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琦蘅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qū)鄺維煜紀念中學)
記得走進華南師范大學校門的第一天,映入眼簾的是兩條橫幅——“教師是天底下最陽光的職業(y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科學學院大門刻著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四句標語,對我們教育系學子影響深遠。至今20年過去了,我們仍然念念不忘當年未竟的夢想——將來有條件有機會了,一定要創(chuàng)辦一所屬于自己的學校。拋開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和框架制度的束縛,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曾經的理想去實施我們心目中美好和公平的教育。
大學期間,記憶尤為深刻的是教科院的授課。每一門課程,每一位老師,他們第一節(jié)課關于教育的宏論竟都是異曲同工的:“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所以,每一位投身教育的師范生,無論是現在的學習還是將來的從教生涯,都應保持自覺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基礎教育不僅是一個人成功、幸福的基礎,更是一個民族素質、一個國家未來的基礎。無論將來投身哪個學段、教哪個學科,希望你們牢記教育是一門有自身內在規(guī)律的藝術,做到自覺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去施教;更要有擔當意識,勇于投身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這些奠基性的重要基礎學段……”
導師們的殷殷教誨,至今猶在耳邊,如黃鐘大呂般提醒著我。我以自己的專業(yè)為榮,也翹盼將來能有機會把它們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引導學生求真向善。
2005年,我以教育系畢業(yè)生的身份參加了教師招聘考試,帶著面試官那句“你是一棵好苗子”的鼓勵,來到了鄺維煜紀念中學擔任語文老師。
那時,學科背景不夠“正統(tǒng)”和缺乏經驗的我,從站上講臺第一天開始就因為不自信而極度焦慮。除了用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鉆研教材、備課和了解學生、總結問題、改進思路,別無捷徑。所以,每天都要熬夜。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三年期間一直生活在怎么努力都揮之不去的陰霾中—— 三次暈倒在講臺、一次暈倒在值日站崗時,給生活與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不言而喻。但是,這三年的低谷期并沒有讓我迷?;蛳?。反而,我對身邊幫助和關心過我的好同事充滿了感恩之情,對將我領進語文教學之門和助我提升教學水平的兩位師父,以及歷次幫我磨課、給予寶貴意見的前輩老師們感激在懷。這三年從零開始摸爬滾打,我在苦中有得的心態(tài)中積極歷練自己,走過了那籠罩著陰霾的頭三年……
到了2016年,我在剛接手理科班高三 (14)班時是極度焦慮的。磨合之初,同學們曾跟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老師,我相信帶完我們班,以后你都不愿意再做班主任了。”我也戲謔回應:“是?。∧挠惺裁春榛闹?,不過是在咬牙堅持?!备卸鞴?jié)那天,竟意外地收到了同學們制作的小視頻《感激遇到您》,孩子們在視頻中回顧我與班級的點點滴滴,并配文說:“謝謝您能成為我們的班主任,以及一直以來那么相信我們14班。感恩能在高三這美好的一年遇見您,我們也一直信任著您——我們班的頂梁柱!”
百感交集的我如此表達收到視頻時的心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自然萬物的年輪,也是教育的年輪。荷鋤于盛夏,感動在深秋,積蓄能量過冬。而安然度過凜冽的寒冬,方能迎來天明之元日,希望萌于春,潤物催耕,推動又一場遇合的輪回。尋 ‘道’之路,匆匆回望,感恩深藏于記憶中的每一個你,予我以溫度?!?/p>
回首在鄺中這一路走來的踐“道”之路,每一屆都留下或深刻或難忘或獨特的回憶。如果把育人工作比作是河床的話,那么師愛就是浮動在整個河床上面最晶瑩、最動人的浪花,是大海富有生命的潮汐。這種師與生之間的應和,猶如煙與火般共生、相長而又相互成就—— 老師的熱力來源于學生,并因學生而熱情源源不竭;老師的熱情又點燃同學們的學習動力,使之堅韌奮斗、努力成才。無論是有愛的同事還是可愛的學生,這書之不盡的美好,以及帶給我的歷練和成長,都讓我感激在鄺中的所有遇見。
勇敢追夢、熱力不竭、收獲豐盈的同時,也有迷茫思索而不得解的階段。新高考、新課程、新課改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缺乏自信的性格,常常使我進入教齡越長越焦慮的狀態(tài),尤其是教理科班時。當看到一屆又一屆的同學普遍存在對母語學習的輕視,我常常陷入習得性無助和自我懷疑之中。有同學曾說:“希望老師能用您那熱愛教育的心靈,溫暖我們一顆顆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心?!蔽以撊绾蚊鎸@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呢?我一直在反思:用考試的利害喚起學生對語文的重視,即使有一剎那的觸動,這種并非發(fā)自內心的動力能持續(xù)多久?針對高考備考,似乎“術”比“道”的效益來得更快更直觀,那么,在時間與精力有限甚至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堅持曾經力行的“道”?
另外,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本身需有長流常新的源頭活水。但是,感覺自己總是無法靜靜地看書、學習和潛心鉆研,經常陷入一種機械般忙碌運轉的麻木狀態(tài),思考力越發(fā)遲鈍,如何才能突圍?2019年7月底,又做了一次微創(chuàng)手術,面對挑戰(zhàn)性越來越大的德育工作和新課程教學的鉆研,經常感到精力不足、時間不足和力不從心,職業(yè)生涯的瓶頸如何才能突破?
眾多的迷茫和疑惑,都曾一度讓我有種迷失的感覺。畢竟,理想中的“道”,并不能指導我成功應對每一個挑戰(zhàn)。我深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不容易,需要年復一年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改變學生普遍不愛學語文、怕學語文的現狀,前路何其漫漫。文學是人學,語文的“文”字也揭示了對人的靈魂塑造的思想教化之義——育人為教學之先、之本,樹人比育才更重要。所以,語文是厚重的,也是沉重的,它比其他學科擔負著更重的樹人使命。語文教育的困局,應該就是這種塑造心靈的艱難吧。
站在2020學年的開端,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誠惶誠恐和焦慮。但是,我也相信:語文的教學遠不止于厚重,它也可以是有趣和有魅力的;無論學語文還是教語文,都是可以苦中有樂的。
我亦篤信:在育人的沃土上,只要我們揮灑汗水、不輟耕耘,當春風拂過田野,學生心靈深處的種子一定會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