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1.龍巖學院 閩臺客家研究院, 福建 龍巖 364012; 2.肇慶學院 肇慶經(jīng)濟社會與歷史文化研究院, 廣東 肇慶 526001)
目前,學術界關于明隆慶“開?!闭邔φ闹莸胤缴鐣挠绊懸延醒芯浚珀惿袆佟堵c開海:明朝對外貿易政策的重大變革》一文認為隆慶“開?!闭叻险闹荨案樘铩钡陌傩招枨蟆1]按理隆慶“開?!闭邞艿秸闹莸胤缴鐣膹V泛歡迎,然而在漳州舊譜中卻存在指責萬歷年間參與對外貿易活動的現(xiàn)象。族譜文本的書寫者掌握地方社會話語權,這一文本書寫是否反映了當時宗族主流社會的意識?為何作為地方社會精英的修譜者未響應王朝的“開?!闭??是其“頑固不化”,抑或別有用心?族譜是健在的宗族成員為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而采取的文化策略,這一文本書寫是否是明代產(chǎn)物?
漳州福河李氏宗族追溯祖先到南宋漳州知州李彌遜,學術界對李彌遜宗族已有研究,李弢《李彌遜家族在閩宦跡及其影響》一文考辨李彌遜故里福州連江縣珠浦李氏與漳州福河李氏淵源,從科舉、仕宦角度出發(fā)揭示其家風傳承。[2]李弢《李彌遜家族詩文輯佚——兼及其族“詩禮簪纓”之成因》一文圍繞福州連江縣《珠浦李氏族譜》,揭示李彌遜宗族詩禮傳家及其原因[3]。兩文均未述及漳州福河李氏宗族明末出現(xiàn)的反對參與對外貿易的現(xiàn)象。
基于福河李氏族譜既較為完整地保留明末參與對外貿易史料,又留存萬歷年間反對參與對外貿易史料,福河李氏宗族生活在明代唯一對外貿易口岸漳州月港所在地漳州,深入研究福河李氏族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通過還原文本的書寫過程,分析文本書寫的動機、原因,揭示文本書寫產(chǎn)生的歷史影響,從而為新時期華僑史研究提供新的路徑。
福河李氏宗族從事對外貿易始于明代,盛于清代,主要活動區(qū)域在東南亞。福河李氏主要在呂宋(今菲律賓)、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經(jīng)商,其中前往呂宋經(jīng)商者來自龍溪縣十一都大潭墘(今屬漳州市龍海區(qū)榜山鎮(zhèn))房頭成員,以福河李氏宗族第十四世李從為代表:
質素公,諱從,字道合,號質素,潛厚公三子也。九歲喪父,學業(yè)所術,雖其所短;人事極其周旋。向義好公,直言無隱,不論鄉(xiāng)鄰族戚,凡與所過,輒面拆(折)其是非。惜乎不明,末年為子孫所惑而發(fā)呂宋洋船,破家亡身,不幸一也。生于嘉靖八年己丑正月二十七日戌時,終于萬歷二十四年丙申十二月十四日辰時。配下滸黃公三女黃氏,謚□□。生于嘉靖十四年乙未九月二十四日,生子二:長諱榆、次諱棣,女一。(1)(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譜》(上冊),手抄本復印件,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福建省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龍海7019,1995年,第128—129頁。
李從,生于嘉靖八年(1529),卒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族譜認為其晚年被子孫所迷惑,發(fā)送前往呂宋參與對外貿易的洋船,導致家破人亡。李從夫婦生有二子一女,到底是哪位兒孫“蠱惑”李從?
李從的長子李榆:
紹春公,諱榆,字紹春,號□□,道合質素公長子也。為人放誕,發(fā)船呂宋,毀家亡身,貽累宗族。生于嘉靖四十年辛酉十月二十四日丑時,終于呂宋。配新港鄭諱欽定公長女鄭氏,謚□□,終于□□年七月初七日,生子一:諱宗魯,女二。(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51頁。
李榆,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卒年不詳。族譜斥責其為人放蕩不羈,發(fā)船前往呂宋參與對外貿易,最后家毀人亡,貽害宗族造成累贅。其妻鄭氏,僅載卒年,闕載生年,生有一子二女。
李從的次子李棣“生于隆慶六年壬申七月六日亥時,未娶而卒”(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51—152頁。。未載其卒年,但是從明代男子16歲成丁可以結婚來看,李棣生于隆慶六年(1572),其應在萬歷十五年(1587)成丁。
李榆確鑿無疑是“蠱惑”李從參與對外貿易的“子孫”之一。“子孫”字義由子、孫構成,李榆之子李宗魯作為李從之孫是否“蠱惑”李從呢?
族譜未記載李宗魯生卒年,只能從李榆生年進行推論,李榆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按其二十歲生李宗魯,即萬歷八年(1580),根據(jù)李從卒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李榆卒年未詳,似乎也卒于此年,李宗魯時年17歲,已經(jīng)成丁,應是族譜所指“蠱惑”李從“子孫”之“孫”。
根據(jù)李從卒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并因此家破人亡,推測李從一家應在萬歷二十四年(1596)出洋。
李從是“大潭墘”人(4)(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28頁。,根據(jù)“大潭墘,譜中未云何都,當在本都即十一都之內,今榜山鎮(zhèn)忠厚社即舊屬十一都,大潭墘有墩名泥港墩、雙墩亭,忠厚社有能溝墩、墩墩亭,音近”(5)(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8頁。,大潭墘雖然族譜并未載明,然而從小地名出發(fā),結合閩南方言諧音,可知應是忠厚社,即漳州府龍溪縣十一都。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起,“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隆慶元年(1567),漳州月港“開?!保蔀槊鞒ㄒ粚ν赓Q易口岸,李從應從漳州月港出洋。
漳州月港自隆慶“開洋”后,到明末歷經(jīng)多次“開?!迸c“海禁”。劉璐璐《晚明東南海洋政策頻繁變更與海域秩序》一文述及隆慶元年(1567)“開?!焙螅f歷二十一年(1593)因日本侵略朝鮮實行“海禁”一年,天啟四年(1630)因荷蘭海盜寇亂東南沿海而實行“海禁”一年,崇禎元年(1628)到崇禎五年(1632)實行“海禁”。[4]李從應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之后前往呂宋參與對外貿易。所謂李榆“貽累宗族”是在“開?!睍r期進行,其時已然“開?!保瑓⑴c對外貿易符合明朝官方政策。既然如此,族譜為何會斥責其“貽累宗族”呢?究其原因,應從李從、李榆之死說起。李從“破家亡身”、李榆“毀家亡身”均因前往呂宋經(jīng)商而死于海難。李榆身為長子,非但未肩負起責任,還導致其父李從死于非命。
李從在萬歷二十四年(1596)去世時,李棣時年25歲,仍是結婚年齡,很可能由于參與對外貿易也死于海難,最終導致未娶而卒。李棣未娶而卒導致絕嗣,對于血脈傳承而言,自然是“破家”“毀家”。族譜作者應從李從一房絕后,將此后果歸咎于李榆,由此痛斥李榆。
李從之侄李松也前往呂宋:
肖君公,諱松,字紹堅,號肖君,道仰質們(僩)公次子也。生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五月十九日丑時,終于呂宋。配下南坂林諱道盛公次女林氏,謚□□,生于嘉靖二十三年甲寅十二月初四日辰時,生子二:長諱旋燦,次諱旋燿,女一。(6)(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50—151頁。
李松,生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于呂宋,卒年不詳。李松出洋應受到其叔父李從一家的影響。李松之父李颙“字道仰,號質僩”(7)(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27頁。,撫養(yǎng)李從成人。李颙、李從之母鄭氏“終于嘉靖十八年己亥七月初十日”(8)(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09頁。,兄弟二人在嘉靖十八年(1539)喪母,李從年僅11歲,尚未成丁,族譜雖未記載為何人撫養(yǎng)。但是從李颙生平可知應是李颙“長兄為父”擔負起家庭重任:“率性剛直,行無邪曰。初承父業(yè)而中廢,后業(yè)藝克勤而家頗饒裕。其圣殿公事,質僩公獨向前進,善為不辭。生于正德十三年戊寅八月廿八日午時,終于萬歷二十一年癸巳四月十四日?!?9)(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27頁。李颙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長李從11歲,其父去世時年已20歲,其母去世時年已22歲,李從應由其長兄李颙撫養(yǎng)。李颙早年繼承父業(yè),幾經(jīng)經(jīng)營而發(fā)家致富。
李從的同輩李天賜晚年也從事對外貿易:
警吾公,諱天賜,字道惠,號警吾,乾重公子也。少壯之年以做捕盜,廢父業(yè)。未(末)年發(fā)呂宋洋船,身喪異域。一生浮躁,言動輕舉。生于嘉靖十四年乙未四月二十五日辰時,終于萬歷年。配南蔡公長女蔡氏諱大娘,生于嘉靖十四年乙未二月二十五日巳時。庶生一子,諱尾,寓居石美。(10)(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29—130頁。
李天賜,是其父獨子,早年以捕殺盜賊為生,由此荒廢其父家業(yè)。此“父業(yè)”所指,從李天賜之父李仁的生平經(jīng)歷可知是耕讀傳家:“字乾重……少喪父,賴有賢母苦節(jié)養(yǎng)成,勤紡織以為生涯,儉治家事,故能發(fā)而創(chuàng)置乾坤田宅以及子孫,惜乎其子不肖而廢之?!?11)(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10頁。李天賜未將其父耕讀家風傳承下去,晚年航海呂宋從事對外貿易,最終命喪海外,僅留下其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的記載,未載其具體卒年,但是從其卒于萬歷年間,可知李天賜應在隆慶“開?!焙笄巴鶇嗡谓?jīng)商。族譜亦斥責李天賜“一生浮躁,言動輕舉”,即“輕浮”不穩(wěn)重。其子李尾,乃庶出之子,即側室所生。其時側室未能見載族譜,李尾只能寓居他鄉(xiāng)。
李天賜出洋原因有三:其一,李天賜中年得子,其子李尾寓居他鄉(xiāng),增加李天賜支出,此為李天賜參與對外貿易的直接原因。其二,李天賜寓居龍溪縣二十九三十都石美社[5],李天賜之父“淳毅公”條記載:“生子一諱天賜,寓居石尾?!?1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11頁。此“石尾”即“石美”,“尾”字即閩南方言“美”字諧音,李天賜、李尾父子寓居石美社。石美社是僑鄉(xiāng),李天賜寓居石美,可見他在出洋前對對外貿易有一定了解。其三,李天賜對對外貿易有一定了解。李天賜在“少壯之年”捕“盜”,根據(jù)16歲成丁,30歲為而立之年,李天賜應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捕“盜”。其時,漳州“嘉靖大倭寇”橫行,福建是“嘉靖大倭寇”的策源地,漳州又是“倭患”最為嚴重的地方。[6]李天賜所捕之“盜”應是“海盜”。李天賜既能長期“捕盜”,自然“知己知彼”,對“海盜”有深入了解。
李天賜被斥為“一生浮躁”,應與其未能守住祖業(yè),最終未魂歸故里有關。在宗族社會,閩南習俗,人去世后,需要由其子孫將其安葬,由其子手捧其神主牌位請宗族長輩點“主”,繼而供奉到宗祠,十余載后還要舉行“二次葬”,即開棺取尸骨從腳到頭安放在陶甕中,如此方能成為正式的“祖墳”,在冬至掃墓。
此后福河李氏宗族又有多人前往呂宋經(jīng)商,首先是十五世李聯(lián)、李默兄弟:
志遠公,諱聯(lián),字志遠,號□□,泉吾伯高公長子也。生于隆慶五年辛未九月初十日,終于萬歷二十一年癸巳五月初八日,婚而未娶,在品宋而卒。(1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49頁。
志學公,諱默,字志學,號明圖,泉吾伯高公次子也。生于萬歷五年丁丑六月十八日亥時,往呂宋,時遭兵變,終于萬歷三十一年癸卯九月初□日。配水頭蔡公女蔡氏,謚□□,生于萬歷十年壬午二月十八日卯時,終于萬歷三十年壬寅。(14)(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49頁。
李聯(lián),生于隆慶五年(1571),卒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已經(jīng)下聘,尚未正式成親,卒于呂宋。“品宋”有誤,應作“呂宋”。
李默,生于萬歷五年(1577),卒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從事呂宋貿易已是月港“開?!币院?。所謂“兵變”,是指呂宋大屠殺。其時漳州人多往呂宋參與對外貿易,死者多是漳州人,李默在大屠殺中遇害。其妻蔡氏卒于萬歷三十年(1602),李默膝下無子女,李默可能在其妻去世后前往呂宋,尚未有一番作為即遭變故。
李聯(lián)、李默出洋原因有二:其一,早年喪父,家境貧寒。李聯(lián)、李默之父李循“終于萬歷十年壬午六月十八日未時”(15)(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27頁。,時年李聯(lián)12歲,李默6歲,均未成丁。李默之母“許茂陳公之女陳氏,生子三:長諱聯(lián)、次諱默、三諱□乞養(yǎng)許茂陳加顯為男”(16)(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27頁。,李聯(lián)、李默的幼弟按照閩南習俗“外甥接母舅”,給陳家為養(yǎng)子。李聯(lián)、李默迫于生計先后出洋,從李聯(lián)“婚而未娶,在呂宋而卒”來看,兄弟二人通過前往呂宋,得以娶妻。李默之妻蔡氏生于萬歷十年(1582),比李默小五歲,李默成親較遲與其家境有關。其二,李聯(lián)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死于呂宋,李默時年21歲,應與其兄李聯(lián)一同前往呂宋參與對外貿易,因此得知李聯(lián)在呂宋去世的具體時間。此外,李默在萬歷三十一年(1603)再次前往呂宋從事對外貿易應與其妻蔡氏去世、膝下無子女有關。其時閩南“重男輕女”,李默迎娶蔡氏已花費不少錢財,李默為續(xù)弦、延子嗣,只能再次前往呂宋謀生。李聯(lián)、李默家境貧寒是由一心農(nóng)耕造成的,其曾祖李啼以力農(nóng)著稱,李循之父、即李聯(lián)與李默的祖父李表“號樸毅,克孚公次子也”(17)(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08頁。,而李表之父李啼“克孚公,諱啼……號克孚……勤于田?!?18)(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99頁。,李表、李循也是以力農(nóng)傳家。早在南宋,朱熹高足、龍溪縣先賢陳淳就指出漳州因農(nóng)耕在經(jīng)濟上遠遠落后于參與對外貿易的泉州。[7]
福河李氏宗族又有十五世李思涵前往呂宋:
紹養(yǎng)公,諱思涵,字紹養(yǎng),號衷純,道授朋野公長子也。生于萬歷六年戊寅正月初二日辰時,往呂宋,遭兵變以喪其軀,終于萬歷三十一年癸巳九月初六日。配東門田墘陳諱錦公女陳氏,生女一。(19)(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54頁。
李思涵,生于萬歷六年(1578),卒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呂宋屠華事件,年僅26歲,“喪其軀”說明尸骨無存。李思涵是家中長子,卻僅有一女,是閩南民間所云長房絕后。其出洋時間應從其父母卒年來推算,李思涵之父李賜組“字道緩,號朋野”,未載卒年,其母曾氏“終于萬歷二十六年戊戌九月初六日辰時”(20)(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33頁。,李思涵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喪母,明代為父母守喪三年,李思涵應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之后前往呂宋。
上述參與對外貿易者均有字、號,均來自大潭墘,族譜對其形象書寫與其所在的宗族密切相關。福河李氏族譜的作者,《福河李氏族譜》收錄一篇《修譜小序》,內有“忠肅公生于宋元祐四年己巳至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共六百零八年”(21)(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211頁。,該序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該譜修于是年。其作者未署名,僅知是“大潭墘房第十七世祖”所修,為福河李氏宗族十四世李大京、李賜緝的曾孫輩所修,可從大京、逸濱進行考察,通過了解作者家世,管窺作者思想認識。
李大京:
質叟公,諱大京,字伯宏,號質叟。毅直公子也。生于嘉靖八年己丑九月二十二日卯時,配東山浦邊朱公三女朱氏諱三娘,謚□□,生于嘉靖八年己丑九月初八日子時,享壽二十二,終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四月十五日丑時,生一子萃,女二。又娶烏礁洲頭徐公長女徐氏諱大娘,生于嘉靖十九年庚子正月初六日寅時,享壽五十六,終于萬歷二十三年乙未三月二十六日己時,與公合葬在海門山,坐巽向乾,生子四,長諱萌、次諱靜、三諱熟、四諱果,女一。質叟公嫡繼立妣合葬同阡,共生五子,長諱萃、次諱萌、三諱靜、四諱熟、五諱果,女三。(2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22—123頁。
李大京位居福河李氏宗族第十四世大潭墘房之首,在嫡長子為大的閩南社會地位獨尊,其后裔掌握地方社會話語權。李大京雖然生平事跡無足記載,但是其子嗣眾多,其后裔對此印象頗深,對子嗣頗為看重。相比之下,大潭墘李氏宗族成員前往呂宋者多子嗣不昌甚或絕嗣。
李賜緝:
逸濱公,諱賜緝,字道熙,號敬吾,謚逸濱,后溪乾爵公三子也。質魯性篤,常倍工而力學。頗能文而見推于士朋,但文宗備選弗克成名,愈加勤勵,致成內疾,遂投卷調養(yǎng),至七八月方稍平復。朋友愛慕延為師傅。末年厭煩,好逸優(yōu)游于福里之濱,故士人號之曰逸濱先生。行誼足重邦家,其最著者,廣求文獻重修家譜,倡積公銀貽厥孫謀,光前裕后之功,端足頌于百世之下矣。公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十一月十六日丑時,配下滸鯉洲社林公三女林氏諱五娘,謚¨¨,生于嘉靖三十年辛亥六月十九日子時,生子二,長諱思泮、次思溥,女一。(2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32—133頁。
李賜緝立志向學,頗有文名,卻未能考取功名,曾因勞累過度被迫放棄學業(yè)、調養(yǎng)身體。晚年優(yōu)游林下,和睦鄉(xiāng)族,重修“家譜”,至少包括其所在的大潭墘房頭,籌措設置族產(chǎn)。其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見證隆慶元年(1567)“開?!保欢鴱钠溟L子命名“思泮”就可看出其思想,閩南鄉(xiāng)村社會重視長子,其希望長子入泮。其秉承耕讀傳家,自然對放棄舉子業(yè)從事對外貿易者頗有微詞,實則其長于文,身體不適,難以漂洋過海經(jīng)商。積極重修家譜,以詩禮傳家為表率,建設宗族組織,重視宗族文脈傳承,自然對“家”頗為關心。李賜緝卒年不詳,然而從其次子李思溥“生于萬歷十五年丁亥正月十一日寅時”(24)(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54頁。,可知其卒于萬歷十五年(1587)之后。
李賜緝之父李廷:“后溪處士公,諱廷,字乾爵,號后溪,謚處士,履坦公長子也……至于倡土堡,皆公之力……終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三月二十六日卯時。”(25)(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11—112頁。李廷在家鄉(xiāng)倡建土堡,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時漳州興建土堡出于應對“嘉靖大倭寇”需要,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經(jīng)福建巡撫阮鶚下令興建。[8]李賜緝13歲喪父,對其父倡建土堡及其用處有深入了解。
可以從李賜緝與李從、李天賜、李思涵的譜系關系考察族譜書寫來源。李從之父李蔭“字乾重,號潛厚,逸翁公長子也,性靜好逸,品質淳厚,處世和睦,待族無隙”(26)(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09頁。。李從之父為人樸實,與族人和睦相處,雖無突出事跡,作為小民卻頗受族譜作者稱道,以此與李從、李榆父子比較,認為李從、李榆為人處世不如其父其祖。
李思涵之父李賜組,是“后溪乾爵公四子也”(27)(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33頁。,即李賜緝之弟。李思涵是李賜緝之侄。
李從之父李蔭是“逸翁公長子也”(28)(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09頁。,“逸翁公,諱談,字端謨,號逸翁,確庵公長子也。生子四:長諱蔭”(29)(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99—100頁。,李從是李談之孫,確庵即李恭,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確庵公,諱恭,字稟讓,號確庵?!?30)(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94頁。李從也是李恭的曾孫,李從是李賜緝大伯祖李談之孫,即李賜緝的同曾祖堂兄,比李賜緝年長21歲。
李天賜之父李仁“號淳毅,樸軒公長子也”(31)(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10頁。。李仁之父李侯:“樸軒公諱侯,字端魁,號樸軒,確庵公次子也?!?3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00頁。
李廷之父李三“履坦公,諱端鎮(zhèn),號履坦。確庵公三子也?!佣洪L諱廷?!?3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01—102頁。李三與李侯均是李恭之子。李三是李賜緝的祖父,李侯是李天賜的祖父。李天賜是李賜緝二伯祖李三之孫,即李賜緝的同曾祖堂兄,比李賜緝年長15歲。李從與李天賜也是同曾祖堂兄弟。
李從、李天賜的曾祖李恭是李思涵的高祖父,李從、李天賜與李思涵未出五服,關系密切。李賜緝參與科舉考試,其時需要上溯三代祖先,李賜緝上溯到其曾祖李恭,由此關注李恭的其他子孫,李賜緝見證李從、李天賜前往呂宋參與對外貿易。李賜緝修譜時間不詳,《福河李氏族譜》收錄一篇萬歷十五年(1587)《續(xù)修譜序》落款為:“萬歷拾五年歲次丁亥八月望日,十五世孫坦字孟遠敬撰”(34)(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201頁。,即使李坦與李賜緝修譜時間相近,然而從李坦是“廿九都”人(35)(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譜》(上冊),第137頁。,即龍溪縣二十九都人,其對龍溪縣十一都大潭墘的情況并不熟悉,也應參考李賜緝所修版本。李賜緝在晚年重修家譜時,對李從、李天賜的行為予以斥責。
李賜緝的曾孫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族譜,其時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其重修族譜目的源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開始并延續(xù)至清末的在福建全省范圍內推行的糧戶歸宗運動,即“同姓合為一戶”,完善宗族組織,[9]從而沿用李賜緝的評價,對李從、李榆、李天賜大加撻伐。
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譜雖以聯(lián)宗造族為目的,但從其文本書寫源自李賜緝重修家譜來看,李從、李天賜、李思涵與李賜緝之間的譜系關系是可信的。正是由于李賜緝與李從、李天賜、李思涵關系密切,因此留下較為翔實的史料,李賜緝所修家譜又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采用,這一史料得以流傳至今。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雖然目前所見族譜版本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但對其所載萬歷年間“過番”人物形象及其評價,應考證其文本書寫由來。萬歷年間修譜源于明世宗在嘉靖十五年(1536)允許庶民祭祀始祖而引發(fā)的聯(lián)宗造族運動,可從中管窺明末地方社會思潮。
第二,隆慶“開海”在漳州并未像以往認識的那樣,獲得百姓的廣泛支持。福河李氏排斥“開?!痹蛴腥浩湟?,福河李氏地處九龍江內河流域,并非濱海,并無“耕海為田”的傳統(tǒng);其二,福河李氏深受“嘉靖大倭寇”影響,為此興建土堡應對,對海洋社會心存芥蒂;其三,福河李氏身處內河流域,歷來強調耕讀傳家,屬于農(nóng)耕文明文化圈,與海洋文明具有明顯差異。這一隔閡導致掌握福河李氏宗族話語權者將參與對外貿易的宗族成員視為“離經(jīng)叛道之徒”。
第三,福河李氏雖然身處九龍江內河流域,但是隨著漳州月港對外貿易發(fā)展,對內河流域產(chǎn)生影響。早在“海禁”時期龍溪縣濱海社會就積極參與對外貿易,隆慶“開?!睂群恿饔虍a(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環(huán)境下,福河李氏大潭墘房頭成員紛紛前往呂宋,參與對外貿易,順應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