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100)
《神思》是《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二十五篇之首,也是劉勰文學創(chuàng)作論的總綱,其中詳細論述了寫作時思維活動的特點,并在討論如何解決思路通塞的問題時,提出了“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的觀點,即劉勰的“虛靜說”?!疤撿o”一詞在我國先秦哲學中素有淵源,劉勰將其引至文學批評的領域,并對其加以再認識和再創(chuàng)造,從而形成了《文心雕龍·神思篇》中的虛靜思想。本文試從“虛靜”溯源說起,淺論劉勰“虛靜說”的價值。
有關劉勰“虛靜說”的由來,學界一直眾說紛紜?!疤撿o”一說源遠流長,儒、釋、道三家均有提及。黃侃與范文瀾主張劉勰的虛靜思想源自于老莊,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解釋注解“陶鈞文思,貴在虛靜時”引用《莊子》之“惟道集虛”與《老子》“故為文之術。首在治心,遲速縱殊,而心未嘗不靜,大小或異,而氣未嘗不虛”1;范文瀾在注解“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時引《莊子·知北游》“老聃曰,汝齊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2。王元華則認為劉勰的虛靜之說源自于荀子的“虛一而靜”3。還有一部分學者如汪春泓、馮國棟等則認為劉勰所提出的“虛靜”是受到佛家的影響,更有易中天等認為劉勰之“虛靜”源自于《周易》玄學,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雖然各家說法不同,并且都援以不同的佐證,然筆者認為,劉勰的虛靜思想源于老莊之說,更貼近事實。原因有二:
首先,劉勰在《神思篇》中的諸多詞句都是援引《莊子》中的原句或者是對老莊之言進行提煉再造,例如開篇所說“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便是直接引用《莊子·讓王》,再如原文中“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則是化用《莊子·人間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至矣。”諸如此類,《神思》一篇中甚多,較之于“源佛說”所提供的之字片句的牽強附會,如“獨照之匠”中的“照”與佛理的“圓照”是同義語,“源莊說”論據(jù)翔實,更具有可信度。
其次,劉勰在“陶鈞文思,貴在虛靜”之后緊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意為作文構(gòu)思時需要摒除雜念,安靜下來,精神集中,而若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需要內(nèi)心調(diào)暢,精神凈化??梢?,后句是為解釋前句所作,是對“虛靜”的具體說明,而后句正是出自于《莊子·知北游》。由是觀之,此二句語義相連,不可斷章取義,如果把劉勰的“虛靜”解釋為荀子“虛一而靜”的略稱,則是切斷了前后句的語義聯(lián)系,因而王元華所說劉勰之“虛靜”源自儒家荀子,也有失偏頗。
劉勰的虛靜思想雖然源自于老莊,但其中卻有自己的再認識和改造。老莊之“虛靜”偏向于一種認識論,如《老子》中所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道家將“虛靜”看作是認識世界的途徑,意為只有心理處于虛靜的狀態(tài),才能觀照宇宙萬物的變化及其本質(zhì),這明顯屬于哲學的范疇。然而劉勰的“虛靜”更多的是一種方法論,意在論述為文者“貴在虛靜”,只有如此方可思路清明,瀉諸筆端,屬于文學批評的范疇。
“虛靜說”既然作為一種方法論,自然有它需要解決的問題?!渡袼计肥恰段男牡颀垺废缕獎?chuàng)作論之首,其旨在描述思維活動的特點,并闡釋如何保證思路的暢通。劉勰指出了作者思考的內(nèi)容在時間、空間上具有無限的廣闊性,且寫作的思維活動伴隨著外物之象,又與作文者本身的情感息息相關。這些觀點并不是劉勰首創(chuàng),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已經(jīng)做過較為全面的論述,諸如“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等等,都表明了寫作思維的特征。而在討論如何保證寫作思路暢通的問題時,劉勰卻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及歸納為“志氣”和“辭令”兩方面,所謂“志氣統(tǒng)其關鍵”“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对姶笮颉分^“志者,心之所之也”,此處的“志氣”可以理解為臨文之際的精神狀態(tài)。劉勰從“志氣”方面入手提出的解決文思通塞的方法,即“虛靜說”。
劉勰在《神思》篇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為達到“虛靜”的途徑,是指臨文之際需要心思集中,內(nèi)心澄明而不煩雜。參照《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也可得知,劉勰認為寫作應該“從容率情,優(yōu)柔適會”,可見寫作的靈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需要處于從容寬舒、自由無拘的精神狀態(tài)方可得之?!段男牡颀垺の锷匪f的“入興貴閑”,也有相同之意。劉勰在《養(yǎng)氣篇》提出“煩而即舍,勿使壅滯”,可見他也曾經(jīng)歷過因文思不暢而導致的身心煩悶,在充分了解寫作的艱辛之后,又強調(diào)須在清明虛靜的狀態(tài)下作文,可以說是具有了辯證的思想。
強調(diào)行文之時須要“虛靜”,是我國文學理論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前有陸機提出“虛己應物,必究千變之榮;挾情適事,不觀萬殊之妙”4,后有劉禹錫“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詞”5,曾鞏“虛其心者,極乎精微,所以入神也”6,劉勰之“虛靜說”有承上啟下之功用。陸機曾在《文賦》中感嘆“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意為文章雖為人所作,但卻不是人的主觀意識可以強求的,所以他時常惋惜,不知思路通塞的緣由,劉勰的“虛靜說”可以說是給出了開通思路的方法。
劉勰撰寫《文心雕龍》時值魏晉“文學自覺”時期,在劉勰之前已有許多專門論文的著作,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等等。然而劉勰對這寫文論作品并不滿意,他在《文心雕龍·序志》中指出:
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場文論,陸機《文賦》,仲洽《流別》,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鮮觀衡路。或藏否當時之才,或栓品前修之文,或泛舉稚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陳書辮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巧,《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龍之輩,泛論文意,往往間出,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語,無益后生之慮。
劉勰認為過往的文論作品只是接觸到了文章的某些方面,并不能從整體著眼,切中行文寫作的要害,并且也無從解決寫作思維滯塞的問題,由此,他方在《神思篇》中提出了“虛靜說”,以期后人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能夠得到一點啟發(fā)。
此外,劉勰寫作《文心雕龍》時正值齊梁文壇新變,詩文由“言志”轉(zhuǎn)向“緣情”,同時,行文也越來越重視作品的形式技巧,聲調(diào)格律。劉宋初,出現(xiàn)了山水詩,對詩歌形式美的追求更進一步,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將其概括為“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笨梢?,劉勰對于此種風格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不滿的,提出“虛靜說”也有匡正時弊之用,意在勸誡世人,為文須心思澄明,若不能將心中所想傾瀉于筆端,不必強求形式之華茂,辭藻之艷麗,也不應為爭一句之奇艷而作無病呻吟之語。文人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應做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然后保有“虛靜”的心境,則文思自來,不必穿鑿附會,矯揉偽飾。
劉勰的“虛靜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前文所說的劉禹錫、曾鞏,更后則有明代宋濂“故圣人之心主乎靜,靜而非靜,而動亦靜也。凡夫之情役于動,動而不靜,靜而亦動”7,方孝孺“寂然無為,沛然無窮,發(fā)于智之所不及知,成于巧之所不能為”8;清代鄭燮“忽焉而淡,忽焉而弄。究其胸次,萬象皆空”9,袁枚“作詩如鼓琴,然心虛則聲和,心窒則聲滯”10等等,此種生發(fā),既有劉勰之影響,也是論者自身創(chuàng)作實踐后親身體會的結(jié)果。
劉勰的虛靜思想上承老莊之哲學,下啟后世之文論,在文學批評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渡袼肌芬黄敿氷U釋了創(chuàng)作的“神思”應來源于“虛靜”狀態(tài)下的想象,根據(jù)想象再生發(fā)出意象,其后才考慮語言和聲律??梢?,“虛靜”是“神思”的伊始,也是源頭,更是解決行文時“志氣”通塞的關鍵。從寫作欲望的產(chǎn)生到意象的聯(lián)想再到構(gòu)思成文,創(chuàng)作的每一階段都不能缺少“虛靜”的心境,劉勰全面地闡述了“虛靜說”的理論內(nèi)涵,其深刻而獨到的虛靜思想,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學批評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1.黃侃撰.文心雕龍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93頁.
2.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498頁.
3.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頁.
4.陸機《演連珠》三十五,《陸機集》卷八,中華書局本.
5.劉禹錫《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劉禹錫集》卷二十九,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6.曾鞏《清心亭記》,《元豐類稿》卷十八,《四部叢刊》本.
7.宋濂《瑞巖和尚語錄序》,《宋學士全集》補遺卷二,《叢書集成》本.
8.方孝孺《蘇太史文集序》,《遜志齋集》卷十二,《四部備要》本.
9.鄭燮《題畫竹六十九則》,《鄭板橋集·補遺》,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10.袁枚《龔旭開詩序》,《小倉山房文集》卷十一,《四部備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