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宗 靜
(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100029)
草莓外形紅艷、味道甜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享有“水果皇后”的美譽。北京市草莓產業(yè)作為都市農業(yè)發(fā)展的一部分,不僅為市民餐桌提供了新鮮美味的果品,更成為節(jié)假日中出游采摘進行農事體驗的理想選擇[1]。目前主栽草莓品種‘紅顏’耐熱性和抗?jié)承圆?,易染病,繁殖系數低[2]。采用避雨基質育苗技術,按照北京市氣候條件,4 月中下旬定植母苗,8 月下旬收獲子苗,繁育系數能達到1∶20,每667 m2育苗量2.7 萬~3.3 萬株,但是同日本繁育系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3-5]。改變傳統(tǒng)的育苗時期,將繁育種苗提前到秋季定植越冬,延長種苗生長期,是提高其繁育系數、增加繁苗量的有效技術措施之一。在城市農田面積逐漸減少的背景下,增加土地產出尤為重要。目前關于草莓秋季育苗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探討了母苗覆膜與不覆膜越冬方式以及地面基質、半高架基質和高架基質3種育苗模式下秋季育苗對種苗質量和數量的影響,為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試驗于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8 月在北京市昌平區(qū)塑料育苗大棚內進行,供試大棚長50 m,跨度8 m,面積400 m2。供試草莓品種為‘紅顏’,于2017 年10 月12 日定植,2018 年8 月24 日結束育苗。供試種苗使用了地面基質育苗、半高架基質育苗、高架基質育苗3 種模式,母苗株距40 cm,每棚定植800 株;子苗按照長出順序,每級子苗分別引壓在相應基質網槽內,共4 排,子苗株距5 cm,四級以后長出的子苗忽略不計。試驗各處理均由同一人統(tǒng)一管理。
1.2.1 不同越冬方式比較
在地面基質育苗模式下,設置2 個處理:母苗覆膜越冬和母苗不覆膜越冬。每個處理20 株,重復3 次。
1.2.2 不同育苗模式覆膜越冬比較
設置地面基質育苗(母苗在土壤中,子苗在基質中)、半高架基質育苗(母苗、子苗均在基質中,栽培架高70 cm)、高架基質育苗(母苗、子苗均在基質中,栽培架高120 cm)3 種模式,母苗均采用覆膜越冬方式。3 個處理均為大區(qū)比較,不設重復。
每個處理選擇10 株,測量子苗數以及子苗的株高、根莖粗、側根數、根長,葉面積、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 值)、鮮重等,用于對種苗數量、質量進行評價。株高:采用直尺測量基質表面到大多數葉片的自然高度;根莖粗:采用游標卡尺測量子苗根莖部位的粗度;側根數:根莖上著生的具有活性的新根數量;葉面積:取第2 片展平的功能葉,用直尺測量三出復葉中央小葉的長和寬,以長×寬×0.73 計算葉面積[6];葉綠素相對含量:用SPAD-502 Plus 葉綠素計測定葉片(從心往外第3片葉)的葉綠素相對含量;根冠比:洗凈基質、去除水分后,使用電子秤分別稱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量,取地下部分重量/地上部分重量。
采用Excel 2007 軟件對數據進行均值、標準誤差的計算。采用SPSS 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從表1 可以看出,覆膜越冬條件下,秋植母苗的成活率達到100.0%,不覆膜越冬條件下母苗成活率僅為63.3%。這可能是由于不覆膜條件下,棚室內密封不嚴,母苗失水導致成活率較低。覆膜越冬母苗匍匐莖抽生時期為4 月10 日,較不覆膜越冬提前5 d,平均單株抽生匍匐莖數量12.2 條,高于不覆膜越冬。覆膜越冬母苗在揭膜時已經長出1~2片新葉,而同時期不覆膜越冬母苗處于解除休眠階段,還未長出新葉。最終,覆膜越冬條件下種苗繁育系數達到1∶43,667 m2繁苗量5.7 萬株,繁苗量較不覆膜越冬增加18.75%。
表1 不同越冬方式種苗繁育數量比較
由表2 可知,覆膜越冬下種苗的平均根長為14.8 cm,高于不覆膜越冬(種苗根長10.7 cm),差異顯著。在側根數、根莖粗、根冠比等關鍵指標上,覆膜越冬較不覆膜越冬分別增加1.43%、5.08%、2.67%,略優(yōu)于不覆膜越冬,但差異不顯著。綜合來看,秋季定植母苗采用覆膜越冬,繁育的種苗質量優(yōu)于不覆膜越冬。
由于3 種育苗模式均采用了覆膜越冬方式,母苗成活率均為100%。由表3 可知,地面基質育苗模式匍匐莖抽生時期最早,較半高架基質、高架基質育苗模式分別提前8、10 d。這是由于地面基質模式下,母苗在土壤中越冬,土壤溫度高于架內基質溫度,更早滿足了母苗抽生匍匐莖所需積溫。此外,地面基質育苗單株匍匐莖抽生數量12.4 條,較其他2 種模式分別增加3.8、4.6 條;667 m2繁苗量5.9 萬株,較其他2 種模式分別增加18.00%、11.32%。
表3 不同育苗模式秋季育苗種苗繁育數量比較
從表4 可以看出,地面基質育苗模式種苗根系長度為14.0 cm,較半高架基質、高架基質育苗模式分別增加16.67%、38.61%;根莖粗0.62 cm,較其他2 種模式分別增加47.62%、44.19%,差異顯著。側根數量上,地面基質育苗模式較其他2 種模式分別增加0.3、0.9 條,但3 種模式之間差異不顯著。綜合來看,地面基質育苗模式在根系長度、根莖粗、側根數指標上占優(yōu)勢,種苗質量最優(yōu)。
試驗結果表明,將草莓繁苗時期由4 月提前至前一年10 月,母苗在棚室內越冬是完全可行的。在覆膜條件下,母苗能夠成活,安全越冬,且冬季的低溫滿足了草莓苗的需冷量,促進了春季匍匐莖的發(fā)生[5]。大量的匍匐莖不僅是繁苗量的保證,更有利于人工選留粗壯的匍匐莖,繁育優(yōu)質種苗。覆膜后秋季育苗667 m2繁苗量達5.7 萬株,和目前通常采用的春季育苗相比,繁苗量有了極大的提高。
表4 不同育苗模式秋季育苗種苗質量比較
和半高架基質、高架基質育苗模式相比,地面基質育苗模式下的種苗繁育數量、種苗質量均占優(yōu)勢。這可能是因為母苗栽植在不同介質中,且不同模式下溫度狀況、水分運移和營養(yǎng)水平不同導致。3 種模式下,667 m2繁苗量均超過5.0 萬株,仍然處于較高水平。
本研究中,覆膜和揭膜的時間基于種植經驗,缺乏數據化指標指導,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不同模式統(tǒng)一揭膜后,母苗生長狀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需要對適宜覆膜、揭膜的環(huán)境指標及不同模式的差異化管理技術開展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