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宇
共產黨員可以是一座燈塔,也可以是一粒種子。種子被埋入大地后,便用一生奉獻自己,我的外公便是這樣一粒種子。從他成為教師的那一刻起,他就在農村生根、發(fā)芽,同時以一位共產黨員的身份為一方百姓奉獻青春,貢獻力量。
外公生活的小村莊離市區(qū)很遠,當時一些學齡兒童因為自己家離市區(qū)的小學太遠而沒去上學。后來,村里有了一個教學點,但是沒有教師。當時,外公是村里念書最多的人,大家紛紛推舉外公擔任教師。那時,外公的家庭負擔很重,他一個人要養(yǎng)活全家,還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但是,當他看到鄉(xiāng)親們一次次誠摯的請求,看到孩子們一張張?zhí)煺娴男δ槙r,作為共產黨員的他決定答應下來。此后,他經常奔波在田間地頭與教室之間。
聽外公說,當時的教學條件非常艱苦,只有一間低矮的小土房、半塊殘損的黑板、十幾套破舊不堪的桌椅、幾截斷了的粉筆……外公從不在意這簡陋的教學環(huán)境,每天認真?zhèn)湔n,按時上課,耐心地給孩子們答疑解惑。外公發(fā)現(xiàn)學生們缺乏學習資料,便自己動手為學生們制作習題集。外公將自編的習題抄寫在一沓沓草稿紙上,然后用針和棉線將它們縫制成一本本小冊子。班上有十幾個學生,外公便要抄十幾遍,縫制十幾冊,一做便是一夜。后來,我們常聽外婆說,不擅長針線活的外公好幾次因為縫制小冊子而扎破手指。
在村里擔任教師的時光里,外公教學成績突出,深受家長信任,廣受學生愛戴,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光榮使命。每當逢年過節(jié)時,經常有一些學生回來看望他。這些學生長大成人后事業(yè)有成,家庭美滿,其中有許多人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像我的外公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共產黨員的青春與汗水。
指導老師: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