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荀子“君子治世”思想探析

2021-01-14 05:50
關(guān)鍵詞:先王禮法禮義

李 晉 李 筍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65;濟寧學院,山東 濟寧 272155)

余英時曾說:“儒學實際上就是君子之學?!盵1]p271自孔子賦予“君子”一詞真正的道德含義后,道德君子便成為儒家追求的最高最完滿的理想人格,從孔子到荀子形成了先秦儒家豐富的君子思想。與孔孟不同,荀子生活于戰(zhàn)國末年,歷經(jīng)百年的戰(zhàn)爭愈演愈烈,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天下大勢循著“分久必合”的歷史規(guī)律,“定于一”之趨勢愈發(fā)明顯,荀子以強烈的君子弘毅精神,自覺擔負起拯救百姓與國家的歷史重擔,為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理想社會而努力奮斗。在荀子的理想社會中,國家是由“君子”“圣人”來治理的,因為在荀子看來“君子”“圣人”有仁德,有智慧,是德性與理性的完美結(jié)合體,但由于“圣人”是理想中完美無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此更具現(xiàn)實性的“君子”便成為荀子治世的最佳人選,于是荀子賦予“君子”以至高地位,便于其更好地發(fā)揮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

正是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荀子能更敏銳地針砭時弊,對人性、政治、社會等提出了不同于孔孟的觀點。荀子基于性惡提出的“化性起偽”與“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以及他的后天修身學習思想,他的“禮法”思想、“王霸”之辨、“法先王”與“法后王”等治國方略更具有現(xiàn)實性與可操作性。荀子借由“君子”這一道德楷模來實現(xiàn)“外王”理想,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君子”治理思想。

一、君子修身治己

君子治世先治己,將自身修養(yǎng)好是治世的前提。荀子的君子修身治己從“人之性惡”出發(fā),進而經(jīng)過后天的“化性起偽”去惡存善,依據(jù)“禮”的標準“治氣養(yǎng)心”,學習儒家仁義道德思想,誦經(jīng)讀禮,用禮法規(guī)范自身言行,完善修養(yǎng)自身,為治理國家提供扎實的根基。

(一)化性起偽

孔孟強調(diào)君子修養(yǎng)身心是遵循由內(nèi)而外的路徑,但荀子在人性源頭問題上提出了“性惡說”,不同于孔子的“性相近”,更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說”,他認為君子所具有的仁義道德并不是生而固有的自然屬性,而是后天認真努力的結(jié)果。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2]p3“偽”可解釋為后天的、人為的,但“偽”并不單純是人去惡存善的后天工具或外在途徑,它是主體的一種內(nèi)在潛藏屬性,只有肯定“偽”為人之內(nèi)在屬性,“化性起偽”才有存在的正當合理性。因此,“‘偽’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所在,是人能夠超越其動物性而走向禮義之善的人性基礎(chǔ)”[3]p155。

荀子講“化性起偽”首先肯定了人的性情欲望。他說:“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4]p63荀子認為情欲是人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禹桀都是存在七情六欲的,因此荀子并不主張完全的“寡欲”或“去欲”,而是根據(jù)一定的準則對人的欲望予以滿足、加以引導來“導欲”與“節(jié)欲”,在合于禮法的前提下,給人的欲望留下相對發(fā)展的自由空間。

人的情欲總歸是難免的,但可通過后天的“化性起偽”對人之性惡進行改造,以此來修身治己。荀子說:“性也者,吾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與天地矣?!盵4]p143-144人不能決定自己先天本性為善或為惡,但可以通過自身的后天學習來進行改造,“以弘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是要通過人的主體意識之張揚得以實現(xiàn)”[5]p115,即充分發(fā)揮個人主體的能動性,將學習內(nèi)化為一種主體自覺行為,一心一意、堅持不懈地學習儒家仁義道德,踐行正確的禮義,以此來改變原有的自然本性,提升自身素質(zhì),就能通過“化性起偽”使自己成為君子甚或圣人。值得注意的是,“荀子的‘化性起偽’可以理解為對人性的優(yōu)化與美化,而不是對人性的扭曲和扼殺”[2]p19。

(二)治氣養(yǎng)心

荀子基于“性惡”提出“化性起偽”,如何把握“偽”才能做到去惡向善?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盵4]p397-398荀子認為“化性起偽”的關(guān)鍵就在于主體內(nèi)心的把握,心為形之君,神明之主,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心而發(fā),受心所轄,主體為善或為惡都取決于內(nèi)心的思慮選擇,因此“心”為“化性起偽”之關(guān)鍵。

關(guān)于“心”的探討一直是儒家深入研究的大問題,孔子強調(diào)的“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不是單純服從某些外在規(guī)定,而是出于主體內(nèi)心的自愿自覺行為;孟子深究內(nèi)心以探討仁義禮智四德之原,提出修心以修身;荀子講求“治氣”以“養(yǎng)心”“正心”,如果“心”都不端正,終究成不了君子圣人,進而形成了“治氣養(yǎng)心”之說。他說:“凡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4]p26-27荀子認為“治氣養(yǎng)心”最直接的途徑便是遵循“禮”的準則,通過“禮”來調(diào)整自身充盈或不足的地方,使“氣”保持為中正平和之“氣”,以“治氣”來逐漸改變“心”,使“心”保持端正,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向善為美、行仁為義的“君子之心”。

在“治氣養(yǎng)心”過程中,荀子進而提出了“誠心”這一概念,他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盵4]p46荀子認為君子養(yǎng)心的關(guān)鍵在于使心“誠”,誠心即保持心的本然狀態(tài),心在接納很多新舊知識的同時,依然能夠擇善從之,守仁行義,是因為心有“虛壹而靜”的特征,心有能力在眾多紛擾中保持清醒理智,始終認準仁義標準,堅持不懈地將其踐行下去,故而荀子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

荀子的君子修身治己從性惡出發(fā),持有一顆“誠心”來對自己的“性”進行后天之“偽”,通過合理適當?shù)摹皞巍?,呈現(xiàn)出人性之美善,營造出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爸螝怵B(yǎng)心”是“化性起偽”的重要內(nèi)容,“化性起偽”是成為君子的必經(jīng)之途,為君子治理社會國家奠定了深厚的個人素養(yǎng)根基。

(三)好學問道

《荀子?勸學》載:“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盵4]p1荀子從其人性論出發(fā),認為只有通過后天學習才能使人向善成為君子,并且學習是不能半途而廢的無止境過程?!盎云饌巍薄爸螝怵B(yǎng)心”就是遵循由外向內(nèi),進而由內(nèi)而外雙向修養(yǎng)路徑來改變自身。對于學習問道,荀子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看法。

荀子對于“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的回答是:只有通過學習來實現(xiàn)貴、智、富,可見在荀子看來學習是提升自身,改變社會地位,改變?nèi)松奈ㄒ环椒?。對于學習內(nèi)容,荀子說:“其數(shù)則視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盵4]p11儒家的詩書禮樂和仁義道德成為必要的學習內(nèi)容,并且將學“禮”的重要性凸顯了出來。對于學習目的,荀子認為就是要提高自身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更多的“君子”“圣人”,以更好地實現(xiàn)“外王”理想。

在成為君子的學習道路中,除了自身態(tài)度的端正,還要講求學習方法。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盵4]p8學習首先在于長期的積累,只有付出時間與精力,不斷地訓練實踐,功夫下到了,才能具備深厚的知識功底,最終知識通過長期的積少成多,由量變達成質(zhì)變,由常人“積”成君子。除了講求“積”的功夫,荀子還強調(diào)在學習過程中要保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盾髯印駥W》載:“齋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盵4]p8-10荀子以蚯蚓為例來論述用心專一的必要性,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保持一顆專一學習的心,不浮躁,不三心二意,對學習內(nèi)容也要持專一的態(tài)度。因此荀子說君子應當專一,把心思凝聚于一點,這樣才能學得長久學得扎實。

荀子“君子”好學問道的道德修養(yǎng)路途漫長且艱難,個體需充分發(fā)揮主體意識把握好自身,鍥而不舍的專一學習。除此之外,荀子還特別注重“師法”,一個好老師的引導會使學習事半功倍,禮法能使自身言行更加標準,他說:“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盵4]p143老師的引導與禮法的約束能使常人離君子理想人格更進一步,成為君子的能更好發(fā)揮自身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荀子隆禮尊師,他筆下的老師以身正儀,一言一行都合乎禮義的規(guī)定,具有道德人格典范的作用,因此荀子認為君子的學習問道應講求“師法”。

荀子認為,個體通過后天“化性起偽”“治氣養(yǎng)心”“好學問道”等努力成為君子后,就應自覺擔負起治理天下為民父母的責任,故而君子在修身治己之后踏上了發(fā)揮社會價值的偉大征程。

二、君子禮法正國

在荀子看來“禮義”“禮法”和“君子”是三大治世法寶,“禮法”為荀子的“王者之法”,“君子”為荀子的“王者之人”,由“王者之人”推行實施“王者之法”,以建立有“禮義”、行“王道”、和諧有序的理想社會。

(一)隆禮法,重禮義

荀子講“君子”離不開“禮法”,“禮法”造就“君子”,“君子”推行實施“禮法”,通過“隆禮法,重禮義”來治理國家社會,二者互為始終,缺一不可。

《荀子?王霸》曰:“國無禮則不正。”[4]p209荀子首先強調(diào)了“禮”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國家沒有禮就無法得到治理。進而荀子提出了國家命運系于禮法的觀點:“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4]p291戰(zhàn)國末年,想要單純依靠推行儒家的仁義道德來實現(xiàn)有序社會已不現(xiàn)實,故而荀子憑借其敏銳的政治觸覺提出了以“禮”治國。“禮”所包含的就是治國的基本綱領(lǐng)與基本原則,通過“禮”的推行實施,使得長幼貴賤有序,貧富輕重有稱,社會和諧有序,故而荀子將其視為“王者之法”。

荀子說:“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盵4]p291君主強化禮義,重視法度,尊重賢人,愛護百姓就可以實現(xiàn)“王霸”,其中的賢人便多指君子,君子推行禮法輔佐君主實現(xiàn)“王道”社會。

荀子說:“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盵4]p230“法”是荀子重視的治國工具,是“禮”的延伸與輔助,而“君子”更是荀子所重視的治國人才。荀子將“君子”視為“法之原”,認為法治是由君子等人才所創(chuàng)造的,可見君子在荀子的理想社會中擁有著極高的社會政治地位,同時肩負治理國家的重任?!肮市禂?shù)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盵4]p232如果只有完備的法律,而沒有君子去謀劃實施,再多的法律條例也產(chǎn)生不了應有的效果,因為治理的關(guān)鍵不是“法”本身,而是君子本人,“法”是相對固定不變的,而人是靈活多變的,君子根據(jù)具體情況以禮義應變,既保證禮法地位又不失禮法權(quán)威,因此,荀子說“君子”為“治之原”。

荀子還將君子視為禮義之始:“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盵4]p163禮義禮法是治國之關(guān)鍵,而君子是行禮義禮法之關(guān)鍵。進而“‘君子’被提到了與天地參,為禮義即人文之始的高度,其對主體人格的社會政治功能的強調(diào),可以說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6]p331。一個人成為君子,理應獲得與其才能品德相符合的社會地位,與此同時,君子也被賦予了社會管理者與領(lǐng)導者的重任,因此君子應握好“禮”與“法”兩把寶劍,將其價值發(fā)揮至最大。

(二)盡君道,輔“王霸”

“君子”為人臣子居高位,其職責便是堅守為臣之道,諫諍輔弼道重于君,以自身才能輔佐君主實現(xiàn)“王霸”之道。

“事人而不順者,不疾者也;疾而不順者,不敬者也;敬而不順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順者,無功者也;有功而不順者,無德者也?!盵4]p353-354這幾種行為是君子身為人臣所不為的,因此侍奉君主,君子會心懷恭敬與忠誠之心,用道德感化君主,順從侍奉君主的德行。但君子的順從并不是不分是非無原則的向權(quán)威低頭,而是要求君主本身的抉擇明智且合乎道義,利于百姓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只有這樣,作為臣子的君子才會順從君主且竭力輔佐,如若君主有過錯,君子是不會一味的順從,他們敢于與君主爭辯甚至于違背君主意志,只為使君主做出正確的選擇。

君子為臣之道關(guān)鍵還在于其敬人有道,正如《荀子?君道》所言:“君子安禮、樂利,謹慎而無斗怒,是以百舉不過也?!盵4]p256-257君子安守禮節(jié),言行謹慎,上對君主忠誠恭敬有禮,下不與其他臣子相互爭斗,恪盡職守,幫助君主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王霸”之道。

孔子主張仁政德治,孟子以“不忍人之心”推及“行不忍人之政”,提出行“仁政”行“王道”,但到荀子之時,現(xiàn)實情況使得“王道”的實現(xiàn)離人們越來越遠,荀子退而求其次,將“霸道”列為“王道”次一級的選項以供選擇?!芭c孟子在王霸之別上的態(tài)度鮮明對比,荀子在王霸之別上的態(tài)度就更為模糊,他秉承儒家尊王道的傳統(tǒng),但也不黜霸。對此,最普遍的解釋就是荀子是現(xiàn)實主義者,王道霸道之間只是程度之別,霸道有進一步實現(xiàn)王道的可能性”,[7]p682-683“王道”仍舊是荀子奮斗的最高理想目標。

荀子說:“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盵4]p202王道以“立義”為根基,霸道以“立信”為根基,義與信為王霸之道的內(nèi)在道德支撐力量,因此身處統(tǒng)治地位的君主或君子應樹立道義與誠信,實現(xiàn)“霸道”以通向“王道”。

荀子身處社會劇烈變革時期,僅憑君主個人根本無法承擔治國之重任,“王霸”之道同樣需要依靠群體力量來實現(xiàn),因此君主重用什么樣的人便成為國之興衰的關(guān)鍵因素。荀子說:“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與端誠信全之士為之則霸,與權(quán)謀傾覆之人為之則亡?!盵4]p209如果君主與長期積累禮義的君子一起治理國家就能實現(xiàn)王道,與誠信全能的士人一起治理國家就能實現(xiàn)霸道,可見君子是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的最佳人選。

在荀子所追尋的“王道”理想社會中,有了“禮義,禮法”的治理,天下才變得更加有序美好,而這些禮法制度本身就是由人所創(chuàng)造,然后由人推行實施,社會的治理關(guān)鍵仍然在于人本身。君子作為荀子理想的治世人才,他們在創(chuàng)造禮義的同時,身體力行,將禮法貫徹于實踐中,沒有君子,國家就無法治理好,因此荀子將君子視為“人主之寶,王霸之佐”。

(三)法先王,法后王

荀子主張以“王者之人”行“王者之法”,而“王者之法”是怎樣制定的呢?荀子說:“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盵4]p48荀子明確提出“法后王”主張,君子審察于后王的道,因為前代百王的治國之道在后王那里都可以看到。那么荀子所說的“后王”具體指什么?荀子認為“文久而息,節(jié)族久而絕,守法數(shù)之有司極而褫”,越往前的歷史可信度越不高,因為史料的缺乏或史料本身就是不可信的,因此他對夏商周三代以前的“道”就持懷疑態(tài)度。夏商周三代以后,禮法的制定相對完備且保存完整,距離荀子生活年代越近,史料保存越完整,真實性與可信性越高,所以荀子所指的“后王”乃三代中制定禮法且距離荀子最近的王,即“周成王等西周盛世之賢君”[8]p20。

荀子主張“法后王”,但他并不反對“法先王”。所謂“先王”,荀子明確為: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荀子說:“法先王,統(tǒng)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盵4]p140繼承先王禮義的傳統(tǒng),借鑒古人以應對當今現(xiàn)實,可見荀子本身也是效法先王的。《荀子?非相》曰:“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盵4]p83在荀子看來凡是不合于先王之道的,不遵守禮義規(guī)定的,君子是不會聽信的?!跋韧酢笔蔷又啤岸Y義”尋“王道”的源頭與依據(jù)。

那么,君子如何處理“法先王”與“法后王”的關(guān)系呢?荀子認為首先應對先王之道“比中而行”。何為“中”?“中”是孔孟荀等儒者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儒家之道的精髓所在,萬事萬物的運行都講求不偏不倚的適中。荀子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盵4]p122先王的道也是順著“中”的原則實施,“中”有恰當、合理之意,因此君子依據(jù)先王合理的道,行合理的事即可,換句話說就是繼承先王之道的精華部分。其次荀子認為還應與時俱進,保持“先王之道”的時代性與先進性,使其在變與不變的辯證統(tǒng)一中始終具有生命力?!鞍偻踔疅o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變。貫之大體未嘗亡也”,[4]p318將“先王”與“后王”連貫在一起,將古今對接起來,將傳統(tǒng)性與時代性統(tǒng)一起來,這樣制定出來的禮義禮法才有價值。“荀子的‘法先王’與‘法后王’含義是不一樣的,但卻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是古與今的辯證統(tǒng)一,是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與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辯證統(tǒng)一”。[2]p160因此,君子在法“先王”“后王”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能動性,把握好其中的辯證關(guān)系,制定出合理的“王者之法”。

三、荀子“君子”治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荀子的“君子”作為社會精英群體的代表,他們在修身治己與治國治世的過程中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于自身,君子注重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在品德與才能,不管身處何種境遇,外在權(quán)勢與地位都不能使他們喪失自身所堅守的道德原則,他們一心學習,不斷的集聚自身內(nèi)在涵養(yǎng),提高自身價值,一言一行都遵守禮義規(guī)定,忠誠侍君,寬容待下,不圖私利,心懷天下,以至于他們能做到不僈不劌,不爭不激,不勝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處理事情恰到好處,完美的掌握適中原則,達到了“全”與“粹”的境界。荀子的“君子”作為儒家所推崇的道德理想人格,其社會導向作用尤其明顯,不僅對加強當代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新時代公民與發(fā)揮道德榜樣作用具有重大意義,也為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對于治理社會國家,君子扮演了君王的左膀右臂,他們作為荀子理想社會中的管理者,自覺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在亂世之中逆流而上,他們創(chuàng)造禮義禮法,身體力行,推行禮法,以禮法治國,給后世留下豐富的禮治思想。荀子的“君子”禮法治世思想一方面對于加強當代法治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強為官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更好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荀子作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從其人之性惡出發(fā),主張通過后天學習成為君子圣人,進而以君子為理想的治世主體,制禮作法,輔佐君王行“王霸”之道,在亂世中開太平。荀子的“君子治世”思想博大精深,歷久彌新,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猜你喜歡
先王禮法禮義
試論荀子的“先王觀”
傳統(tǒng)中國禮法對臺灣地區(qū)婚姻制度的影響——兼談我國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麟溪水長流
晏子論禮
關(guān)于倫理道德的再思考
荀子“圣王”的三種解讀
知恥自律
論魏晉南北朝“禮”與“法”的結(jié)合
泰民眾愿行善報答先王
涟水县| 泌阳县| 苏尼特右旗| 东阳市| 循化| 特克斯县| 和硕县| 汽车| 汝州市| 新疆| 满城县| 浑源县| 淮阳县| 得荣县| 湘西| 米林县| 建水县| 白水县| 阿城市| 井冈山市| 寿阳县| 鹿泉市| 渝中区| 保康县| 桦南县| 西安市| 浮梁县| 巩留县| 海门市| 城市| 象山县| 龙门县| 阿勒泰市| 嫩江县| 玉林市| 昭苏县| 东辽县| 和平县| 陆河县| 汝州市| 临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