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理解,被認同,給孩子留下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小火苗,是年輕的創(chuàng)作者們對自己作品的期待。讓更多的父母能和孩子一起盡情共讀,也享受到閱讀繪本的快樂,更是年輕的創(chuàng)作者們不斷努力嘗試的初心。
《恐龍快遞》是董亞楠在2014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繪本工作室畢業(yè)時的畢業(yè)作品,獲得了當時的畢業(yè)設計一等獎,也成為較早出版的國內原創(chuàng)繪本佳作。這個資深恐龍迷,當過不少小朋友的恐龍姐姐,一本滿載292只中國恐龍復原圖的新書也在排版階段,這是恐龍姐姐的一次恐龍朝圣之旅,也是送給更多小恐龍迷的禮物。另外,董亞楠今年的作品《開飯啦!胖達》《開飯啦!艾米》也是一套非常有趣的“拼拼書”,而她去年出版的“成長的回聲”系列,則是一套“子母書”,這些都是她為高質量親子共讀進行的嘗試。
珍惜今天一起翻閱紙質書的日子
因為出版繪本比較早,所以我也參加過很多親子共讀的活動。我發(fā)現(xiàn),在活動中,父母多半是處于被動角色甚至是被迫的角色,是作為一個讀書工具人存在的。而我覺得,好的親子共讀體驗,應該是雙方都參與其中,并真正體會到各自的閱讀樂趣。也許這是因為很多繪本的主要受眾群體確實是孩子,更能滿足孩子的興趣點和閱讀特點,成人很難在書中找到共鳴。所以我和伙伴們才嘗試創(chuàng)作了一套真正意義上的親子共讀繪本—一本給孩子,一本給大人,兩本書可以獨立閱讀,也可以拼在一起閱讀,能夠用內容引導雙方自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動,各自都能找到閱讀樂趣。創(chuàng)作《開飯啦!胖達》《開飯啦!艾米》這兩本書,也是希望父母能用它們和孩子玩起來,所以在設計上,這套書從封面就可以開始玩啦!
當然,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嘗試,我覺得想要實現(xiàn)親子共讀最好的狀態(tài),需要父母在選書的時候,除了考慮孩子,也兼顧自己的喜好和品位。在共讀之前,父母要放下“自我”,像孩子一樣去享受繪本。父母享受閱讀的狀態(tài),是比單純地給孩子讀繪本更好的教育。
人們的閱讀習慣在改變,很多人已經看不下去字了,這個時段,繪本是一個很好的介質,可以喚起人們對閱讀文字、閱讀紙質書的興趣,也能在閱讀中有更多的思考。但我覺得,實體書以后可能真的會進博物館、收藏柜、拍賣行,變成文化遺產,留在人們身邊供人們閱讀的只有電子屏幕。所以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用逆向思維跟孩子說:“以后動畫、小視頻、游戲要多少有多少,而且比現(xiàn)在還好玩,但是翻閱書本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很可能以后我們要去博物館買票排隊看書。在這一天來之前,讓我們珍惜還能觸摸實體書的日子吧!”
童年記憶,創(chuàng)作時隨手可摘的星辰
我對自己的童年記憶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時候,差不多兩三歲,那些片段會在腦子里閃過。大人經常不相信我那時候就有記憶,但是小時候就像一個敏銳的雷達,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感官是放大的——
第一次看到水蛇時的頭皮發(fā)麻;
第一次聽到爆炸聲時感覺時間的靜止;
第一次吃到巧克力味的干脆面時的美妙口感;
夏夜在姥姥家的房頂上睡覺突然下雨,大家一通慌亂;
第一次見到的剛滿月的小狼狗虎兒,它突然蹭著我躲在我背后,我卻被嚇得瞬間僵住了,因為我也害怕它……
8歲之前,我的記憶就是這樣瑣碎又鮮活。之后我被帶到了北京,成了借讀生,身份的轉變加上接觸了很多新事物,注意力就分散了很多,反而很多記憶沒有那么清晰了。
我的父母算是很年輕、開明的父母,感覺是和我一起成長的。記憶中,他們總是很忙碌,顧不上管我,有時我們一起去公園,他們玩得比我還開心,所以我一直覺得大人有時候跟孩子沒什么區(qū)別。
我是上了大學才接觸繪本的,曾經覺得很遺憾。小時候,我主要看的是童話書,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還有一些兒童雜志,然后就是各種各樣的漫畫書單行本和動畫DVD,其實也很幸福,因為那時隨處可見的動漫都是精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我的天真,直到現(xiàn)在。
這些記憶和感受都是我創(chuàng)作的原點,像夜晚的星星,安靜地掛在那兒,每當一顆開始閃爍,就會照亮一些思緒,變成靈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