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本真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言及“傳統(tǒng)文化”,浮現(xiàn)于你腦中的是什么呢?幾卷佶屈聱牙的經(jīng)文?幾首難遇和者的古調?幾句已被時代拋棄的,寫滿落后與愚昧的文言規(guī)訓?似乎,所謂傳統(tǒng)于我們不過如此,我們遠離它,隨著向前的時代順流前行。
可是,是否有些瞬間你也感到孤獨和迷惘?當外國友人以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問你,你突然感到自己是在新時代逡巡的流浪者,丟了來路失了歸途,親愛的,“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何不停舟溯洄,與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照面?
你點點頭,卻指著歷史書上的“三綱五常吃人禮教”問:“新舊文化如此不同,我應怎樣追尋其意義?”
你可曾聽說“和羹之美,在于合異”?誠然,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不同的注腳——時代洪流洗刷著文化與價值的沙灘,古今不同的價值排序,我們有相異的判斷與選擇,可是在這種種異處中,我們真的找不到共識的一角,真的無法共情嗎?傳統(tǒng)文化中“以身殉國”的生死觀我們未必認同,可其蘊含的愛國情懷與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仍予我們激勵;傳統(tǒng)文化中繁復的禮教令我們唾棄,然而其背后“溫厚純良”的君子之道,在如今個人主義猖獗與私欲浸染的社會真的沒有啟示意義嗎?
相異的種種形式下,相同的情結系著居于兩端的我們——這是中國土地上未曾改變的對“真善美”的向往,對民族深沉的愛,你只須“量腹而食,量身而衣”,于異中求索,將古老的文化血液注入今時。
你在博物館里茫然踱步,隔著玻璃板惶惑地問我:“今昔相隔之遠,我們真的能相互照面嗎?”
也許你未曾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傳統(tǒng)文化不只是藏在萬卷藏書中,它不只是落滿塵灰無法觸及的遠客,它亦躲藏在你的生活中,是你家訓的注腳,是詩歌的舊韻,是國畫的淡淡墨彩……只須懷一顆敏感而赤誠的真心啊,主動探問典故的來處,中國美學的深處,你定能感到傳統(tǒng)文化的躍動,并與之相知、共振。
熊培云有言:“河水走了,橋還在;日子遠了,我還在?!睍r代前進了,而你我仍愿溯洄從之,哪怕傳統(tǒng)文化看似“水中央”般難以觸及,愿君在問尋來處的途中更知“我之為我”,更知中華文化的脊梁之挺拔與文脈血液的經(jīng)久不冷。
從此,你我不再是時代的孤者,“合則強,孤則弱”,青年!我們與古者相知,身后是璀璨的五千年文化,胸中是躍動的拳拳之心!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指導教師:王雪梅/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