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重陽
(福建省港航勘察設計研究院,福州 350002)
本工程地處三明市尤溪縣閩湖內(nèi), 港址位于尤溪縣街面鄉(xiāng)街面水庫庫區(qū)范圍內(nèi),距省道S206 線約90 m。 項目建設規(guī)模為1 個小型海事工作船碼頭泊位。
本工程設計代表船型主尺度表見表1。
(1)恒載:結構物自重;
(2)均布荷載(人群荷載):3 kN/m2(斜坡上);
(3)船舶荷載包括撞擊力、擠靠力、系纜力等;
(4)流速:設計流速取1.5 m/s;
(5)波浪:SW 向50 年一遇H1%=1.47 m;
(6)地震: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 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
(1)風況
三明地區(qū)受重山阻擋,風速較小,年平均風速1.8 m/s,全年各月以無風靜止占優(yōu)勢,每年發(fā)生大于(等于)8 級大風日數(shù)8.4 d,以7-8 月發(fā)生居多。
(2)水位
庫區(qū)的正常蓄水位為290.0 m(85 高程基準,下同),死水位250 m。
由于水庫為新建水庫,暫無歷年統(tǒng)計資料,水位持續(xù)時間據(jù)目前觀察:11-7 月水位較低, 最低處接近265 m水位線;8-10 月,水位較高,最高處接近280 m。
根據(jù)業(yè)主提供資料,本工程選取設計水位:設計高水位290 m,設計低水位260 m。
(3)設計波要素
擬建碼頭前方有山體掩護、附近水域狹窄,小風區(qū)波浪較小,庫區(qū)內(nèi)現(xiàn)無實測波浪資料。 波浪按《港口與航道水文規(guī)范》小風區(qū)推算,結果顯示如表2 所示:
(4)流速
本工程位于庫區(qū)內(nèi)部,流速緩慢,設計流速取1.5 m/s。
(5)地質(zhì)條件
本工程擬建場地位于尤溪縣街面鄉(xiāng)街面水庫區(qū)域內(nèi)。地貌上屬于丘陵坡地地貌單元。 場地原為山體,其原始地面坡度較緩,約15°~25°。 各土層主要設計參數(shù)見表3。
表1 設計代表船型主尺度
表2 小風區(qū)推算結果
表3 巖土層主要設計參數(shù)建議
(6)抗震設防標準
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附錄A,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
本工程地處庫區(qū),所處工程位置掩護條件好,風浪較小, 但位置較為偏遠。 工程建設位置地形地貌為斜面山體,考慮結合地形在山體表面建設斜坡道。對于前沿的水工建筑物,根據(jù)水文、地質(zhì)等自然條件,一般采用樁基多層墩臺式方案[1]。
樁基多層墩臺式方案具有較好的耐久性和整體穩(wěn)定性。一般一個泊位需建設兩個或以上的墩臺用以靠泊。墩臺與后方場地可通過混凝土棧橋或是鋼引橋進行連接??紤]到本工程水位差較大(設計高低水位相差30 m),一般每層墩臺層高約3~5 m,則墩臺共需約6~10 層,層數(shù)偏多,施工工序較為繁雜。此外,還具有建設工期較長、低水位部分構件難以現(xiàn)澆、造價偏高等特點??紤]本工程工期不宜太長且業(yè)主預算有限,因此,不推薦采用該方案。
此外,還可以采用躉船結構方案。該方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較好的經(jīng)濟性。且本工程地處庫區(qū),風、浪、流情況均較為理想,在平面布置上,一般前沿布置一艘鋼制躉船,再通過鋼橋與后方連接[1]。 且本方案造價較樁基墩臺方案低,施工也較簡單。 但工程區(qū)域水位差較大,按照傳統(tǒng)浮碼頭設計,鋼引橋設計坡度難以滿足規(guī)范要求(規(guī)范要求:不通行汽車的貨運碼頭不宜陡于1∶3.5)[2]。
考慮躉船隨著水位變動并可允許調(diào)整前后位置,通過縮短與后方的距離,從而解決大水位差情況下,鋼引橋設計坡度不滿足規(guī)范的問題, 因此需對傳統(tǒng)的浮碼頭平面布置進行優(yōu)化改造。
采用浮碼頭型式的方案。鋼躉船尺度為(20×8×1.3)m,吃水0.6 m。躉船通過活動浮橋、撐桿、活動搭板與后方陸域連接。活動鋼浮橋尺寸為(7.0×4.8×1.0)m,吃水0.3 m。浮橋兩端分別與躉船和接岸搭板相連, 并用尼龍纜繩與躉船及岸坡地牛做相對固定。躉船系留采用錨鏈系統(tǒng),躉船首尾分別配有定位錨鏈,錨鏈直徑為φ32 mm,錨塊采用25t 水泥錨塊,挖坑埋置于泥面下,不影響港池使用。躉船及活動浮橋上均配有斜掛鏈固定于斜坡地牛上, 斜掛鏈采用直徑φ30 mm 尼龍繩。 當庫區(qū)水位變化時須有專人及時收放八字錨鏈和斜掛鏈并調(diào)整撐桿支撐位置, 待水位變化完畢后, 再拉緊八字鏈以及將斜掛鏈系至相應地牛上(圖1~4)。
圖1 低水位時平面圖
圖2 低水位時斷面圖
圖3 高水位時平面圖
圖4 高水位時斷面圖
碼頭通過斜坡踏步與后方道路連接, 斜坡道寬度7 m。 踏步位于斜坡中間,踏步寬度5.0 m。 斜坡道兩側每隔約4.2 m 斜面距離均設置有系船地牛拉環(huán), 系船地牛拉環(huán)用于固定躉船及活動浮橋的斜掛鏈[3]。
在調(diào)整躉船、 活動浮橋等位置時需要抬起搭板及撐桿。 由于沒有合適的電動機械,因此考慮采用吊架+手拉葫蘆的方法將撐桿及搭板升起。 在進行撐桿及搭板的設計時,在保證滿足強度的同時,盡量減輕其重量,以方便進行人力操作(圖5)。
圖5 接岸部分斷面圖
碼頭主要包括以下設施:
(1)躉船:躉船為鋼結構,躉船的尺度為(20×8×1.3)m,吃水0.6 m,躉船采用定位鏈錨泊固定,另設斜掛鏈將躉船與浮橋做相對固定, 主錨鏈選用2 級φ32 mm 有檔錨鏈;斜掛鏈和垂直鏈等副鏈選用φ30 尼龍繩,錨塊選用25 t 水泥錨塊,挖坑埋置于泥面下,不影響港池的使用。躉船前布置有橡膠護舷及系船柱等配套設施。
(2)活動鋼浮橋:鋼浮橋尺度為(7.0×4.8×1.0)m,吃水0.3 m。 兩端分別與躉船甲板和接岸搭板連接,并用尼龍纜繩及岸坡地牛做相對固定。
(3)撐桿:撐桿在活動鋼浮橋與斜坡道之間起到頂撐的作用。撐桿為箱型結構,長1.66 m,寬0.18 m,高0.166 m,重約74 kg。 共有2 根。 撐桿搭放的臺階不得高于當時水位淹沒臺階以上三級,也不得放置在淹沒臺階處。
(4)支桿:支桿位于2 根撐桿之間,長度略短于撐桿,長1.64 m,共有2 根,主要起支撐并加強接岸搭板的作用。
(5)接岸搭板:接岸搭板連接著活動鋼浮橋和斜坡道,搭板分左右2 塊,長1.57 m,寬2.27 m,其上設有防滑條。由于本工程水工建筑物位于庫區(qū), 屆時水位將不定期發(fā)生變化,因此躉船和活動鋼浮橋的位置也會發(fā)生變化。這將需要調(diào)整撐桿和活動搭板的位置。由于活動搭板較重,因此在撐桿上設有帶孔翼板, 翼板穿透活動搭板露出搭板表面,再通過設在活動鋼浮橋上的吊架和1.5 t 葫蘆將其吊起,以實現(xiàn)搭板坡度的變化。
(6)斜坡通道:斜坡通道長63 m,寬7 m,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方案。 斜坡通道中間踏步寬5 m。
由于工程水位變化較大, 碼頭管理者應多留意庫區(qū)的水位變動。 在水位變動時,應及時收放錨鏈、改系斜掛鏈和垂直鏈并調(diào)整撐桿的支撐位置。 撐桿搭放的臺階不得高于當時水位淹沒臺階以上三級, 也不得放置在淹沒的臺階處(圖6)。
圖6 不同水位下?lián)螚U放置的示意圖
本文通過對閩湖海事工作船地形地貌、 水文水位情況的分析研究,采用了一種改進型的浮碼頭結構型式,以滿足使用需求。 目前,本項目即將進入施工階段。 未來隨著本項目的建設,將為完善海事局監(jiān)管體系,實現(xiàn)海事監(jiān)管部門迅速到位及海事處正常執(zhí)行湖上監(jiān)督巡邏任務,開展湖區(qū)巡查工作和執(zhí)行特殊應急任務, 提供堅實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