆除客場原有小雨棚,新建大雨棚;(5)新建給排水管道2.6 km,基本站臺部分加高加長;(6)更換客場承力索及接觸線8.81 km,并進行通信、信息、電力等改造。
常州站站改項目內容繁瑣,涉及范圍廣,同時車站處在繁忙的滬寧干線,人群運輸需求不同,本身改造工程的獨特性較強,對改造內容涉及的交叉作業(yè)、管理及協(xié)調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改造過程中所涉及的難點也較多,主要表現在:
(1)站改工程時間緊,任務重。常州站站改工程主要依靠天窗修時間進行,既要保證滬寧線繁忙干線正常運行又要滿足日常施工的安全管控需要。
(2)專業(yè)交叉性強,協(xié)同合作情況凸顯。常州站站改工程需要通信、供電、行車等部門的協(xié)同配合,因此在施工現場會出現多專業(yè)和設備交叉施工的普遍現象。
(3)站改環(huán)境受限。站改受限于本身場地緣故,無法預留大量的空間,而改造中相應的大型設備難以駕馭,對施工單位設備的安置與使用造成較大難度。
常州站鐵路工程站場改造涉及多專業(yè)的施工,經常出現諸如挖掘塌方和地下管線裂縫等問題,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多種多樣,將對施工進度以及人員和財產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需要科學控制,嚴密監(jiān)控施工現場。綜合來看,該項目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
(1)人為因素:由于施工條件的影響,部分施工單位人員素質不達標,專業(yè)結構不合理,管理技術人員不足,管理指揮不規(guī)范,從而導致了項目風險。
(2)機械設備因素:相關施工單位未配備施工所需的足夠的設備,例如壓路機、平地機、攪拌機等,即使有設備,但是相關作業(yè)人員資質不全,機械設備狀態(tài)不佳。
(3)技術因素:站改施工計劃沒有充分考慮各種不利環(huán)境因素、項目之間的轉換、施工方法的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無法有效處理新出現的問題。
(4)自然環(huán)境因素:比如在雨季如果進行深基坑施工容易積水等,而且雨后高溫容易導致設備、零部件等腐蝕,影響工程進度。
(5)組織和協(xié)調因素:沒有嚴格執(zhí)行監(jiān)督職責,未對主要安全控制進行標準化,也沒有建立多層次的審查調查機制,經常出現相關部門溝通和協(xié)調不善的問題。
針對以上風險因素進行識別是風險控制的重要前提,風險識別是進行科學風險評價研究的首步,也是后續(xù)展開較具針對性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識別過程往往先于風險事件發(fā)生,倘若無合理的風險識別過程,研究對象所面臨的主客觀潛在風險因素就難以被揭示,風險也就難以被感知,管理者也就無法從潛在風險對癥下藥,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實施科學處理。
風險識別是一個動態(tài)而不斷完善的再造流程,起初,人們對風險識別往往依賴于個人的主觀認知,隨著歷史資料的不斷豐富完善,學者們通過歸納、整理、訪談、處理、分析等多重手段挖掘潛在風險因素,識別過程不斷通過篩選——監(jiān)測——診斷等脈絡趨于完善。風險識別的主要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風險識別流程圖
風險識別是一個持續(xù)性、系統(tǒng)性的工作,貫穿于整個項目施工階段,是安全風險控制的基礎。要從源頭上提高鐵路工程站場改造項目的安全控制,需要對風險要素進行分類。本文研究對象是既有線站場改造,由于本項目涉及勘察、設計、環(huán)境、施工等多部門間聯勞協(xié)作,風險識別過程應重點關注項目施工質量、進度以及安全三個層面,考慮到后期風險管理工作的可預測性、可管理性、影響程度等非系統(tǒng)性要素,可將其風險要素劃分為如下六大類(見表1):
表1 常州站站場改造施工項目風險分類
正如表1所示,站場改造施工項目各類型風險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交互關系,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系統(tǒng)化識別常州站站場改造施工項目風險,通過建立層次全息模型(HHM)對六大類別的風險因子進行細化,進行風險識別,見圖2。
圖2 常州站站場改造施工項目風險識別的HHM框架圖
依據上述風險識別框架圖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環(huán)境因素是大類因素中的首級要素,這剛好與常州站所特有的同時辦理既有線及城際鐵路業(yè)務的特性相吻合。通過深入分析,發(fā)現過程施工和進度控制將是影響二級要素間交互關系最重要也是關聯性最強的核心指標,應給予重點關注。
通過上述分析,已經確定首要風險以及關聯性較強的核心指標,從而能夠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以實現初步控制并預防安全風險。
堅持從設計、規(guī)劃、信息公開和其它安全風險入手,加強控制,并從安全技術角度解決和減輕鐵路工程站場改造項目的安全風險。
(1)設計來源風險的控制。車站站改工程的可行性報告應由相應級別的咨詢機構準備和完成,應包括項目風險管理的內容,并在選擇各種技術解決方案時分析安全風險。在設計階段,一是,應該進行現場研究和驗證,確定站改過程的高風險因素,及時調整風險水平,系統(tǒng)地制定風險管理措施;二是,應該對現有設備的設計可用性方面進行研究,分析現有設備的可用性和兼容性,制定合理的設計計劃,并為過渡到施工提供指導;三是,針對施工中應注意的需求,應在圖紙中標出,以免施工中出錯。四是,施工設計應包括高風險施工現場的風險控制措施,作為施工圖審查的一部分,在組織施工圖審查時應驗證,優(yōu)化和改進風險控制。
(2)初步風險管理計劃。施工部門將站改的安全風險管理計劃和控制包括在施工管理組織的項目中,并將安全風險管理職責和控制包括在施工合同和監(jiān)理合同中。根據工程的組織結構和特點,首先,依據項目目標合理安排人力資源,擬定相關制度安排,為后續(xù)各項工作溝通、施工階段的工作安排提供保障。其次,施工單位將逐項分析任務內的高風險施工現場,并根據具體情況為高風險施工現場制定實施風險管理的詳細規(guī)則,并邀請鐵路單位專家進行深入的磋商,以提高該計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再次,嚴格審批程序,對于重要的施工站改計劃,除了遵循規(guī)定的程序外,還必須經過鐵路施工單位技術人員的批準。為了做好進度控制,提前合理控制好施工過程中的生產技術水平、監(jiān)理手段、設備設施等軟硬條件,從而更好的解決安全技術相關的安全風險。
(1)嚴格三重機制,減輕安全風險。第一,執(zhí)行站改工程管理程序。施工監(jiān)督小組負責人每周組織相關施工單位召開一次項目會議,對主要的隱患和問題以幻燈片的形式集中評論、分析和制定措施,對于事故舉行高級審查會議;第二,將施工改造工作制度化。堅持管理人員和專業(yè)人員的責任保證制度,組織專門的施工檢查組,并遵守安全責任制。對于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施工單位負責人及時協(xié)調并監(jiān)控施工進度;第三,履行責任。通過完整的評估報告系統(tǒng),將安全和激勵結合,與月度、季度和年度評估相關聯,并促進評估的進展。
(2)嚴格站改工作,避免安全風險。堅持施工計劃、人員培訓,材料設備管理、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監(jiān)督管理等措施。嚴格相關施工站改項目檢查和驗收程序,防止和消除安全隱患,并對站改工作進行復查。
(3)嚴格計劃管理,應對潛在風險。堅持計劃管理,確定施工安全控制要點,制定工作職責和檢查時間表,評估施工現場質量和安全。根據施工單位的資源分配、施工準備,宣布和批準每周和每日施工計劃,制定檢查計劃,監(jiān)控和監(jiān)督計劃的實施,以消除潛在的安全風險。
本文以常州站站改工程項目為例,就改造工程安全風險控制進行分析,并為鐵路工程站場改造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及后續(xù)工作的開展提供準確的指導。鐵路工程站場改造要求對全體人員實施安全風險管理,做到全過程連續(xù)進行,提高人員安全意識,建立安全防范和控制體系,方能進一步促進安全合理化和科學化建設,從而實現控制鐵路工程站場改造中安全風險控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