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應制之作到“不朽”之文
——政治語境與文化語境中的蘇軾《上清儲祥宮碑》

2021-01-16 21:53許浩然
關鍵詞:蘇軾

許浩然

元祐元年(1086)至八年,蘇軾數(shù)度進入朝廷詞垣,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侍讀學士的詞臣之職,撰述有相當數(shù)量的應制之作。目前古典文學研究界較為主流的意見多從純文學的判定標準出發(fā),對這類撰述的文學價值評價不高。筆者則擬另辟蹊徑,從蘇軾詞臣銜職與文宗位望交錯分合的背景來對這類撰述做出一番別樣的論析。詞臣作為中國古代職官體系中高層的知識精英,于其朝廷職任之外,還具有一層文化雅望的象征意義。即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引真宗之語云:“詞臣,學者宗師也。”(1)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七一,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589頁。就一般情況而言,詞臣儕輩通常是被當作士林文章學問的表率人物而受到尊仰,其中的翰林學士尤為皇朝文學之極選。詞臣銜職對于北宋時期蘇軾文壇地位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熙寧、元豐時蘇軾在地方任職及貶謫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杰出的詩文,已經(jīng)充分顯露出一代文豪的氣象,那么元祐時蘇軾的詞臣之任則更為其文宗位望提供了仕宦地位的支撐。對此可略陳三點理由:其一,此期蘇軾仕至翰林學士,達到了與至和、嘉祐間歐陽修一般的地位,歐、蘇文宗位望相承的統(tǒng)序之能建立,蘇軾此一與歐氏相埒的仕宦憑依不容忽視;(2)探討歐、蘇文宗位望相承的原因,除了可以述及歐、蘇古文理念、成就的相繼,以及彼此科舉師生的關系,二者仕宦地位相繼亦頗值得注意。趙令畤《侯鯖錄》卷一“東坡十余歲擬謝對衣并馬表”條載(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5頁):“東坡年十余歲,在鄉(xiāng)里,見老蘇誦歐公《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并馬表》,老蘇令坡擬之,其間有云:‘匪伊垂之帶有余,非敢后也馬不進?!咸K喜曰:‘此子他日當自用之?!猎v中,再召入院作承旨,仍益之云:‘枯羸之質,匪伊垂之帶有余;斂退之心,非敢后也馬不進。’”是否確有其事,尚有待甄別,不過其能在文化史層面展現(xiàn)出一種通性的真實,提示出蘇軾之能接續(xù)歐氏成為新一代的文宗,有他們二者皆仕至翰林學士的因素存在。其二,元祐三年,蘇軾在翰林學士任上主持貢舉,主貢之權能夠在士林之中積累深厚的資望,是其文宗位望得以成立的一個重要條件;其三,象征蘇軾文宗位望的“蘇門四學士”群體亦在此期正式形成,蘇軾是以詞臣之尊引領擔任館職的黃、張、晁、秦,故才有此之謂。即此而言,詞臣生涯可以視為蘇軾文宗位望形成、確立的時期。蘇軾的詞臣銜職與其文宗位望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二者于意義的互涉之下,彼此的重心本位卻存在明確的分野:詞臣銜職畢竟屬于官僚體系中的宦位職事,而文宗位望則在本質上是詩界文壇的雅望聲譽。如果說詞臣的仕位時刻受到政治權力的籠罩牽引,隨著朝政風候的變化而轉移升降,那么文宗的聲名則往往能夠超然于政治權力之外,彰顯出文化價值的永恒性。

我們在詞臣銜職與文宗位望如是交錯分合的態(tài)勢下來審視蘇軾的詞垣應制之作,就會領略到別樣一番意境。在詞臣銜職的意義上,蘇軾的應制著述自是基于某種統(tǒng)治的基調,應朝廷之命而撰,體現(xiàn)了政權附庸工具性的特點,一旦此種統(tǒng)治基調消歇,這類撰述在政治上的功用也隨即告以終結。然而,在文宗位望的意義上,應制文本中的某些篇章則會生發(fā)政治以外的文化意義,為時人所稱慕,后代所追憶,轉而成為蘇軾個人詩文雅望的一種具體呈現(xiàn),其文化價值因此而得以長存。由此可以說,蘇軾的應制之作在某種程度上展示出了同一文本的兩種生命形態(tài):其在政治語境之中的生命史是有限而短促的,在文化語境之中的生命史卻是持久而長存的。

基于以上觀點,本文擇取蘇軾的一篇應制之作《上清儲祥宮碑》來作詳細的考察。(3)就筆者閱讀所及,尚未見到學界對《上清儲祥宮碑》作出詳細的專論,目前一些關于蘇軾碑志文的研究中偶有略及該文,如趙征:《蘇軾的碑志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年,第7、10、15、19、28頁;王星:《蘇軾刻石活動特點及其心理剖析》,《東南學術》2019年第1期,第213-220頁。該篇碑文為元祐時期蘇軾在翰林學士承旨任上奉敕而撰,意在宣揚元祐寬緩、安靜的政治導向。碑文撰述作為中國古代金石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承載著立言永垂的“不朽”理想。但隨著元祐時代終結,紹述政局改弦易轍,該文很快遭到禁毀,顯露出應制之作工具功用“易朽”的一面。然而,除政治而外,該篇碑文還有延伸至文化一端的意義。在北宋士林的文事活動之中,《上清儲祥宮碑》成為士林關注的對象。元祐碑立之時,士林對碑文的稱慕,表現(xiàn)出蘇軾的文宗位望與皇權威勢相與合和的一面;紹述碑毀以后,該文并未因皇權的打壓而被士林輿論否認,展示出文宗位望之于政治的超然性。而且,《上清儲祥宮碑》在文化上的影響還延及后世,成為蘇軾文壇聲名的象征,后人基于這篇碑文的追憶活動與文字更彰顯出蘇軾文宗位望超越朝代更迭的“不朽”意義。如果說學界對蘇軾的考察,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路仍是傾向于在“清風明月”的自然意境中構建一個較為純粹的文學形象,那么本文則試圖在深殿高閣的詞垣景觀中,于詞臣銜職與文宗位望的交錯糾葛里,致力于構建一個更為復雜的文學形象。

一、元祐之政與應制之作:蘇軾《上清儲祥宮碑》的撰作

上清儲祥宮是北宋一處皇家道教宮觀,位于汴京朝陽門(后稱新宋門)內道以北。該宮觀為端拱至至道年間太宗以其在藩邸時所受太祖赍賞之物貿易得資建成,初名“上清宮”;仁宗朝失火焚毀,神宗朝下詔重建,并以其為儲蘊趙宋皇嗣福澤之地,改名為“上清儲祥宮”,至高太后當政時出資,于元祐六年九月俾使建成。(4)關于上清儲祥宮的沿革,參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一四五、三○三、四二○,第806、3494、7375、10165頁;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八,周寶珠、程民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13頁。上清儲祥宮之于趙宋皇室,具有權威象征與禱嗣方術兩方面的意義:一則其始建因由關涉太祖、太宗之間的“友愛”關系,可以視為太宗對自身承繼太祖帝位合法性的一種策略化的強調,可謂從始建起即被附著了政治權威的象征意味;二則其在神宗時被增以“儲祥”之號,由此又被賦予了為皇家禱嗣的方術功能。至元祐時期,上清儲祥宮的重建意義在為哲宗祈求皇嗣的方術功能方面頗有弱化,而在凸顯高太后主政基調的權威象征方面卻有相當明確的體現(xiàn)。

元祐時高太后與舊黨群體的政治取向,一面在宣傳的表述上高舉神宗的旗幟,聲稱元祐之政秉承了神宗的遺意,另一面在實質的施為層面更改神宗的變法主張,力圖恢復寬緩、安靜的政局。(5)參見朱義群:《“紹述”壓力下的元祐之政——論北宋元祐年間的政治路線及其合理化論述》,《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121-140頁。在這樣的策略下,高太后與舊黨臣僚對于神宗的諸多政治遺產做出了相應的處理。以元祐編修、頒賜《神宗皇帝實錄》《神宗皇帝御制集》等官方文獻之事為例:編修實錄名義上是要存神宗一朝政史之實,但舊黨人物卻借修纂之機,極力為己正名,排斥新黨,并刻意將神宗的立場與新黨的政見區(qū)分開來;(6)參見謝貴安:《宋實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05-411頁。編修御制集名義上是要標舉“神宗文章自萬世不朽”的成就,但因集中有相當篇幅涉及“峻斥大臣”即貶斥舊黨的言論,高太后最終決定不予頒賜群臣。(7)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四、四五九,第10455、10989頁??梢娨陨隙鳛樯褡谡蔚倪z存,其主旨之傾向、流傳之顯晦其實是由高太后與舊黨的意志所決定的。

上清儲祥宮于神宗時下詔復建,亦可謂是神宗統(tǒng)治意志的遺存之一,但其營建工程卻是在元祐時依靠高太后的支持而完成的:復建費用出自高太后私人的“妝粉錢”,(8)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八,第113頁。并由其親信宦官陳衍總領工程。(9)參見《宋史》卷四六八《陳衍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650頁;周密:《齊東野語》卷一“梓人掄材”條,張茂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3頁。上清儲祥宮的復建名義上是秉承了神宗遺意,而實質上其卻象征著高太后的權威:宮觀建成以后,出于高太后的一己之意,朝廷下達了寬赦天下罪囚的詔令;且宮觀中設有高太后的本命殿,哲宗前去宮觀觀瞻,須破格親入殿中焚香朝拜。(10)參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六,第11139、11135頁。

《上清儲祥宮碑》即是蘇軾在上述元祐政治背景之下的應制之作。蘇軾擔任翰林學士承旨的時間頗短:元祐六年五月二十九日赴朝實受承旨告命,八月五日即外知潁州,(11)參見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975、989頁。實蒞其位只兩月有余。在如此短暫的任職中,蘇軾撰寫《上清儲祥宮碑》的用時卻頗長,六月十八日奉詔撰文,二十六日上《撰上清儲祥宮碑奏請狀》,奏請頒示宮觀史料以資撰述并建議文章體例,最終文成于七月,并予書石。可以說《上清儲祥宮碑》是蘇軾在承旨任上耗時最長、思慮最詳、用力最勤的一篇應制之作,并獲得哲宗題額殊榮,立于皇家宮觀之中,洵可視為蘇軾應制之作中的一篇代表作品。

蘇軾對上清儲祥宮之于高太后權威的象征意義深有領悟,其碑文的立意絕不僅限于為皇家宮觀重建作記的范圍,而是通篇敘議隱顯結合地緊扣于高太后主政之下寬緩、安靜的政治主題,可以視為元祐之政的一篇代言之作。碑文主體分為三段,以散文之體撰成,結尾附有四言銘文。前段介紹了上清儲祥宮的歷史沿革,著重敘述了元祐宮觀重建過程中高太后“民不可勞也,兵不可役也,大司徒錢不可發(fā)”的節(jié)用理念,暗示著元祐政治寬緩的導向。中段論議道家黃老之學與方士之言的本末之別,指出“以清凈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乃道家思想的根本所在,且與儒家經(jīng)典有內在的契合,而方士的各種飛仙丹藥之術則為道家流派的枝末小節(jié);提出對于道家理念的吸收應當重本輕末,并追溯了西漢以黃老之學理政,天下為治的史事。上清儲祥宮自神宗時業(yè)已成為為皇家禱求子嗣的道教場所,被賦予了明確的方術功能。蘇軾卻有意弱化了這一功能,將宮觀的意義引申至無為、虛明、不爭的黃老思想,為倡導元祐的寬緩政治作出鋪墊。最后一段在前文的基礎上,對元祐之政的內涵作出了正面的宣揚:“檢身以律物,故不怒而威。捐利以予民,故不藏而富。屈己以消兵,故不戰(zhàn)而勝。虛心以觀世,故不察而明?!弦越K先帝未究之志,下以為子孫無疆之福?!闭綄m觀重建的意義納入元祐之政的話語體系中,并特意提及“終先帝未究之志”,將神宗遺意與元祐之政相與關聯(lián),使后者的合理性得到進一步的強化。(12)蘇軾:《上清儲祥宮碑》,《蘇軾文集》卷一七,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03-504頁。整篇碑文由皇家宮觀的重建記述過渡到元祐朝政的代言之旨,其間節(jié)用理念之闡發(fā)、道家思想之論議、漢代史事之征引、神宗遺意之關聯(lián),皆表述得穩(wěn)重妥帖,略無枝蔓,共同拱衛(wèi)著高太后主導的政治主題,充分展示出了應制之作工具性的功用。

二、皇帝闕位與新黨之劾:蘇軾《上清儲祥宮碑》在政治上的“易朽”因素

元祐詔令蘇軾為上清儲祥宮撰文之初,朝廷并未明確規(guī)定撰文體例,蘇軾上《撰上清儲祥宮碑奏請狀》特予建言:“臣竊見朝廷自來修建寺觀,多是立碑,仍有銘文,于體為宜。”(13)《蘇軾文集》卷三二,第915頁。朝廷許其奏請。由此,上清儲祥宮碑文的撰述之事與碑刻的“不朽”理想聯(lián)系在了一起。然而,隨著紹述之政到來,最高統(tǒng)治者由高太后一變而為哲宗,主導朝局的政治力量由舊黨人物一變而為新黨一派。蘇軾的《上清儲祥宮碑》作為元祐政治的遺存,很快遭到禁毀:蘇軾本人遭貶,其碑文亦被朝廷敕令磨去,于紹圣四年(1097)改由哲宗朝的翰林學士承旨蔡京新撰。(14)參見《宋史全文》卷一三下,汪圣鐸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91頁。短短數(shù)載,碑文更替,回視元祐立碑的“不朽”期愿,亦令人嘆喟??梢哉f此一事件為蘇軾該篇應制之作政治功用的終結劃定了明確的標志。

蘇軾《上清儲祥宮碑》的被毀自有紹述新黨政治的大背景存在。而于此背景之下,我們如能再就文本內外的具體問題來探討其文更為直接的“易朽”因素,則或許能對權力消長變更、人物升降轉移之際,詞臣應制之作存替去取的歷史情勢,獲得一番更為真切的了解。考察碑文內容以及蘇軾撰碑時外部的人事環(huán)境,可以發(fā)現(xiàn),其碑早在元祐時就已潛伏下了紹述時被毀的伏筆,以下將從兩個方面來作闡述。需要提前指出的是,作此論述,蔡京新撰《上清儲祥宮碑》的相關文獻頗具參照價值。雖然蔡碑全文已佚,但元代許有壬所作《上清儲祥宮記》中對蔡碑的片段文字有所征引,據(jù)之可睹其鱗爪。另外,宋代筆記文獻對蔡京撰碑之時的人事有所記載,亦可引為參證。

首先,就碑文內容而言,蘇軾碑文顯示出哲宗皇帝身份闕位的現(xiàn)象。上清儲祥宮之于趙宋皇室具有權威象征與禱嗣方術兩方面的意義,以常情度之,詞臣撰述宮觀碑文,其主題必當要聚焦于皇帝本人的功業(yè),以及對其子嗣繁茂的祈愿。然而,蘇文在凸顯高太后主政權威的基調之下,對于以上主題是頗有損抑的。當時哲宗尚未冊立皇后,碑文未予涉及為哲宗禱嗣的內容,此一主題的闕失顯露出哲宗的尚未成熟。至于皇帝功業(yè),文中但凡提及哲宗之處,每每都要述及高太后。例如:

臣觀上與太皇太后所以治天下者,可謂至矣?!实廴粼唬骸按笤仗嬷?,太宗之德,神宗之志,而圣母成之?!收芪哪?,以公滅私?!游椅哪?,及其孝孫。(15)蘇軾:《上清儲祥宮碑》文,《蘇軾文集》卷一七,第504頁。

在這類敘述中,高太后儼然成為趙宋歷朝皇帝功德、意志正式的承接者,哲宗則并非以獨立治政的君主形象示人,而更多是作為一名“孝孫”,陪襯于高氏“文母”的權威之側。此樣行文顯然有損于哲宗的威嚴,待至哲宗親政以后,蘇碑之難以久存,自是能夠想見的必然之事。

與蘇軾碑文形成鮮明比照的是蔡京碑文,許有壬文中保存有蔡文論議趙宋皇嗣的一段文字:

宮(即上清儲祥宮)在國東,為震,為春,為仁,于應為子孫。太宗作宮,子孫眾多。篤生真宗,受封國者八王。火于仁宗。再造于神宗,亦子孫眾多,受封國者九王。

這段文字將上清儲祥宮的興毀,與北宋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子嗣的多寡作了對應的論述??梢韵胍?,此當是為后文著重祈祝哲宗子嗣繁昌的內容作出鋪墊。許有壬譏其“幾于法巫醫(yī)史之說”。(16)以上引文參見許有壬:《上清儲祥宮記》,《圭塘小稿》卷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32頁。蔡京碑文的格調或許不高,然而在此更值得注意者當是蔡碑作為工具性文本的表述立場。蔡碑所立的紹述時代,哲宗已然成年、冊后、主政。以哲宗為主導的朝廷在體制層面有一個闕失日益凸顯,即哲宗無嗣,皇儲乏人。因此,為哲宗祈求皇嗣是紹述外朝內廷日常之間必然涉及的話題。即以蔡京為例,其擔任翰林學士時曾為哲宗寵信的劉貴妃撰寫帖子詞,中有“三十六宮人第一,玉樓深處夢熊羆”之句,(17)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四,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128頁。其所寓意正是為哲宗禱子。在紹述如此的政治氛圍中,上清儲祥宮自當會由之前宣揚元祐之政的象征功能,回歸到為皇帝祈求子嗣的方術功能。蔡京作此闡述,自為題中之義,其所展現(xiàn)的是一個以哲宗為中心的政治語境,迥異于蘇碑以高太后為中心的論調。

其次,就撰碑外部的人事環(huán)境而言,元祐蘇軾撰碑之事直接籠罩上了新舊黨爭的陰影。洪邁曾引述北宋孔平仲《野史》中的一則史料:“蘇子瞻被命作《儲祥宮記》(即《上清儲祥宮碑》),大貂陳衍干當宮事,得旨置酒與蘇高會,蘇陰使人發(fā),御史董敦逸即有章疏,遂墮計中?!?18)洪邁:《容齋隨筆》初筆卷一五,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97頁。董敦逸是一名與新黨勢力存有關聯(lián)的人物,元祐六年其任監(jiān)察御史,曾上章彈劾過蘇軾,稱“蘇軾昔為中書舍人,制誥中指斥先帝事”。(19)《宋史》卷三五五《董敦逸傳》,第11176頁。學界將此董氏劾蘇事件視為以后紹述新黨反攻舊黨的先聲之舉。(20)參見諸葛憶兵:《洛蜀黨爭辨析》,《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第100-105頁。而由上引《野史》可知,當時董氏所劾內容并不止于蘇軾舊日之言,更包括當下之事,即蘇軾撰碑時與宦官陳衍頗有酒宴相交的行為。此事在舊黨當政期間并未危及蘇軾的地位,然而待至紹述時期,又被新黨重提,成為蘇軾的一項罪名?!端问贰份d紹述時事:“張商英亦論:‘衍交通宰相,御服為之賜珠;結托詞臣,儲祥為之賜膳。’蓋指呂大防、蘇軾也?!?21)《宋史》卷四六八《陳衍傳》,第13650頁。此亦是蘇碑難以存于紹述的一個具體因素。

與蘇軾撰碑遭劾之因形成鮮明比照者,則又可提及蔡京撰述新碑之事,蔡京季子蔡絛《鐵圍山叢談》備載蔡京撰碑書石之時所享朝廷的優(yōu)厚待遇:

改命魯公改更其辭?!谑翘熳淤轮镁钟趯m中,上珰數(shù)人共主其事,號諸司者。凡三日一赴局,則供張甚盛,肴核備水陸,陳列諸香藥珍物。公食罷,輒書丹于石者數(shù)十字則止,必有御香、龍涎、上尊、椽燭、珍瑰隨賜以歸。(22)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二,馮惠民、沈錫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7頁。

其中“上珰數(shù)人共主其事”之語頗值得注意,由此可知蔡京撰碑之時所享諸般酒食物件賞賜,亦皆是由宦官居間料理安排,其事實類同于蘇軾撰碑期間受到陳衍的招待,可見朝廷規(guī)制歷來如此。然而在新黨得勢的時代里,蘇軾之事成為被清算的話題,蔡京之事則被引為自矜寵遇的談資,二者差異尤可見出黨派之間相與傾軋的現(xiàn)實。

三、北宋士林的文事與輿論:《上清儲祥宮碑》與蘇軾的文宗位望

蘇軾《上清儲祥宮碑》作為一篇詞臣應制之作,其在北宋后期政治語境中的生命史展示出如上榮枯代謝的形態(tài)。然而,該篇碑文的意義又并不止于政治一端,其還延伸至了北宋士林文事活動與輿論見解之中,得到過士人階層的廣泛關注,成為蘇軾文宗位望一種具體的呈現(xiàn)。

首先,《上清儲祥宮碑》相關史料對于元祐時期蘇軾所享的文宗位望確曾有過表述,在此即以秦觀《次韻蔣穎叔南郊祭告上清儲祥宮》一詩為例。元祐七年戶部侍郎蔣之奇(字穎叔)奉詔祭告上清儲祥宮,因作《南郊祭告上清儲祥宮》之詩,秦觀作此和詩。蔣詩目前只有殘句存世,(23)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2冊,第8035頁。而秦詩則保留完整。秦詩中有“標題動宸翰,撰次屬鴻生”一句述及《上清儲祥宮碑》之成,哲宗題額、蘇軾撰文之事,(24)徐培均:《淮海集箋注》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80頁。其以“鴻生”稱譽蘇軾?!傍櫳币辉~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羽獵賦》:“于茲乎鴻生鉅儒,俄軒冕,雜衣裳,修唐典,匡《雅》《頌》,揖讓于前。”(25)《文選》卷八《畋獵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97頁。秦觀并未直接以翰苑詞臣的職名指稱蘇軾,而是冠之以具有學術文化意味的“鴻生”。以此稱代替職名,固然有使用韻字的考慮,但亦明確指向了前文所論詞臣職事在文化雅望上的象征之義。此稱之于蘇軾,尤其凸顯出了蘇軾有別于官僚面貌的文士風采,可以看作是對元祐時蘇軾文宗位望的一種表述。

秦觀詩中以“宸翰”與“鴻生”對舉,將皇權威勢與文宗位望并置,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頗值思考:元祐碑立之時,蘇軾的文宗翰藻為皇權政治的導向發(fā)揮了潤色之功,而皇權任命的撰述之務亦為蘇軾文宗聲名的傳揚提供了推助之力,二者可謂是相與合和、互為映襯。然而,文宗的位望又并非僅系于與皇權關聯(lián)之一端,它還具有超軼皇權籠罩的文化意義——其在廣大士林的范圍內彰顯出文學的光輝,得到士人階層普遍的認可與推服,并不會因為皇權意志的一夕更改而被否定。然則文宗位望與皇權威勢之間其實還存在著一層對峙的張力值得注意?!渡锨鍍ο閷m碑》的意義在由詞臣應制的政治語境一端向士林文事的文化語境一端延伸的過程之中,真切地展示出了文宗位望與皇權威勢從合和到對峙的演變態(tài)勢,正是在此一態(tài)勢之中,蘇軾文宗位望之于政治超然性的一面逐漸得到了明晰的彰顯。

《上清儲祥宮碑》在北宋士林的傳播情況最初顯示出文宗與皇權合和的一面,在此可于元祐時期程頤與米芾的相關史事中窺見。元祐時程頤與蘇軾同屬舊黨,不過彼此學說不合,相與非議,形成了洛學一派理學之士與蜀學一派文學之士之間明確的分野。然而,對于蘇軾的《上清儲祥宮碑》,程頤卻表達過難得的贊許之意?!渡凼下勔姾箐洝份d:

東坡書《上清宮碑》云:“道家者流,本于黃帝、老子。其道以清凈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如是而已?!敝x顯道親見程伊川誦此數(shù)語,以為古今論仁,最有妙理也。(26)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五,劉德權、李劍雄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8頁。

程頤在講論理學的場合向門人謝良佐(即謝顯道)言及《上清儲祥宮碑》,深賞蘇軾能將道家清凈無為的思想與儒家經(jīng)典之語合而論之,指出其說最能切中儒學論仁的義理。

元祐時米芾與蘇軾之間頗有切磋書法的雅事,二人曾“對設長案,各以精筆、佳墨、紙三百列其上,而置饌其旁?!烤埔恍?,即申紙共作字”。(27)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徐時儀整理,《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0冊,第289頁。南宋周密《煙云過眼錄》載有一則關于米芾書法的史料,透露出元祐時米、蘇二氏曾有共寫《上清儲祥宮碑》書法之事:

米老書自作《上清儲祥宮碑》,川紙上大字書?!伺c東坡同作,米意極自得,然(此處似脫一“謂”字)非為坡文壓倒,則此老必叫屈也。(28)周密:《煙云過眼錄》卷上“王子才英孫號修竹所藏”條,鄧子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307頁。

米芾與蘇軾在切磋翰墨的場合以《上清儲祥宮碑》之文作為選題來“同作”書法。米芾將己書引為自得之作,不過他終是服膺、追慕蘇軾,甘認己書難及蘇書。

以上程頤講學、米芾習書之事的性質,皆有別于朝廷政務,而屬于士人階層日常間文事活動的范疇。程、米在各自事中或是稱賞蘇碑義旨,或是追慕蘇碑書法,二者彼此呼應,以點映面,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上清儲祥宮碑》在北宋士林文化語境之中的影響力,凸顯了蘇軾作為一代文宗所受到的世人矚目。然而,何以是蘇軾該篇碑文而非其他著述能在當時受到如此程度的關注?論其個中因由,蘇軾文宗位望背后皇權的推動之力實不容忽視。雖然上引兩則文獻內容對于這層權力的義涵未予揭示,但以常情度之,元祐士林之所以會特別關注蘇碑,其中最為直接的原因當在于其特有的政治意義——蘇軾此文是以承旨手筆,承高后敕命,基于元祐皇權的政治意向所撰的一篇代言之作,并以帝王撰額的形式得到皇權正式的認可。士林矚目、稱羨其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表達追隨元祐政治的姿態(tài)。其中程頤暫摒學說之異,著力稱賞蘇碑之舉尤是顯例。然則上述史事頗能反映出蘇碑在向文化語境延伸的過程之中文宗與皇權的相與合和,可以視為秦詩“標題動宸翰,撰次屬鴻生”一幕具體的寫照。

然而,上述只是事實的一個方面。在元祐時代結束以后的歲月里,蘇碑的傳播逐漸顯示出文宗與皇權對峙的態(tài)勢。紹述時蘇碑被毀之后士林中流傳的一首七絕詩作,費袞《梁溪漫志》載:

東坡在翰林,被旨作《上清儲祥宮碑》,哲宗親書其額。紹圣黨禍起,磨去坡文,命蔡元長別撰。《玉局遺文》中有詩云:“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載斷碑人膾炙,不知世有段文昌?!逼漕}云:“紹圣中,得此詩于沿流館中,不知何人作也,戲錄之,以益篋笥之藏。”此詩乃東坡自作,蓋寓意儲祥之事,特避禍,故托以得之。味其句法,則可知矣。(29)費袞:《梁溪漫志》卷四“東坡錄沿流館詩”條,金圓整理,《全宋筆記》第五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2冊,第172頁。

《玉局遺文》即《玉局文》,為蘇軾所撰的一部文集,現(xiàn)已亡佚。(30)參見卿三祥、李景焉:《蘇軾著述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991頁?!读合尽费浴队窬治摹分袖浻幸辉?,為紹圣年間蘇軾于貶謫中所得,詠及唐代韓愈奉敕撰《平淮西碑》,后為朝廷磨去,命段文昌改撰的史事。此詩即為影射蘇軾、蔡京《上清儲祥宮碑》去取之事而作。宋人對于該詩多有關注、論議,有人認為此詩即為蘇軾自撰,又有人稱言其為蘇軾同時代的其他人所撰,所述不一,目前亦難以確考。(31)除了《梁溪漫志》,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九(廖德明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265頁)亦引他人之說,謂其詩“乃東坡竄海外時作,蓋自況也”。然而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第2804頁)則云:“后見韓無咎元吉,云是江子我(即江端友)詩?!庇帧逗铛涗洝肪矶芭R江軍驛舍題詩”條小注(第64頁)稱:“或云張文潛作?!倍诒疚模低嫖吨幵谟谠撛妼⑻K軾比作韓愈的論調,蘇軾愿意將之錄入集中,士林又對之傳揚甚廣,至少能夠表明他們皆對此論的認同。

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引領者,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32)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文集》卷一七,第509頁??芍^推崇備至。更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在晚年遭貶之時,追味平生遭遇之際,頗有言論將自身與韓愈的命運相與類比,對此學界已有述及。(33)參見谷曙光:《韓愈詩歌宋元接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36-138頁。在此可略舉蘇軾《東坡志林》之語:

吾平生遭口語無數(shù),蓋生時與韓退之相似,吾命在斗間而身宮在焉。故其詩曰:“我生之辰,月宿直(“直”當為“南”之訛)斗?!鼻以唬骸盁o善聲以聞,無惡聲以揚?!苯裰r吾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虛耳。(34)蘇軾:《東坡志林》卷二“東坡升仙”條,王松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4頁。

蘇軾借命格之論體悟平生遭際,并未對人生的失意報以過多的怨望之情。在沉靜的思考之下,他將自己的際遇與韓愈的運命相與關聯(lián),表述了一種必然的宿命感,揭示出卓爾文宗難以見容世俗議論、易遭毀謗的命運。這番心境超脫了當下仕途的得失之心,躍升為與文章先賢氣運相連的惺惺之意?!队窬治摹匪浧呓^詩作亦可在此層背景下作出理解:紹述時的皇權威勢雖然終結了蘇軾的仕途,但蘇軾的文宗位望亦已超軼了皇權的籠罩。在文章之事千古相承的意義上,蘇軾接續(xù)于前朝韓愈的事業(yè),此一文脈的承接延綿不絕,為蘇軾所自許,更為士林輿論所普遍肯定與稱揚,并不會因為皇權意志的打壓而被否認。“斷碑”之下,仍稱“吏部文章日月光”,個中或許隱存著些許眷戀元祐之政的情結,但更為明確的表達之意,無疑是對蘇軾作為一代文宗,文名“不朽”的期愿。由此,《上清儲祥宮碑》的意義逐步脫卻應制之作政權附庸的屬性,漸化為蘇軾個人文壇雅望的一種象征。此一意義轉變之跡折射出文宗與皇權對峙的張力,蘇軾文宗位望之于政治語境所具超然性的一面亦被明晰地呈現(xiàn)出來。

四、文宗位望的“不朽”:后代對蘇軾《上清儲祥宮碑》的回聲

《上清儲祥宮碑》在北宋的文化語境中最終展示出蘇軾文宗位望之于政治的超然性。南宋、金、元時代,這篇碑文仍然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關注,相關人事有:南宋理學家呂祖謙編選《皇朝文鑒》(后世稱之為“宋文鑒”),將蘇碑文選入集中;(35)參見呂祖謙編:《宋文鑒》卷七七,齊治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108-1110頁。權臣韓侂胄編刻《群玉堂帖》,將蘇軾奉敕書碑的書法收入其中;(36)參見《蘇軾法書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第133-154頁。南宋時《上清儲祥宮碑》的碑刻雖早已不存,但蘇軾奉敕書石的翰墨真跡尚存,遲至元代尚有對此墨跡的記載,參見胡祗遹:《跋東坡儲祥墨跡》,《紫山大全集》卷一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冊,第258頁。另外,揆以情理,蘇碑未毀之時,當世會有相當數(shù)量的拓本,其中當有留存于南宋時代者,這些都可成為《群玉堂帖》據(jù)以摹刻的資材。金代翰林學士趙秉文游覽上清儲祥宮舊地,作詩詠及蘇碑;元代文臣許有壬承全真道士之請作《上清儲祥宮記》,對蘇碑義旨稱頌有加。(37)參見《圭塘小稿》卷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1冊,第632頁。其中趙秉文之事尤其值得注意,其事彰顯出北宋蘇軾文宗位望的文化意義在有金一代的延續(xù),很好地呼應了《玉局文》所錄七絕詩作對于文宗文名“不朽”的期愿,對此我們來作較詳?shù)年U述。

南宋時期,上清儲祥宮的所在地汴京為金人所占。在金朝統(tǒng)治相當長的時間里,上清儲祥宮“頹毀已甚”,(38)南宋乾道五至六年(1169—1170)樓鑰使金,經(jīng)過上清儲祥宮,對其狀況有如是的記錄,參見樓鑰:《北行日錄》卷上,《樓鑰集》,顧大朋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93頁。直到金后期遷都于汴,(39)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遷都汴京,參見《金史》卷一四《宣宗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04-305頁。方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被重新修葺。修葺后的宮觀被刪去“儲祥”之號,又改稱“上清宮”。新葺的上清(儲祥)宮對于金朝當時的士大夫具有相當?shù)奈?,他們之中頗有人物熱衷來此觀覽流連、撰作詩文,追懷蘇軾文蹤、標舉文士氣度。這些詩文雅事以地緣因素,承載著對于蘇軾的文化記憶,是金代文學史一道值得留意的景觀,而其中的中心人物即趙秉文。趙秉文,字周臣,號閑閑,為金代著名文臣,堪稱金中后葉的文章宗主。據(jù)許有壬的記載:“金源氏復葺(上清儲祥宮),翰林侍讀學士趙秉文有文?!?40)《圭塘小稿》卷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1冊,第632頁。趙秉文曾為重葺宮觀撰寫文章,但該文現(xiàn)已全佚,不詳其體裁究竟為碑文,還是記文,或是否為奉敕所撰,唯考之趙秉文于金興定元年(1217)拜翰林侍讀學士、興定五年致仕,(41)王慶生:《趙秉文年譜》,《金代文學家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275-280頁??芍湮膽窃诖艘粫r段內撰成。

趙秉文一生追慕蘇軾,于詩文中屢有述及。而且其人作為有金一代的詩文大家,屢被人喻為金朝之蘇軾,如郝經(jīng)即稱頌他為“金源一代一坡仙”,可見趙氏與蘇軾在各自時代中的士林雅望頗為相似。(42)郝經(jīng):《閑閑畫像》,《陵川集》卷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第105頁。另外,趙秉文撰寫上清宮文時為翰林侍讀學士,與蘇軾撰碑時所任之翰林學士承旨地位亦復相近。由此,趙氏就其撰文之事頗寓接續(xù)蘇軾文宗位望的自矜之意,其有詩《上清宮二首》云:

霜葉蕭蕭覆井欄,朝元閣上玉箏寒。千年遼鶴歸華表,萬里宮車泣露盤。日上霧塵迷碧瓦,夜深月露洗荒壇。斷碑膾炙人何在,吏部而今不姓韓。

暇日登臨近吹臺,夷門城下訪寒梅。鰲頭他日幾人在,尊酒而今一笑開。秋潦滲余村徑出,夕舂歇處野禽來。醉歸扶路人爭看,知是詩仙閬苑回。(43)張靜:《中州集校注》丙集第三,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824-826頁。

前詩中,“千年遼鶴歸華表”二句詠嘆宋金易代,世事變遷;末二句則顯然是對北宋《玉局文》詩“千載斷碑人膾炙”二句的改寫。趙秉文在感嘆蘇軾《上清儲祥宮碑》的同時,更以新撰上清宮文寓比蘇軾撰碑之事。后詩中,“鰲頭”“閬苑”為趙氏自指其翰苑地位,“詩仙”則是其自矜詩才高妙。此外,趙秉文另有七絕組詩《游上清宮四首》描述自己在上清宮清修、賞景的生活。(44)《趙秉文集》卷九,馬振君整理,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44-245頁。值得注意的是,趙氏的上清宮吟詠并非自娛,他的身邊還簇擁著同僚門生相與酬答,形成了一個文士唱和的群體。如與趙秉文同在翰苑任職的楊云翼有詩《閑閑公為上清宮道士寫經(jīng)并以所養(yǎng)鵝群付之諸公有詩某亦同作》云:“會稽筆法老無塵,今代閑閑是后身。只有愛鵝緣已盡,舉群還付向來人。”(45)張靜:《中州集校注》丁集第四,第1119頁。楊云翼興定元年任翰林侍講學士,興定五年見任翰林侍讀學士(參見王慶生:《楊云翼年譜》,《金代文學家年譜》,第357、359頁),其時他與趙秉文同在翰苑任職。詩中詠及趙氏在宮觀寫經(jīng)贈鵝之舉,比附東晉王羲之寫經(jīng)換鵝之事。詩題中“諸公有詩”之語,透露出當時參與唱和的還有其他人物。又如趙氏科舉門生李獻能有詩《上清宮梅同座主閑閑公賦》云:“遨頭詞伯今何遜,一笑詩成字字香?!?46)張靜:《中州集校注》己集第六,第1761頁。恭頌趙氏宮觀詠梅詩作格調之高,比附南朝梁何遜的詠梅之詩。“遨頭”即“鰲頭”,亦提及趙氏的翰苑地位,“詞伯”即文宗,指稱其文壇雅望。

上述金代上清(儲祥)宮的變遷及相關人事很值思考。金人刪去其“儲祥”之號,顯然是對該處宮觀北宋皇室標志的消解之舉,頗能見出朝代更迭之后其地趙宋皇權象征意義的消亡。與之形成鮮明比照的,則是以趙秉文為中心的金朝士大夫宮觀詩文的撰作,這些篇什突破了異代的界限,在文化的意義上彰顯出蘇軾的文名在金朝的深遠流傳。此處宮觀因為《上清儲祥宮碑》其文,儼然成為彰顯蘇軾文宗風度的遺跡。趙秉文在此作文題詩,追懷蘇軾,進而凸顯自己的翰苑地位與卓越才情,引發(fā)同僚門生的相與酬和。憑借蘇軾事跡所賦予此一宮觀之于文壇地位的象征意義,趙氏亦建構了其自身在有金一朝的文宗形象。上清(儲祥)宮這種皇權象征與文化象征意義的消長之勢,尤能展示出蘇軾的文宗位望超越朝代更迭的“不朽”魄力?!渡锨鍍ο閷m碑》作為文化文本的生命史正是在這一情境中得以延續(xù)與長存,可謂是對“吏部文章日月光”之句一聲悠遠的回音。

五、余 論

本文以政治與文化兩種語境對蘇軾《上清儲祥宮碑》做出論析,尋繹了該篇碑文從應制之作到“不朽”之文意義的轉變軌跡:該文作為宣揚元祐政見的代言之作,于紹述時期即被禁毀,其在政治上的生命史是短促的。然而,該文撰成于蘇軾文宗位望形成、確立之時,得到了當時士林廣泛的稱賞追慕,并為后世之人所追憶詠嘆,其作為蘇軾文宗位望的一種具體呈現(xiàn),超越了皇權的籠罩、朝代的更迭,在文化上的生命史是長久的。

蘇軾《上清儲祥宮碑》在金代的流播,體現(xiàn)于當時士大夫在上清(儲祥)宮流連唱和、標舉文名的詩文活動。此一活動的形式頗能令人聯(lián)想到蘇軾《赤壁賦》的流傳情況,該賦在后世的傳播與影響,可以從至今仍有中外人士組織模擬蘇軾赤壁之游的赤壁會中窺見。(47)參見池澤滋子:《日本的赤壁會和壽蘇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8-196頁;卞東波:《漢詩、雅集與漢文化圈的余韻——1922年東亞三次赤壁會考論》,《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第23-32頁。以上在不同時空之中進行的兩種活動,其形式的相似性彰顯出蘇軾這兩種著述在后代所受到的推崇。然而,此二者在受到推崇的相似表征之下,彼此內在的傳播動力卻有本質的區(qū)別:《赤壁賦》作為蘇軾文學情懷的凝聚之作,其享譽后世,主要有賴于文本內部文學精神的深入人心;《上清儲祥宮碑》則作為蘇軾文宗位望的象征載體,其受矚來人,則更多是緣于文本外部顯赫文名的推引。目前古典文學研究界對于蘇軾文學形象的建構,較為主流的理路仍是傾向于將蘇軾置于純文學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情境之中,以展示其文學形象純粹的一面,而《赤壁賦》中“清風明月”的意境無疑是此中極致的表現(xiàn)。本文則希望在一種對稱的意義上來探討蘇軾文學形象的另一面?!渡锨鍍ο閷m碑》的毀譽糾葛將蘇軾置于政治語境與文化語境、詞臣銜職與文宗位望的交錯纏繞之中,顯示出其文學形象的復雜性,而此亦當是蘇軾文學生涯之中一幕很值得注意的景觀。

猜你喜歡
蘇軾
蘇軾“以禪入詩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從善如流
蘇軾的店鋪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蘇軾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問
豪放之后益思量——論蘇軾離別詞對悲感的超越
蘇軾的官場沉浮
沅江市| 诏安县| 肇庆市| 资中县| 桐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晋州市| 菏泽市| 云南省| 大余县| 磴口县| 岑巩县| 通州市| 建德市| 英山县| 贡嘎县| 西吉县| 阿荣旗| 抚顺市| 东丰县| 怀宁县| 阳高县| 防城港市| 岳池县| 云安县| 高青县| 舞阳县| 大兴区| 青海省| 云和县| 印江| 洪泽县| 南雄市| 平遥县| 双桥区| 新巴尔虎右旗| 峨眉山市| 澜沧| 松潘县| 娄底市|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