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公共闡釋:理性基礎、生成路徑、內(nèi)在隱憂及展望

2021-02-01 11:14:38李君亮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闡釋學張江公共性

李君亮

(海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70228)

2017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教授在《學術研究》上發(fā)表《公共闡釋論綱》一文,標志著具有當代中國闡釋話語主權的公共闡釋理論作為哲學詮釋學的一個中國分支誕生了。這是一次世界(西方)話語體系背景下中國學者構建具有中國話語主權的哲學學說的重大嘗試,是一次現(xiàn)象級意義上的學術事件。公共闡釋這一基本概念提出之后,得到了諸多著名學者的積極響應,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重大的反響,包括哈貝馬斯、約翰·湯普森、邁克·費瑟斯通等當代國際上著名的思想家都密切關注著公共闡釋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并對公共闡釋理論的提出給予了積極肯定的評價。目前,學界已經(jīng)就公共闡釋理論的一些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并做出了許多有益的研究。本文將對這些研究取得的成果做一扼要評述,希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公共闡釋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

一、公共闡釋的概念生成及內(nèi)涵

“闡釋”還是“詮釋”?

在“闡”“詮”之辨中,張江教授認為,“闡”與“詮”各有極為深厚的哲學和歷史淵源,在他看來,“‘闡’之公開性、公共性,其向外、向顯、向明,以及堅持對話、協(xié)商之基本訴求,閃耀著當代闡釋學前沿之光?!倍啊彙畬?、之細、之全與證,其面向事物本身,堅守由訓而義與意,散發(fā)著民族求實精神之光?!彼J為,“中國古代的闡釋路線,一條重訓詁之‘詮’,一條重意旨之‘闡’?!边@樣,“闡”和“詮”“各有其長,互容互合”。我們“以中國話語為主干,以古典闡釋學為資源,以當代西方闡釋學為借鑒,假以對照、選擇、確義,由概念起,而范疇、而命題、而圖式,以至體系,最終實現(xiàn)傳統(tǒng)闡釋學觀點、學說之現(xiàn)代轉(zhuǎn)義,可建立彰顯中國概念、中國思維、中國理論的當代中國闡釋學?!盵1]因此,雖然張江教授傾向于使用“闡”字命名他倡立的公共闡釋理論,但是根據(jù)其“闡”“詮”辨義,實際上公共闡釋之“闡”兼具“闡”“詮”二者之義。

在提出公共闡釋這一基本概念之前,張江教授首先對西方文藝理論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從20世紀初開始,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表現(xiàn)出場外征用、主觀預設、非邏輯證明、混亂的認識路徑等四大特征。場外征用即“借助于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建構自己的體系,模仿、移植、挪用,成為當代文論生成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改變了當代文論的基本走向”[2]。主觀預設即“批評者的主觀意向在前,預定明確立場,強制裁定文本的意義和價值”。非邏輯證明即“在具體批評過程中,一些論證和推理違背基本邏輯規(guī)則,有的甚至是邏輯謬誤,所得結論失去依據(jù)”?;靵y的認識路徑即“理論構建和批評不是從實踐出發(fā),從文本的具體分析出發(fā),而是從既定理論出發(fā),從主觀結論出發(fā),顛倒了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這就使得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從總體上傾向于“背離文本話語,消解文學指征,以前在立場和模式,對文本和文學作符合論者主觀意圖和結論的闡釋”[3]這樣一種強制闡釋。

通過對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強制闡釋傳統(tǒng)的深刻反思與系統(tǒng)批判,張江教授提出建構以人類公共理性為基礎的公共闡釋這一彰顯中國概念、中國思維、中國理論的當代中國闡釋學。由此,闡釋學由解構經(jīng)由中國闡釋進路發(fā)展到了建構的階段,并正在實現(xiàn)闡釋學由強制闡釋到公共闡釋的理論轉(zhuǎn)向。

與反理性、反基礎、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強制闡釋不同,公共闡釋中,“闡釋者以普遍的歷史前提為基點,以文本為意義對象,以公共理性生產(chǎn)有邊界約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闡釋”[4]。在對強制闡釋展開反思與批判基礎上建構的公共闡釋具有整體性[5]、理性、澄明性、公度性、建構性、超越性、反思性等基本特征[4]。張江教授認為,公共闡釋理論的建構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闡釋活動的主體不是單獨的人,而是社會的人,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是此在之共同存在,因此是“集體意義上的人”,其言說也是借助公共語言向他人和同他人的共享之言說。由此之故,個體闡釋絕非私人的,其理解與接受為公共理性所約束,人類的共在決定個體闡述的公共基礎、集體經(jīng)驗構造個體闡釋的原初形態(tài)、語言的公共性確立個體闡釋的開放意義、闡釋生成的確定語境要求個體闡釋是可共享的闡釋[4]。

二、公共理性:公共闡釋的基礎何以可能?

張江教授提出,公共闡釋是“有效闡釋”。公共闡釋之所以可能,也即是說,公共闡釋的有效性基礎——在張江教授看來——在于闡釋的公共理性:闡釋是一種公共行為,闡釋是一種理性活動。公共性和理性,這就是公共闡釋之所以可能的根基。那么,公共性和理性何以能成為根基造就公共闡釋?

公共闡釋之所以可能,根基在于“闡釋本身是一種公共行為”[4]。通過對“闡”字的文字考古學釋義,張江教授指出,“闡”字有諸多可從語源上證明其公共性之義項[1]。正是基于“闡”字本身在語源上的公共性之義,有學者認為,“公共性在公共闡釋論中是元理論問題”[6]。從“公共闡釋”這一概念看來,該概念由“公共”和“闡釋”這兩個基本詞語組成。在與哈貝馬斯的對話中,張江教授指出,正是由于“闡釋”之“闡”本身就能夠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綻放出“公共性”,因此,闡釋本身就蘊含著公共性的理解,故張江教授將本就有悠久傳統(tǒng)的中國闡釋學在現(xiàn)代化的生成中釋義為“公共闡釋”,并提出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中國公共闡釋理論[7]。這樣,公共闡釋就其自身語源而言就已具備了公共性這一根基,故此筆者認為,“公共”并不是對“闡釋”的限定,而是對闡釋之公共性的強調(diào)。

公共闡釋的公共性根基不僅從語源上就植根于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即使站在西方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從西方人類理解與解釋的思想歷程來看,張政文認為,自古希臘肇始的認識的普遍性在20世紀遵從理性原則的哲人堅守下,也為公共闡釋的構建提供了理性之維和公共性之基,并造就了公共闡釋的理性原則、共享性原則與知識性原則[8]。并且,站在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視角看,公共闡釋的公共性正是源于自古希臘以來就追求認識的普遍性與確定性這一西方傳統(tǒng)。

公共性根植于闡釋的語源內(nèi)蘊和人類認識的確定性與普遍性追求之中,與此同時,公共性也為公共闡釋的生成提供空間和場域。張江教授說:“闡釋的公共性一定是從個人闡釋、個體闡釋開始的?!盵9]那么,從個人闡釋、個體闡釋開始的闡釋公共性如何孕生并最終造成個體闡釋上升為公共闡釋? 張偉認為,公共空間孕育與接納個體闡釋,并且正是在公共空間中,個體生成的闡釋行為衍化為闡釋活動的一般體例,進而為公共闡釋的生成提供場域。而理性則對闡釋行為具備著決定性意義,正是經(jīng)由理性邏輯的啟迪、遴選、整合與表達,使得對文本意義的體悟能生成到闡釋這一階段,進而使公共闡釋成為可能[10]。這也就是說,公共性為公共闡釋的生成提供了空間場域,理性則是公共闡釋生成的邏輯路徑。

闡釋總是闡釋者的闡釋,因此,只有從闡釋主體本身進一步考察其闡釋活動,才能更好地揭示闡釋的公共性,進而辯護公共闡釋的有效性基礎。基于對闡釋主體的考察,張冰從人的心理結構、人的社會存在和闡釋的語言系統(tǒng)三個維度探討了闡釋公共性的生成。從人的心理結構看,理性和觀念的共享性以及人的感受甚至非理性層面的可分享性都可以表征闡釋的公共性;從人的社會存在看,闡釋者作為社會存在的先在傳統(tǒng)和個體自我的歷史性為闡釋的公共性提供了歷時性和共時性的雙重維度;從語言系統(tǒng)看,闡釋者闡釋的語言系統(tǒng)由于其自身的公共規(guī)則和蘊含的傳統(tǒng)維度確保了闡釋的公共性并為闡釋的公共性帶來新的生機[11]。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把張冰對闡釋公共性生成的三個維度理解為:從闡釋主體來看,人的社會性生成了闡釋的公共性;從闡釋工具來看,語言的公共性、普遍性生成了闡釋的公共性;從闡釋過程來看,理性活動的公共性生成了闡釋的公共性。

張江教授批評強制闡釋是一種背離文本而從既定理論出發(fā)、從主觀結論出發(fā)所做的符合闡釋者主觀意圖的任意闡釋與主觀闡釋[3],這樣的闡釋當然缺乏客觀性。公共闡釋則是基于文本而對文本所做的具有“普遍的歷史前提”的客觀闡釋,因此,公共闡釋具有客觀性。張盾認為,真正具有說服力的闡釋都是自由的、即攜帶著創(chuàng)造性理解的闡釋,但這種“自由的創(chuàng)造”必須是“正確的”,其正確性就來自闡釋的公共性與客觀性。而闡釋的客觀性就在于闡釋的公共性[12],因此,公共性保證的客觀性也就為公共闡釋自由創(chuàng)造的正確性和說服力提供了基礎。

傅永軍、楊東東基于程序主義的視角補充提出了公共闡釋有效性建立的充分性要求,他們認為,只有將有效性基礎建立在充分性和理性這兩個基本要求之上,公共闡釋才能成為具有合理的可公度性、反思性和建構性的闡釋模式[13]。

無論是張江教授提出的公共性、理性,還是其他學者補充的客觀性、充分性,這都為公共闡釋提供了公共理性這一有效性基礎的合理辯護。但是,公共性也好,理性也罷,只有上升為公共理性,它們才能成為公共闡釋的有效性基礎。那么,公共性和理性是如何上升為公共理性而成為公共闡釋的根基?

張文喜認為,只有根據(jù)奠基于唯物史觀的闡釋學原則,深入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zhì),將公共性置于與人民性的聯(lián)系中[14],公共闡釋才成為可能。李瀟瀟從公共理性的存在證成視角肯定了張文喜的這一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只有將公共性置于與人民性的聯(lián)系中,公共性才能在存在中證成理性的公共性,并進而上升為公共理性,從而為公共闡釋奠定根基[15]。這樣,基于唯物史觀的人民性闡釋學原則,我們就有可能為公共闡釋找到一條從公共性到理性的公共性再到公共理性的牢固根基。

我們又如何從理性上升到公共理性從而為公共闡釋的有效性基礎辯護? 陳海在《闡釋的“公共性”何以可能?》一文中指出,理性是有限的,個體理性可能是混沌的,個體理性要達到清晰的公共理性更要經(jīng)歷無數(shù)艱難,與此同時,公共理性還必須面對當代資本、階層和新媒介技術的巨大挑戰(zhàn),這樣,闡釋的“公共性”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超越認知,進入審美以及超越個人現(xiàn)實界,進入公共虛擬場,我們還是可以期望它的實現(xiàn)[16]。

三、公共闡釋的生成路徑

公共理性為公共闡釋提供了有效性基礎,那么,公共闡釋如何在公共理性這一根基上生成與綻放?

路徑一:從“理”“性”之義的歷史溯源中構建公共闡釋的基本構架

既然公共闡釋的有效性根基在于公共理性,那么厘清“理性”之義的詞源涵義,當有助于歷史地建構起公共闡釋的“理性”之基?;诖?張江教授在《“理”“性”辨》一文中分別就“理”和“性”從東西方兩條路徑做了詞(字)源考古。從文字學的視角看,張江認為,“理”在中國古代表現(xiàn)為實踐理性,是實踐智慧的直觀表達,“性”在中國古代重在倫理之性,彰顯的是人類自覺的道德追求;在西方,理性表達的是理論理性,“理”乃是理論智慧的邏輯表達?!皷|方實踐智慧與西方理論理性之互補,相鑒相融之中,集合起闡釋的全部價值與意義,在無限反思之長河中,趨向真理性認識?!盵17]這樣,當代中國公共闡釋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就可以在弘揚中國古代文化與哲學傳統(tǒng)、借鑒西方哲學及理性方法中構建起來。

路徑二:從個體闡釋經(jīng)由社會闡釋通達公共闡釋

任何闡釋首先是闡釋者的個體活動,是作為闡釋者的個體闡釋。但是,人的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又總是社會性的,是在紛繁勾連的社會關系中展開的活動,因此,也正是在人的社會性活動中,闡釋者的闡釋活動在紛繁勾連的社會關系中獲得他者的閱讀、理解、接受、傳播,并沿此路徑最終上升為公共闡釋。范玉剛教授就認為:“闡釋之發(fā)生乃源自主體的闡釋愿望,更確切地說是主體間的互闡互釋。因而,從個體性闡釋走向公共闡釋,是一種學術研究的必然?!盵18]范教授只是認為在學理上主體間的互闡互釋使得個體闡釋最后走向公共闡釋,其實,主體間性正如哈貝馬斯所認為的那樣,也是在人的交往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正是在主體間的交往實踐中的互闡互釋,個體闡釋走向了公共闡釋,這樣,通過主體間的互闡互釋,個體闡釋走向公共闡釋就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必然,而且也是闡釋實踐活動發(fā)展的必然進路。

闡釋從闡釋者的個體闡釋活動開始,因此,張江教授認為,個體闡釋是公共闡釋的源頭和基礎[19]。但是,個體闡釋本身無法直接通達公共闡釋,從個體闡釋到公共闡釋之間有一個中介,那就是社會闡釋[20]。在約翰·湯普森看來,由于西方社會闡釋的公共領域這個闡釋活動生成與展開的空間是由不同形式的權力所塑造的,是結構化的空間,因此,在這樣一種由不同形式的權力所塑造的結構化中間中生成與展開的闡釋活動就是社會闡釋[20]。社會闡釋作為個體闡釋通達公共闡釋的中介是多元的、碎片的、對立的、沖突的,只要再次經(jīng)過過濾的、理性的、有序的闡釋,社會闡釋就會最終過渡到公共闡釋。因此,張江教授提出:“在個體闡釋當中有一種社會闡釋,社會闡釋以后有一種公共闡釋?!盵20]從個體闡釋經(jīng)由社會闡釋通達公共闡釋,這就是公共闡釋生成的一條基本路徑。

路徑三:從觀點、方法、氛圍出發(fā)通向公共闡釋

江守義認為,在公共闡釋活動中:“闡釋者總要針對闡釋對象的某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且總是要從某個角度用某種方法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這些觀點和看法要經(jīng)過同行的評議和時間的檢驗,才有可能被學界接受,成為公共闡釋。”[21]基于此,他提出從觀點、方法、氛圍出發(fā)形成公共闡釋提供觀點、提煉方法、營造氛圍的路徑。首先,闡釋活動總是闡釋者針對闡釋對象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在這種活動的展開過程中,闡釋者首先必須提供自己的私人觀點,并通過在“闡釋與對象、對象與接受、接受與接受之間”形成共通性,闡釋者的私人觀點在公共視域中成為可理解被接受的觀點,并由此通向公共闡釋。其次,闡釋活動中闡釋者不僅提供自己的觀點,也需要提煉方法,當闡釋者在闡釋活動中提煉的闡釋方法被證明為可行的方法并在闡釋活動中得到廣泛的使用時,這樣的方法也就是具有了公共性的闡釋方法,這樣的闡釋方法運用下的闡釋活動也就會成為一種公共闡釋活動。再次,通過讓某種闡釋觀點或方法形成自己的時代性或地域性、凝聚闡釋的指導性方向、樹立新的價值觀或文藝觀,從而營造公共闡釋生成所需的公共視域氛圍,為公共闡釋提供討論的空間,形成通向公共闡釋的生成路徑[21]。

路徑四:構建共在的闡釋共同體生成與實現(xiàn)公共闡釋

張江教授指出,人類的共在決定了個體闡釋的公共基礎。在這一論斷基礎上,李永新提出了構建共在的闡釋共同體以生成與實現(xiàn)公共闡釋這一途徑[22]。在李永新看來,闡釋共同體是公共闡釋形成與實施的基本要件,對于公共闡釋的生成以及在公共闡釋論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地位和意義。闡釋共同體是一個具體的共在,是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其內(nèi)部既存在著權威,也能夠相互默認一致。由于共在的闡釋共同體其成員共同參與闡釋活動從而形成一個共享的闡釋空間,闡釋共同體自身的歷史演進使得其構成和成員能夠與發(fā)展著的世界形成共契關系,并且闡釋共同體通過創(chuàng)造平等交流的環(huán)境而使其成員通過合理交往達成共識,這樣,通過構建共在的闡釋共同體就能夠生成與實現(xiàn)具有共享、共契、共識特點的公共闡釋[22]。

四、公共闡釋的內(nèi)在隱憂

公共闡釋理論為陷入極端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泥沼的西方闡釋學找到了一條希望之路,也為中國古代闡釋學的繼承和發(fā)展提供了可行的現(xiàn)實路徑。但是,建立在公共理性根基之上的公共闡釋也存在著一些內(nèi)在的隱憂。

公共闡釋的有效基礎之一在于闡釋是一種理性活動。但是,正如韓東暉所擔憂的,闡釋學面臨的難題,就是既要限制純粹理性的過度膨脹,同時又不陷入相對主義的沼澤[23]。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反理性的主張固然與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相悖逆,也攪亂了人類的認識與思想走向,但是它們對于理性弱點的反思和對理性僭越的批判卻不能不引起我們對于純粹理性過度膨脹的警惕。按照張江教授的公共闡釋理論假設,公共闡釋可以有效防止相對主義,但如何保證其能夠有效避免純粹理性的過度膨脹? 雖然韓東暉指出,公共性與規(guī)范性的實質(zhì)性結合可以使公共闡釋將公共性講道理、講真話的精神和力量充分展示出來,但是,公共性與規(guī)范性的實質(zhì)性結合本身卻是建立在公共闡釋的公共理性活動這一根基之上的??墒?在公共空間這一場域中,理性如何保證對自身的約束而不至于使闡釋成為一種強權意志的理性工具?

譚安奎則在《公共理性與闡釋的公共性問題》一文中表達了對公共闡釋以客觀性自居從而走向?qū)嚓U釋的擔憂。尤其是對于歷史、政治文本這樣的文本對象的闡釋,闡釋活動鮮明地表現(xiàn)為約翰·湯普森所說的象征性權力,它是對公共權力、政治法律制度運作與實施的判斷、理解、解釋與宣傳,而公共權力、法律等本身的強制性特征極有可能導致我們在基于公共理性的闡釋活動中“以認知客觀性的名義,或者以公共性的可接受的名義,強行達到某種一致性或確定性”。這樣,“相對于公共闡釋論所批判的那種強制闡釋,這有可能是導向了另一種形式的強制闡釋”[24]。李瀟瀟也提出,要謹防公共闡釋在對公共性的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理解基礎之上以真理自居,從而造成公共闡釋在批評西方強制闡釋之際自身卻淪為專斷的闡釋。為此,李瀟瀟認為,公共闡釋就必須從認識論層面繼續(xù)展開探索與研究,找到與自己相融的真理觀,避免自己在以真理自居之際淪為本是自身批判對象的專斷闡釋[15]。

在與張江教授的對話中,約翰·湯普森指出,闡釋是一種象征性權力,這樣,闡釋活動就不僅僅是社會的和公共的,而且是與沖突、利益等交織在一起的[20]。當以公共權力和政治法律制度為文本對象的公共闡釋在社會生活中與沖突、利益等交織在一起,我們就確實非常有必要警惕公共闡釋的權力尋租了?;蛟S正是出于對公共闡釋尋租權力的擔憂,約翰·湯普森說,“闡釋學不是用來將權力或者權力結構合法化的,而是要更為激進,向權力提出挑戰(zhàn)”[20]。湯普森的這一主張或許真的如其所言過于激進,但是,即使是對公共權力和政治法律制度做出辯護性闡釋,公共闡釋也需要做到在置人民性于公共性和客觀性的闡釋語境中展開反思性的辯護闡釋。

哈貝馬斯則在與張江的對話中以德國歷史上的宗教勢力和納粹政府為例異常隱晦地表達了公共闡釋可能會毒害國家的政治文化的擔憂。在哈貝馬斯看來,以公共權力和政治法律制度為文本對象展開的公共闡釋,或許會導致“只要一種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同時還有可能會造成“集體否認重要事實”的事件發(fā)生,若如此,則“可能毒化政治文化”,對于公共闡釋理論的框架構建和未來發(fā)展,“這個問題是非常值得重視和關注的”[7]。

如果公共闡釋是以公共權力和政治法律制度為文本對象的辯護性闡釋活動,這樣的闡釋活動則就既是一種公共行為,也同時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行為,基于此,沈江平、孟楨提出了公共闡釋過度意識形態(tài)化的擔憂[25]。在沈、孟二人看來,闡釋活動的展開總是以一定的平臺、空間為依托,公共闡釋活動得以展開的公共平臺、公共空間等場域都是在社會中醞釀和構建的,這樣,公共闡釋活動依靠的公共平臺、公共空間就必然帶有所屬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與此同時,作為公共闡釋對象的文本本身和文本表達依托的語言也都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這樣,公共闡釋活動也就必然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活動。在公共闡釋這樣一種意識形態(tài)活動中,不排除異于公共理性的闡釋行為存在,從而造成公共闡釋的過度意識形態(tài)化。沈、孟二人提出,要避免公共闡釋的過度意識形態(tài)化,就“要協(xié)調(diào)文本和闡釋之間價值的最大公約數(shù),建立個體闡釋的公共約束機制,尊重文本的‘相對獨立性’,保持文本與闡釋者之間的有效對話”[25]。

五、展望

反理性、反基礎、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強制闡釋導致了真理的放逐、價值的失落和歷史的碎裂[26],當代人類精神無依的浮萍狀態(tài)呼喚新的文藝理論范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江教授提出了公共闡釋理論。在新時代語境下,公共闡釋論的提出也深度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fā)揮作用”[27]的深切要求與殷切期望。李瀟瀟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為公共闡釋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條件,將公共性與人民性緊密相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本身就是公共闡釋[15]。可見,無論從理論研究上,還是在社會實踐中,公共闡釋理論的生成與發(fā)展都有深厚的土壤。

目前,公共闡釋理論只是具備了一個粗略的理論框架和雛形,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有待深入、闡釋有待拓展、傳播有待擴張、接受有待普及。要成為一個深刻且有廣泛影響的理論體系,公共闡釋論仍有許多理論難題需要解決,諸如:

第一,“闡釋”還是“詮釋”? 在江怡看來,張江教授對于“闡”之植根于深厚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歷史淵源的闡發(fā)是以“字本位”為特征的中國文字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傳統(tǒng)討論的主要內(nèi)容一樣,“闡釋”對意義的解釋也需要遵守解釋主體介入和解釋文本獨立這兩大基本原則。張江教授的“闡釋”語境生成于對文本展開的文學詮釋,而西方詮釋學在由神學解釋學向哲學詮釋學演進的過程中則已經(jīng)從文本詮釋突破和上升到思想闡釋。如果說對于文本的文學詮釋聚焦于文本的心理意義,那么哲學闡釋就必須超越語言去把握文本之外的意義。文本詮釋也好,思想闡釋也罷,在江怡看來,這不過是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28]。但是,作為有別于“強制闡釋”的“公共闡釋”,其“闡釋”之公共性的獲得不僅在于“闡”之“字本位”的哲學傳統(tǒng)和歷史淵源,還需要更進一步地從闡釋對象、闡釋方法、闡釋過程、闡釋意義等方面去夯實其公共性之基礎。因此,就概念而言,“公共闡釋”的“闡釋”之內(nèi)涵有待進一步明晰和闡發(fā)。

第二,與西方詮釋學一樣,公共闡釋也必須是一個理解、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雖然理解、解釋和應用三者相互作用,但解釋和應用實際上也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之上的理解過程。理解的標準是達到真、善、美這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29]。那么,在真善美統(tǒng)一的理解標準規(guī)范下,公共闡釋如何才能有別于并超越于強制闡釋? 公共闡釋如何實現(xiàn)真善美統(tǒng)一的理解標準規(guī)范下之“非強制”的自我辯護?

第三,公共性指謂的是闡述的空間場域,理性指謂的是主體闡釋的思維狀態(tài),二者如何契合成就公共理性? 或者如何保證在公共空間的表達為理性的表達進而上升為公共理性? 又或者如何使得理性在公共空間中得以表達并上升為公共理性?

第四,公共理性到底是如何消解個體理性或個人非理性或公共非理性而成為公共闡釋的有效性根基的? 或者說,公共理性是如何生成為公共闡釋的有效性根基的?

第五,個體理性如何在公共空間的表達中經(jīng)社會理性上升為公共理性? 上升路徑是怎樣的或者說有哪些? 非理性在這種上升路徑中有什么樣的作用或者是如何被消解的?

第六,公共闡釋的本體論基礎是什么? 如果是作為共在的人類或人類的共在,那么,人首先是作為個體的人,然后才是社會共在的人,人的個體性如何在公共闡釋的本體奠基中不被敉滅?

第七,公共闡釋的認識論基礎是什么? 也即是李瀟瀟所說的,與公共闡釋相融的真理觀如何生成?

只有諸如此類問題的解決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概念上明晰、邏輯上自洽、理論上完備的公共闡釋理論體系才可能真正構建起來。

猜你喜歡
闡釋學張江公共性
《意象之美
——意象闡釋學的觀念與方法》簡介
美育學刊(2023年1期)2023-02-18 02:58:56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xiāng)土公共性重建
“闡釋”與“訓釋”——中國古典闡釋學的語文學形式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干細胞轉(zhuǎn)化醫(yī)學產(chǎn)業(yè)基地簡介
不同翻譯研究范式與批評中的批評者闡釋學立場①
翻譯界(2021年1期)2021-01-06 12:21:44
淺析張江科學城景觀標準化的探索實踐
Vπ張江孵化器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长治市| 南城县| 山阴县| 肃北| 台北县| 宝鸡市| 荣昌县| 淮南市| 八宿县| 绥化市| 遵义市| 孝义市| 宁安市| 荔浦县| 福贡县| 剑川县| 凤山市| 叶城县| 青河县| 巴青县| 临潭县| 萍乡市| 巴彦淖尔市| 金沙县| 竹山县| 淄博市| 台湾省| 垫江县| 五大连池市| 海门市| 永平县| 敦化市| 称多县| 内江市| 大同县| 武宁县| 桂平市| 宕昌县| 荔浦县| 龙门县|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