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明華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而今已經(jīng)是“讀網(wǎng)時間”日益蠶食著“讀書時間”的時代。認真靜下來讀書的人變得越來越少,而報紙讀書版也越來越成為“珍稀動物”。
當然,郁悶之余,我們也想得明白這個理兒——
生活多彩,理念多元,時光碎片,節(jié)奏加快。即使想讀書,總感覺時間似乎不夠。
不過,在這樣的氣氛下,仍有一些喜愛讀書的人,無論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無論網(wǎng)絡(luò)多么發(fā)達,無論網(wǎng)文多么“雞湯”,無論“10 萬+”的閱讀量如何誘人——他們還是更喜歡拿著紙質(zhì)的書,守一片寧靜的地兒,拋開世間煩憂,與智者對話,把心靈滌蕩干凈,把向往固定得更堅實。
私心覺得,一個人能有如此境界,即便無錢無勢、無房無車,也沒啥大不了的。人原本就該是這樣的,兩手空空來到世界,兩手空空再回歸蒼穹。心中擁一份曠達豪邁、智慧充盈、樂觀安詳,實際上你的一生足矣。這世間沒有哪一樣東西的擁有能比擁有這些精神元素更有價值,更能叩響心壁。它比擁有金山銀山、高官厚祿者更灑脫、更潤心。
提到古人愛讀書,我們也需一分為二來看待。一些人喜歡讀書,大凡與考取功名有關(guān)。古人詩詞中有時提到的讀書,也多是勸人求取功名的,或借讀書獲得想要求取的東西,諸如地位、財富、美人等。宋皇帝趙恒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句: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
字里行間諄諄告誡世人,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要想娶得賢妻美女,讀書就是唯一的出路。這里,我并不因此而貶損古人,求名上進本就是一種積極態(tài)度,只是從這個角度看,以此為動力讀書,或許并不是真正喜歡讀書,而是把讀書當成了一種工具。
其實,就是現(xiàn)代社會,誰又能將讀書與獲取智慧資本截然分得開的呢?讀書是與智者靈魂交流的一方平臺,但讀書的確又是一個人學習工作生活走向更高層級的一道階梯。
說到讀書,不得不說一下書房。
有人說,要在短時間里了解一個人的腦子里有沒有“實貨”,那就先進他的書房看一看,看看書房里有多少好書。我說,書房是另一個自我,在這里,掩藏著一個人精神生活痕跡延伸的脈絡(luò),那是自己才能體悟解譯的人生密碼。
書房是為精神世界營造的個人空間。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來的時候,打在書面上,是一份溫暖,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細讀書架上的一本本新書,津津有味,逍遙自在。
可而今擁有這份個人獨有的精神享受的人,似乎越來越少。許多人在搬進新房的同時,開始似乎都想到了要裝修一間像模像樣的書房。但大多數(shù)情況是,一些人的書房似乎只是一間“物質(zhì)上”的鋼筋水泥屋罷了,因為常常是有房無好書、有書無人讀。
我喜歡的和諧而美妙的場景是,當房主從書架上邀請“朋友”下來,雙雙坐在茶幾上,那種靜靜地對白與情感交流,才是一份賞心悅目的情感旅行。
我們看到的鏡頭是,一些人書架上滿滿碼著的精裝名著,只是花大價錢買回來的知識裝飾物而已,幾乎沒被動過。書房外觀上看起來很豐實,實際上依然貧窮。
關(guān)于讀書修身養(yǎng)性,歷代名家可謂言之鑿鑿——“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窗前流水枕前書,燭旁幽人凳前影”。
古人常說耕讀傳家,耕讀是那時讀書人的每日必修之課。反觀現(xiàn)在的一些人,或者說很多人,僅與浮躁喧囂相交甚密,與吃喝游唱情投意合,遠離筆墨書香,一年沒跨進過幾次書店,甚至本地書店之“門朝東店朝西”都毫不知覺。
所以,在快速發(fā)展得讓人眼花繚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靜心讀讀書,是容易的事,也是艱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