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代漢語中“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類別、來源及相關(guān)問題

2021-01-08 01:27:52葉建軍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助詞謂語句式

葉建軍

近代漢語中有很多特殊的“X 如Y 相似”“X似Y相似”“X如Y相仿”等平比句式。例如:

(1)師姑問十三娘:“尋常道‘我會禪’,口如鈴相似,今日為什摩大師問著總無語?”(《祖堂集》卷九)

(2)又曰:“人須擴而充之。人誰無惻隱,只是不能常如此。能常如此,便似孟子說‘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若不能常如此,恰似火相似,自去打滅了;水相似,自去淤塞了;如草木之萌芽相似,自去踏折了,便死了,更無生意?!保ā吨熳诱Z類》卷五十三)

(3)劉偉之此時已如死人相仿,渾身無一處完膚,聽得許敬宗宣明圣旨,不禁兩眼圓睜,高聲罵道:“汝等這班誤國的狗頭,誣奏朝廷,害我劉某。本學士在九泉之下,待汝對質(zhì)。”(《狄公案》第五十三回)

這類句式中的客體Y前有平比動詞“如、似”等,Y 后又有平比動詞“相似、相仿”等。如果從現(xiàn)代漢語視角來看,后一個平比動詞“相似、相仿”等似乎是羨余的,因為刪掉后并不改變句式的命題義,如例(1)“口如鈴相似”說成“口如鈴”,句式的命題義未發(fā)生變化。但是如果從漢語史視角來看,也可以認為前一個平比動詞“如、似”等是羨余的。如例(2),若將“恰似火相似”“如草木之萌芽相似”與“水相似”進行比較,也可以認為前一個“恰似”“如”是羨余的。這類句式中的主體X與客體Y可能屬于不同的語義范疇,如例(1)(2),通常將這樣的句式稱作比擬句式;主體X與客體Y也可能是同一語義范疇,如例(3),通常將這樣的句式稱作平比句式。但是比擬句式與平比句式均是將X與Y進行比較,表示X與Y具有相似性,二者并無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因而本文這里沒有必要嚴格地將二者區(qū)分開來,將這些句式均稱作平比句式,將其中的“如、似、相似、相仿”等稱作平比動詞。為了行文方便,本文將這類特殊的平比句式記作“X 如Y 相似”。江藍生[1]、鐘兆華[2]、楊永龍[3]等對這類句式的來源或相關(guān)問題進行過探討,但是意見不一。那么在近代漢語中“X 如Y 相似”類平比句式有哪些類別呢?其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其生成機制與生成動因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有必要進行探討或重新思考。本文首先分析“X 如Y 相似”類平比句式的類別,然后探究其生成機制與生成動因,最后探討相關(guān)的問題。

一、“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類別

近代漢語中“X 如Y 相似”類平比句式具有普遍性,且類別豐富。根據(jù)前一個平比動詞的不同,“X如Y相似”類可以分為“X如Y相似”“X似Y相似”“X像Y相似”“X有若Y相似”“X仿佛Y相似”等次類。

(一)“X如Y相似”次類

“X 如 Y 相似”次類包括“X 如 Y 相似”“X 猶如Y相似”“X如同Y相似”“X譬如Y相似”等。

1.“X如Y相似”

“X 如Y 相似”最早可能見于北朝時期的漢譯佛經(jīng)。例如:

(4)彼處骨身,如雪相似。(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二)

“X 如Y 相似”在近代漢語中使用極為普遍。例如:

(5)有堅牢樹神,走至殿前唱喏,狀如豹(暴)雷相似。一頭三面,眼如懸鏡,手中執(zhí)一等身鐵棒,言云:“是某乙當直?!保ā抖鼗妥兾男Wⅰ]山遠公話》)

(6)上堂:“此事如一片田地相似,一任諸人耕種,無有不承此恩力者?!保ā段鍩魰肪砥撸?/p>

(7)四將交戰(zhàn),便如轉(zhuǎn)燈相似。(《全相平話五種·秦并六國平話》卷上)

(8)他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西游記》第五回)

“X 如 Y 相似”中的“如 Y 相似”一般充當謂語,如以上用例;在明清時期,還可以充當補語。例如:

(9)自此之后,焦氏將著丈夫百般殷勤趨奉。況兼正在妙齡,打扮得如花朵相似,枕席之間,曲意取媚。(《醒世恒言》卷二十七)

有時候是整個“X 如Y 相似”充當補語。例如:

(10)小玉走到里面,取出包袱,打開是一套段子衣服,兩根金頭簪兒,一枝金花。把吳銀兒哭的淚如雨點相似,說道:“我早知他老人家不好,也來伏侍兩日兒?!保ā督鹌棵贰返诹兀僭凇督鹌棵吩~話》中此例作“淚人也相似”,使用的是平比句式“XY相似”。那小玉走到里間,取出包袱,內(nèi)包著一套段子衣服,兩根金頭簪兒,一件金花兒。把吳銀兒哭的淚人也相似,說道:“我早知他老人家不好,也來伏侍兩日兒!”(《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三回)

“X 如Y 相似”中的“如Y 相似”還可以作狀語。例如:

(11)兩旁隨行的人,見劉蘊拉住轎杠,很吃了一驚,一擁上前,大喝道:“你這瘋子該死,敢沖大人的道,又擅呼大人名字,應(yīng)當何罪?還不滾掉了!”那藤棍皮鞭如雨點相似打下。(《繪芳錄》第三十五回)

“X如Y相似”還出現(xiàn)了變式“X如Y1如Y2相似”。例如:

(12)心雖親受,苦樂不干于懷。粗食接命,補衣御寒暑,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于生死中廣學知解。(《景德傳燈錄》卷六)

2.“X如Y也似/也似的”

“X 如Y 相似”在元代還出現(xiàn)了變式“X 如Y也似/也似的”。“也”為語氣詞,在句法上附著于“X 如 Y”?!癤 如 Y 也似”中的“如Y 也似”可以充當謂語、狀語等。例如:

(13)有一等人常常的做歹勾當,卻來人面前說道俺做的勾當好,便如掩著那耳朵了去偷那鈴的也似。(《直說大學要略》)

(14)眾人絞上竹籮來,齊發(fā)聲喊,看那水手時,當初下去紅紅白白的一個人,如今絞上來看時,一個臉便如蠟皮也似黃的,手腳卻板僵,死在籮里了。(《三遂平妖傳》第七回)

“X 如Y 也似的”中的“如 Y 也似的”通常充當狀語,其中“的”應(yīng)為結(jié)構(gòu)助詞。例如:

(15)(賈仁同卜兒上,云)……自從與那一分人家打墻,刨出一石槽金銀來,那主人也不知道,都被我悄悄的搬運家來,蓋起這房廊、屋舍、解典庫、粉房、磨房、油房、酒房,做的生意都如水也似的長將起來?!ㄠ嵧⒂瘛犊村X奴買冤家債主》第一折,《全元曲》)

(16)楊二嚇得渾發(fā)戰(zhàn),臉上就如蠟紙也似的黃,連聲叫道:“不好也,我的虛心病發(fā)了?!保ā毒荤姟返谑寤兀賹⒋死c例(14)“一個臉便如蠟皮也似黃的”進行比較,可以斷定“也似的”中“的”為用于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

3.“X如Y相仿”

“X 如Y 相似”在清代還出現(xiàn)了變式“X 如Y相仿”。例如:

(17)用趕面杖趕勻,拿干面一撒,用刀吧吧的一切,提起兩下一拉,真是條條如簾子棍相仿。(《大八義》第三十八回)

(18)這日胡世經(jīng)見探馬報來,說賊兵已離城不遠,趕即登城遙望。但見對面如烏云蓋地相仿,無限的兵馬,向城下而來。(《狄公案》第五十六回)

4.“X猶如Y相似”

“X 猶如Y 相似”可能最早出現(xiàn)于晚唐五代時期。例如:

(19)師答曰:“汝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間一切諸法,并皆放卻,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xiàn),猶如云開日出相似。……”(《祖堂集》卷十四)

(20)舜子是孝順之男,上界帝釋知委?;焕先耍阃陆鐏碇?。方便與舜,猶如不打相似。(《敦煌變文校注·舜子變》)

“X 猶如 Y 相似”中的“猶如Y 相似”一般充當謂語,如以上各例;也可充當補語,例如:

(21)高元帥只得發(fā)令王侯四大將軍緊閉四方城門,元帥軍師復請?zhí)娴巧铣菢且挥^,果見城外重重疊疊,雄兵猛將,圍困得猶如鐵桶相似,真乃令人可怯也。(《趙太祖三下南唐》第三回)

5.“X猶如Y似的”

“X 猶如Y 相似”在清代出現(xiàn)了變式“X 猶如Y 似的”,其中的“猶如Y 似的”可作定語、狀語、謂語等。例如:

(22)誰知到了屋內(nèi)一看,見床上坐著一位花枝招展、猶如月殿嫦娥、瑤池仙女似的一位姑娘。(《七俠五義》第九十一回)

(23)黃道臺此時猶如打了一個悶雷似的咕呼一聲,往椅子上就坐下了。(《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回)

(24)人坐在上面,絲紋兒不動,猶如端著一碗水似的,把個孫老六看得目瞪口呆。(《負曝閑談》第十回)

6.“X猶如Y相仿”

“X 猶如Y 相似”在清代出現(xiàn)了變式“X 猶如Y 相仿”,其中的“猶如Y 相仿”一般作謂語。例如:

(25)正值黑夜,看不太清楚,只見水面隨著于恒前進的方向,起來一溜拳頭大的水泡兒,隨生隨滅,猶如一串珍珠相仿,其快無比。(《濟公全傳》第二百一十四回)

(26)眾人出去一刻工夫,猶如眾星捧月相仿,從外邊迎進一個人來,就見東方亮與那人攜手攬腕在前邊行走,群賊俱都跟于后面。(《小五義》第二百〇二回)

7.“X如同Y相似”

“X如同Y相似”可能最早見于元代,并沿用至清代,其中的“如同Y相似”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27)(燕二云)兄弟,休要大驚小怪的,則他便是楊衙內(nèi),是個有權(quán)有勢的人,打死人如同那房檐上揭一塊瓦相似。你和他打了這一操,他如今不來尋你,就是你的造化了。(李文蔚《同樂院燕青博魚》第一折,《全元曲》)

(28)話猶未了,就聽正北上一聲大吼,如同半空中打了一個巨雷相似。剎時,正北上人,噗咚噗咚躺下了一大片,內(nèi)中沖出一人,身高一丈開外,黃衣襟黃帽子黃臉,如同半截金塔相似。蔣平、南俠早就看見,原來是君山金鐺無敵大將軍于奢。(《小五義》第二百一十六回)

8.“X如同Y似的”

“X 如同Y 相似”大概在晚清出現(xiàn)了變式“X如同Y似的”,其中的“如同Y似的”可以作狀語、謂語、定語等。例如:

(29)王鄉(xiāng)紳下車,爺兒三個連忙打恭作揖,如同捧鳳凰似的捧了進來,在上首第一位坐下。(《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一回)

(30)此時天光已然平西,飛天鼠秦尤叫道:“總轄寨主韓賢弟,蓮花湖的英雄,至勇莫過于林大哥,勝老英雄能戰(zhàn)之人,莫如孟金龍,這就如同兩根臺柱子碰在一塊似的,林寨主的衣襟濕透,若叫猛漢給抓倒下,蓮花湖可就栽筋斗啦!……”(《三俠劍》第三回)

(31)銀龍一進上賓館,清香樸鼻,紅油漆架子的花盆,擺定四時不謝之花,八節(jié)長春之草,當中養(yǎng)魚缸,四犄角設(shè)有如同大水缸似的大瓷盆,里面有醉仙桃,醉仙桃有一圍粗。(《三俠劍》第六回)

9.“X如同Y相仿”

“X 如同Y 相似”到了清代出現(xiàn)了變式“X 如同Y 相仿”,其中的“如同Y 相仿”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32)將往里走,忽聽后面叫了一聲,如同打了個霹靂相仿。(《小五義》第一百七十五回)

(33)話猶未了,就聽正北上一聲大吼,如同半空中打了一個巨雷相似。剎時,正北上人,噗咚噗咚躺下了一大片,內(nèi)中孤零丁單見一人如同半截金塔相仿。見那人身高一丈開外,黃衣襟黃帽子黃臉。蔣平、南俠早就看見,原來是君山金鐺無敵大將軍于奢。(《續(xù)小五義》第九十二回)①此例在《小五義》中使用平比句式“X如同Y相似”表達,見例(28)。

10.“X譬如Y相似”

“X譬如Y相似”可能最早見于南宋時期,其中的“譬如Y相似”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34)曰:“性是實,誠是虛;性是理底名,誠是好處底名。性,譬如這扇子相似;誠,譬則這扇子做得好?!保ā吨熳诱Z類》卷六)

(35)凡學須要先明得一個心,然后方可學。譬如燒火相似,必先吹發(fā)了火,然后加薪,則火明矣。若先加薪而后吹火,則火滅矣。(《朱子語類》卷十二)

(二)“X似Y相似”次類

“X 似 Y 相似”次類包括“X 似 Y 相似”“X 似Y也似/也似的”“X似Y相仿”等。

1.“X似Y相似”

“X 似Y 相似”可能最早出現(xiàn)于晚唐五代時期,在近代漢語中使用較為普遍,其中的“似Y相似”一般充當謂語?!八啤鼻翱杉由细痹~“恰”“一”“正”“好”等。②韻律詞“恰似”“一似”“好似”等在近代漢語中已詞匯化為平比動詞。例如:

(36)宗和尚喝云:“什摩念經(jīng)!恰似唱曲唱歌相似,得與摩不解念經(jīng)?!保ā蹲嫣眉肪硎耍?/p>

(37)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五燈會元》卷十五)

(38)又曰:“如今為學甚難,緣小學無人習得。如今卻是從頭起。古人于小學小事中,便皆存?zhèn)€大學大事底道理在。大學,只是推將開闊去。向來小時做底道理存其中,正似一個坯素相似?!保ā吨熳诱Z類》卷八)

(39)眾役一齊下手,好似鷂鷹搏兔相似,把周、成二人一并兒拿到。(《醋葫蘆》第九回)

2.“X似Y也似/也似的”

“X 似Y 相似”在元代還出現(xiàn)了變式“X 似Y也似/也似的”,其中的“似Y也似/也似的”可作謂語、狀語。例如:

(40)這幾件的道理須索用自己心一件件體驗過,依著行呵,便有益;若不用心體驗,便似一場閑話也似,這般說過去了便無益。(《直說大學要略》)

(41)(帶云)我雖無現(xiàn)在的,(唱)我這里或是典或是賣。盡著他言,由著他責。你則似那水也似流,風也似擺?!ǜ呙洹洞浼t鄉(xiāng)兒女兩團圓》第二折,《元曲選》)

(42)(旦兒云)你這破房子,東邊刮過風來,風邊刮過雪來,恰似漏星堂也似的,虧你怎么住!(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第二折,《全元曲》)

(43)此時,前面一位英雄,頭上胖頂六楞羅帽,耳旁一個大紅絨球,渾身緊裝扎縛,足登薄底驍靴,手中舞動兩根鑌鐵李公拐,似風卷也似的追來。(《七劍十三俠》第二十五回)

“似Y也似”與“似Y也似的”均可充當VP的狀語,如例(41)(43),其中“的”可有可無,很顯然是用于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

3.“X似Y相仿”

“X 似Y 相似”在清代還出現(xiàn)了變式“X 似Y相仿”,其中“似Y相仿”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44)焉想到金眼雕把這一股水存在口內(nèi),照定石鑄面門一張嘴,白亮亮似水箭相仿,正打在他面門之上,石鑄翻身倒地。(《彭公案》第一百二十二回)

(45)又遇著這三個,都是定作的結(jié)實家伙,個個飛縱蹦跳,力大如牛,香爐足式,把世杰圍定,又似走馬燈相仿,那里有絲毫放松。(《施公案》第一百四十一回)

(三)“X像Y相似”次類

“X 像 Y 相似”次類包括“X 像 Y 相似”“X 像Y也似的”“X像Y似的”“X像Y相仿”“X好像Y相似”“X好像Y似的”“X好像Y相仿”等。①“像”“好像”有時分別寫作“象”“好象”。

1.“X像Y相似”

“X 像Y 相似”大概在明代已出現(xiàn),其中“像Y相似”可充當謂語、狀語等。例如:

(46)韋固求婚之念甚切,就像豬八戒要做女婿相似,好不性急,到處求親。(《西湖二集》卷十六)

(47)一手揭開門簾,只見狄希陳蓬頭垢面,真象個活囚相似坐在地下。(《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三回)

2.“X像Y也似的”

“X像Y也似的”大概出現(xiàn)于元代,元明清時期用例極少,其中“像Y 也似的”可作謂語、狀語。例如:

(48)(旦兒云)丕!那眼腦恰像個賊也似的。(張國賓《相國寺公孫合汗衫》第一折,《全元曲》)

(49)賈璉聽說,心膽俱碎,站在門口低下頭去,那眼淚像水也似的直掉下來,向里叫道:“鳳姐,鳳姐,我們特來瞧你?!保ā都t樓復夢》第三回)

(50)張姑娘將說到這里,安太太說:“虧是有個對證在跟前兒,不然叫你這一掰文兒,倒像我這里照著說評書也似的,現(xiàn)抓了這么句話造謠言呢!”(《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3.“X像Y似的”

“X像Y似的”大概到了清代才有用例,其中的“像Y似的”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51)賈母聽了,喜歡道:“……月里出閣我原想過來吃杯喜酒的,不料我家鬧出這樣事來,我的心就像在熱鍋里熬的似的,那里能夠再到你們家去?!保ā都t樓夢》第一百〇六回)

(52)跑堂兒的聽見,想了想,才笑呵呵的道:“是啊,孔雀?。∷敲珒壕拖翊鞯聂嶙铀频?,我早起說的就是他,我是把兩樣東西的名兒記擰了!”(《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

4.“X像Y相仿”

“X 像Y 相仿”在清代偶見用例,其中“像Y相仿”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53)姚猛過去,仍是不先動手打人,雙手舉著長把鐵錘,凈等人家兵器到他才還手。吳源瞅見姚猛,就象半截黑塔相仿。(《小五義》第一百一十回)

5.“X好像Y相似”

“X好像Y相似”最初可能出現(xiàn)于明代,明清時期用例不多,其中“好像Y 相似”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54)成珪見他殷勤相待,只得坐下,卻才把個豚尖掂得一掂,好像椅上有塊針氈相似,好生不安,總也為著家中線香之故。(《醋葫蘆》第一回)

(55)閻羅拍案而起,二目圓睜,大喝一聲,好像霹靂相似,震的殿堂皆動,口中噴出火來。(《金屋夢》第九回)

6.“X好像Y似的”

“X 好像Y 似的”在明代已出現(xiàn),其中“好像Y似的”一般充當謂語。下面是明清時期用例:

(56)這時秋風剛起,霜露未下,天上的星斗交相輝映,水光與天色渾為一體,不時聽到摘菱或采蓮女子所唱的歌曲,此起彼伏,就好像在水中陸地之間對歌似的。(《剪燈新話》卷四)

(57)說完,又把眼光注射三人,那神情好象法師畫符念咒似的,喝一聲:“舉左手!”(《孽?;ā返诰呕兀?/p>

7.“X好像Y相仿”

“X 好像Y 相仿”在清代偶見用例,其中“好像Y相仿”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58)他練完了,就是厲藍興練,第三個便是石錦龍,一對對把鞭,在當中一練,借燈光一照,好像兩條白蛇相仿,上下翻飛,大家一看連連夸贊。(《大八義》第十九回)

(四)“X有若Y相似”次類

“X 有若 Y 相似”次類包括“X 有若 Y 相似”“X猶若Y相似”“X類若Y相似”“X類若Y相仿”等。

1.“X有若Y相似”

“X有若Y相似”在宋代有用例,近代漢語中用例極少,其中“有若Y相似”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59)上堂:“山僧二十余年,挑囊負缽,向寰海之內(nèi),參善知識十數(shù)余人,自家并無個見處,有若頑石相似?!保ā段鍩魰肪硎牛?/p>

(60)然后一個道士向殿角頭砧碌碌擂動法鼓,有若春雷相似。(《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九回)

2.“X猶若Y相似”

“X 猶若Y 相似”在明代偶見用例,其中“猶若Y相似”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61)那秋千飛在半空中,猶若飛仙相似。(《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

(62)舉腰展力,那一陣掀騰鼓搗,其聲猶若數(shù)尺竹泥淖中相似,連聲響亮。(《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八回)

3.“X類若Y相似”

“X 類若Y 相似”在清代有用例,其中“類若Y相似”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63)正走之間,忽然見前面水中生出兩座大山,當中類若一個山口相似。(《小五義》第一百〇七回)

(64)鄧飛熊嚇了個膽落魄飛,再看那柄鉤,類若寶劍相似,只得把右手那柄鉤往上一遞。(《小五義》第一百六十六回)

4.“X類若Y相仿”

“X 類若Y 相仿”在清代有用例,其中“類若Y相仿”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65)蔣、展二人一看總鎮(zhèn)大人,類若半截黑塔相仿,心中暗暗夸獎。(《小五義》第一百四十八回)

(66)熊威將那板子,二人搭將過來,往下一放,那邊搭在臺階,這邊搭在實地,類若浮橋相仿,就擋在翻板之上。(《小五義》第二百〇三回)

(五)“X仿佛Y相似”次類

“X 仿佛 Y 相似”次類包括“X 仿佛 Y 相似”“X仿佛Y似的”等。

1.“X仿佛Y相似”

“X 仿佛Y 相似”大概出現(xiàn)于清代,其中“仿佛Y相似”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67)起初盆內(nèi)潮潤,繼而攢聚露珠,猶如哈氣一般。后來漸漸大了,只見滴溜溜滿盆亂轉(zhuǎn),仿佛滾盤珠相似,左旋右轉(zhuǎn),皆流人陰陽孔內(nèi),便不動了。(《七俠五義》第十六回)

(68)包公接來一看,上面注明尺寸,仿佛大熨斗相似,卻不是平面,上面皆是垂珠圓頭釘兒,用鐵打就。(《七俠五義》第十九回)

2.“X仿佛Y似的”

“X仿佛Y似的”到了清代開始有用例,其中“仿佛Y似的”一般充當謂語。例如:

(69)出了柴扉,此時精神百倍,快樂非常。原是屢試不第,如今仿佛金榜標了名似的,連乏帶餓全忘了,兩腳如飛,竟奔開封府而來。(《七俠五義》第八回)

(70)徐三爺往外一躥,嗖的一聲,三爺出來,雙手扶船腳沖天,仿佛是拿了一個大頂似的。(《小五義》第十九回)

二、“X 如 Y 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機制與動因

(一)“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機制

本文認為,“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機制是糅合,其是由“X 如Y”類平比句式與“XY相似”類平比句式糅合而成的。①“X如Y”類平比句式是指平比動詞“如”等出現(xiàn)于X與Y之間的一類平比句式,包括“X如Y”“X似Y”“X像Y”“X有若Y”“X仿佛Y”等;“XY相似”類平比句式是指平比動詞“相似”等出現(xiàn)于Y后的一類平比句式,包括“XY 相似”“XY 似的”“XY 相仿”等。句式末尾的“似的”等并未徹底助詞化,仍然或多或少具有動詞性(詳見下文)。這一生成過程可以表示為:

“X 如Y”類+“XY 相似”類 →“X 如Y 相似”類

“所謂句式糅合,是指兩個語義相同或相近的句式A與B,因某種語用目的主要通過刪略重疊成分合并成新的句式C 的過程”。[4]句式糅合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首先,句式糅合要遵循語義相近原則,即兩個源句式的語義要相同或相近。[4]“X 如Y”類平比句式與“XY 相似”類平比句式的語義相近,都是表示X與Y具有相似性。例如:

(71)宋紹興年間,有一個官人,乃是臺州司法,姓葉名薦。有妻方氏,天性殘妒,猶如虎狼。(《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例中“(方氏)猶如虎狼”也可以說成“(方氏)虎狼相似”,二者語義相同。因而“X 如Y”類平比句式與“XY相似”類平比句式發(fā)生糅合遵循句式糅合的語義相近原則。

其次,句式糅合要遵循時代先后原則,即兩個源句式的始見年代要早于或不遲于糅合句式。[4]源句式“X如Y”類平比句式與“X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始見年代均早于或不遲于相應(yīng)的“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

1.“X如Y”的始見時代

“X如Y”早在先秦就已有用例。例如:

(72)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莊子·盜跖》)

(73)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左傳·昭公三年》)

2.“X猶如Y”的始見時代

“X 猶如Y”最遲在西漢已出現(xiàn)。下面是兩漢時期用例:

(74)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諸侯賓服,威振四夷,連四海之外以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fā)舉事,猶如運之掌中。(《史記·滑稽列傳》)

(75)為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倫迎范陽令,使馳騖于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漢書·蒯通列傳》)

3.“X如同Y”的始見時代

“X如同Y”最遲在唐代已出現(xiàn)。例如:

(76)醉臥如同死蝦?,來往人看拍手笑。(《敦煌變文校注·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經(jīng)文(二)》)

(77)凡為嬉戲,必表殊常,已至十歲,精勤好學;屬詞詠志,即見凌云;剖義談玄,如同照鏡。(《祖堂集》卷二十)

4.“X譬如Y”的始見時代

“X譬如Y”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用例。例如:

(78)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

(79)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鬒眉而察理矣。(《荀子·解蔽》)

5.“X似Y”的始見時代

“X似Y”早在上古漢語中就已出現(xiàn)。例如:

(80)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刀刀乎?”(《莊子·齊物論》)

在唐代“X 似Y”中“似”前有時出現(xiàn)副詞“恰”“一”“正”“好”等。例如:

(81)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李白《雜歌謠辭·襄陽歌》,《全唐詩》卷二九)

(82)子胥乃布兵列陣,一似魚鱗,跋羅回吼喚三聲,大鼓揚名即發(fā)。(《敦煌變文校注·伍子胥變文》)

(83)佳節(jié)雖逢菊,浮生正似萍。(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全唐詩》卷七一二)

(84)倚橈靜聽曲中意,好似云山韶濩音。(元結(jié)《欸乃曲》,《全唐詩》卷八九〇)

6.“X像Y”的始見時代

“X 像Y”在先秦就已出現(xiàn)。下面是先秦兩漢時期“X像Y”用例:

(85)且上者下之師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猶響之應(yīng)聲,影之像形也。(《荀子·強國》)

(86)天子悼之,發(fā)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像祁連山。(《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87)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漢書·郊祀志第五下》)

7.“X好像Y”的始見時代

“X 好像Y”最早可能在元代就已有用例。例如:

(88)(丑)劉伯伯,多時不見,吃得這般臉兒紅丟丟的,好像個老猴孫屁股。(劉唐卿《白兔記》第二折,《全元曲》)

(89)(正旦做見科,云)這一個走的,好像俺哥哥張林。(李行甫《包待制智賺灰欄記》第三折,《全元曲》)

8.“X有若Y”的始見時代

“有若”意思是“如同、好像”,“X 有若Y”最早可能出現(xiàn)于東漢時期。例如:

(90)和熹鄧皇后嘗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如磄磃,有若鐘乳,后仰嗽之。(《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

9.“X猶若Y”的始見時代

“猶若”意思是“猶如、如同”,“X 猶若Y”在先秦就已出現(xiàn)。例如:

(91)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shù),則事猶若未成,是以必為置三本。(《墨子·尚賢中》)

(92)故交相愛,交相恭,猶若相利也。(《墨子·魯問》)

10.“X類若Y”的始見時代

“X 類若Y”可能在三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例如:

(93)提瓶行汲,道逢年少,遮要調(diào)曰:“……顏狀丑黑,鼻正匾,身體繚戾,面皺唇哆,言語蹇吃,兩目又青,狀類若鬼,舉身無好,孰不惡憎,爾為室家,將無愧厭乎?”(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jīng)》卷二)

11.“X仿佛Y”的始見時代

“X仿佛Y”最遲在唐代已出現(xiàn)。例如:

(94)禮成神既醉,仿佛緱山鶴。(裴度《享惠昭太子廟樂章》,《全唐詩》卷三三五)

(95)依稀來鶴態(tài),仿佛列仙群。(無名氏《華山慶云見》,《全唐詩》卷七八七)

12.“XY相似”的始見時代

“XY 相似”在北朝時期漢譯佛經(jīng)中就已出現(xiàn)。例如:

(96)彼地獄處,有熱焰石,金剛相似,觸甚堅鞕。(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五。轉(zhuǎn)引自楊永龍[3])

(97)既得脫已,于二千世,生餓鬼中,在賓茶處,彼身為塊,肉塊相似,不見不聞,不嗅不嘗,不能言語。(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四。轉(zhuǎn)引自楊永龍[3])

13.“XY也似”的始見時代

鐘兆華認為“‘也似’的最早用例見于宋人詞作中”,不過“Y也似”常作定語,也可作狀語。[2]397例如:

(98)祝壽祝壽,筵開錦繡。拈起香來玉也似手。拈起盞來金也似酒。祝壽祝壽。(史浩《祝壽》,《全宋詞》。轉(zhuǎn)引自鐘兆華[2]397)

(99)后來畢竟做官蹭蹬不起,把錦片也似一段前程等閑放過去了。(《錯斬崔寧》)

(100)殿直從里面叫出二十歲花枝也似渾家出來,道:“你且看這件物事!”(《簡帖和尚》)

“XY也似”最遲在南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下面是宋元時期用例:

(101)皇甫殿直拿起箭簾子竹,去妮子腿上便摔,摔得妮子殺豬也似叫,又問又打。(《簡帖和尚》)

(102)寒齋靜,瑞雪多,凍吟詩起來孤坐。蘆花絮衾江紙也似薄,問袁安怎生高臥?(張可久《落梅風·寒夜》,《全元散曲》)

(103)其家奴再覆:“這馬非俗,渾身上下血點也似鮮紅,鬃尾如火,名為赤兔馬?!保ā度嗥皆捨宸N·三國志平話》卷上)

14.“XY似的”的始見時代

“XY似的”可能在明代開始出現(xiàn)。例如:

(104)婦人道:“我不信你這摭溜子,人也死了一百日來,還守什么靈!在那屋里也不是守靈。屬米倉的,上半夜搖鈴,下半夜丫頭似的,聽好柳聲!”(《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

(105)那玉筲倒吃相的臉飛紅,便道:“怪小淫婦兒,如何狗撾了臉似的,人家不請你,怎的和俺每使性兒?”(《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六回)

15.“XY也似的”的始見時代

“XY也似的”可能在元代就有用例,其中“Y也似的”常作定語,也可作謂語。例如:

(106)你看舉頭日遠長安近,則把這讀過的經(jīng)書自溫。當今天子重賢臣,大開著海也似的賢門。(無名氏《孟德耀舉案齊眉》第二折,《全元曲》)

(107)(令史喝云)噤聲!老弟子說詞因,兩片嘴必溜不刺瀉馬屁眼也似的,俺這令史有七腳八手?你慢慢的說!(王仲文《救孝子賢母不認尸》第二折,《全元曲》)

16.“XY相仿”的始見時代

明代出現(xiàn)了平比句式“X與Y相仿”。例如:

(108)先生見他聰秀,與己子支德年齒相仿,遂令同桌而坐。(《警世通言》卷二十五)

平比句式“XY相仿”可看作“X與Y相仿”的省略式,在清代開始出現(xiàn)。例如:

(109)這作賊的兩只眼睛鸞鈴相仿,早已瞧見范天保叫人追趕。(《小五義》第一百〇五回)

(110)乜家弟兄,兩條十三節(jié)鞭,嘩啷一抖,兩條怪蛇相仿。(《小五義》第二百三十二回)

“X 如Y 相似”類平比句式至少包括28 種句式,這些句式的生成過程可以表示如下:

1.X 如Y(先秦)+XY 相似(北朝)→ X 如Y相似(北朝)

2.X如Y(先秦)+XY也似(宋)→X如Y也似(元)

3.X如Y(先秦)+XY也似的(元)→X如Y也似的(元)

4.X如Y(先秦)+XY相仿(清)→X如Y相仿(清)

5.X猶如Y(西漢)+XY相似(北朝)→X猶如Y相似(晚唐五代)

6.X猶如Y(西漢)+XY似的(明)→X猶如Y似的(清)

7.X猶如Y(西漢)+XY相仿(清)→X猶如Y相仿(清)

8.X如同Y(唐)+XY相似(北朝)→X如同Y相似(元)

9.X如同Y(唐)+XY似的(明)→X如同Y似的(清)

10.X 如同Y(唐)+XY 相仿(清)→X 如同Y相仿(清)

11.X 譬如Y(先秦)+XY 相似(北朝)→X 譬如Y相似(南宋)

12.X 似Y(先秦)+XY 相似(北朝)→X 似Y相似(晚唐五代)

13.X 似 Y(先秦)+XY 也似(宋)→X 似 Y 也似(元)

14.X 似Y(先秦)+XY 也似的(元)→X 似Y也似的(元)

15.X 似 Y(先秦)+XY 相仿(清)→X 似 Y 相仿(清)

16.X 像Y(先秦)+XY 相似(北朝)→X 像Y相似(明)

17.X 像Y(先秦)+XY 也似的(元)→X 像Y也似的(元)

18.X 像 Y(先秦)+XY 似的(明)→X 像 Y 似的(清)

19.X 像 Y(先秦)+XY 相仿(清)→X 像 Y 相仿(清)

20.X 好像Y(元)+XY 相似(北朝)→X 好像Y相似(明)

21.X 好像Y(元)+XY 似的(明)→X 好像Y似的(明)

22.X 好像Y(元)+XY 相仿(清)→X 好像Y相仿(清)

23.X 有若Y(東漢)+XY 相似(北朝)→X 有若Y相似(宋)

24.X 猶若Y(先秦)+XY 相似(北朝)→X 猶若Y相似(明)

25.X 類若Y(三國)+XY 相似(北朝)→X 類若Y相似(清)

26.X 類若Y(三國)+XY 相仿(清)→X 類若Y相仿(清)

27.X 仿佛Y(唐)+XY 相似(北朝)→X 仿佛Y相似(清)

28.X 仿佛Y(唐)+XY 似的(明)→X 仿佛Y似的(清)

此處不厭其詳?shù)刂鹨涣谐鲞@28種糅合句式生成過程的表達式,并在括號內(nèi)注明源句式與相應(yīng)的糅合句式的始見時代,可以清楚地看出兩個源句式的始見時代均要早于或不晚于相應(yīng)的糅合句式的始見時代。如源句式“X 猶如Y”“XY相似”的始見時代分別是西漢、北朝,要早于晚唐五代時期才出現(xiàn)的相應(yīng)糅合句式“X 猶如Y 相似”。因此“X 如Y”類與“XY 相似”類糅合生成“X如Y相似”類遵循句式糅合的時代先后原則。

最后,句式糅合要遵循成分蘊含原則或語義蘊含原則,即糅合句式在句法上及語義上要蘊含兩個源句式。[4]“X 如Y 相似”類在句法上及語義上均蘊含了“X 如Y”類與“XY 相似”類,如糅合句式“X 猶如Y 相似”在句法上及語義上均蘊含了源句式“X猶如Y”與“XY相似”,因而“X如Y”類與“XY相似”類糅合生成“X如Y相似”類遵循句式糅合的成分蘊含原則或語義蘊含原則。

總而言之,從句式糅合的三個基本原則來看,我們認為“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機制是糅合。

(二)“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動因

本文認為,“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動因是言者凸顯新信息。

一個用來傳遞信息的句子,所包含的信息可分為舊信息和新信息。“根據(jù)話語傳遞連續(xù)信息的功能格局,大部分句子可以在語用平面劃分為主題(Topic)和述題(Comment)兩個部分。主題一般位于述題之前,是句子述說的話題或?qū)ο?,代表舊信息;述題一般在主題之后,是對主題進行述說的部分,即對主題作出說明或評論,代表新信息。”[5]293新信息一般處于述題末尾,或者說處于句子末尾,是句子的自然焦點或常規(guī)焦點?!耙粋€句子的焦點是句子語義的重心所在。由于句子的信息編排往往是遵循從舊到新的原則,越靠近句末信息內(nèi)容越新。句末成分通常被稱作句末焦點,我們把這種焦點成分稱為常規(guī)焦點”。[6]73“X如Y”類平比句式中X是主題,是舊信息;“如Y”等是述題,處于末尾的Y是新信息,是自然焦點或常規(guī)焦點?!癤如Y”類平比句式按照先舊信息、后新信息的順序客觀地陳述一個平比事件,句式末尾的Y是句式的語義重心。

“XY 相似”類與“X 如Y”類的語序不同,Y位于“相似”之前?!癤Y相似”類中的X是主題,是已知信息或舊信息;“Y 相似”等是述題,其中的新信息不是句式末尾的“相似”,而是“相似”前的Y,Y是句式的語義重心。也就是說,“XY相似”類與“X如Y”類雖然語序不同,但是二者所要傳遞的新信息是一致的,均是Y。試比較下面二例:

(111)師問:“師兄見大蟲似個什摩?”歸宗云:“相似苗(貓)兒?!睅熢疲骸芭c王老師猶較一線道?!睔w宗卻問:“師第(弟)見大蟲似個什摩?”師云:“相似大蟲?!保ā蹲嫣眉肪硎?/p>

(112)師上堂云:“此事似個什摩?閃電相似,石火相似,火焰相似,霹靂相似。是你諸人著力,須得趁著始得;若不趁著,喪身失命?!保ā蹲嫣眉肪硎唬?/p>

聯(lián)系上文“師兄見大蟲似個什摩”,可知例(111)中“相似苗(貓)兒”“相似大蟲”中的新信息是述語“相似”后的賓語“苗(貓)兒”“大蟲”,它們均處于句式末尾,屬于自然焦點或常規(guī)焦點。聯(lián)系上文“此事似個什摩”,同時與例(111)進行比較,可知例(112)中“閃電相似,石火相似,火焰相似,霹靂相似”中的新信息是“相似”前的“閃電、石火、火焰、霹靂”,它們可以看作述語“相似”的賓語??梢姟癤Y相似”與“X相似Y”雖然語序不同,但是二者所要傳遞的新信息均是Y。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XY 相似”類與“X 如 Y”類一樣,所要傳遞的新信息也是Y。但是,“XY相似”類與“X如Y”類也有不同之處,其具有言者的主觀性,具有凸顯新信息Y 的語用功能。眾所周知,在言語交際中,由于要凸顯某個新信息,急于傳遞這個新信息,言者往往先把這個新信息說出來,因而這個本該處于句式末尾自然焦點或常規(guī)焦點位置上的新信息或者處于后面的新信息就會前移,形成句法成分的移位,如謂語移位至主語前、賓語移位至述語前等。正是因為言者要凸顯新信息Y,所以使用了“XY相似”類平比句式,讓Y處于“相似”前。如例(112),“閃電、石火、火焰、霹靂”這些新信息之所以不是處于句式末尾自然焦點或常規(guī)焦點位置,而是移位至述語“相似”前,就是因為言者要凸顯這些新信息,急于傳遞這些新信息。

學界一般認為,漢語屬于SVO 語序類型的語言,“X 如Y”類平比句式遵循SVO 語序,按照先舊信息、后新信息的順序客觀地陳述一個平比事件,因而當言者想客觀表達X與Y具有相似性這一命題義時,一般會從記憶庫中提取“X如Y”類平比句式。當言者又想進一步體現(xiàn)自己的主觀性,凸顯新信息Y 時,那么能凸顯新信息Y 的“XY 相似”類平比句式就會被激活,于是這兩類句式就會先后在言者大腦中浮現(xiàn)、疊加。為了遵循經(jīng)濟原則與句法規(guī)則,在外在的語言形式上,這兩類句式就通過刪略重疊成分糅合成了新的句式“X如Y相似”類。一言以蔽之,言者凸顯新信息Y是“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動因。

三、從“XY相似”等的來源看“相似”等的詞性

(一)從“XY相似”的來源看“相似”的詞性

“XY相似”的來源與“X與Y相似”有關(guān)。

“X與Y相似”在上古漢語中就已出現(xiàn),并沿用了下來。下面是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中“X與Y相似”用例:

(113)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系辭上》)

(114)立居職公廉,治行略與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貸,好為條教。(《漢書·馮奉世傳》)

(115)雖生人中,于五百世,非是正人,與鬼相似。(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五)

“XY 相似”最早可能見于北朝時期漢譯佛經(jīng),如例(96)“金剛相似”。漢譯佛經(jīng)句子一般是四字格,由于四字格的制約,我們猜測漢譯佛經(jīng)中用例“金剛相似”可能是“與金剛相似”的省略式。例(115)“與鬼相似”同樣是漢譯佛經(jīng)的用例,卻采用句式“X與Y相似”而不采用句式“XY相似”,這恐怕就是因為這里只有采用句式“X與Y相似”才符合四字格。

同樣,由于固定字數(shù)(五言或七言)等因素的制約,省略式“XY 相似”在唐詩中有較多用例。例如:

(116)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如。(令狐楚《雜曲歌辭·宮中樂》,《全唐詩》卷二八)

(117)滿空亂雪花相似,何事居然無賞心。(裴度《雪中訝諸公不相訪》,《全唐詩》卷三三五)

下面三例均出自唐詩,平比客體都是“云”,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XY相似”應(yīng)是“X與Y相似”的省略式。

(118)靜將鶴為伴,閑與云相似。(白居易《和裴侍中南園靜興見示》,《全唐詩》卷四五三)

(119)此外皆長物,于我云相似。(白居易《把酒》,《全唐詩》卷四五二)

(120)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夢一般。(張繼《重經(jīng)巴丘》,《全唐詩》卷二四二)

下面二例均是宋詞中的用例,平比客體都是“花”,通過比較,我們能確信“XY 相似”是“X 與Y相似”的省略式。

(121)綠裙紅袂,與花相似,撐入花深處。(陳允平《青玉案·采蓮女》,《全宋詞》)

(122)薄情夫婿花相似,一片西飛一片東。(陳克《鷓鴣天》,《全宋詞》)

毫無疑問,“X與Y相似”中的“相似”是句式的核心動詞,因而“X與Y相似”的省略式“XY相似”中的“相似”同樣是句式的核心動詞,而非比擬助詞。

如果要對“X與Y相似”進行句法分析,那么介賓短語“與Y”可分析為動詞“相似”的狀語。那么所謂的省略式“XY相似”中的Y該怎樣分析呢?我們認為,言者在言語交際中為了凸顯SVO 中的新信息O,可以使用移位句式SOV;由于受到這種移位句式的影響,言者或接受者一般會將省略式“XY相似”重新分析為SOV句式,將Y 解讀為述語“相似”的前置賓語。如例(112),聯(lián)系問句“此事似個什摩”,同時與例(111)進行比較,我們完全可以將“閃電相似,石火相似,火焰相似,霹靂相似”重新分析為SOV語序的句式。

“XY 相似”最初主要用于韻文中,后來使用范圍擴大到了散文中,如例(112)。再如:

(123)有俗官問黃蘗供養(yǎng)主:“黃蘗和尚驢馬相似,上座作供養(yǎng)主作什摩?”僧無對。(《祖堂集》卷十一)

在《祖堂集》中不僅有平比句式“XY 相似”,而且還有語序不同的平比句式“X相似Y”,很顯然,其中的“相似”性質(zhì)應(yīng)該一致,都是及物動詞。李思明[7]、江藍生[1]等認為“XY 相似”中的“相似”為比擬助詞,這是不符合漢語事實的。

“相似”直到宋元明時期還用作及物動詞。例如:

(124)諸友入侍,坐定,先生目淳申前說,曰:“若把這些子道理只管守定在這里,則相似山林苦行一般,便都無事可做了,所謂‘潛心大業(yè)’者何有哉?”(《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七)

(125)那太宰見了,害怕道:“爺爺呀!這都相似妖頭怪腦之類!”(《西游記》第七十九回)

事實上,直至現(xiàn)代漢語,“相似”仍然是平比動詞,并未語法化為虛詞,只是“相似”為不及物動詞,其后不再帶賓語。下面是現(xiàn)代漢語中“相似”的用例:

(126)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xiāng)是高郵,風氣相似。(汪曾祺《故鄉(xiāng)的食物》)

(127)聞鼻煙跟打哈欠相似,也有傳染性,那里一聞,這邊就鼻子難受。(鄧友梅《煙壺》)

“相似”由及物動詞演變?yōu)椴患拔飫釉~,這與“相”的用法有關(guān)?!跋唷痹跐h語史上既可表示動作、行為的雙向性或交互性,又可表示動作行為的單向性。呂叔湘將這兩種用法分別稱作“互指”和“偏指”。[8]103因而漢語史上“相似”有兩種用法:其一,表示甲與乙相像,具有雙向性或交互性、不及物性;其二,表示甲像乙,具有單向性、及物性。后來,“相似”的用法單一化,僅保留了前一種用法,即僅具有雙向性或交互性、不及物性。因此表示單向性的句式“X 相似Y”到了現(xiàn)代漢語就完全消失了,即“相似”演變成了一個不及物動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XY 相似”與“X 相似Y”中的“相似”一樣也是平比動詞。

糅合句式“X 如Y 相似”等的源句式之一是“XY相似”,①這里的糅合句式“X如Y相似”等限于句式末尾是“相似”的“X如Y相似”類。而“XY相似”末尾的“相似”是平比動詞,所以糅合句式“X 如Y 相似”等末尾的“相似”也是平比動詞。

需要指出的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認為“相似”的詞性為形容詞,相當于“相像”[9]1429。②《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表示平比的“似”解釋為動詞,意思是“像;如同”。[9]1242“相似”原是由副詞“相”與平比動詞“似”構(gòu)成的狀中結(jié)構(gòu),其核心是平比動詞“似”,從理論上說,詞匯化后仍然表示平比的“相似”的詞性應(yīng)該與平比動詞“似”一致,至少還具有較強的動詞性。這可能是看到現(xiàn)在漢語中“相似”與形容詞的句法功能很相似,如不能帶賓語,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等。③眾所周知,這些語法特點并不是形容詞所獨有的,有的動詞同樣具有這些語法特點。但是如果聯(lián)系漢語史,我們認為,“相似”的動詞性還是極明顯的。

(二)從“XY似”的來源看“似”的詞性

江藍生認為比擬助詞“似”始見于金元戲曲作品中。[10]鐘兆華考察后認為,比擬助詞“似”最早可能出現(xiàn)于晚唐五代時期的敦煌變文[2]393,也就是說平比句式“XY似”最早可能在唐代就已出現(xiàn)。例如:

(128)生杖魚鱗似云集,千年之罪未可知,七孔之中流血汁。(《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轉(zhuǎn)引自鐘兆華[2]393)

上例“生杖魚鱗似云集”中平比主體是“生杖”,客體是“魚鱗”。鐘兆華將“似”看作比擬助詞,認為“魚鱗似”作狀語。[2]這里的例句屬于七言韻文唱詞。在五言或七言韻文中為了滿足聲律等方面的要求,句式語序會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事實上,在敦煌變文中不僅存在“X魚鱗似”這樣的句式,還存在“X 似魚鱗”這樣的句式,如例(82)“子胥乃布兵列陣,一似魚鱗”。再如:

(129)陣云鋪于四面,遍野聲滿平原;鐵騎磊落已(以)爭奔,勇夫生寧而競透。飛騰千里,恰似魚鱗;萬卒行行,猶如雁翅。(《敦煌變文校注·伍子胥變文》)

“X 魚鱗似”與“X 似魚鱗”中的兩個“似”并無區(qū)別,如果我們把“X似魚鱗”中的“似”看作平比動詞,那么就不得不承認“X魚鱗似”中的“似”也是平比動詞。因此我們認為,“XY 似”中的“似”仍然是平比動詞,我們不能因為“似”處于Y后或“Y似”充當狀語就認為“似”是比擬助詞。

“XY 似”這種句式在宋詞中用例開始增多,其中的“似”均是平比動詞。例如:

(130)等閑富貴浮云似。須存留、幾分清論,護持元氣。(魏了翁《賀新郎·管待楊伯昌子謨勸酒》詞)

(131)人生聚散浮云似,回首明年。何處尊前。悵望星河共一天。(賀鑄《羅敷歌·采桑子(五之二)》詞)

(132)而今柳陰滿院。知花空雪似,人隔春遠。(張輯《杏梁燕·寓解連環(huán)》詞)

我們可以通過與平比句式“XY相似”進行比較來看“XY 似”中“似”的詞性。“XY 似”在晚唐五代時期已出現(xiàn),“似”的用法與“相似”平行,既然“XY 相似”中的“相似”是平比動詞,那么“XY似”中的“似”也應(yīng)是平比動詞。只不過“相似”是雙音節(jié),“似”是單音節(jié)。

“XY 似”的使用范圍后來逐漸擴大,在金代的《董解元西廂記》《劉知遠諸宮調(diào)》、元雜劇、明清小說等中,均有“XY 似”用例。在宋金時期,“Y似”主要充當謂語,不過有的開始充當X的定語、VP的狀語,Y都是名物;到了元明以后,隨著“Y 似”的使用頻率、使用范圍的擴大,Y 不僅是名物,也可以是主謂短語等。[2]395-397元明以后,“Y似”已大量用于VP前充當狀語,“XY似VP”大量涌現(xiàn)。該句式的核心是VP,“Y 似”處于修飾語位置,但是“似”的動詞性質(zhì)仍未發(fā)生變化。

在宋詞中甚至出現(xiàn)了“X 如Y 似”這樣的平比句式。例如:

(133)兒童壽酒邀翁醉。笑欣欣相戲。休畫老人星,白發(fā)蒼髯,怎解如翁似。(王之望《醉花陰·生日》詞)

正如“X如Y相似”是糅合的平比句式一樣,“X如Y似”也是一種糅合的平比句式,當是由“X如Y”與“XY 似”糅合而成的。既然糅合句式“X如Y 相似”末尾的“相似”是平比動詞,那么平行的糅合句式“X 如Y 似”末尾的“似”也當是平比動詞。

(三)從“XY 似的/也似/也似的”的來源看“似的/也似”的詞性

關(guān)于比擬助詞“似、也似、也似的、似的”的來源,江藍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10]我們將其觀點概括如下:①我們用Y表示平比客體,平比主體X略去。

Y似(金元時期搬用蒙古語)→Y也似(金元時期加語助詞“也”)→Y 也似的(明代加上結(jié)構(gòu)助詞“的”)→Y似的(明代省去前助詞“也”)

《現(xiàn)代漢語詞典》[9]1193和《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11]503-504都將“似的”看作比擬助詞。在某些句式中,如出現(xiàn)平比動詞“像、仿佛、好像”的句式中,“似的”可有可無,似乎是羨余的,如果刪去并不影響句式句法上的完整性,也不改變句式義。所以處于句式末尾的“似的”可以被理解為比擬助詞。

鐘兆華認為,“到宋、金以后,適應(yīng)漢語雙音節(jié)的趨勢,以‘似’為詞根,先后產(chǎn)生了‘也似’‘似的’等極富生命力的比擬助詞”。[2]397

我們贊同鐘兆華的意見,認為“XY 似的/也似/也似的”均是“XY似”的變體,均是在“XY似”的基礎(chǔ)上添加語氣詞“也”或結(jié)構(gòu)助詞“的”而形成的。

下面幾例平比句式均出自同一種文獻,試比較:

(134)尹慶轉(zhuǎn)過身去,電轉(zhuǎn)星飛似的往北逃命。(《彭公案》第一百九十一回)

(135)孟小平飛也似出了莊門,走至七圣祠山門里,聽見山門那里嘔了一聲,嚇了孟小平一跳。(《彭公案》第八十九回)

(136)劉芳抬頭一看,見正南上來了三匹馬,飛也似的前來。(《彭公案》第九十回)

(137)尹亮飛也相似來至這里,他掄刀就砍。(《彭公案》第九十回)

我們?nèi)绻J為“XY(也)相似”末尾的“相似”是平比動詞,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承認平行的句式“XY似的/也似/也似的”末尾的“似的/也似”也是平比動詞,并未徹底助詞化。①“似的”最初是平比動詞“似”加上結(jié)構(gòu)助詞“的”形成的結(jié)構(gòu),屬于一個標準的韻律詞,在高頻使用下逐漸詞匯化了?!耙菜啤弊畛跏乔案接赮的語氣詞“也”與平比動詞“似”構(gòu)成的一個標準韻律詞,在高頻使用下也逐漸詞匯化了。至于“也似的”,只不過是平比動詞“也似”后附上結(jié)構(gòu)助詞“的”而形成的結(jié)構(gòu),或者是前附的語氣詞“也”后加上平比動詞“似的”而形成的結(jié)構(gòu)。由于受到大量出現(xiàn)的雙音節(jié)平比動詞“似的”“也似”的制約,三音節(jié)的結(jié)構(gòu)“也似的”并未詞匯化。

隨著糅合句式“X 如 Y 相似”“X 似 Y 相似”等逐漸衰微,元明清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平行的同義糅合句式“X 如 Y 也似”“X 猶如 Y 似的”等。我們對語言的要求是更加精煉、嚴密,因而會覺得“X如Y也似”“X猶如Y似的”等末尾的“似的/也似”是羨余的,與前一個“如”“猶如”等重復。另一方面,“Y 也似”“Y 似的”的句法功能有所擴展,經(jīng)常作定語、狀語、補語。[2]401-402因此在高頻使用下,我們可能會認為韻律詞“也似”“似的”是比擬助詞。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即使將“也似”“似的”看作比擬助詞,我們也應(yīng)看到“也似”“似的”或多或少還具有動詞性。

下面幾例屬于“X如Y相似”類糅合句式,表達相同或相近的命題義,試比較:

(138)兩腳在下面一墊,如飛相似,早就穿過護河。(《武則天四大奇案》第四十回)

(139)如飛似的向東而去。(《武則天四大奇案》第四十六回)

(140)如飛也似向水龍窩抬來。(《施公案》第二百四十八回)

(141)李逢見他去了,略略站定,把上身衣服卸去,脫得赤條條的,提起兩柄板斧,如飛也似的趕上去。(《蕩寇志》第一百二十四回)

例(138)屬于句式“X如Y相似”,末尾的“相似”的平比動詞的性質(zhì)仍然很明顯。例(139)~(141)屬于句式“X如Y似的/也似/也似的”,末尾的“似的/也似”與“X 如Y 相似”末尾的動詞“相似”的用法是平行的,因而或多或少仍然保留著動詞的性質(zhì)。

“似的”沿用到了現(xiàn)代漢語,其動詞性并未徹底喪失。尤其是“X和/跟Y似的”中的“似的”,其動詞性極為明顯?!癤 和/跟 Y 似的”中的“和/跟”為介詞,引進平比的對象,共同充當“似的”的狀語,很顯然,“似的”為動詞。

“X和Y似的”最遲在清代已出現(xiàn),并沿用到了現(xiàn)代漢語。例如:

(142)賈母聽說,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還巧什么!當日我像鳳哥兒這么大年紀,比他還來得呢!他如今雖說不如我們,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強遠了。你姨娘可憐見的,不大說話,和木頭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顯好。鳳兒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保ā都t樓夢》第三十五回)

(143)楊民高書記精神一振,從睡椅上翻坐起來,眼睛瞪得和兩只二十五瓦的電燈泡似的。(古華《芙蓉鎮(zhèn)》)

(144)我一邊轟羊,一邊喊他:“喂,你回去吧!”“回去吧?”“我叫你吃飯去哩!”“吃飯去?”真沒辦法!他所有的話都和回聲似的,你說什么,他說什么。(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X跟Y似的”大概到了民國時期才有用例,也沿用到了現(xiàn)代漢語。例如:

(145)兩位大師兄一看,喝!把嘴撇的跟爛柿子似的:“你找誰呀?”(《雍正劍俠圖》第二回)

(146)外頭跟個八哥似的,回家見我就沒詞兒,跟你多說一句話就煩。(王朔《頑主》)

(147)特別是現(xiàn)在,老爺子的口氣,跟開廳審訊似的。(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上面“X 和/跟 Y 似的”中的“似的”均是句式中的核心動詞,我們已無法將其與比擬助詞聯(lián)系在一起。

四、結(jié)論

近代漢語中“X 如Y 相似”類平比句式具有普遍性,且類別豐富。根據(jù)前一個平比動詞的不同,“X如Y相似”類可以分為“X如Y相似”“X似Y相似”“X像Y相似”“X有若Y相似”“X仿佛Y相似”等次類。

“X 如Y 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機制是糅合,其是由“X 如Y”類平比句式與“XY 相似”類平比句式糅合而成的?!癤 如Y”類與“XY 相似”類發(fā)生糅合,完全遵循句式糅合的語義相近原則、時代先后原則和成分蘊含原則或語義蘊含原則。

“X 如Y 相似”類平比句式的生成動因是言者凸顯新信息。當言者想客觀表達X 與Y 具有相似性這一命題義時,可以從記憶庫中提取“X如Y”類平比句式;當言者又想進一步體現(xiàn)自己的主觀性,凸顯新信息Y 時,那么能凸顯新信息Y 的“XY 相似”類平比句式就會被激活,于是這兩種句式就先后在言者大腦中浮現(xiàn)、疊加,糅合成了“X如Y相似”類平比句式。

從“XY 相似”等平比句式的來源可以看出,句式末尾的“相似”“似”仍是動詞,并未語法化為助詞;句式末尾的“似的”“也似”雖然有助詞化傾向,但是仍然或多或少具有動詞性。

猜你喜歡
助詞謂語句式
非謂語動詞
韓國語助詞的連續(xù)構(gòu)成與復合助詞的區(qū)分
日語中的“強調(diào)”表達研究——以助詞為中心
非謂語動詞
日語中“間投助詞”與“終助詞”在句中適用位置的對比考察
長江叢刊(2018年6期)2018-11-14 16:42:08
江永桃川土話的助詞
基本句式走秀場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見考點
非謂語動詞題不難答 石娟
非謂語動詞
甘德县| 财经| 寿光市| 屏东县| 桓仁| 苍溪县| 鄂托克前旗| 会泽县| 郎溪县| 邛崃市| 盐池县| 黑河市| 崇左市| 行唐县| 绥滨县| 永泰县| 宿迁市| 哈尔滨市| 九江市| 阳信县| 海南省| 宁波市| 宣城市| 芷江| 内乡县| 长海县| 和田县| 周口市| 西盟| 嘉鱼县| 外汇| 南漳县| 前郭尔| 台山市| 灯塔市| 永仁县| 侯马市| 汶上县| 唐河县| SHOW|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