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余姣
(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 天津 300387)
張宗祥(1882—1965年),原名思曾,字閬聲,號冷僧,浙江海寧人。因其青年時期宗仰文天祥之精神氣節(jié),故改名宗祥。1918年12月20日,教育部派張宗祥以部視學兼京師圖書館主任,任職3年。1950年張宗祥又受命擔任浙江圖書館館長,直到1965年去世。其一生中執(zhí)掌過南北這兩大圖書館,致力于古籍保護事業(yè),貢獻良多。學界對其整理中國古代文獻的成就[1]、經(jīng)驗[2]和對古籍保護和修復教育的貢獻[3]已開展了部分研究。現(xiàn)結合其《鐵如意館隨筆》(亦稱《手鈔六千卷樓隨筆》)、《鐵如意館手鈔書目》等相關資料與文獻,從古籍的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兩個角度,再詳細分析其對古籍保護事業(yè)的貢獻。
“原生性保護”是對已經(jīng)破損、脆弱不堪的古籍本身進行修復、處理,且嚴格控制古籍保存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防止或減少微生物、灰塵等附著于古籍表面,最大限度降低保存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影響,延緩古籍衰老速度,從而延長其壽命[4]。我們通常將古籍采訪、編目、修復和保護都視為原生性保護的工作內(nèi)容之一。
1919年張宗祥到京師圖書館任職后,雖然經(jīng)費緊張,但仍巧妙安排,一方面請教育部頒發(fā)捐書獎章鼓勵公私捐贈,一方面利用有限的經(jīng)費積極購買。該館對其執(zhí)掌期間所做的工作記錄如下:“八年一月,海寧張閬聲(宗祥)先生以部視學,奉令兼本館主任。張先生以績學多才,居館三年,廢者興,弊者革,克勤厥職,懋著勤能,鑒于館藏圖書之猶未備也,乃請部頒捐書獎章以為之勸。啟文典麗飛黃,閱者易感動;于是輦輸?shù)浼韵噘涍z者,不絕于途,流風至今不熄。是時,館費雖不豐,而張先生綜核節(jié)儉,月嘗有余。盡以之購書,雖于珍本巨帙,未能及之,而為館中應藏未備之書,則搜羅購入,得數(shù)百種?!盵5]這是其在京師圖書館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績。
1950年,時年69歲的張宗祥再次受命出任浙江圖書館館長。該館抗戰(zhàn)后,無組織章程,張宗祥乃“重為訂定,分采編、閱覽、推廣、研究、總務五部。部設主任一人。本館接收官書局及私家捐贈寄藏之板,凡書200余部,板17萬,無地可貯,移一部寄存廣化寺。租慈孝庵為藏板之處”[6]261。寧波的李氏萱蔭樓、南潯的劉氏嘉業(yè)堂、長興的王氏詒莊樓、象山的陳氏綴學堂等江南著名藏書樓,都向浙江圖書館捐出了大量古籍善本。到1952年底,館藏總數(shù)增加一倍以上,達到七十余萬冊,且新增部分多為線裝古籍,當時審定為古籍善本的就有兩萬冊。到1960年,館藏突破百萬大關。至張宗祥逝世的1965年,館藏達到一百二十余萬冊[7],大為增長。
在圖書館采訪收藏方面,張宗祥亦有其獨到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書籍,多不勝藏,圖書館大宜注意搜羅之法,斷不可漫無限制。在一鄉(xiāng)者,首一鄉(xiāng)先哲之著作,次乃本縣,有余力再多購他種書籍,至尋常子、史,則在所必備。在一縣者,首一縣先哲之著作,及歷來縣志。推之一省,亦應先本省之志書,及先哲之著作。如此,則各自搜求,或少湮沒之患……倘能照以上辦法,每年在省圖書館中開一會議,將一年中各縣、各鄉(xiāng)收得之書,或有未刊之本,認為重要者,由省圖書館備款刊行,至若宋刊元槧,則歸國立或特種圖書館收買。如此,則功分而事易成矣?!盵8]75其主張各地方圖書館應積極搜藏當?shù)氐胤轿墨I,這樣全國加起來,文獻就較為美備了。這與清人章學誠主張設立“志科”,搜集、保存方志資料的想法較為一致。而國家圖書館、地方圖書館應在收藏古籍的層級上有所分工,以便實行更好的保護。
傅增湘之所以派張宗祥到京師圖書館任職,緣于“傅沅叔先生(增湘)長教部,鑒于善本書目之不善,命予董之,遂請與趙君慰蒼偕”[6]241。即為訂正繆荃孫所編之善本書目。為此,張宗祥“日拂拭灰土中,以求遺逸,檢查舊目,修整殘編,檢校謬誤。知繆藝風先生之目不可信,窮兩年之力,成目四卷”[6]241。本欲印行,但因傅增湘辭職,失去資助來源,而未能印行。這份目錄其受魯迅建議,抄了兩份,一份保存在京師圖書館,一份保存在浙江圖書館。張宗祥訂正了前人古籍編目中的部分錯誤。在檢校古籍的二三年間,雖然其所鐘愛的“鈔?!睍r間減少,但“所見奇書,實為畢生最富之日”。在編目過程中,張宗祥還將一些善本揀選出來,給予了其應有的保護。如一部北宋刻的《文選》,僅存數(shù)卷,但字勢古拙,疏密隨意,然而“前主京師圖書館者,竟置之雜書堆中,不加裝訂,屏不錄入善本”,張宗祥“熏沐出之塵垢之中,登之選部之首”[8]21。其《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中,對《永樂大典》的卷數(shù)和冊數(shù)詳細記錄,并認為該書保存古籍之功,較為詳備,并預計全國所存,恐不過四五百冊[8]12-13。其也詳細翻閱過《四庫全書》,認為《四庫全書》存在以下弊端:一、去取不精;二、茍且充數(shù);三、不載書之所出;四、擅改卷數(shù)字句;五、書前《提要》,各閣不同[8]14。而《四庫全書》中,有目無書有兩種,即《日講詩經(jīng)解義》《老學庵續(xù)筆記》,也是張宗祥的發(fā)現(xiàn)。其對敦煌遺書的情況也做了摸底,如用紙、裝幀形式、經(jīng)卷內(nèi)容等。這都是其在編目過程中拾遺補缺的獨特發(fā)現(xiàn)。
后人總結其在此階段的貢獻為“一是在整理敦煌寫經(jīng)七千余卷時,發(fā)現(xiàn)古人喜書素絹,實為愛用光紙之故。同時對中國古籍及其刻布流傳、版本分目、分類管理做了系統(tǒng)研究。二是編寫了《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為后來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極其珍貴的參考書目。三是?!讹导贰盵9]。
除了編《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外,其在主京師圖書館時,還曾派人赴北京北城嘉興寺整理《嘉興藏》,并編一目藏于寺中。1950年張宗祥還為其個人所抄現(xiàn)存之書編制了《鐵如意館手鈔書目》,該目收書295部,按經(jīng)、史、子、集、叢分類,其中經(jīng)部24部,史部100部,子部79部,集部89部,叢書3部。該書目按類型劃分為提要式書目,每書著錄書名卷數(shù)、冊數(shù)、撰人,或加撰人小傳,或錄書前序跋,或對篇目的分析,或對內(nèi)容有所考證,或記刊刻流傳情況,或記錄其底本、鈔校經(jīng)過以及裝訂情況等。篇幅長短不一,極為靈活。
1918年傅增湘擬派張宗祥去辦京師圖書館時,京師圖書館的現(xiàn)實狀況為:“集外閣殘遺、文津《四庫》、敦煌經(jīng)卷諸珍品及普通書籍而成,隸于教部。以次長任名譽館長,派一人坐鎮(zhèn)之?!盵6]241所藏珍本書籍雖多,但管理上存在很多問題,其頗有顧慮。傅增湘請其好友兼同事魯迅敦促。魯迅笑稱其為“木瓜”,如此寶山,應及時去開發(fā)。張宗祥思考后對魯迅提出:“不過有兩件重要急事,必須你主管上司幫我忙,能辦得通方好。方家胡同四面居民雜處,萬一發(fā)生火警,無法搶救珍本,我意先做書箱一人能扛的,所有珍本存入箱內(nèi)以防萬一。造新屋是萬萬不可能的無稽之談,此其一。許多古籍脫線、殘破、裂口、蟲蛀,如不大量修補,如何能行,我意須招至少三、四個技工進館修書,此其二?!盵10]魯迅稱無問題,張宗祥遂答應赴任。
其到任后,這兩件“急事”均得落實?!笆紫葎?chuàng)建了裝訂修補部門,招了一批工人。張宗祥親自授課講解古籍裝訂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開展對館藏古籍修補裝訂,對修補好的古籍還做了函套,將古籍裝入函套。為了碰到萬一時可以迅速搶運,還做了大批木箱,把珍貴古籍納入木箱。由于進行了這些工作,對于京師圖書館古籍的保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裝訂修補工作的創(chuàng)立,不僅節(jié)省了經(jīng)費,而且使館藏圖書及時修補,對保護館藏起到很好的作用。裝訂修補室的健全以及工人的技藝不斷提高,不僅對本館而且對全國圖書館都起到了示范作用,以至各省不少圖書館也仿照建立了裝訂修補室及時為本館服務。裝訂室的工作一直繼續(xù)著直到現(xiàn)在?!盵11]這三年中,其與京師圖書館的同事關系較好,其中就有一名王姓裝修工人,頗受其信任,也為其后組織人員到京師圖書館補抄《四庫全書》奠定了基礎[12]。1921年2月1日,由于人事變動,張宗祥從京師圖書館辭職[13]。
1950年張宗祥主管浙江圖書館后,同樣建立了古籍修復室,聘請了古籍修復師袁良峰到館工作,為現(xiàn)在浙江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有此兩段時間的主持館務經(jīng)歷,張宗祥在對古籍及古籍保護相關的工作均有較深的認識。如其在論述書板之保存時,提到:“刻版能保存合法,壽亦五六百年。但多印則易刓,不印則易朽。年印三四十部,擇通風高燥之處藏之,斯善矣。武英殿板,當時選材甚精,每板厚至寸余,皆紅心棗木也,乾隆之后不復顧問,乃為侍衛(wèi)蘇拉冬日御寒薪火之用,孽哉。”[8]20這是對保存雕版較早的論述。當下,隨著全國古籍普查工作的結束,對古籍雕版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已達成了共識。張宗祥對雕版保護的看法,當對后人有所啟發(fā)。
此外其對古籍用紙、裝幀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書之裝潢,自卷子而蝴蝶,自蝴蝶而今之線裝,弊盡矣。卷子讀時、檢時皆不便,蝴蝶裝版心之字易損壞,且不易重裝。釋、道書,皆旋風裝,翻閱時遇風,抽檢時偶不慎,皆易損書。故線裝行而其他諸法可廢也。中國書之善甚多:一、紙之壽命最長。今所見晉、唐之紙,仍堅韌如故;二、可以屢裝;三、質(zhì)不甚重,在手批閱,久亦不疲。其病獨不能豎藏耳。然疊藏而書尾能標字,檢閱亦至便。即使抽檢不慎,所傷亦僅在書之護葉,與書無傷也。予昔與錢念劬先生戲言,安得世界奇書,皆以中國紙印之、中國裝裝之,俾之長命,相與拊掌大笑。”[8]37-38這是對中國古籍裝幀史的簡略概括,也是對中國古籍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F(xiàn)在一些有識之士在用現(xiàn)代印刷技術出版自己的著作之外,還會利用傳統(tǒng)的手工紙印制自己的著作,即是希圖著作更為“長命”。對于書的傳世,張宗祥總結為:“書之傳世,大要可分三期:一、竹簡漆書,難寫而易壞;二、紙墨皆備,流傳較廣,然抄寫之際,訛奪亦多;三、印刻,自此傳布始遠矣。自竹簡以至刻印,歷年久遠,屢經(jīng)兵火,毀亡之跡,世所共知?!盵8]18每一時期有其特殊的問題,可見其對中國書史也有一定的了解。
“再生性保護”是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將古籍的內(nèi)容復制或轉移到其他載體上,從而讓古籍文獻長久保存下去的一種保護類型,主要有影印出版、縮微復制、古籍數(shù)字化等手段。在古籍再生的新技術大規(guī)模應用以前,人們主要是采用手抄的形式以實現(xiàn)古籍再生的目的。
鑒于文瀾閣《四庫全書》不全,1924年春天到1924年12月,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張宗祥面向浙江實業(yè)界如張元濟、孟蘋、張澤民、張澹如、王綬珊、沈冕士等人募款,后軍政界如盧永祥(字子嘉,捐4 000元,為最多)、張暄初也開始捐贈。募得銀洋16 200元,為抄書之款,以盧永祥、周慶云、沈氏三兄弟、張元濟、徐棠捐款最多。其后眾人公推張宗祥為總務干事,沈銘昌、沈寶昌、沈爾昌、姚煜、王體仁、張元濟、徐棠、劉承干為評議干事,以周慶云為會計干事,吳憲奎為杭州稽核干事,吳震春為北京稽核干事,堵福詵(申甫)為監(jiān)理[14]。
在張宗祥的組織下,1924年1月14日堵福詵帶人從杭州出發(fā),16日到京。教育部派赫春林負責協(xié)調(diào),受到了京師圖書館徐森玉(鴻寶)的熱情接待。2月4日著手抄寫,寫生達210人,校理20人,繪圖、滿文、篆隸15人。至12月16日將缺部、缺卷、缺頁抄成。共抄書210種,4 308卷。另加此前在杭所抄,先后抄書4 497卷,共2 046冊。此次抄書為繼丁丙(松生)、錢恂(念劬)主持補抄《四庫全書》后的第三次,被稱為“癸亥補抄”。丁丙補抄時,只能根據(jù)傳世的刻本和鈔本抄,未能以四庫本為底本抄,自1881年(光緒七年)開始到1888年(光緒二十五年)結束。錢恂主持抄書時,抄得最精者有《西清硯譜》《離騷圖》兩種?!肮锖パa抄”由張宗祥總其成,周慶云(湘舲)①專管經(jīng)費,吳雷川駐守北京,處理重要事宜,堵申甫(張宗祥弟子)專任監(jiān)督鈔校。動員繕寫人員達210人,不問寒暑日夕,積二年之久,先后抄書 4 497 卷,共2 046 冊,重校丁丙兄弟抄本 213 種5 660卷,共2 251冊,重抄577頁[11]。
京師圖書館為此次抄書提供了較大的便利,為表感謝,抄書組向京師圖書館贈送了300元商務印書館書券[12]。京師圖書館部分館員也參與其中,如擔任校對的有爨汝喜、李耀南等、承擔篆隸之職的有范騰端。可以說,他們共同彌補了古籍保護史上一個遺憾,使文瀾閣《四庫全書》殘而復完。
張宗祥被譽為是“圣手書生”,精于抄書。也被戲稱為“打字機”,能日寫小楷一萬五六千字[15]。除了專門組織的大型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外,在其日常生活中,抄書亦是其生活方式之一。從其自編年譜[6]229-267中,我們可以看到:
1914年,33歲,“政余,乃得從事鈔校。同志者,周君豫材,時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長,趙君慰蒼,貴州同年也,而不廠、蓬仙、子庚亦相繼入京,任教職。舊友云集,有書相假,有疑相質(zhì),為樂殊甚。”
1916年,35歲,“予?!顿Y治通鑒》……乃知元人所見,已非善本。而讀書貴精校,又須得善本。自此,乃益用力于讎校及搜鈔善本、孤本。是年,鈔本已積三四百卷矣。迄至57歲,自漢口至桂林,始停鈔寫,計得書六千余卷。大概有書可借可鈔,日得一卷。影鈔者,三日得一卷。倘書主追索甚急,則夜以繼日,約得二萬四五千字。但性執(zhí),非手鈔者,不愿也。同其事者,為趙君慰蒼?!?/p>
1919年,38歲,“故兩年時間,鈔校時間,雖因而減少,所見奇書,實為畢生最富之日?!?/p>
1921年,40歲,“時欲以鈔校古書籍,皆一生之業(yè)。故有聯(lián)云:‘分明去日如奔馬,收拾余年作蠹魚’?!?/p>
1926年,45歲,《說郛》鈔本得以出版,得版稅二千金。
1927年,46歲,“寓滬上,日事鈔校。得劉君翰怡所藏查東山先生《罪惟錄》,乃知根據(jù)莊氏《明史》而成,惜為書估割裂、顛倒,遂整理、鈔錄此書,商務印書館今亦付印矣。”
1932年,51歲,與漢上書友徐行可(恕)相交,手鈔之書日富。
1934年,53歲,寓北平翠花街榮氏花園,與傅增湘臨近,又向北平圖書館借鈔珍本。
1935年,54歲,“搜得鄉(xiāng)里逸書如朱一是《為可堂集》,陳之遴《浮云集》,管庭芬《花近樓叢書》等至夥,皆鈔裝成帙,可二巨箱。”
1937年,56歲,記校鈔王充《論衡》與付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曲折事。
1938年,57歲,“屏居樓上,讓樓下二室,鈔書仍不輟?!?/p>
1940年,59歲,“入桂之后,無書可供鈔校。入川之后,蔣慰堂(復璁)弟方任中央圖書館館長,且搜購海內(nèi)善本頗力。一二年來,獲善本至夥,皆藏于白沙山間。入山既不便,借閱又因空襲之故,不敢嘗試。時時寓目書錄而已。企望山中,彌深饑渴。”
1944年,63歲,“鈔正《董子》17卷”。
1950年,69歲,“為館中手鈔吳子修(慶坻)先生《補松廬文稿》、細齋先生(吳士鑒)《含嘉室文存》入藏。手鈔諸書,清理、編目竣事,所存者僅二千數(shù)百卷,目分五卷。一部托徐森玉君介紹出售,一部留館中。”
1955年,74歲,鈔校《國榷》?!耙蛸M半年之力,取抱經(jīng)樓本用硃筆校補,過鈔于衍芬草堂本之上,蠅頭細字,夜以繼日。今年功夫,十九耗之此書,然鄉(xiāng)先哲巨著,得此以傳,亦快事也?!?/p>
1956年,75歲,校寫《越絕書》,校寫《三輔黃圖》及《焦氏易林》,寫定《吹劍錄》。
從以上可知,其自30余歲開始以鈔校為主業(yè),一直到晚年不輟,以此自遣。其多次總結其抄書生活,如記在抄《孟子外傳》時,其按語為“吳氏刻本,傳者絕少,予于甲辰之秋,因傳鈔一冊,此實為予鈔書事業(yè)之首。自鈔此書后,又十年,始日事鈔校。至戊辰春,積卷二千,兩眼花甚,遂不能影寫。其終止之書,則《太和正音》也。己巳之冬,眼又重明,變花為近,天其或者憐予別無嗜好,故復許我鈔書耶!此冊極草草,然為鈔書發(fā)軔之始,故亦攜之行篋,未嘗偶離”[8]84。只要身體允許,即日事鈔校,讓后人頗為之感慨。又如其69歲時總結其鈔校生涯稱:“三十以后,方事讎校,與單不庵②、周君豫材(即魯迅)、朱君蓬仙③等,從事古籍。自三十五歲起,趙慰蒼④同年喜搜孤本,傅沅叔先生富于庋藏,予亦樂此不疲,如入寶山,無所不愛,鈔校諸書,恒至夜以繼日。至五十七歲,抗戰(zhàn)軍興,始不能每日鈔校;入川之后,若斷若續(xù),六十三歲后,竟未鈔一書?!盵8]138其一生所鈔之書,“竟鈔校古籍六千余卷,原擬鈔校八千卷,與丁氏八千卷樓相匹配,無如人生苦短耳,未竟其志。所鈔之書,編有目錄,名曰《鐵如意館手鈔書目錄》”[11]。為紀抄書事,其有一方“手鈔六千卷樓印”。
在張宗祥抄書過程中,與錢恂、單不庵、魯迅、傅增湘、徐恕等人結下了深刻的書緣。1914年舊友相聚北京,“有書相假,有疑相質(zhì),為樂殊甚”。其在抄《南陽集》時曾記:“此書久佚,戊午在京師鈔得此集,與念劬先生相與欣賞,蓋念老久覓此書而不得者也。今念老墓有宿草矣!回憶三十年前,予年十九,單君不庵介念老至舍,在念老喜訂忘年之交,在予屢獲師承之誼?!盵8]67與傅增湘亦因書結緣,如其在《鮚埼亭集》批本時記:“壬戌,予將赴浙,在傅沅叔先生娛萊室中,見一批本,詳細考訂,密字小注幾滿,或引證他書,或即據(jù)原書,糾正辨訛,多不勝舉,此真謝山諍友也。惜匆匆即行,不及借過,至今為憾?!盵8]83“壬戌秋,奉命督浙學。臨行,沅叔先生餞之娛萊室,案頭有書估攜來之明鈔《說郛》,檢閱一過,缺卷皆在。匆匆南下,不及借鈔。沅叔先生至浙觀潮,竟攜至南方見假,得成全書。盛情高誼,感何可言!”[8]99書生以書相交,共相鈔讀,亦是雅事一樁。
在其女張玨所寫的《張宗祥整理、校勘古書的簡介》[15]一文中,也記錄了他不同時期鈔錄的書籍及其心得。如影抄古書,尤其是抄宋版書時,使鈔本版式、行款、字數(shù)和原本盡量一致。經(jīng)其鈔校的古書出版的有《說郛》《罪惟錄》《越絕書》《洛陽伽藍記》《國榷》《山海經(jīng)圖贊》《三輔黃圖》《吹劍錄全編》等。其中,張宗祥就曾應魯迅的要求,抄錄《說郛》和《嵇康集》。其抄書的來源,還來自陳垣、北平圖書館、中央圖書館等。通過抄書,其與眾多喜歡鈔校古籍的人結下了深刻的友誼,形成了一個抄書“朋友圈”。有些書也有賴于他的鈔校,才形成完帙,如京師圖書館有《易林注》八卷,張宗祥在館時,曾借蔣孟蘋的毛氏影寫本抄之,補成全帙[6]25。
除在戰(zhàn)亂中無書可抄外,其余時間張宗祥均堅持抄書不懈。如其所述,其所抄之書本擬達八千卷,以與丁氏八千卷樓藏書相埒。奈何抄完六千卷時,在戰(zhàn)亂中抄本損毀大半,只得兩千余卷,所幸的是部分亦得以出版問世。在石印技術、珂羅版技術已廣泛使用的時代背景下,堅持用這種傳統(tǒng)的古籍再生方式傳鈔古籍,亦是十分難得。加上他本人是書法家,其鈔本自有獨特的價值,尤其是影鈔本,價值更不可估量。這也是他自稱的“此皆親手寫定,其中影寫本之烏絲欄,亦皆親手所畫,后有得者,幸念其辛苦而珍藏之”[6]137。
除鈔校書籍外,張宗祥對他人利用現(xiàn)代的影印技術復制古籍,也曾提出過自己的觀點。1919年影印《四庫全書》之議又起,葉恭綽(譽虎)到館征詢張宗祥之意見。其謂“與其全印,不如擇印。倘擇印,則不必石印,可以木刻。蓋《一統(tǒng)志》《通志》諸正史之類,卷帙既繁,流傳亦廣,不必重印也”[6]242。民國期間,學界幾次動議影印《四庫全書》,由此可看出張宗祥對影印《四庫全書》的觀點。后商務印書館張元濟也到北京,二人商議時,張宗祥也請張元濟“請以頁數(shù)計算,某書若干頁,則預約若干錢,庶幾窮書生獲讀不經(jīng)見之書”[6]242。希望印書時考慮到窮書生的消費能力,盡量降低價格,后張元濟所主持印行的《四部叢刊》確實也是這樣進行的。
張宗祥一生擔任過京師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兩大館的館長,二館均是古籍存藏的重鎮(zhèn)。他還通過組織到京師圖書館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將兩館聯(lián)系在了一起。1945年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設立,其還擔任了保管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為陳訓慈、蔣復璁、顧樹森,委員有徐青甫、竺可楨、余紹宋、賀世俊、張宗祥。張宗祥晚年,除將其所藏文物捐獻給國家外,1957年還將其藏書2 000余冊捐贈給家鄉(xiāng)的海寧圖書館。這也與他倡導地方圖書館收藏地方文獻的觀點是分不開的。其關注古籍的存藏和保護,善抄書,精???,為古籍的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作出了其特有的貢獻,在現(xiàn)代古籍保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注釋:
① 周慶云(1864—1933年),字湘舲,號夢坡,浙江湖州人。以鹽業(yè)致富。熱衷藏書,所藏書畫、金石、古物頗多。
② 單不庵,初名恭修,又作不廠,名丕,字詒孫,號伯寬,角優(yōu),重考據(jù),長訓詁,為經(jīng)史小學家。
③ 朱蓬仙(1881—1919年),字宗萊,1900年赴日留學,為章太炎弟子,曾任浙江民政廳秘書,1915年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
④ 趙慰蒼,貴州貴陽人,曾管教育部圖書館,喜聚書,早歿。其子士偉賣其書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