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論知識教學,發(fā)揮了主渠道作用,但是實踐教學形式的應用存在明顯不足。立足實踐教學之內涵,分別從課堂、校內、校外和虛擬網絡的層面,探析了實踐教學的四種具體形式,這有助于改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教學,增強法治教育教學的實踐性。
關鍵詞:實踐教學,法治教育,青少年,形式
推動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也必須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拓展與延伸,泛指通過親身參與實踐并在活動中運用、檢驗和深化理論認識的過程。通常包括社會調查、情景體驗、志愿服務、參觀觀摩等活動形式;從其內涵與外延關系看,又可分為:體驗、感悟、研討和虛擬教學模式。[1]多年來法律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斷裂,在法律實踐教學中依然存在。[2]探析法治教育實踐教學形式,能強化青少年法治實踐體驗,凸顯參與實踐的主體性,助推實踐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立足實踐教學內涵分析,它主要存在以下具體形式。
一、課堂實踐教學
廣義實踐教學泛指除了進行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既包括課堂內,也存在課堂外。這里的課堂實踐教學是指借助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充分挖掘課程教材和理論知識的實踐元素,加入教學的敘事性和實踐性內容,力求課堂教學內容和實踐主題有機融合,經過師生教學互動并實現(xiàn)課堂形式多樣化的一種實踐教學形式。[3]這種實踐教學形式特點鮮明,主要表現(xiàn)為場所經濟、貼近內容、聯(lián)系廣泛、互動便利和教學相長,深受青少年學生的關注和歡迎。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教學的兩個部分,與理論教學的理論講解、分析熱點、梳理觀點等不同,實踐教學則是置于課堂的平臺,以情境演示、熱點討論、模擬演繹等方式,動員組織學生參與融入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借助實踐性活動使理論知識教學內容入腦、入心。[4]法治教育實踐教學具有多樣化、豐富性的教學方式,如,模擬庭審、熱點述評、案例研討、專題辯論、情景演繹和角色扮演等等。從法治教育內容看,要盡量結合課堂理論知識內容,涉及的法治法律的基本理論和基礎問題,體現(xiàn)法治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從教育效果看,加強和深化學生對于法律法治理論和知識認知理解,使其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和相應實踐能力。如,實施法治例研討教學活動。教師可選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刑事案件等,如,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等,在簡介案件事實和平反昭雪過程后,結合新時代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實際,指導學生運用法治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在討論中說明個人理解和觀點,形成善于法治思維的理性選擇和自覺行動。
二、校內實踐教學
在實踐教學體系中,除了課堂實踐教學是主渠道,課外實踐教學也是實踐教學重要形式。拓展課外實踐教學內涵和空間,能夠使青少年在多樣化課外實踐活動中,感受和理解法治教育內容和法治精神,加強法治思維和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依據活動空間和場所特點的不同,課外實踐教學可分為兩種形式: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
校內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外的校園范圍內,通過情境表演、征文讀書、知識竟賽、社團活動、熱點訪談、主題教育和校園文化等方式,延伸和拓展法治理論知識教學內容,通過現(xiàn)實情景激發(fā)學生法治情感,提高學生運用法治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課堂實踐教學相比,校內實踐教學同步理論知識教學,便于教師組織協(xié)調,操作性強;[5]學生參與面廣,是一種體驗和探究式學習;強調師生之間對話交流,增強了教育教學實效性。[6]如,開展法治建設與問題課外問卷調查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法治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結合學校學生實際,特別是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情況,系統(tǒng)講解調查意圖、方案、步驟和總結,指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實施調查、匯總調查、分析數據、撰寫報告和研討交流。實施校園調查活動, 既是法治教育實踐的好形式,也能訓練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 并培養(yǎng)其嚴謹、科學和實事求是的品質。
當前,許多中小學普遍認識到校內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活動,成效顯著,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如,舉行“生活中的法律常識”模擬法庭,既能幫助學生感知法庭的庭審階段、事實認定、法律依據和案件判決,有利于青少年認知和掌握法律規(guī)定、增強法治意識。
三、校外實踐教學
當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教學存在空間范圍的局限性,通常集中在校內或課堂實施。校園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隅,雖具有鮮明空間性特色,但是最廣闊的領域、最豐富的資源和最現(xiàn)實的場景卻是在校園外。校外教學實踐則是在教師的帶領下,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大課堂,通過參觀考察、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和職業(yè)體驗等,在現(xiàn)實場景中教導探究、體驗和感悟,進而能夠實現(xiàn)理論知識的內化、社會實際能力的提升和思想情感態(tài)度的升華,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質的過程。
校外教學實踐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與校內實踐教學相比較,能夠更加反映或表現(xiàn)開展實踐教學的主旨,具有客觀性的場景、現(xiàn)實性情形、真實性的形態(tài),學生往往具有參與積極性、表達主動性、思想的活躍性,在培育青少年的法治素養(yǎng)和法律思維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教學,具有多樣豐富的具體形式。參觀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是各地普遍組織的非常重要的一種實踐教育教學形式,法治教育效果顯著。目前國內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發(fā)展勢頭強勁,全國已經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有3萬多個;同時,全國有法治文化主題公園3500多個,法治廣場1.2萬多個,法治長廊3.4萬多個,村(社區(qū))法治文化陣地建設覆蓋率達到95.7%,還有72個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7]這些普法陣地,運用各種融媒體手段和平臺,拓展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渠道。另外,充分利用各種社會法治教育資源,加強與村居社區(qū)的合作,組織學生進行社區(qū)法治服務活動,開展法治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在實踐中學法、用法,實踐教學效果好。
四、網絡實踐教學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新時代法治教育提供了機遇與挑戰(zhàn)。所謂新媒體泛指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xiàn)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表現(xiàn)為網絡、微信、微博和手機等。[8]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資源,能夠實現(xiàn)多媒體交互,用多重元素開展互動,為開展法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供給。虛擬實踐被認為傳統(tǒng)的三大社會實踐后的又一種新的實踐形式。虛擬實踐指主體依照特定目的,借助計算機、互聯(lián)網等數字化系統(tǒng)與虛擬現(xiàn)實等信息技術手段在網絡空間中開展的探索并能動地改造虛擬客體的客觀活動。[9]法治教育借助創(chuàng)設的虛擬實踐教學場景或者設計模擬體驗環(huán)境,使青少年學生在虛擬仿真環(huán)境中感受、認知法律法治的價值,并且形象生動地理解理論知識教學內容,增進學生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思想認同,促進知行的統(tǒng)一。如,模擬法律法治變遷過程和模擬法治事件等。
作為“互聯(lián)網+”背景下法治教育實踐教學的新樣態(tài),虛擬實踐教學開闊了實踐教學的空間領域、打破了教學時間限制,充實了法治教育實踐的新形式,極大豐富了實踐教學的資源素材,并推動實踐教學進入了線上線下綜合育人的新時期,賦予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教學鮮明的時代性科技性。虛擬實踐既具有實踐教學的共性,又帶有自身的個性,如,超越現(xiàn)實性、客觀真實性、靈活便捷性、參與互動性。其中,虛擬性是其基本特點,它借助特定的方式把實踐難以實現(xiàn)的內容以一定方式顯示出來,表現(xiàn)了實踐的多樣性,突破了常態(tài)化的實踐形式,創(chuàng)設了逼真生動的三維感覺世界,構建了虛擬空間、模擬了客觀現(xiàn)實,為法治教育實踐教學開辟了活動空間、注入了新活力,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綜上,法治教育教學包含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而實踐性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本質性特征,法治教育在保持理論教學的同時,又要重視實踐教學的應用,根據法治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教學內容,綜合運用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和虛擬實踐教學,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強化法治教育教學的實踐性。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2020ZC233)
參考文獻:
[1]王斌.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處理好幾個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2021,(08):47-49
[2]劉坤輪.走向實踐前置:中國法律實踐教學的演進趨勢[J].政法論叢.2019(06):149-158
[3]馬福運,侯艷娜.深度整合:“四位一體”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河南社會科學. 2020(05):118-124.
[4]馬帥,陳孝柱.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特點、問題、成因與創(chuàng)新[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 2020(06):95-97.
[5]王洪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校內實踐教學及其操作程序初探—以“馬恩原著讀書小組”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8-81.
[6]熊霖,馬金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內實踐教學初探——以學生讀書活動為例[[J].鄂州大學學報. 2019(02):84-86.
[7]吳曉東.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進[EB/OL].(2020-12-07)[2021-08-17].http://news.youth.cn/gn/202012/ t20201207_12607111.htm
[8]余琪.法治教育中傳統(tǒng)媒介與新媒體的分工[[J].法制博覽. 2021(18):191-192
[9]張有武,顧徳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的價值、原則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yè). 2020(06):91-94
(作者簡介:徐偉,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刑法、社會法與社會治理,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