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游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疾病”相對于健康而言,是指生理或心理上不能發(fā)揮正常功能的身體狀態(tài),涵括了創(chuàng)傷和殘疾,對人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疾病敘事主要是指以疾病為敘事手段來連接全文的關鍵線索,或者是指疾病對故事情節(jié)有重要發(fā)展作用,對文本意義的生成具有很大的張力。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就指出封建思想的虛偽、腐朽、落后及對人性的摧殘,提供了疾病警醒民眾、反抗屈辱現(xiàn)實的文化意義。東西小說承接了魯迅小說“疾病”書寫的文化隱喻,用疾病來書寫“現(xiàn)代社會文化現(xiàn)實之病”。作家發(fā)表在《人民文學》2021年第3期的長篇小說《回響》(1)《回響》提供了疾病的一條思考路徑。在敘事者看來,患有精神分裂的易春陽將正常世界觀主導的世界確認為一種顛倒。在一個獎賞和懲罰并存的社會結構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易春陽不是瘋狂的,理智的徐山川才是“瘋狂的”。中的易春陽“精神分裂癥”人物特征設置延續(xù)了《雙份老趙》《保佑》等對精神疾病的關注。
在對東西的中短篇小說進行梳理時,筆者發(fā)現(xiàn)其疾病敘事所涉及的作品主要有《跟蹤高動》《沒有語言的生活》《慢慢成長》《肚子的記憶》《雙份老趙》《保佑》。下文以它們?yōu)橹饕芯繉ο螅接懫浼膊⑹碌谋硪?。東西小說依然續(xù)航著先鋒小說的先鋒性,不僅關注“單向度時間結構的歷史”[1],也關注個體疾病復雜的生命體驗;不僅有馬原的吶喊,余華小說疼痛的快感,也有疾病的多重表意。
“敘事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觀念上的,即人類的意識是由事件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建構。”[2]174疾病的表面特點可看作是疾病敘事的第一層表意。人的身體是一個實體,或者進行運營的機器,它與情緒相關。人會為失去作為日常生活基礎的健康體魄和自信心而有所行動。疾病帶來的不僅是表面的身體癥狀,更表現(xiàn)在愛情追尋。
“身體殘疾”和其他引起生理不適的疾病不同,它是外在的,不會危及生命,但會遭受他人的輕視,造成個人軀體障礙及地位的喪失。當事人需要將殘缺隱藏或借由其他人的幫助,才有與心愛的人進行正常交往的機會。弗蘭克說:“疾病是一段旅程的契機,它變成了一種追求?!盵3]115身體殘疾的“癥狀”表現(xiàn)為行動的不便,因此,有殘疾的人會努力遮蔽弱勢和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追求并得到愛情以肯定自我?!陡櫢邉印贰稕]有語言的生活》《慢慢成長》三部作品中,患有身體殘疾的主人公自己作為敘事者,或故事的主人公作為限定的全知敘事,是對弱勢的遮蔽。主人公因其身體殘疾帶來的感受不是健康個體時候的感受,對自身的存在產(chǎn)生其他的闡釋: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借由某種手段來獲得愛情的肯定,以此追尋自己的價值。這正是蘭瑟·W·弗蘭克在《受傷的故事講述者:身體、疾病和道德》中所說的探索敘事。
人失去腿和眼睛的時候,行動能力像一個非文明世界里的動物,但此時的人卻要按文明世界的原則生存。小說《跟蹤高動》開篇確立主人公高動的身體殘疾狀態(tài),他把“藐視的目光”當作“成長的陽光雨露”。20歲的他裝上腿和眼睛后,去飯店吃飯,和楊小姐搭訕調情。突然,他發(fā)現(xiàn)有兩個高動,一個在和楊小姐曖昧,一個在跟蹤高動。當他們來到河邊,高動的“奔跑”暴露了假肢的不足。高動拆掉自己的假眼、牙齒和腿,把臉伸向水面,還原了真實的自我,驗證了當本質的東西被非本質代替,唯一可行的是回到本真。盡管結果并不如意,那些假眼、牙齒和腿留了下來,他自己真實的肉體卻隨水飄走了。高動主動、坦誠地直面殘缺的勇氣讓楊小姐得到了鼓舞。楊小姐也取出自己造假的胸部?!陡櫢邉印废裰袊敶膶W的很多作品一樣,對身體殘疾的敘事傾向于描寫殘疾人的情愛。楊小姐看到高動失蹤而哭泣,但“哭聲”并不是發(fā)自楊小姐的內心,它只是心靈停擺后的自動反應,輕如鴻毛。這說明高動借用外部替代物實現(xiàn)了短暫的情愛交往,這種交往是不真實的也是不可靠的。作為疾病的第一意義層,小說借由“瘸”完成了高動裝上假肢和假眼后的約會,但他的疏忽導致假器官的喪失,隨即失卻真實的自我。
《沒有語言的生活》中主人公王家寬追求愛情途中轉移了對象,這也不能改變王家寬對“聽覺障礙”的努力彌補。小說不是只著眼于某個主體單個器官的喪失,而是以王家寬“聾”為中心的基礎上加入王老炳“瞎”、蔡玉珍“啞”。王家寬在追求朱靈的過程中,因為身體殘疾失去了獲得愛情的機會。當朱大爺問王家寬關于朱靈的事時,他不知道朱大爺說的是什么,只是放肆搖頭,錯失了成為朱大爺女婿的機會。王家寬沒有灰心,仍強烈渴望贏得朱靈的積極回應。王家寬采取行動:給張老師家挑水,請求張老師為他寫情書。當他拿著情書去向朱靈表白時,朱靈面對王家寬通過書面形式表達的愛意并不在意。當張老師修改落款時,朱靈投入了張老師的懷抱??梢?,王家寬通過“情書”告白的努力終因他的殘疾而落空。相反,朱靈懷孕后,張老師離開,王家寬成為受冤的對象——負心漢——拋棄愛人的人。王家寬因為無法說出真實的想法,也不能告訴父親自己遭遇的不公,似乎愛情與他有著天然的隔絕。直到蔡玉珍(啞巴)的出現(xiàn),打破了村莊原本的平衡,貌美如花的她博得了王家寬的喜愛。
“疾病就是在失去控制的情況下生活。”[3]30王家寬在生活不能自己掌控的情況下,跟隨蔡玉珍去外村賣毛筆,用真誠打動了蔡玉珍?!稕]有語言的生活》沒有費多少筆墨去寫蔡玉珍的內心感受,主要敘寫王家寬和蔡玉珍自覺的行動。王老炳、王家寬、蔡玉珍組成了一個家庭,三人彌補彼此的殘缺,成為一個正常人,似乎他們三人“孤獨團結在一起”[4]。王家寬和蔡玉珍看似擁有美好愛情的希望,但后來蔡玉珍遭到他人侵犯時,因殘疾(啞巴)無法呼救。王家寬明明已經(jīng)擁有了完整的家庭、可貴的愛情,但卻讓蔡玉珍遭受侮辱,讓王家寬的內心蒙上了陰影。這就意味著王家寬擁有的私密情愛,還需要與他人進行分享??此埔呀?jīng)擁有愛情的王家寬,實則內心是屈辱的,自我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肯定。
同樣地,在小說《慢慢成長》中,瘸腿的馬雄行動不便,走平地似走高山。從故事層面來說,他努力克服身體殘疾帶來的不利影響,渴望得到體面的工作,渴望獲得愛情的滋潤。父親馬家軍讓馬雄放棄追求李寒,讓馬雄自己照鏡子“看到傾斜的肩膀和空洞的褲管”[5]205,以明白愛情對他來說遙不可及。但馬雄并不接受父親的看法,為了證明自己能夠獲得愛情,他和侯寶德兒子賽跑,因腿瘸摔跤敗落,沒能得到工作,更遑論愛情。后來,馬雄終于因為在鐵路邊巡道時制止一起重大事故,成為先進個人。為了讓李寒注意到自己,他要求領導安排儀仗隊、鮮花和掌聲夾道歡迎?!吧矸荼仨毻ㄟ^有說服力的‘表演’來實現(xiàn)”[6],馬雄借用歡迎的儀式,將自己的缺陷和殘疾“削弱”,希望讓人忘卻他的劣勢,希望心愛的姑娘李寒對他刮目相看。東西不是停留在疾病表層,而是關注到了殘疾人追求愛情時真實的心理路程。
馬雄到縣委辦公室上班后,不愁吃喝,配上了黃金拐杖,但馬雄干涸的心田依舊渴望愛情滋潤,于是他求助于縣長的老婆。東窗事發(fā),馬雄被趕走——黃金拐杖無法給馬雄帶來愛情。史鐵生曾說“上帝為人性寫下最本質的兩條密碼:殘疾與愛情”[7]65。殘疾人在平衡生活中健康和不健康的方面時,選擇積極管理自己疾病并獲得自我肯定的方式和正常人一樣,依舊是追求愛情。東西的《慢慢成長》沒有史鐵生的《務虛筆記》里面對疾病時的理想追求,而選擇直面現(xiàn)實的殘酷,小說描寫地位和物質都無法抵消馬雄殘疾的劣勢。他拄著拐杖在李寒面前走來走去,李寒依舊對他不予理睬。他的愛情無法獲得,自我肯定也無法實現(xiàn),只能悵然若失。
身體因殘疾和社會的不接納,使主人公的生存和缺陷的身體有了分離,但殘疾的表意遠比身體部分功能喪失更復雜??傮w而言,《跟蹤高動》《沒有語言的生活》《慢慢成長》中的主人公都有著身體方面的殘疾,并因這種身體缺陷無法獲得美好愛情,自我肯定也由此暫時擱淺。
東西小說疾病敘事的第二層表意是歷史層面上的,是在人參與生活及人與人的交往中實現(xiàn)的。東西小說的疾病敘事最典型的是將歷史記憶的書寫置入暴食癥中?!抖亲拥挠洃洝肥且粋€很好的例釋。
在《肚子的記憶》中,疾病(暴食癥)敘事的表意是一段歷史記憶。吃的欲望總是不斷地鉆入王小肯的腦中。他在街上不斷地吃:吃羊肉串,吃甘蔗,吃蛋糕,但他吃下去的這些又都被他吐了出來。這種疾病看似胃部的不適應,但胃具有自己的靈性,任何事物都無法誘惑它,其背后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姚醫(yī)生為了治好王小肯的病,多方打聽,認為王小肯以前遭遇的事是他患暴食癥的根源。王小肯的母親楊金萍因為饑餓食用毒蘑菇和糞水,導致生下的王小肯也有飲食疾病(“他的出生決定了他的今天”,這屬于歷史遺留問題)。關于楊金萍食用毒蘑菇和糞水,作品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了如下描寫:
我的嘴巴我的舌頭我的胃全都快活死了。但是這種快活的時間不長,只一竿煙的工夫,我的肚子就隱隱地痛起來,眼睛昏花,一個水缸變成兩個水缸,一個鍋頭變成兩個鍋頭。我知道這個時候就得把那一瓢糞水喝下去。我喝下那瓢糞水,肚子里像插了一把刀,生不如死,所有的東西全都吐出來了[8]337。
身體的嘔吐被折疊成記憶、隱喻和態(tài)度,身體的反應體現(xiàn)了對歷史深層次的參與。記憶是一個混雜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多元地帶。當哈布瓦赫在《論集體記憶》中將記憶從個體視角轉向集體視角后,記憶就不僅存在于個體的生命歷程中,更與社會、環(huán)境等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段關于饑餓的記憶描寫觸動了歷史有關饑餓威脅的生命體驗。楊金萍的敘述只是一種無數(shù)人都經(jīng)歷過的體驗。饑餓是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饑荒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小說沒有點明楊金萍這一人物的時代背景,但從王小肯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可以大致推斷屬于這個年代(1959-1961年)。從李恩《我所經(jīng)歷的饑餓年代》中“早上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9]的順口溜可以探尋當時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劉恒的小說《狗日的糧食》敘寫有人利用身體換取糧食,閻連科的小說《年月日》描寫先爺為了培育唯一一顆玉蜀黍苗,把自己當成肥料,由此可見,這段饑餓的歷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個人的記憶需要別人的記憶、群體的記憶的喚起?!盵10]小說中王小肯的現(xiàn)實時間是單向度的,而歷史記憶是屬于多向度心理時間的產(chǎn)物。在王小肯父親敘述過去那段“饑餓”的歷史時,通向了王小肯母親,將過去和今天王小肯所患的“暴食癥”連通。這種過往記憶的回溯,浸透了生命重要體驗的回憶和追思、創(chuàng)造和重復。這正如伯格森在《材料與記憶》中提出的兩種形式的記憶,一種是“記憶-形象”,它保留著事件的每一個細節(jié),不講求事件的實用與否,它只是純粹地存在,把過去所有的一切都恰當?shù)乇A羝饋?;另一種是出于某種需要而產(chǎn)生的記憶,它會對個人的行動產(chǎn)生反應和應激[11]133。王小肯借用自己的身體暴飲暴食,對過去存貯的歷史記憶產(chǎn)生刺激,即當身體無法承受這些事物時,作出了和母親喝下糞水時一樣的反應(嘔吐)。疾病(暴食癥)帶來的歷史回溯和記憶重復,首先在生理-心理的層面被喚起,憑借身體的反應,記憶重新回到那個饑餓的歷史年代。
東西小說疾病敘事的第三層表意,主要探討現(xiàn)代人在生存困境中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在這方面當以精神疾病敘事最具代表性。
精神疾病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情感、行為及個性等方面出現(xiàn)失調”[12]??导R姆在其1943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正常與病態(tài)》中提出健康是對環(huán)境變化容忍的限定,而病態(tài)則打破了這種限定,讓生命獲得全新的面貌。在他看來疾病并不全是消極的,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聦窦膊∫灿蓄愃频目捶?。福柯認為身患精神疾病的人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不正常,反而是正常的。但是長期以來,精神疾病存在著“污名”和受排斥的現(xiàn)象,還遭遇其他人不公正的道德指責[13]。這一現(xiàn)象在東西小說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緩解。焦慮、浮躁、心靈的空虛和麻木成為其都市小說中主人公普遍的、主要的精神面貌。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工業(yè)體系不斷進步、物質享受得到極大滿足的當下,精神疾病的書寫有特定的現(xiàn)實背景。像《不要問我》中的衛(wèi)國爭取尊嚴、身份、社會的認同,但因為“行李箱”的丟失無法證明自己是自己而被排斥在這個合理化的社會體系之外?!端X》書寫“我”嚴重的失眠癥等,這些現(xiàn)象都是一定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正如巴赫所言——“疾病的本質是人的靈魂與思想沖突的結果”[14]4。盧卡契認為工業(yè)化帶來一系列衰變,比如環(huán)境的破壞、能源的消耗、社會價值觀的混亂、人在神經(jīng)方面的疾病,病態(tài)的問題人格由此產(chǎn)生,社會直接呈現(xiàn)出一種“本體論的病態(tài)”[15]9。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并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但人的自由及自身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并不同步,人覺得有了更多的束縛,手機、網(wǎng)絡引發(fā)的依賴癥成為社會常態(tài)。從某種程度上看,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精神疾病比以前更為明顯。
東西小說疾病敘事的核心意義在于疾病帶來的行為方式可以被看作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疾病產(chǎn)生的原因可以視為文化的癥結,精神疾病也是如此。東西筆下的精神疾病不僅隱喻商品經(jīng)濟中人的精神隱憂,也指向傳統(tǒng)民俗中某些糟粕的死灰復燃。
《雙份老趙》主要圍繞老趙的神經(jīng)官能癥來勾連小說的主要場景和人物。具體而言老趙的“神經(jīng)官能癥”指的是他的強迫癥和焦慮癥。強迫癥主要表現(xiàn)為外在的顯性行為和內在的隱形行為[16]。小說中老趙和小夏出門旅行時,額外預定一間房,多準備一瓶水,這些行為與普通人的日常習慣出入不大。但讓小夏無法忍受的是雙份的玉鐲,當小夏刨根問底、深入挖掘雙份玉鐲背后的秘密時,發(fā)現(xiàn)布娃娃、畢業(yè)證、獎狀、郵票、相冊、移動硬盤、鑰匙、存折、保險單、速效救心丸、相機等全部都是雙份的。老趙付諸實際行動的“拷貝”行為可歸類為外在顯性強迫癥,而強迫癥的背后是害怕失去所有的焦慮心態(tài)在作祟。正如小說中老趙說的:“我擔心這些東西丟失,就多備了一份,這樣心里特踏實。”[5]507老趙的物品拷貝行為對普通讀者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可容忍度,要求妻子小夏生育雙胞胎則進一步放大了老趙的焦慮,只能借助于強迫的行為方式緩解自己內心的不安和惶恐。當小夏發(fā)現(xiàn)老趙柜中物品全部變成單份,她急火攻心來到新房,卻發(fā)現(xiàn)新房中另一個“自己”。老趙的“強迫癥”和“焦慮癥”在小說的結尾進入了魔幻現(xiàn)實的境地。老趙的“神經(jīng)官能癥”陰影投射到讀者的身體上、心靈上,這種極致的疾病刻畫如錨定了的目標一般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生根發(fā)芽。
“個人‘生病’的身體將折磨集體的疾病具體化?!盵17]101小說中的“神經(jīng)官能癥”突破了精神疾病原本的含義,通過反諷的修辭手法具有了傳遞社會文化病癥的功能。老趙為了突破焦慮而采取的一系列雙份拷貝的強迫行為,對小夏造成了恐懼和傷害??截愋袨榭此茩C械,它暫緩了老趙的生活壓力,可背后映照的是在現(xiàn)代商品主義、物質主義至上的生存環(huán)境中,人們被學歷、存折、房子等綁架,普遍缺乏安全感。為了生活的安定,需要不斷追求各種物質帶來的滿足,當愿望無法實現(xiàn)或與實際能力存在差距時,焦慮感隨之而來。主人公老趙也是被房子、存折等裹挾的一類人。他為了消除這種焦慮,強迫自己進行雙份的拷貝,甚至為了降低“失獨”的風險,在新房中,復制了另一個“妻子小夏”。另外,現(xiàn)代都市社會中人們?yōu)榱俗非蟾邮鏁车纳?,或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民,將追求高消費的欲望看作是正常的訴求。同時,現(xiàn)代社會宣揚的觀點是: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18]。實際上,在遇到各種困境和挑戰(zhàn)時,問題并不能得到有效化解。《雙份老趙》關注商品化社會下焦慮癥和強迫癥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進而批判商品化社會帶來的不合理社會交往行為,批判商品化社會受欲望驅動這一內在根源。
《雙份老趙》的“神經(jīng)官能癥”是商品化社會的結果,但《保佑》中李南瓜的精神分裂癥則反映東西疾病敘事的另一種表意。李南瓜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特點表現(xiàn)為社會功能缺陷、社會認知受到損傷。他莫名失蹤,有燒房子和殺父的傾向,這和心理學認定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明顯的心理缺陷——偏執(zhí)、紊亂等[19]特征非常吻合。對于李南瓜的病癥,其父李遇認為是因為李南瓜沒有得到其母亡魂的保佑才導致的。李遇的這種心理源自喪葬堪輿的習俗。李南瓜不見了,李遇到妻子墳前質問是否是她作怪。李南瓜拿著火把要燒房子,李遇因搶奪火把而失足跌落樓梯導致骨折。連續(xù)的事故使李遇懷疑是墳地風水不好才導致李南瓜不斷發(fā)病。李遇便想通過遷墳來保佑李南瓜不再犯病。為此,他對妻子墳地的態(tài)度時好時惡:因為李南瓜對劉蘭蘭的猥褻讓李遇名譽掃地,李遇便把火氣撒到妻子的墳地上;李南瓜病情有所好轉,他又重新壘好墳墓。“沒有得到保佑”的李南瓜的犯病不是作為一種純粹的疾病來敘事,而是有著對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小說沒有對疾病作科學解釋,而是故意將疾病迷信化,有意遮蔽事實真相以轉移讀者對疾病產(chǎn)生的真實原因的關注,從而引導其關注與此相關的民俗文化心態(tài)。
李南瓜在李遇和劉蘭蘭約會的地點突然出現(xiàn),就像揮之不去的幽靈,打攪他們的親密行為。李南瓜好似借助某種神力,給人某種隱隱約約的感覺,即李南瓜是因為李遇妻子的“保佑”才能如此準確地出現(xiàn)在兩人的約會地點。劉蘭蘭已過30歲生日,她深知李南瓜對她的垂涎,要求李遇提前行“周公之禮”。之后,李遇無法擺脫李南瓜對他們情愛的干預,也變得神經(jīng)兮兮了。當劉蘭蘭被催婚,李遇無奈,只好把李南瓜騙到城里,自己一個人偷偷回來和劉蘭蘭結婚。但李南瓜遲遲沒有回家,李遇特意把妻子的墳遷到一個寓意兒孫平安的好地方,想讓妻子保佑李南瓜早點回來。鳥兒叫了幾聲,李遇便認為這是妻子的回答。民俗文化的習慣與意識并沒有在此處終結。李遇因為李南瓜的漂泊,成為一個瞎子,沒過幾年時間,他因病去世。這可以看出喪葬文化對李遇的深刻影響,與其說是行為上的改變(遷墳),不如說更在于對心理、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李南瓜不歸家時,李遇精神失常,陷入某種泥沼,自己也生病了(很快撒手人寰)??梢哉f他的疾病是精神作用于身體的直接結果。小說《保佑》寫到李遇對“保佑”機制的無視,但是這種“無視”只是小說為了使敘事合情合理的途徑,并沒有分割“保佑”機制與李南瓜精神分裂癥的關系。當他再次來到妻子的墳前,“保佑”機制再一次與精神分裂癥聯(lián)系起來。因此,《保佑》主要借助精神分裂癥來呈現(xiàn)從李南瓜精神失常到李遇精神失常的變化,讀者可以從中窺見喪葬民俗文化心態(tài)造成的生存困境[20]200。
綜上可見,東西小說的精神疾病可追溯為對商品化社會和喪葬堪輿的民俗文化心態(tài)方面的批判。東西小說沒有認可現(xiàn)代性的不合理發(fā)展,也沒有一味支持和贊同民俗文化的不合理方面,而是深入挖掘導致精神病的社會原因,即社會現(xiàn)實中扭曲的、不健康的東西,使人們對社會負面因素如何嚴重地摧殘人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東西曾談到母親患病的經(jīng)歷:長輩們的相繼離世,就好像一場場“痛苦比賽”。疾病的表面是殘缺、創(chuàng)傷和痛苦,東西小說中主人公的身體疾病第一層表意指向追尋愛情失敗,無法肯定自我。疾病的第二層敘事表意為映照饑餓歷史記憶的途徑。疾病的第三層表意指向對商品社會批判和民俗陋習的批判。東西在《回頭望望》中談及欲壑難填導致的痛苦和不愉快時提到,“有時非本質的東西超越了本質……以至于我們在非本質上面耗費更多的時間”[21]47-48。從生理疾病的癥狀敘事、歷史記憶的疾病書寫到疾病的文化隱喻,從第一層表意到第三層表意不斷深入(第一層下也有第三層表意,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才分別進行論述),疾病無疑在東西小說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東西小說通過疾病敘事完成了對當下文化病癥的診斷。東西利用“疾病”勾連小說各個情節(jié)、場景和人物,以莫大的勇氣直面現(xiàn)實復雜性。本文通過對東西小說“疾病敘事”的表意進行梳理,不囿于具體疾病自身的表現(xiàn)形式,而體察“疾病”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借此提供研究東西小說的別樣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