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
“90后”作家正在成為文壇中一股不可小覷的新銳力量。他們攜帶著個體經(jīng)驗的天真,在大時代中成長起來,并且把這種經(jīng)驗轉化為文學作品。這股悄然生長的新生力量,一方面繼承和回溯著正統(tǒng)文學的現(xiàn)實性與歷史感,另一方面也以個性化和資本化的方式橫空出世,反叛著純文學觀念的絕對真理。對于“90后”而言,正統(tǒng)和反叛也許是從日常生活中生發(fā)出來的無意識書寫,但都為文壇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一、“創(chuàng)意寫作”:從學院派談起
與中國教育體制的發(fā)展與完善相同步,“90后”作家群體具有空前的學院派特征,如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的王占黑、張心怡,畢業(yè)于湖南師大中文系的玉珍等等。他們大多是科班出身,不少還是“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的研究生。學院派的成長背景使得他們具備深厚的文學史修養(yǎng),吸收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并且具有高度的理論自覺。這一批作家對于理論資源的認知具有顛覆性,他們善于在創(chuàng)作中積極運用自己的學術知識儲備,將豐富的資源雜糅起來。不同于“70后”“80后”作家對“傳統(tǒng)”有意識的繼承性或反叛性使用,在“90后”這里,無論是現(xiàn)代派、現(xiàn)代主義還是后現(xiàn)代,都被他們視為“傳統(tǒng)”,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結構,時刻以供化為己用。如“90后”作家路魆的創(chuàng)作,將柏拉圖、孔子和搖滾、恐怖片混搭在一起,顯示出對于文學資源極強的調(diào)度能力和一切都“為我所用”的青春氣魄。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雖然“90后”作家群體缺乏像“60后”“70后”作家那樣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經(jīng)驗,卻能夠將個體的生活體驗以極高的藝術轉化率生產(chǎn)出豐富且多元的作品。通過對知識的能動性獲取來補足作家自身的經(jīng)驗匱乏,或者說,“90后”諸多作家本身就意不在此?,F(xiàn)實經(jīng)驗只作為一種文學的底色,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文學的歷史本身也作為一種“經(jīng)驗”來進行書寫和再創(chuàng)作。也就是說,“90后”作家在寫作認知中已經(jīng)不自覺地將理論資源和文學史經(jīng)驗作為一種思考的方式和背景,他們生來就對浩如煙海的文學典籍進行了無意識的征用和對話,其成長軌跡自帶先鋒性。在“90后”臺灣作家林奕含的小說中,所有的文學掌故都與主人公被傷害的苦痛構成激烈的互文。這種寫作方式背后的思維結構,無疑與她的文學修養(yǎng)有極大的關聯(lián)。2018年7月,由中國作家網(wǎng)、《作品》雜志社共同主辦的“90后:正在成長的文學力量”研討與座談活動,對這一代作家在敘述方法上的普遍共性總結道:“‘90后作家正在陸續(xù)從語文教科書和日常刊物的語言中逃離出來,中西文化雜陳的話語方式在新的寫作中逐漸凸顯。同時,在寫作倫理和價值方面,多元游離的姿態(tài)構成了‘90后一代的顯著特征,他們成長于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雜糅的文化背景,文學觀念和寫作姿態(tài)都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對肉體情感和精神深度的質(zhì)疑性,表現(xiàn)在他們文本中的方方面面?!盵1]文學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入侵”“90后”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生活實踐之中。
學院化為“90后”提供了一條從“小作家”到“作家”的過渡與成長路徑,而這條路恰恰也象征了純文學的某種代際折返和青春召喚。不少“90后”作家群體在中小學時代就展露出文學才華,以征文大賽的形式出道,在精神生活尚未成熟的時期就培養(yǎng)了飽滿的寫作欲望與自覺的寫作意識。從早期的習作到大學里系統(tǒng)的學習,“90后”學院派作家的第一次成長過渡在自然而然地推進與延展。
與之相伴相生的,是純文學領域的代際性擴容。如果說少年時代偏重于成長紀實和情緒書寫的習作所發(fā)布的平臺是《萌芽》等青春文學刊物,那么經(jīng)過系統(tǒng)寫作訓練之后的他們則開始擁有更為廣闊的舞臺?!度嗣裎膶W》先后推出《新浪潮》《青年小說展》《90后》等欄目;《作家》雜志2013年開設《浪潮1990》專欄,每期刊發(fā)“90后”小說,采用接龍薦稿模式,推出《“90后”推薦“90后”》特色欄目……與越來越多的“90后”加入寫作陣營同步發(fā)生的,是日漸豐富的雜志和期刊愿意為這個新生代群體騰出空間。整個文壇都在賦予“90后”一種寬容度和自由度較高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主流文學對這股新鮮力量的吸納也昭示了“90后”不可估量的未來。
二、成長的謎團:“90后”作家的個體經(jīng)驗與“共同體”書寫
“90后”作家群體寫作的第二個特征是問題意識的切己性?!?0后”作家王蘇辛在創(chuàng)作談中,提出要“練習面對自己的能力”?!?0后”這里,“個體性”并不只指創(chuàng)作的對象與內(nèi)容,而更多指向一種觀察世界與思考的方式?!皩懽鳌敝凇?0后”,無論是作為青春期的化解方案,還是作為嚴肅正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它都以鮮明的個人經(jīng)驗作為底色,并且以切己性的問題意識成為這一代人進入文學場域的楔子。
曾以“黑馬”的姿態(tài)獲得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的“90后”青年作家王占黑,在2018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說集《街道江湖》,其目錄是:小官的故事、水果攤故事、阿金的故事、來福是個獸、光明的故事、狗司令、老馬的故事……這似乎揭示出“90后”作家群體的某種頗具普遍性的特質(zhì),即聚焦日常生活的個體化書寫。正如王占黑在《街道江湖》的后記中所寫:“我的經(jīng)驗,就在這些老社區(qū)里?!庇行┳x者批評王占黑的寫作,認為她“平庸”“普通”“乏味”“像學生習作”。但是,這些從平凡的小人物和日?,F(xiàn)實中轉化而來的故事,恰恰也昭示出“90后”一代人觀照自我與時代的方式。成長于市場經(jīng)濟體制和消費主義、媒介時代的這代人,天生就生活在“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的溫柔鄉(xiāng)里。盡管也有暗流涌動的時代張力,但總體上規(guī)避了宏大敘事的考驗。因此他們更加寄托于日常生活的感性體驗與切己書寫,從城市的社區(qū)中抽取出城市叢林的樣本,從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內(nèi)容中拔地而起宏大敘事的旨歸,這或許是“90后”一代人對于文學與現(xiàn)實之張力關系的最為直接的想象與闡釋。
“社區(qū)”經(jīng)驗的書寫是“90后”一代的某種成長隱喻。城市社區(qū)是大多數(shù)“90后”作家成長和生活的地方,也是這一代人認識社會的起點。而與之相呼應的,網(wǎng)絡社區(qū)文化的蔚為大觀也形成了一種賽博“共同體”,為“90后”獨生子女一代提供了與同齡人彼此辯難與陪伴成長的話語空間。生于1989年的青年作家蔣方舟曾這樣描述“90后”的生存困境:“掌握著最領先和敏銳的工具,獲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資訊,卻過著最封閉最自我的生活?!倍惒肮餐w”可能是對這種“封閉自我”的一種救贖。微博、豆瓣、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是這批“90后”作家共同的寫作成長基地;讀者與寫作之間互動與交流,以較低成本且友好的方式吸納自己的粉絲群?!督值澜分胁簧俟适露际峭跽己冢ňW(wǎng)名“占黑小伙”)以豆瓣為平臺開始嘗試寫作的早期作品。成長的困頓、生活的觀察以日常的“碎碎念”為表達形式,在網(wǎng)絡社區(qū)平臺這個媒介基地中得以延展?,F(xiàn)實生活的社區(qū)就是江湖,網(wǎng)絡空間中的“豆瓣”就是世界。一個物理空間,一個虛擬空間,聯(lián)動承載了“90后”的精神史詩和時代秘史。
這種“社區(qū)性”也延展出“90后”一代的“共同體”意識,它從社區(qū)的生活共同體中逐漸延伸出來,走向更為廣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最近,漳浦“90后”作家吳可彥的新書《地球少年》將現(xiàn)代科學理論、中國古代神話、古埃及哲學思想等諸多宏大命題融合到少年科幻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此,作家李洱評價道:“在吳可彥這里,文學已經(jīng)不是寄托,而是黑暗世界里的光,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呼吸。他的獨特經(jīng)歷,他的警覺、博學和深思,使他豐富的想象世界,成為人類的寓言。我不是在推薦一本書,而是在提醒讀者關注我們可能的命運。”
可以看出,“90后”一代的“共同體”精神指向是十分鮮明的。無論是從日常生活中抽取出的青少年經(jīng)驗,還是從宏闊宇宙觀念導出的人類文明哲思,抑或是地方性的現(xiàn)實主義書寫,“90后”作家從來都不只是為自己或為某一個特定的群體寫作,而是將經(jīng)驗性的自己抽空、抽象,去觸碰和建構一個更為形而上的世界。這一代人也許是無“故鄉(xiāng)”的一代,而文學的閱讀和書寫恰恰為他們提供了這個“素未謀面”的精神故鄉(xiāng)。
在“想象的共同體”中,同代人相互成就。
三、暢銷書與偶像作家:一種資本寫作的可能
在純文學寫作之外,還存在著這樣一群不容忽視的寫作者—暢銷書偶像作家。他們以某種與傳統(tǒng)文學背道而馳的方式占據(jù)了年輕讀者的視野:在內(nèi)容上,他們并不追求深刻的文學性與嚴肅性,而更多地寄托于心靈雞湯式的金句輸出和情感治愈;在同讀者的關系上,與傳統(tǒng)的作家寫作完全不同,暢銷書偶像作家把同讀者的互動作為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充分迎合讀者的期待,在網(wǎng)絡社交媒體中與讀者形成親密的關系。這是一種市場和資本導向型的寫作。
偶像作家本人和作品具有共生性。“愛豆”(偶像)型作家往往擁有年輕的高顏值面孔。如流量明星一樣,這個群體推陳出新快,常通過標簽和“人設”來加強自己的市場辨識度,與粉絲經(jīng)濟深刻媾和。新華社在《新青年演講》欄目中對“90后”暢銷書作家張皓宸的采訪頗有意味,對于采訪者的問題—“你會發(fā)一些小情話然后配很好看的照片,寫給誰的?”張皓宸回答:“一部分是寫給粉絲,一部分純粹是為了發(fā)帥照?!彼毖裕约旱臅苜u這么好,“是因為大家更喜歡我的這個人。我現(xiàn)在有一個小小的力量,是想讓大家看到作家不一樣的一面,一個寫書的人也能走到臺前”[2]。偶像作家的“顏值”“人設”與“寫作”三位一體地構成一部“作品”,創(chuàng)作既是文本的編織,更是“作者”自身作為一個“文本”的自我創(chuàng)作。
這是一種資本寫作。不光在作家論、作品論的意義上,他們顛覆了艾布拉姆斯“文學四要素”的傳統(tǒng),更啟發(fā)我們思考—在文學不斷擴容、向其他領域蔓延的今天,作家的位置在哪里?寫作的意義是什么?當作家本人也作為作品的一部分被宣傳和兜售,純文學研究死死捍守的大門被悄悄撬開了鎖。同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嶄新的面向也被打開了。當作家成為粉絲的發(fā)言人、成為市場的擁護者、成為自己的經(jīng)紀人走上前臺,我們還可以對“作家”這個群體期待什么?作家能夠承擔的現(xiàn)實責任和意義是否也因此變得更加多元與雜糅?甚至,我們是否可以說,當“作家”逐漸成為“寫手”時,寫作/創(chuàng)作也成了一件職業(yè)化的、標準化的、可批量生產(chǎn)的事情?
“90后”暢銷書作家大方地承認資本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帶來的紅利,他們身上可貴的地方在于—在資本消費鋪天蓋地、媒介風起云涌、視覺文化漫山遍野的今天,暢銷書偶像作家仍然選擇用文字這個載體記載生活和記錄時代,也許這打開了資本寫作的別樣可能。
總體而言,“90后”作家群體是一股方生方長的力量。他們身上兼容著復雜的矛盾性,筆法的銳氣與思想的老成,多元游離與個體生長,正統(tǒng)與反叛并存,海納百川又極具個性。在“90后”十大作家排行榜上(陳少俠、代煜龍、沙葦霖、李唐、顧傾城、韓倩雯、劉景南、許豪杰、國生、老祥),每個人都有鮮明的自我風格。按照“60后”“70后”“80后”這樣的代際劃分可能有其局限性,因為界定“90后”作家是一個概念和經(jīng)驗上的雙重難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遮蔽了“90后”作為“人”和作為“寫作者”的某種普遍性。但也不免幫助我們厘清一個思路,去觀察和分析正在長大的這一代人,如何在文學中“成長”、在文學中“成就”自己。
參考文獻:
[1]高凱:《“90后”作家悄然出場:正在成長的文學力量》,中國新聞網(wǎng)2018年7月8日。
[2]新華社新青年工作室:《A.好看的皮囊?B.有趣的靈魂?這個“90后”作家說“我選C”》,新華社2018年4月23日。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