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莉(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單元教學是在整合教材內容和相關拓展性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單元為單位,依據單元教材或單元主題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語文教學活動,需要教師立足于單元全局的角度建立整合課程理念,對教學時間、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統(tǒng)籌安排,精簡教學環(huán)節(jié),減少重復性內容;同時,根據需要調整不同類型課文的教學順序,使得學生在類比閱讀中深化閱讀理解,收獲表達規(guī)律,達成寫作能力。
單元整體識字打破了原有的生字教學模式,變單篇分散識字為單元集中識字, 學生可先自主預習,然后將自己對生字、詞語記憶、理解的方法與大家分享,再針對識字問題與大家交流,讓識字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挑戰(zhàn)性。集中識字既有利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構字規(guī)律,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又節(jié)約了課時,為后面的學習提供了拓展閱讀的時間。
對于或內容,或表達,或中心關聯(lián)性緊密的課文,根據教學需要可以采取組合閱讀的模式,精講精練以達到瘦身的目的。如:部編版四下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描寫動物的,尤其是《貓》和《母雞》都是老舍的文章,完全可以通過組合閱讀的方式來學習,在對比中品讀文章語言,以發(fā)現(xiàn)同一作家的作品在其表達上的異同,從而了解表達規(guī)律。
在四下二單元的《千年夢圓在今朝》,講述的中國人從古至今對探索宇宙的執(zhí)著精神,而文章所涉及的領域離學生實際生活是有距離的,如果只局限在文本的閱讀上,是無法真正理解夢圓今朝的艱辛歷程與自豪之情,沒有情感共鳴的學習是不真實的。而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就可以彌補這些遺憾,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情和教學目標選擇一些有關聯(lián)的文章作為補充閱讀,如贊揚航天人奉獻精神的詩歌《炎黃飛天夢》,還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當今我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文章,通過互助閱讀達成深入解讀課文的目的。
單元教學更為注重學生的實際獲得,無論是單元整體識字,還是多篇課文的組合閱讀,抑或是圍繞中心議題展開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方式都應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讓我學為我想學。真真切切地讓學習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自主活動。
其中多篇課文的組合閱讀重在去粗取精地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探究,而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核心問題要基于教材、單元教學目標及課后問題提出。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靜心閱讀,深入思考,然后收獲柳暗花明的驚喜。
例如,部編版五下五單元是相對獨立的習作單元,單元主題是“作者筆下的人物”。本單元以培養(yǎng)學生習作能力為單元主要目標。語文要素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運用這些方法,具體地表現(xiàn)一個人的特點”。這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條件。在第一課時單元整體識字后,結合課后問題將四篇文章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獨立研讀文章內容完成學習單,達到對文章表達的初步認知。學習單中的三項任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學習興趣,也為后續(xù)的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習單任務1 任務2 任務3課題 課文主要寫了誰文中人物特點(用詞語表示)你從哪些語句看出人物特點的,在書中標劃下來《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刷子李》
這種自主學習方式不僅體現(xiàn)在單元群文的對比閱讀上,還體現(xiàn)在同題材文章間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形成能力上。
如:五下四單元的《軍神》,文章講述了劉伯承因為眼傷到醫(yī)生沃克的診所治療,在毫無麻醉的情況下完成了手術,被譽為“軍神”的故事。課后閱讀鏈接安排了一篇同題材的文章《豐碑》,講述了在紅軍長征途中,軍需處長將自己的棉衣讓給戰(zhàn)士,自己卻被凍僵的故事。一篇以正面描寫為主,一篇以側面描寫為主。同樣主題卻不同寫法的兩篇文章為遷移學法、鍛煉閱讀能力、踐行表達規(guī)律提供了可能。教學中先圍繞“劉伯承為什么被稱為軍神?”這一問題展開學習,通過標劃、品讀相關語句,聯(lián)系文章內容揣摩人物內心,同時,借助課外資料輔助理解等方式來學習課文,而這些學習方法都可以成為學生自研自學《豐碑》的寶貴經驗。在回顧總結了《軍神》一課的學習方法之后,讓學生利用《豐碑》進行自主閱讀訓練,學生會將已有的學習經驗遷移運用到學習這篇文章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來解答這些問題,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葉圣陶曾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學習語言的“例子”幫助學生習得語言技巧,錘煉表達能力,而單元教學可以更為有效地完成這一任務。
例如,五下五單元的兩篇課文在表達上各具特色。“人物描寫一組”由三個獨立的片段組成。這三個片段分別描寫了小嘎子、祥子、嚴監(jiān)生這三個人物形象。從選材上看,以《兩莖燈草》尤為突出。
從表達上看,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側重于動作描寫的,有側重于外貌描寫以及神態(tài)描寫的。而《刷子李》則主要是通過側面烘托突出刷子李刷墻技藝的高超。教學中多文并舉,力求做到文盡其用,讓習作與閱讀完美融合,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教學“人物描寫一組”時可圍繞“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自學研討,交流梳理,學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摔跤》重在描寫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想要體現(xiàn)機靈、有智謀、爭強好勝當然要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既然有事例就離不了言神心行;《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重在描寫外貌,要體現(xiàn)挺脫的身形當然要以外貌為主。而《兩莖燈草》作者選擇了以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表現(xiàn)為事例,運用了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凸顯其吝嗇的特點。
從類比中學生會收獲這樣的表達技巧:想要寫好人物特點先要想好寫什么,因為不是所有的素材或是細節(jié)都是有價值的,要學會取舍,留下的一定是符合實際、突出特點、能為主題服務的表現(xiàn)方法。收獲了這樣的表達方法后可以用“初試身手”中“你的家人有什么特點?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他們的特點,列出來和同學交流”來訓練選材。
所以,單元教學始終以關注引導學生在類比閱讀中去尋找表達規(guī)律,體會感悟寫法、學習應用寫法為核心,讓表達訓練行走在每一節(jié)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