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彬
(集美大學(xué)理學(xué)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文中將考慮進化方程
(1)
u|t=0=u0(x),x∈Ω,
(2)
總是需要的。若α=0,關(guān)于這個方程有一些研究結(jié)果:文獻[3]研究了各向異性的變指數(shù)方程解的存在性;文獻[4]假設(shè)在沒有對數(shù)H?lder連續(xù)性的條件下,研究了方程變指數(shù)方程初邊值問題解的存在唯一性;文獻[5]研究了變指數(shù)含有時間變量的解的梯度估計;文獻[6]研究了相關(guān)解的H?lder連續(xù)性。
如果p(x)=p,文獻[7]研究了方程
(3)
發(fā)現(xiàn),與通常的邊界條件
u(x,t)=0,(x,t)∈?Ω×(0,T)
(4)
相比,僅部分邊界條件
u(x,t)=0,(x,t)∈∑p×(0,T)
(5)
與方程(3)相匹配。
定義2 設(shè)u(x,t)為具有初值(2)的方程(1)的弱解。如果u在跡意義下滿足部分邊界條件(5),則稱u(x,t)為具有初始邊界條件(2)、(5)的方程(1)的弱解。
首先,主要討論基于部分邊界值條件的弱解的穩(wěn)定性。
定理1 設(shè)b(s)是Lipschitz函數(shù),u和v分別是方程(1)具有相同的局部齊次邊值條件
u|Σp×(0,T)=0=v|Σp×(0,T),
(6)
和不同的初值u0(x)、v0(x)的兩個弱解。如果
(7)
α |g(x)|≤cρ(x), (8) 則 當(dāng)然,定理1 的條件(7)只是證明了一類解的穩(wěn)定性。其實從下面的證明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部分邊界條件,而是整個邊界條件(4),那么只要選取gn(u-v)作為檢驗函數(shù),無需條件(7),可以得到下面的推論1。 如果α≥p+-1,方程(1)的弱解由于缺乏正則性而難以定義其在邊界上的跡,必須研究不帶邊界值條件的弱解的穩(wěn)定性。 定理2 設(shè)u和v分別是方程(1)具有不同初值u0(x)、v0(x)的兩個弱解。如果α>p+-1,常數(shù)β≥max{α/p-,1},且 |g(x)|≤cρβ(x), (9) (10) 其中,Ωλ={x∈Ω:ρ(x)=dist(x,?Ω)>λ}。 對于任意給定的正整數(shù)n,設(shè)gn(s)為奇數(shù)函數(shù),且 如果u和v分別是方程(1)具有局部齊次邊界值(6)和不同的初值u0(x)、v0(x)的兩個弱解,可以選擇Sn(φ(u-v))作為檢驗函數(shù),則 φu-v)· (11) 于是, (12) (13) (14) 而由于bi(s)是Lipschitz函數(shù),|g(x)|≤cρ(x),|bi(u)-bi(v)|≤c|u-v|。根據(jù)跡的定義,容易推導(dǎo)出 (15) 此外,同文獻[11],可以證明 (16) 具體如下 (17) 如果{x∈Ω:|u-v|=0}是0測度的集合,則 如果集合{x∈Ω:|u-v|=0}有正測度,則 因此,在這兩種情況下,當(dāng)η→0時,式(17)趨于0。 其次, (18) 對于任意固定的s,τ∈[0,T),通過取極限,可以選擇χ[τ,s](u-v)φ作為檢驗函數(shù),其中χ[τ,s]是[τ,s]上的特征函數(shù),φ(x)由文獻[10]定義,有: ?Qτsg(x)[bi(u)-bi(v)][(u-v)φ]xidxdt-?Qτs[bi(u)-bi(v)]gxiφ(u-v)dxdt, (19) 其中Qτs=Ω×[τ,s]。 可以把式(19)重新整理得到: 2?Qτsg(x)[bi(u)-bi(v)][(u-v)φ]xidxdt-?Qτs[bi(u)-bi(v)]gxiφ(u-v)dxdt≤ 2?Qτsg(x)[bi(u)-bi(v)][(u-v)φ]xidxdt-?Qτs[bi(u)-bi(v)]gxiφ(u-v)dxdt。 (20) 首先,因為 (21) 由α>p+-1和α-p(x)>-1及式(21)得 (22) 其次, ?Qτsg(x)[bi(u)-bi(v)][(u-v)φ]xidxdt=?Qτsg(x)[bi(u)-bi(v)][(u-v)φxi+(u-v)xiφ]dxdt。 由于|ρxi|≤|ρ|=1,根據(jù)式(9),|g(x)|≤cρ(x),則: (23) 這里u,v∈L∞(QT),根據(jù)式(9),|g(x)|≤cρβ(x)及β≥α/p-,有 |?Qτsg(x)[bi(u)-bi(v)](u-v)xiφdxdt|≤ (24) 根據(jù)引理1的ⅲ),p1=p+或p-,q1=maxp(x)/(p(x)-1)或minp(x)/(p(x)-1)。 令Ω1={x∈Ω:p(x)/(p(x)-1)≥2},Ω2={x∈Ω:p(x)/(p(x)-1)<2},則 (25) 且 (26) 其中q2=max 2(p(x)-1)/p(x)或min 2(p(x)-1)/p(x)是根據(jù)引理1的ⅲ)來確定。 結(jié)合式(24)~式(26),得到 (27) 其中l(wèi)<1。 還有, (28) 在式(20)中讓λ→0,由式(22)~式(23)及式(27)~式(28),可得 (29)3 定理1和定理2的證明
3.1 定理1的證明
3.2 定理2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