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艷 吳志軍 汪結明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教師對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的 “倫理修養(yǎng)” 與 “設計創(chuàng)新” 的培養(yǎng)是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目標, “德才兼?zhèn)洹?人才培養(yǎng)包含 “設計之德” 與 “設計之才” 兩方面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此分心意為知識、感情、意志3方面,而以知仁勇名其德者。而平日所言之仁,則即以為統(tǒng)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1]”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道: “我們經常懷著無限的贊美和敬畏之心看待的東西有二:一是高懸在上的星光燦爛的天空;另一個內心的道德自律。[2]” 高校的設計倫理教育普遍存在著 “泛化” 與 “裸化” 的誤區(qū),而專業(yè)教育過程中常常為同行學者詬病的問題 “重繪畫輕工科” “重模仿輕創(chuàng)新” “重結果輕過程” “重技法輕思維” 從根本上制約著學生 “創(chuàng)新能力” 的提升。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3]曾說道: “對于美德,我們僅止于認識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努力培養(yǎng)它,運用它,或是采取種種方法,以使我們成為良善之人?!?高校教師如何從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思想上培養(yǎng)學生的 “倫理修養(yǎng)” 與 “創(chuàng)新能力” ,是新時期高校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學泰斗潘懋元先生寫道: “本科教育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如果學生在本科階段還讀死書,不會創(chuàng)新,那么他今后的發(fā)展就很困難,所以打好本科的基礎很重要。[4]” 當代高等教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張楚廷先生[5]早在2003年《課程與教學哲學》等著作中提出了 “教育學五公理” 與 “五I” 課程哲學思想。筆者從2012年開始持續(xù)近8年在專業(yè)課程教學實踐中將教育學質的研究方法與張楚廷高等教育課程哲學思想相互結合,在實踐中探索,在理論中思辨。
張楚廷先生的 “教育學五公理” 與 “五I” 課程哲學思想,突破了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課程觀,以及泰勒的 “四R” 理論等課程思想中只見 “知識” 不見 “人” 的缺陷。 “教育學五公理” 包含 “潛在公理” “能動公理” “反身公理” “美學公理” “環(huán)境公理” ,而其中的 “反身公理” 與 “美學公理” 最為重要。 “潛在公理” 是指人身上存在著天賦的未發(fā)展的自然力,或是種子或是胚芽。 “能動公理” 是人身上存在尚未發(fā)展的自然力是能動的,或是種子或是胚芽是可以發(fā)展的。 “反身公理” 是人通過自我對象化、對象自我化來能動地開發(fā)自己的潛能。 “美學公理” 是人在以反身為基本方式催動自己發(fā)展的時候,最基本的營養(yǎng)元素是美學要素。 “環(huán)境公理” 是人在反身活動中環(huán)境是普遍起作用的。張楚廷先生的 “教育學五公理” 具有教育學方向性且方法論的意義。 “五I” 課程哲學思想包含 “信息(Information)” “興趣(Interest)” “直覺(Intuition)” “質疑(Inquiry)” “智慧(Intelligence)” 5個方面。 “五I” 的 “I” 是取自英語里相應詞匯的第一個字母。恰好是5個 “I” 字起頭。由 “信息寬于知識” “興趣優(yōu)于意志” “直覺貴于邏輯” “質疑重于聆聽” “智慧高于聰明” 5個方面構成。將 “課程信息” “學生心理” “學生天賦” “學生思維” “教學方法” 關聯為整體,全面闡釋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針對學生身心各方面進行教學的理論。
“信息寬于知識” 的思想,啟迪教師在教學中以生活化、情感化、人格化的教學方式擴展 “設計倫理” 的課程信息。最早提出設計倫理性的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拉克(Victor Papanek),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著作《為真實的世界設計》[6]中,明確提出應轉變的3個設計理念:①設計應當為廣大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富裕人群服務;②設計不但考慮為健康人服務,同時考慮為殘疾人服務;③設計應當考慮保護地球的有限資源服務。高等學校基礎道德教育常常被 “泛化” 與 “裸化” ,所謂基礎道德教育的 “泛化” 是指 “倫理善惡” 教育與政治教育混為一談,而倫理道德教育的 “裸化” 則是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硬性灌輸與強行施教。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復制,同時也蘊含著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人格情感、個性特征等隱性的因素在內,其共同構成了課程哲學的信息層面內涵。 “課程體驗中認識、理解、質疑、反思,都只是用了腦,還要用心。還要把感情也投進去。[5]365” 以筆者講授本專業(yè)課程 “文化創(chuàng)意與產品設計” 為例。筆者多年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紋樣的研究,近幾年更是傾向于湖湘民藝的研究。筆者在講授課程時將若干年來對于湖湘民藝的熱愛溢于言表,將自身對于湖湘民藝的多年研究論文和心得與學生分享。學生被教師的講授感染,將對民族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內化于心。其中有學生將湖湘灘頭年畫與 “逢考必過” “才貌雙全” “諸事順意” 等流行語匯相結合,同時與前沿潮流的滑板車、手機、跑車、鉆戒等圖形元素相互古今跨界,從文創(chuàng)設計的圖形與語意兩方面結合均取得了較理想的創(chuàng)意設計。面對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藝術設計專業(yè)大學生不加以引導,其自身很難對 “晦澀土氣” 的民間藝術點燃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設計的創(chuàng)作激情。
“興趣先于意志” 的思想,啟迪教師在教學中以興趣化、競賽化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心理內在驅動力。如果希望創(chuàng)造教育真正來到,教師從根本上要做的事情是保護和發(fā)展人的本性,保護和發(fā)展好學生自由的本性、求知的本性[7]78。 “如果總只是看上去美麗而又諱深莫測,而不能自己也做出同樣美麗的東西來,興趣生而滅。[5]366” 教師引導學生的興趣與思考,包含對設計倫理的弱勢人群問題、公共安全問題、基礎道德與設計道德問題、環(huán)境保護與資源節(jié)約等問題。教師怎樣進行 “設計倫理創(chuàng)新教育” 的興趣化教學,學生的主動性學習、興趣化學習才能真正內在驅動設計倫理教育的固化、長久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以 “行為引導教學法” 激發(fā)學生的設計倫理興趣,另一方面以設計競賽的壓力管理將課題設計溶入興趣學習中。以2019年筆者指導學生參加的湖南省教育廳主辦的湖南省公益廣告競賽省級二等獎作品為例闡釋。教師對于學生設計倫理觀念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內化與固化的過程。2019年湖南省公益廣告主題 “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 ,競賽策略單提示廣告表現內容應見微知著地體現 “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 的生活點滴,以謳歌新中國70年的巨大變化。筆者從教學方法上以 “行為引導教學法” 引發(fā)學生興趣與思考。所謂 “行為引導教學法” 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類似于主持人的角色,而不是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式教學。主持人在主持節(jié)目時是以配角的角色定位引導嘉賓進行訪談,教師的 “行為引導教學法” 亦是如此,引導學生的渴望,更要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只是在教學過程中 “旁敲側擊” 引導學生尋求答案而不是將現成知識與結果告知學生。筆者引導剛剛大二,學習專業(yè)素養(yǎng)稍顯稚嫩的學生打破慣性思維與平庸的創(chuàng)意,進行跨界行為的發(fā)散性思考。最終學生以 “支付” 的成長為主題以人民幣、掃描支付、掃臉支付作為 “支付” 的成長過程創(chuàng)作了3幅漸進式語意的平面廣告,以廣告符號語意的形式傳達出人們日常細微的 “支付” 成長的歷程所折射出的70年新中國巨變。
“直覺貴于邏輯” 的思想,啟迪教師在教學中保護學生直覺,個性化因材施教提升其 “設計倫理創(chuàng)新能力” 。人類是靠科學與藝術的兩翼翱翔的,但藝術先于科學;人類又是靠直覺與邏輯的兩翼騰飛的,但直覺高于邏輯[5]365。 “正像迪爾諾特在《超越‘科學’和‘反科學’的設計哲理》中所說:一方面,設計是創(chuàng)造性的,類似于藝術的活動;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類似于條理性科學活動。[8]” 科學主義的危害不在科學本身,而是那些利用了科學給藝術教育帶來危害的人與觀念!他們不僅盲目借助科學手段服務于藝術教育過程,甚至套用科學原理違背藝術教育自身品性[9]。直覺是一種天賦,對于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而言,直覺與靈感的獲得尤為寶貴。直覺與靈感有相通之處,直覺既是天賦同時也需要長期思考與積累之后才能迸發(fā)。以筆者講授 “圖形創(chuàng)意” 課程時指導學生的2019年學院獎 “涂緩緩” 全國金獎作品為例進行闡釋。該女生一方面對于藝術設計專業(yè)有著強烈的熱愛,另一方面該生的直覺感受也很好,直覺是一種天賦,女性一般強于男性。大二學生由于競賽經驗不足以及專業(yè)知識積蓄不夠導致審題錯誤、創(chuàng)意平庸。筆者啟示引導學生,一方面該影視廣告創(chuàng)作應當依據 “涂緩緩” 女性用品公司的策略單命題要求進行定位化廣告闡釋,另一方面無論是商業(yè)廣告亦或公益廣告都講求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的創(chuàng)意原則。教師引導學生從慣性平庸的思維之墻中跨躍出來,進行跨界思考。受此啟發(fā),女學生良好的直覺思維得以激發(fā),其很快創(chuàng)作出一個古今跨界創(chuàng)意新穎的角本,劇本將古裝出鏡的大家小姐與時尚拉風的現代年青人跨界穿插溶合于一體。教師也應當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教師不是將一個班上25人的學生個體培養(yǎng)成一個模式一種性格特征,而是依據不同學生性格、特長進行25種個性化的培養(yǎng),以此適應未來社會職業(yè)就業(yè)需求的個性化需要。
“質疑重于聆聽” 的思想,啟迪教師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自覺運用批判性、發(fā)散性、跨界性的思維方式。藝術設計專業(yè)同行學者詬病 “重繪畫輕工科” “重模仿輕創(chuàng)新” “重結果輕過程” “重技法輕思維” 的教學弊端本質上而言是缺乏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教師會在課程講授中運用精美的課件、視頻資料、動畫演示等華麗的教學演示,其本質而言仍然是一種教師 “講授” 與學生 “聆聽” 的傳統(tǒng)教學思想下的 “知識復制” 。 “我們的教育表彰天才、提倡努力,卻鮮少鼓勵思考,以致設計者缺乏從問題入手的思維方式。[10]” 學生的 “批判性” 思維能夠發(fā)現問題,而問題的發(fā)現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的起始。沒有問題怎樣進行探究,沒有探究何從產生新知,又何從產生 “設計倫理” 與 “設計創(chuàng)新” 的創(chuàng)意設計。更缺的恰是更為重要的、更為珍貴的善于思考的人,是思想家[11]。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習批判性思維。教師引導學生尋求設計不良之處,發(fā)現設計倫理問題。教師對于學生思維訓練除了培養(yǎng)其 “批判性思維” 意識, “發(fā)散性” 與 “跨界性思維” 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的路徑。 “求異,不一定能求得創(chuàng)造;不求異,卻一定到不了創(chuàng)造。求異,只是通往創(chuàng)造之路。[7]77” 創(chuàng)意的廣告設計一定是思維進行發(fā)散與跨界后產生的火花。以2018年筆者指導的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大學生公益廣告省級三等獎作品為例進行闡釋,其主題為《善心 善言 善行: “富” 翁》。 “善心” 主題以一件普通的T恤左上角的 “心” 形標識呈現出衣物 “補丁” 的形態(tài),以此廣告符號語意表達 “雖有補丁,但最富有” 及 “感謝器官捐贈者” 的公益主題。另外兩幅作品分別是眼鏡與角膜的同構圖形以詮釋眼膜捐贈者的善心;上衣的右側一 “腎臟” 圖形的補丁圖樣闡釋了捐贈器官者的善心善行的偉大無私。而此次創(chuàng)作中教師引導學生 “發(fā)散性思維” 與 “跨界性思維” 是創(chuàng)意產生的關鍵。學生將完全不在相同相近界域的圖形以 “意的相似與形的相似性” 進行合理化的關聯,從而達到廣告創(chuàng)意表現的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的完美闡釋。
“智慧高于聰明” 的思想,啟迪教師導入以 “設計研究方法” 為核心的課題設計以內化學生 “倫理修養(yǎng)” 與提升 “創(chuàng)新能力” 。 “智慧高于聰明” ,教師若要引導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走向 “設計之善” 與 “設計之新” ,從根本上培養(yǎng)本專業(yè)學生 “善于善” 與 “善于新” ,進而走向人生的善意與智慧之路。教師從方法與路徑上如何使本專業(yè)學生走向 “設計倫理創(chuàng)新教育” 的智慧之路?長期制約著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 “設計倫理創(chuàng)新教育” 的根本瓶頸是:一方面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缺乏針對學生訓練其 “設計藝術研究性學習” 的教學觀念;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研究能力與設計研究方法的薄弱導致本專業(yè)學生研究性創(chuàng)新設計缺乏。 “馬克思在引述黑格爾的觀點時說:‘形而上學,整個哲學,是概括在方法里面的。’方法論的意義能被輕看嗎?對于牛頓、萊布尼茨、笛卡爾,如果看到他們的觀念,他們獲得的原理,而不了解他們在方法論上顯示的思想光輝,就等于還不清楚他們的智慧之所在。[12]” 張楚廷先生學術豐碩、著作等身,其獨著了70余本著作與1 000余篇學術論文,他寫到對于學術創(chuàng)新研究而言,學術研究方法是極其重要的。學術研究方法是學者通向研究彼岸的有效途徑,研究方法不僅是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的源泉,同時研究方法也是一個人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關鍵,無論其身處何種職業(yè)與何種專業(yè),有效的方法與路徑能夠提升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對于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的 “設計倫理創(chuàng)新教育” 應當以設計藝術研究方法導入的研究性課題設計為路徑引導學生走向 “善于善” 與 “善于新” 的智慧。對于教師自身研究能力與設計研究方法的薄弱導致本專業(yè)學生研究性創(chuàng)新設計的缺乏,其教學思想中解決路徑是什么?筆者認為教師自身開展 “設計倫理” 與 “設計創(chuàng)新” 的科學研究是教師能力提升的關鍵。高等教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大學之理念》的著作中早就闡釋了 “教學” 與 “科研” 是大學教師的基本職責。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師要從教學方法層面提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設計創(chuàng)造能力,根本途徑是自身研究性能力的提升,這其中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最為關鍵。
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人生更美的狀態(tài)是詩意的棲居!美好人生是自我實現與詩意相溶的境界,是一種良善棲居的人生。美好的設計教育應當是引導受教育者走向良善人生的教育。 “五I” 課程哲學思想,啟迪教師應當歸根結底關注于 “人” 這個主體的身心全方面因素。教師在教學中以生活化、情感化、人格化的信息擴展 “設計倫理” 課程知識;在教學中以興趣化、競賽化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心理內在驅動力;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保護學生的藝術直覺,個性化因材施教;教學中訓練學生自覺運用批判性、發(fā)散性、跨界性思維方式;教師導入以 “設計研究方法” 為核心的 “設計倫理創(chuàng)新教育” 課題設計以內化學生 “倫理修養(yǎng)” 與提升 “創(chuàng)新能力” 。設計為良善人生,設計教育為良善人生!良善之設計為人生,良善之設計教育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