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山丹縣陳戶鎮(zhèn)新河小學 周立平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尤其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但是,從目前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缺乏效果,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等問題比較突出。針對此,教師需引入“讓學引思”理念,優(yōu)化教學行為,讓學生在“讓”與“引”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學”與“思”。
“讓學引思”是當代小學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教師教導的期間能夠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學習和思考。“讓學引思”的含義應該從兩個角度進行解釋,其中“讓學”強調的是學生主體地位,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調整角色定位,規(guī)劃教學時間,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等方法,盡可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在體驗、深思中完成建構;“引思”突出的是教師的點撥、引導、啟發(fā)、喚醒,即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灌輸”講授方式,用更加自然、順暢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意愿,最終完成學習的目的。
最近幾年我國在開展小學數學教育的課程時,教師運用了許多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其中“讓學引思”理論的運用,促使了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使得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加積極。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對于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有著顯著的效果。
根據“讓學引思”的基本含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主動調整教學思路,設計實踐方法,創(chuàng)設“讓”與“引”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深入思考。
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主要情感動力,而敢于提出問題則是引導學生發(fā)現知識,進而觀察思考、實踐探索的基本前提。在“讓學引思”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實踐的過程中,由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獨特的思維特點,進而教師要引導著學生在思維的引導下進行相應的學習實踐活動。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足夠的學習經驗和實際經驗。因此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小學數學的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認識。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通過構建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在情境中設置思考障礙,促使學生主動質疑,在問題中逐漸融入自主學習過程。
例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學生安排實驗情境,即用直尺測量數學書的長與寬,在測量過程中學生發(fā)現,其結果并不總是整數。這時候,學生便產生了疑問:測量中整數后面多出來的部分怎么表示呢?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生活背景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動手測量的興趣,并鼓勵學生結合測量結果提出問題,從而為引出小數,實現進一步探究做好鋪墊。
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教學指導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師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也要注重上課的教育方法。小學數學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給學生單方面的灌輸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數學這門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學好數學這門學科就必須具備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而一個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就要從小學階段開始抓起。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培養(yǎng)他們學習習慣、學習意識與學習能力的最好時期。在小學數學課堂設計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的互動交流,利用熱鬧的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但同時也應該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力量探究問題,從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思考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
在教學實施時,教師需要在課堂時間上進行調整,為學生預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安靜的氛圍中反思咀嚼,用自己的智慧不斷走向思想的更深處。此外,還應為提供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鼓勵學生解釋自己的思考結果,并適當點撥引導,以不斷完善思考過程,提高思考深度。這樣學生才能擺脫“人云亦云”的局限,以獨立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探究中,讓課堂互動更有成效。
探究是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不斷獲取新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者與參與者,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建構,教師要努力地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知識并且獨立的思考,發(fā)現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小學數學的學習規(guī)律。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親身經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實現自主建構。
例如,在學習“平均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依據A 班某學期的數學成績作為背景資料,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背景資料中教師提出了“A 班某學期的數學平均成績?yōu)?3.6 分”并要求學生結合資料進行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后,提出問題:平均數為什么和每一個學生的成績都不一樣呢?這個數是怎么算出來的?為什么要算平均數呢?在問題的引導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經歷“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的計算過程,并認識到了平均數的應用價值,完成了對數學知識的有效建構。
學習者的學習既是一種積極的、自主性的學習,亦是一種合作的、群體性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既要獨立的思考,也要互助合作,與同學們分享學習的觀點。在“讓學引思”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同樣重要,兩種方式相互補充,能夠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獲得更多的學習主動權,進而深入對知識的思考與探索。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互助合作過程的引導,構建學習小組,指導學生分工,并利用學習任務驅動學生結成整體,分享觀點,完成任務,并共同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鑒別、篩選,而是為了反思改進。根據“讓學引思”基本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在評價中保持平等的地位,即教師能夠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進行考核,學生同樣可以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對自我學習、合作探究以及教師的點撥指導等提出評價意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均獲得了反思自我,回顧教學全過程的機會,進而在更加全面、客觀的教學評價中,主動改進教與學行為,優(yōu)化教學探究過程,提升數學課程的實踐效果。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讓學引思”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契合了課程標準要求。其中“讓學”能夠讓學生獲得數學探究的主動權,“引思”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這樣教與學的關系則實現了重新構建,學生在教師“讓”與“引”的過程中完成“學”與“思”,從而成為數學學習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