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習近平推進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理論與實踐研究
仇華飛(1,5)
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的理論內涵及實現方式
賈烈英(1,17)
習近平有關凝心聚力論述的問題指向及其系統性
王 蓓(1,25)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在新發(fā)展格局中的統合邏輯
與施策重點
孔祥利, 諶 玲(3,5)
我國“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蘊涵的三重邏輯考察
劉立云(3,15)
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生成邏輯的三維考察
張士海, 張宏旭 (5,5)
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的形成基礎、核心要義與鮮明特征
燕連福, 周 祎 (5,12)
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的價值地位、價值構成及價值指向
姚 崇 (5,23)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楊鳳城, 朱金鵬(1,37)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閱讀《共產黨宣言》的三維考察
陳金龍, 章 靜(1,52)
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探索
閻樹群(1,63)
中國共產黨百年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
任曉偉(4,5)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貢獻
段 妍(4,13)
中國共產黨百年建設總體布局的演進歷程、基本經驗
與時代啟示
劉先春, 李金玲(4,21)
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學校學業(yè)考試的百年歷史演進
及其特征
栗洪武, 焦彥平(4,26)
論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百年演變
郭瑞萍(6,5)
偉大建黨精神催生的組織優(yōu)勢與中國共產黨百年抗疫
羅曉婷(6,35)
主持人欄目
論元散曲家對《史記》人物形象的重塑
趙望秦, 高文智(1,97)
因書立傳:《史記》先秦諸子列傳的立意與取材
徐建委(1,105)
重組的藝術與重構的記憶:《五帝本紀》黃帝戰(zhàn)爭文本
蠡測
劉彥青(1,115)
構建上海合作組織人文共同體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推進
李 琪(2,5)
論“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中亞激進主義向極端主義
演變問題
蘇 暢(2,24)
構建中國—中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與
路徑選擇
龍國仁(2,35)
“一帶一路”煤電投資會引發(fā)“債務陷阱”效應嗎?
——基于雙重差分的理論假設與實證檢驗
劉 杰, 潘家華, 王昱文(2,45)
實踐主體性與整全性生存理想:對象性理論視域中的
自我—他者關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意義
袁祖社, 杜 添 (6,5)
馬克思對“虛幻共同體”的批判及其當代啟示
姜 涌(6,17)
經濟學·管理學·法學
新經濟背景下我國新發(fā)展格局的運行機制及其實現路徑
任保平, 鞏羽浩(2,57)
數據治理的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
梁 正, 吳培熠(2,65)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xiāng)村智慧治理體系構建與
實現路徑
文 雷, 王欣樂(2,72)
標準必要專利實施中的競爭政策
——“專利劫持”與“反向劫持”的司法衡量
易繼明, 胡小偉(2,82)
環(huán)境分權體制下人工智能對環(huán)境污染治理的影響
張 偉, 李國祥(3,121)
工業(yè)智能化能促進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嗎?
——基于中國2010—2019年上市公司數據的分析
睢 博, 雷宏振(3,130)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中國數字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水平測度
——基于2015—2019年全國31個省市數據的分析
張 鴻, 王浩然, 李 哲(3,14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文化的耦合關系研究
肖周錄, 高 博(3,156)
區(qū)塊鏈的風險與防范
歐陽日輝, 李林珂(3,165)
主權數字貨幣發(fā)行、貨幣政策連續(xù)性與宏觀經濟波動
——基于動態(tài)隨機一般均衡理論
于 博, 葉子豪(4,133)
人口結構變動下中國消費的未來趨勢
——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
朱雅玲, 張 彬(4,149)
基于區(qū)塊鏈的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楊錦帆(4,163)
促進區(qū)域經濟均衡增長,構建“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
——基于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視角
姚樹潔, 劉 嶺(5,150)
穩(wěn)定幣的內涵、風險與監(jiān)管應對
鄧建鵬,張夏明(5,165)
疫情之下對例外狀態(tài)理論的再思考
張 錚, 于天洋(6,148)
教育學·心理學
校園里的爭斗:20世紀前期哈佛大學本科招生反猶主義
研究
陳 卓(1,152)
課程研究的實踐邏輯
——中介方法論的思考
張俊列(1,166)
中國教育史學專業(yè)化百年歷程省思
——基于首屆全國教育史年會教授群體的歷史考察
周洪宇, 劉訓華(2,150)
“不言之教”是什么教?
——兼論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特質
李 忠(2,160)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心理教育責任的轉變
白彩梅, 王樹明(2,170)
新中國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政策演進的歷史邏輯與
優(yōu)化策略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何菊玲, 趙小剛(4,71)
鄉(xiāng)村教師的主體自覺及其培育
戴 妍(4,92)
協同與融合:職業(yè)教育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的邏輯理路
朱德全,王志遠(5,114)
全面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鄉(xiāng)村基礎教育的新認識與新定位
陳 鵬,李 瑩(5,125)
學會融入世界:適應未來生存的教育
[澳]阿弗里卡·泰勒,[加]維羅妮卡·帕西尼—凱奇巴,
[澳]明迪·布萊瑟, [美]伊維塔·西洛瓦(5,137)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中的知識組織學
劉慶昌(6,105)
農村職業(yè)教育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的現實困頓與實踐路向
祁占勇, 王曉利(6,126)
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及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2018年“教與學國際調查”上海數據的分析
毋改霞(6,137)
歷史學
“玉門棗”:絲路“遠方”“名果”象征
王子今(1,76)
國際東南亞研究的演變
——以東南亞史研究為重點
包茂紅(2,96)
21世紀新加坡酬神戲演出的困境與求存之道
王 琳(2,109)
20世紀70年代以來菲律賓水產養(yǎng)殖業(yè)化學品的使用
及其管控
劉宏燾(2,116)
中國上古統治思想演變略述 (一)
——以天人關系為中心
趙世超(3,26)
“大一統”含義流變的歷史闡釋
晁天義(3,48)
20世紀上半葉社會變革中“羞”內涵之演變
宋子昕, 張同樂(3,68)
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教學百年省思
——兼談單元制中國歷史文選課
張大可(5,93)
從農業(yè)資源配置看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陜西植棉業(yè)
石 濤(5,103)
中國古代烹飪飲食文化論
王 寧(6,48)
中國上古統治思想演變略述 (二)
——以天人關系為中心
趙世超 (6,57)
中國古代早期庶人的“名”與“姓名”
魯西奇 (6,82)
文學·語言學
以武事比文藝——杜甫及中晚唐詩人的一種論文方式
劉青海(1,85)
張仲實《伊犁行記》之價值
張積玉(3,75)
當代秦地作家與民俗文化
趙學勇, 魏欣怡(3,89)
文學中的動物敘述:動物限知視角敘事的可能性
劉 艷(3,101)
讓我們重新認識漢語、定位漢語
——兼論“中心論”和“擴展說”
張振興(4,41)
黎錦熙對漢語方言分區(qū)理論的重大貢獻
喬全生, 谷少華(4,47)
傳媒領域語言生活調查
王遠新(4,55)
論加略利漢語辭書編纂的基本特征
王倩茹, 胡范鑄(4,63)
論明末清初唐宋古文地位的確立
郭英德(5,68)
晚明文人秦地旅游研究
——以文人游記為中心
陳 剛(5,76)
學科建構視角下的語言治理研究
王春輝(6,155)
論新時代民族地區(q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
陳麗湘(6,164)
哲學·美學
康德批判哲學的“直觀”與“直覺”解讀
——基于《純粹理性批判》的文本分析
陸杰榮, 楊文博(3,112)
馬克思生態(tài)審美觀的理論意蘊與啟示
李西建(5,33)
崇高的意義: 精神情感之可能
——重思康德對崇高的演繹
盧春紅 (5,41)
空間生態(tài)正義的審美價值取向及其實踐反思
謝欣然 (5,51)
消費主義時代的審美資本問題探究
連晨煒, 王 杰 (5,60)
新聞傳播學
數字環(huán)境下作品首次銷售原則的改良適用研究
崔 波, 趙忠楠(1,125)
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法研究的新問題、新特點和新趨勢
王 穎, 季為民(1,134)
媒介·文化·政治
——縣級融媒體運行機制的三重邏輯
陳守湖(1,143)
中國特色新聞學話語體系的生成邏輯
——基于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視角
齊愛軍, 齊琳琿(2,126)
中國特色新聞學的概念源流與合理性基礎
葉 俊(2,135)
育人功能視角下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建設的三重邏輯
王仕勇, 鄭保衛(wèi)(2,141)
從數學到計算機的媒介考古學
陳衛(wèi)星(4,103)
作為行動者的算法:重塑傳播形態(tài)與嵌入社會結構
全 燕, 李 慶(4,118)
城市歷史空間的景觀塑造與可溝通性
——城市文化地標傳播意象的建構策略探究
艾文婧, 許加彪(4,126)
其 他
本刊2021年總目錄
(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