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靜
(中共武漢市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湖北 武漢 43002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的中國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1]更需要廣大黨員干部主動擔當、自覺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規(guī)章條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員干部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構建激勵黨員干部擔當的體制機制提供了基本遵循。但是,如何在實踐中建立與完善激勵機制,形塑黨員干部的擔當意識,喚起其主動作為,還存在著理論探討空間,本文就此從理論上理清一些重點問題,以期能夠為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不同的視角與思路。
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就自覺擔負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其所領導的百年復興史實質上就是一部擔當實踐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加需要黨員干部深刻理解擔當的基本內涵并自覺踐行。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到21 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安排,要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必然要求黨員干部具備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早在2013 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提出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2](p412)的20 字好干部標準,而且特別強調敢于擔當,這是因為對于所有人來說,貫徹落實新時代戰(zhàn)略、方略、任務、要求,都是新活、難活、險活。它的新在于前人沒有干過。歷史性變革與歷史性成就把中國推到了新的歷史方位,在許多方面已從跟跑者逐步變成了領跑者。它的難在于,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各領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改革已經進入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改變,人民群眾利益訴求多樣化,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諸多領域和層面,復雜程度變深,解決難度加大,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它的險在于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蝴蝶效應尤為顯著,某國某領域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難以估量、難以挽回的全球性惡果。任務之新之難之險前所未有,在復雜多變的局勢下許多事情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這就決定了新時代更加需要干部的堅定意志、主動擔當、自覺作為。
什么是擔當?從詞源上來看,“擔當”語出《朱子語類》卷八七:“豈不可出來為他擔當一家事?”《新華漢語詞典》解釋為:“<動>擔負;充當;接受下來并敢于負責”;[3]《當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動>接受并負起責任;承受:~罪名|~艱巨的任務”;[4]《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三卷》解釋為:“<名>承擔責任的膽量”。[5]可見,擔當的基本內涵是指承擔、擔負任務責任等,既作名詞,也作動詞,與使命、責任、自覺、意志、能力等密切相關。
本文更關注其作為動詞的內涵,即擔當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什么是擔當行為有明確的描述:“敢于擔當,黨的干部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盵2](p413)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在統(tǒng)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再次一針見血地指出,只有“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6]的擔當行為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就其影響要素而言,擔當主要包含愿意擔當、能夠擔當與便于擔當,愿意與能夠主要指向踐行擔當的個體,便于則主要指向踐行擔當的客觀條件。
愿意擔當是一種態(tài)度,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對擔當的認知,主要有使命認知、責任認知、黨性認知等,以及在以上認知基礎上形成的擔當價值認知,表現為具有高度組織紀律性,能夠主動承擔責任,對待工作不計個人得失。二是對擔當的情感,主要有與群眾的同情同理心,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事業(yè)的篤信與忠誠,表現為能與群眾共情,尊重道德高尚的人,憎恨罔顧群眾利益、徇私舞弊、奸詐狡猾等行為。三是對擔當的意志準備,能夠時刻做好矛盾沖突可能發(fā)生的思想準備,做好克服困難和挫折的自覺、果斷、堅韌、自制的意志品質準備,表現為對工作、責任與使命的執(zhí)著,迅速果敢的行動,以及敢于斗爭的精神面貌。此三部分相輔相成,其中,對擔當的認知成分是情感與意志準備成分的基礎。
僅僅有擔當的意愿還不足以承擔起責任,或者說還不能夠順利、精準地完成任務,通俗講,可能會好心辦壞事,因而,還必須要能夠擔當。能夠擔當一是要求個體具有相應的思維能力,核心是辯證思維能力,能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還要有戰(zhàn)略、創(chuàng)新、法治、底線思維能力,能夠科學研判行動方向,找準行動路徑與方式方法。二是要具有相應的工作才能,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能力,即依附于個體身上的諸如觀察力、記憶力、智力等使個體能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征;其二是符合不同崗位要求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其三是個性與崗位的適配度,此點要特別注意,盡管理論上說個體的氣質、性格并不能決定個體是否能夠擔當,但不少研究以及實踐已經表明,個性與工作越匹配,個體的工作意愿、行動效率會更高,反之個體則會有心理負擔,經常感到煩惱,對工作產生消極的影響。
愿意、能夠擔當等主觀條件的達成還不足以實現擔當,客觀環(huán)境能否匹配是實現擔當的必備條件。便于擔當一是要求體制機制科學完善,如干部隊伍優(yōu)化、權責設置清晰、工作機制順暢、激勵政策有效等。二是要有倡導擔當的黨政、社會文化。
愿意、能夠、便于擔當是一個整體,三者緊密聯(lián)系、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其中愿意擔當是核心,能夠擔當是基礎,便于擔當是保障。愿意擔當最關鍵,這是由于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愿望、動機往往對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現實中不少黨員干部不是不能、不便擔當,而是不愿意擔當。研究也表明,愿意擔當的個體往往學習動機更強,能夠更快使自己能夠擔當,也更能夠主動克服體制機制上的某些客觀短板。
馬克思主義是觀照人的科學,關于人的存在、需要、價值等重要觀點是深刻理解黨員干部擔當課題的理論支撐。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基礎,交叉運用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理論將擔當嵌入具體實踐中去分析,不難發(fā)現,推動擔當必須要抓住促進黨員干部愿意擔當這個關鍵點,這就要求科學研判黨員干部的基本需要,以滿足與塑造需要為主線,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激勵擔當體制機制,形成與鞏固擔當之于黨員干部的價值效用關系,從而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擔當意識與能力,推動自覺踐行。
找到人心密碼是解決不擔當困境的必由之路。新時代特別需要干部擔當,然而在現實中確實出現了一些黨員干部不擔當的消極現象。主客觀原因很多,從黨員干部個體來看,主要有理論水平不足、黨性修養(yǎng)不夠、擔當本領不強等;從體制機制上來看,主要有國家治理體系還不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有短板等。盡管表現不同,但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抓住人的問題,從而沒能激發(fā)出黨員干部愿意擔當的內生動力。
正如前文所述,愿意擔當是影響黨員干部踐行擔當的關鍵。愿意擔當是不易的,因為就本質而言,擔當最核心的品質是利他,即表現為在一定程度上自覺讓渡自身利益。愿意讓渡利益(擔當)就需要在理性上認識到讓渡利益(擔當)的價值,在情感上與被讓渡利益者共情共振,從而對讓渡利益(擔當)本身產生崇高道德感與美感,在意志上做好克服困難的準備。認知、情感與意志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對讓渡利益(擔當)的價值認知是基礎。理論與實踐一再表明,讓渡利益(擔當)本身對黨員干部的價值至關重要,擔當價值量越大,黨員干部越愿意去讓渡利益(擔當)。理論上而言,在黨員干部自身擁有強大擔當意愿的同時,為黨員干部提供踐行與擔當相匹配的客觀條件,就能有效推動黨員干部踐行擔當。換而言之,黨員干部能否踐行擔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具有擔當意愿及其強度,而是否具有擔當意愿及其強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擔當之于黨員干部的價值及價值量。就此,關于推動黨員干部踐行擔當的課題就聚焦于擔當價值這個問題上來了。
接下來還要進一步追問黨員干部擔當價值的實現問題,其兩大核心問題是:黨員干部擔當價值的建立與鞏固是應然的嗎?它能從應然走向實然嗎?毋庸置疑,擔當價值是共產黨人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產黨人價值觀根源于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質,“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以人民至上為根本價值準則,以奉獻與犧牲為生命意義價值追求,以四個服從為基本組織遵循,集中體現為忠誠干凈擔當的實踐行為標準”[7](p15),可見,擔當之于黨員干部具有應然價值。那么從共產黨人的應然價值轉向實然價值是否有可能呢?其中最基本條件就是該價值觀是否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適配。答案是肯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是中國之根,其中就包括如“修齊治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忠報國等擔當精神,這種對集體、民族、人類的家國情懷與世界格局,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吻合。以上可見,黨員干部擔當價值的建立與鞏固是應然也能成為實然。
理論上,黨員干部擔當價值的建立與鞏固是應然也能成為實然,但還須進一步深入探究如何從應然到實然。價值是客體以其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特殊效用關系,簡而言之,擔當是否有價值就是看黨員干部踐行擔當的結果能否滿足其需要,結果滿足需要的程度越高則價值量越大??梢姡覝逝c擔當屬性相匹配的黨員干部需要是前提條件。
找準與擔當屬性相匹配的黨員干部需要就必然要求先理解人的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社會的存在物”“精神的存在物”“類的存在物”“現實的、感性的存在物”等多維立體總體存在的“現實的人”。黨員干部也是“現實的人”。盡管黨員干部群體有其自身特征,需要遵循特殊規(guī)律,但歸根結底首先是遵循作為“現實的人”的一般規(guī)律。
馬克思認為需要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有機體進行積極活動的內在動因,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他說:“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fā)的’,但由于從他們彼此不需要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fā)生相互聯(lián)系?!盵8](p514)這意味著,盡管需要是人類和動物共有的機能,社會性才是人的需要的本質特征。從需要產生的來源看,人的需要有社會創(chuàng)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但彰顯人的本質的還是在多層次多方面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社會創(chuàng)造的需要,而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擴大,需要的內容和范圍也在不斷豐富;從需要滿足的方式看,需要的滿足主要是靠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與社會,從而創(chuàng)造各種成果來滿足自己,即使是自然的需要,也是以社會實踐方式來提供和滿足的??梢?,人的需要根源于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既滿足需要,實踐也塑造需要。
人的需要有哪些呢?陳志尚等提出人有六類基本需要,即生存、情感、服務、社會生活、享受、發(fā)展需要,這六種基本需要是一個整體,“生存需要是基礎,情感、服務和社會生活需要則是現實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也是生存需要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而發(fā)展需要則是各種需要的延伸和持續(xù)得以實現和提高的保證?!盵9](p208)但也必須看到,這種需要層次結構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從某一時間點橫切面來看,各類型需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從縱向歷史來看,它們又相互促進、相互轉化。
黨員干部必然也有以上基本需要,但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現為六種基本需要在需要體系中的比重較其他人有所不同。由于擔當的最核心品質是利他,那么要推動黨員干部建立與鞏固擔當價值、踐行擔當,就必須要聚焦于服務、社會生活與發(fā)展三類需要,但也正如以上所述,六類需要是相對、動態(tài)地統(tǒng)一于社會實踐中,因而關注高比重需要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需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既然只有符合“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zhàn)士”標準者才會被吸收入黨,那么黨員干部應然擁有較普通人比重更大的服務、社會生活與發(fā)展需要。但由于復雜的主客觀原因,現實中的黨員往往不必然在當下或未來是完全符合此要求的,從這個角度而言,也要求在重點關注服務、社會生活與發(fā)展三類需要的同時,必須重視其他類型需要的滿足。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是人們活動的內在動因,人是“現實的人”,需要受制約于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既滿足需要,實踐也塑造需要。人的需要是一個由多種基本需要組成的整體,不同類型的基本需要以不同比重統(tǒng)一于個體。黨員干部也是“現實的人”,服務、社會生活與發(fā)展三類需要應然占較大比重,就此與擔當相匹配而形成擔當價值。在實踐中,就要充分認識到人的需要的整體性、層次性與動態(tài)特征,以三類需要為核心來滿足與塑造黨員干部的需要體系,從而激發(fā)擔當意愿、鞏固擔當意志、推動擔當作為。
上述分析可見,黨員干部能否表現出擔當行為,關鍵在于擔當意愿,核心在于建立與鞏固擔當價值,根源在于踐行擔當能不能滿足黨員干部“現實的人”的基本需要,換言之就是要求在實踐中為踐行擔當提供以塑造與滿足服務、社會生活與發(fā)展三類需要為重點的合理條件,激發(fā)其內生動力。這就要求必須以滿足與塑造黨員干部的需要體系為主線,綜合施策,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體系架構,實現協(xié)同效應。
個人發(fā)展是黨員干部基本需要體系中的核心之一,助力個體發(fā)展是推動黨員干部擔當的必然要求。
第一,助力個體成長必須要建立以勝任素質為導向的選人任用機制,從源頭上把愿意擔當、能夠擔當者選出來、用起來。
從源頭上把擔當者選出來、用起來,首先要明確擔當者的標準。黨的干部標準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關鍵在德。對干部而言,德就是政治素質。政治素質的核心是為民,這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所決定的。具體來說就是要選拔任用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與群眾有深厚情感,對民情有深刻認知,具有擔當所需的思維能力、一般能力、專業(yè)知識、職業(yè)技能,以及保障擔當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精神狀態(tài)等素質的干部,五個條件缺一不可,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其次,合理使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提高選拔任用干部的科學性??剂扛刹窟\用何種方法,取決于其信度與效度。當前主要有檔案考察、考試、面試、民主測評和民意調查等方法,盡管已逐漸重視大數據識別,但總體而言方法依然比較傳統(tǒng),考量有效但也還存在著局限性。要探索適當引入心理測試、管理評價水平測試、項目競爭等新方法,就崗位特征對干部的特定素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的日常與經??疾?,降低選拔方法單一而帶來的片面識人用人風險,務必做到人盡其才,避免大材小用、小材大用、是材不用、非材強用。再次,讓干部隊伍的動態(tài)成常態(tài),鼓勵擔當者擔當起來,把不擔當者分離出去。一是要進一步疏通人才交流渠道,既將優(yōu)秀者選用起來,同時形成鲇魚效應激活人才隊伍的活力;二是貫徹落實干部能進能出制度,“能出”既是最大的危機感,也體現了對擔當者最大的公平。
第二,助力個體成長必須要提升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以鞏固擔當意愿、提升擔當能力。當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還普遍存在需求定位不精準、內容體系建設不全、支撐體系不實、評估機制不優(yōu)等問題。
教育培訓一是把握完整性,既要加強理論與黨性教育,也要增強能力教育。二是把握系統(tǒng)性,牢牢扣住干部教育以提高政治素養(yǎng)為核心的原則。理想信念宗旨必須始終貫穿于能力教育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三是把握階段性,新時代教育培訓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繼續(xù)加強黨章、黨規(guī)、黨紀教育,鞏固群眾路線教育成果,不斷提高八大執(zhí)政本領教育的效能。四是把握對象性,始終以科學需求分析為導向,將教育培訓的普遍性和黨員需求的特殊性結合起來。五是把握好陣地,充分發(fā)揮黨校、高校、媒體、政治生活、實踐鍛煉等陣地與渠道的優(yōu)勢與長處,實現協(xié)同效應。六是做好統(tǒng)籌安排,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基本原則,層層推進,導向追溯保障落實。七是推動基層出實效,建立教育培訓沙漏型協(xié)同機制,提升黨務人員專業(yè)素質,加強教育過程規(guī)范建設,鼓勵培訓單位特色創(chuàng)新。八是完善長期培養(yǎng)體系,對干部實行源頭培養(yǎng)、跟蹤培養(yǎng)、全程培養(yǎng),形成對個體的個性化關愛。九是建立培訓成果轉化機制,為受訓干部及時提供運用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并在運用時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十是持續(xù)優(yōu)化培訓評估機制。綜合運用訪談法、調查法、考核法、實驗法等方法對培訓開展四個層次評估,既要評估培訓活動本身,又要評估受訓者的學習收獲,還要評估訓后一定時期內受訓者對新知識、新技能的運用程度,最后再評估培訓效用,通過一系列指標來衡量培訓項目是否達成了培訓預期。
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以實現黨員干部的工作價值,是推動擔當的又一必然要求。當前不少地方還存在著干部隊伍結構不優(yōu)、權責設定模糊不清、科學獎懲水平不夠、管理機制不夠通暢、容錯糾錯機制不順等問題,要以高效協(xié)同為原則不斷提升管理體系科學化水平,當下要重點關注績效管理與激勵兩方面,為擔當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第一,進一步提升績效管理效能。一是明晰權責劃分,既不越位,也不錯位,更不缺位,健全履職正負清單,讓行動有理有據。二是完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統(tǒng)一的管理體系,充分運用壓力型體制優(yōu)勢,并著力避免壓力下容易出現的唯上、避責等負面問題,用制度保障各環(huán)節(jié)都有來自上下左右的真實聲音。三是精準考核、規(guī)范問責、科學容錯。考核、問責、容錯制度是避免壓力型體制弊端的重要制度設計。要推動問責制度科學化,讓紀律剛性與人文關懷柔性融為一體,同時提高問責制度與其他制度之間的協(xié)同性,從體系設置、程序安排等層面封閉過度問責、問責結果使用泛化等通道,避免問責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科學容錯關鍵在于容錯能否落地,重點是理順影響操作層面的各要素關系,容錯內容既要具體化,容錯過程、結果更要透明化,同時還要建立容錯與糾錯的銜接機制。
第二,進一步創(chuàng)新激勵的方式方法。根據激勵理論,激發(fā)個體做出超越履職的積極擔當行為,就需要改善與成就感、個人發(fā)展等與滿意因素有關的方面,這就要求在提升績效管理效能的基礎上,著力于做到以下三點:一是進一步暢通干部晉升通道。堅持實事求是分類分層進行制度設計,要特別關注基層干部,讓扎扎實實服務群眾成為晉升通道的最重要鑰匙,通過科學設計把由群眾掌握鑰匙變成制度,打通群眾參與決策干部晉升、降職的渠道,運用來自于日常、經常的大數據使之具體化、常態(tài)化,由其可追溯性來減少人為操作的可能,既保證了群眾意見的真實性,也通過加入較長時間段等變量提高信度與效度。二是綜合運用其他措施以激勵不具備晉升能力或沒有晉升機會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加強教育培養(yǎng)使干部獲得成長感,實施工作輪換使干部保持進取與創(chuàng)新激情,改善硬性、軟性工作環(huán)境提高干部的歸屬感。三是充分運用大數據、績效分析等方法進一步幫助干部建立“我的工作”行動與群眾幸福感、治理業(yè)績等結果之間的歸因鏈接,進一步激發(fā)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
建立和諧的黨群關系,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是黨員干部基本需要體系中的核心之三。和諧的黨群關系既是促進黨員干部踐行擔當的前提條件,也是黨員干部踐行擔當的必然結果。影響黨群關系的主客觀因素很多,這里我們主要側重于文化認同問題。擔當文化為個體標示了倫理尺度、形成了相互之間的告誡機制、營造了擔當作為的氛圍,并進一步促使與擔當相適應的社會價值觀念與價值取向的形成,最終影響個體的價值判斷與行為。建設擔當文化以增強全社會的擔當認同感、責任感與榮譽感,在鞏固與提升擔當者自我價值的同時進一步和諧干群關系,是推動黨員干部擔當的另一必然要求。
建設擔當文化必須要堅持政治文化與社會文化相互促進。政治文化在文化體系中起主導作用,它以掌握公權者在工作、生活中的行為、做派等為載體影響著社會文化,但社會文化并非單方面被動接受改造。實質上,政治文化與社會文化如雙生子,在政治文化強勢形塑社會文化的同時,社會文化也在長期、和緩、隱形地浸潤政治文化。因而,建設廉潔奉公勇于擔當的文化,不僅要旗幟鮮明地建設政治文化,更要因地制宜引領社會文化。建設廉潔奉公勇于擔當的政治文化,最關鍵是領導干部要帶頭擔當。領導干部要主動擔當起自身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與責任擔當,積極進取,不推不繞,該決策時決策,該行動時行動,敢于為擔當者擔當,為容錯擔當,為擔當作為者撐腰解憂。建設廉潔奉公勇于擔當的社會文化,必須要充分挖掘、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優(yōu)秀文化,批駁落后文化,其核心是倡導光明正大、辦事公道、誠實守信、創(chuàng)新作為的職業(yè)精神;倡導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建立友善、互助、互愛的人際關系。干部要把心、眼、手、腳都放在群眾事業(yè)上,在真心實意關心群眾疾苦中不斷提高與鞏固黨和政府公信力,將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從而在共同體意識中激發(fā)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人人擔責、人人履責的倫理道德,讓徇私舞弊、奸詐狡猾、損害群眾利益者受到譴責,讓道德污濁者自慚形穢,提高社會自我凈化能力,共創(chuàng)共享廉潔奉公勇于擔當的社會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