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麗娜(長郡雨花外國語左家塘學校歷史教師)
唐朝白居易在被貶至九江郡當司馬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琵琶行》。詩中寫到眾人聽完樂師彈完一曲后“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大家都哭了,但為什么這個穿青色衣裳的江州司馬,哭得連衣衫都濕了呢?
這個跟我們上期說到的官服有關了。上期(2020·05·總第93期)我們講到秦漢的官服顏色以青黑為主,到了唐朝,官服的顏色、樣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唐朝的官服沒有繼承秦漢的青黑色、交叉領、顯腰身的外部特征。事實上唐朝的官服文化受北族文化影響很深。據(jù)《周書·晉蕩公護傳》記載,宇文護的母親閻氏信中回憶護和其表弟賀蘭祥兒時的裝束是這樣寫的:“汝時著緋綾袍、銀裝帶,盛洛著紫織成纈通身袍、黃綾里,并乘騾而去”。宇文護與賀蘭祥都是深染鮮卑習俗的武川鎮(zhèn)貴族少年,可以看出時下北族貴族喜用紫色、緋色等顏色并配以特定顏色的腰帶及里衣。
唐朝官服的樣式也發(fā)生了變化,主要是寬松的“團領袍”。只有官員貴族可以穿,領子是區(qū)分官服和士民平服的最大特征。到高宗上元元年(674),唐朝官服核心由團領袍色、腰帶區(qū)分官階的特點正式形成。到貞觀年間明確規(guī)定,三品及以上的官員團領袍為紫色,四品五品服緋色,六品七品穿綠色,八品九品小官官服皆是青色。
武周時期,因為武則天想要表現(xiàn)與唐的不同,官服加繡各色禽獸圖紋,區(qū)別官員的品階和職能,但樣式并無改變。官服繡禽獸這一特征至明清最終發(fā)展為嚴格的官服“補子”制度。唐朝官服袍色示階品制度對后世影響至深,唐朝官服制度一直至明朝仍是官服的參照標準。
“司馬”是州刺史的別稱,當時實際上是閑職,沒有什么實權。白居易筆下的江州司馬就是一個小官,所以穿的是青衫。
這個著青衫的江州司馬,因為自己的際遇,所以聽一曲琵琶會哭得如此傷心。
白居易本人從長安被貶,至九江這個地方當司馬。第二年他有一日去碼頭送朋友時,偶聞琵琶聲,心覺樂聲有京都風范。問其人才知,歌女本也是長安人,并曾在長安跟隨有名的琵琶大師學藝。后來年紀大了,紅顏褪盡,委身于商人。
白居易便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幾曲。她彈完后,自己說起了少年時歡樂之事,而今漂泊沉淪,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間輾轉(zhuǎn)流浪。白居易被貶后,本隨遇而安。而今因此人的話和樂曲有所感觸,感嘆自己與樂師“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襲青衫在身,正是白居易官位低微的體現(xiàn)。
因此,我們能夠看出來,在古代一個人的穿著是最直觀體現(xiàn)身份地位的。
韓熙載夜宴圖
宋朝照搬唐朝官服,元朝官服混亂。公元1368年,朱元璋問鼎中原,建立了君主專制的明朝。他有自己明確的衣著理念。
為了改變主流習俗文化皆胡化,朱元璋決定從衣食住行中的“衣”開始著手。他的設計理念是“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并在唐朝官服團領袍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他提出在官服的前胸、后背均繡方形“補子”,補子是補綴于官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塊方形織物,且補子上的紋樣文武官各異。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志,隨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
文官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君子應當讀圣賢之書,要懷有治世之韜略,性格要沉穩(wěn)端方,品質(zhì)要高潔如竹。官服補子上繡的是飛禽,補子上的色彩以黑、藍、白為主,裝飾花紋是祥云、海浪、萬福節(jié)、山川。一到九品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鷺鷥、鸂鶒、黃鸝、鵪鶉??梢哉f,明朝君王把對官員的美好期待都寄托在了補子上。一品文官的補子上繡的是仙鶴,希望他們在道德修養(yǎng)上為百官作表率。然而,明朝貪污腐敗現(xiàn)象屢治不絕。
武官補子上的配色和花紋當然也要符合其自身氣質(zhì),武將威猛,一腔熱血配以走獸,顏色運用了大量的紅棕色、黃色,裝飾花紋為海波、團云、祥紋。一到九品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馬。一品武官要求文武雙全,所以繡上了祥瑞化身的麒麟。
秦漢官服嚴肅霸氣,唐朝的官服大氣寬容,明朝官服肅穆精致。到了清朝以后,審美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清朝官服被吐槽歷代以來最丑。為什么這么說呢?請看下期文字配圖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