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視域下的武則天禮制改革
——以母親服制為例

2021-01-06 06:27:19陳姿樺
天府新論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儀禮禽獸舊唐書

陳姿樺

儒家喪服制度是基于血緣親情,以己身為起點,向外推延的次序結(jié)構(gòu)。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儒家通過喪服制度將血緣和政治、個人和國家貫聯(lián)起來。因此,喪服制度在整個儒家禮經(jīng)體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正如曹元弼所言:“天道至教,圣人至德,著在六經(jīng)。六經(jīng)同歸,其指在禮。禮有五經(jīng),本在喪服?!?1)張錫恭:《喪服鄭氏學(xué)》,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年,第1頁。圣人通過對人倫綱常的細(xì)致考量制定了全面完備的喪服制度。就母親服制而言,在《儀禮·喪服》中受“尊尊”原則的影響始終低于父服。然至后世,“親親”原則逐漸凌駕于“尊尊”原則之上,禮制與情感之間產(chǎn)生互動,緣情制禮成為風(fēng)氣。母親服制隨著時代同樣產(chǎn)生了流變,并最終擺脫“父尊”的壓制,而與父服同等。

一、《儀禮·喪服》中尊尊原則主導(dǎo)下的父母服制

《儀禮·喪服》將傳統(tǒng)的親屬關(guān)系精細(xì)而嚴(yán)密地劃分為五等,每等對應(yīng)不同形制的喪服和守喪期限?!抖Y記·大傳》將喪服的制服原則總結(jié)為“服術(shù)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親親”和“尊尊”原則。清人崔述有云:“《喪服》一篇兩言足以蔽之,曰尊尊、親親而已?!?2)崔述:《五服異同匯考》,清道光四年(1824)陳履和東陽縣署刻本?!坝H親”主要指血緣關(guān)系中的遠(yuǎn)近親疏,“尊尊”則涵蓋宗法制中的“尊祖敬宗”與政治領(lǐng)域中的“尊君”之義。

本節(jié)主要討論《儀禮·喪服》中的三條父母服制(3)《儀禮·喪服》除了規(guī)定宗親中的父母服制外,還涉及“三父八母”的服制,“三父”指同居繼父、不同居繼父、從繼母嫁人父;“八母”指嫡母、繼母、慈母、養(yǎng)母、嫁母、出母、乳母、庶母。:(1)為父,服斬衰三年;(2)父卒,為母服齊衰三年;(3)父在,為母服齊衰杖期?!秵史鳌穼ζ溟g的差別做出了解釋:

父(斬衰三年)。傳曰:為父何以斬衰也?父至尊也。

父卒則為母(齊衰三年)。鄭注:尊得伸也。

父在為母(齊衰期年)。傳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父必三年然后娶,達(dá)子之志也。(4)鄭玄、賈公彥:《儀禮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639頁、第652頁、第658頁,第639頁,第658頁。

從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第一,《喪服傳》認(rèn)為父母對于子女皆為尊,但父為至尊,母為私尊,故為父服最重的斬衰三年。第二,父親去世后,母親之私尊得以伸展,為母服齊衰三年。第三,父親在世時,母之私尊受父尊(至尊)所壓,喪期屈抑為一年,為母服齊衰杖期。但父親為了達(dá)成子女悼念母親的心志,必須等到三年之后再另娶。概言之,子女為父親在任何情況下都服最高的斬衰三年,而為母親則服低一等的齊衰服,并且喪期長短還受父在或父卒的影響。

而父為至尊、母為私尊是如何區(qū)分判定的呢?賈公彥認(rèn)為:

以父母恩愛等,母則在齊衰,父則入于斬……答云父至尊者,天無二日,家無二尊,父是一家之尊,尊中至極,故為之?dāng)匾病?5)鄭玄、賈公彥:《儀禮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639頁、第652頁、第658頁,第639頁,第658頁。

賈公彥所言“天無二日、家無二尊”在《禮記·喪服四制》中有著更完整的表述: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為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6)鄭玄、孔穎達(dá):《禮記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1953頁。

按照賈公彥的疏解,父母對于子女的慈愛和養(yǎng)育之恩(7)子女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同等的。是沒有分別的,這一點后儒也多有論述,如吳廷華云“父母之恩等”(8)張錫恭:《喪服鄭氏學(xué)》,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年,第96頁。,胡培翚云“母之與父,恩無輕重”(9)胡培翚:《儀禮正義》(儒藏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1039頁。。因此可以說,在親親的層面上,父母的地位是相同的。但在尊尊的層面上,則父尊于母。因為按照“天無二日、家無二尊”的原則,大到整個國家,小到家庭內(nèi)部都需要由一個人來領(lǐng)導(dǎo)和治理。而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中,父親作為一家之主,自然在家庭內(nèi)部處于至尊的地位。這一點體現(xiàn)在喪服制度上就是為父服斬衰服、為母服齊衰服的差別。除了家庭領(lǐng)導(dǎo)的原則之外,父親的至尊地位還取決于父、母、子三人之間的尊卑關(guān)系,賈公彥論云:

若然,不直言尊而言私尊者,其父非直于子為至尊,妻于夫亦至尊。母則于子為尊,夫不尊之,直據(jù)子而言,故言私尊也。(10)鄭玄、賈公彥:《儀禮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639頁、第652頁、第658頁,第639頁,第658頁。

可見,在家庭內(nèi)部,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對于子女為父尊,對于妻子為夫尊,同時兼有父尊與夫尊,故為至尊。而母親僅對于子女有母尊,故為私尊。

綜上所述,就《儀禮·喪服》中的為父服斬衰三年、父卒為母服齊衰三年、父在為母服齊衰杖期這三條服制來看,父服始終重于母服,且子女為母親所服喪服受到父親的壓制和影響。這主要是由家庭內(nèi)部父尊于母的地位差別造成的。質(zhì)言之,《儀禮·喪服》中父母的服制差異主要是“尊尊”原則起主導(dǎo)作用。

二、報母之慈:武則天對母服的抬升

《儀禮·喪服》本于家庭內(nèi)部父尊于母的尊卑差異,規(guī)定父服重于母服,故子女為父始終服斬衰三年,父卒為母服齊衰三年,父在為母僅服齊衰杖期。然至上元元年(674),武則天上表主張將父在為母服的喪期由期年升到三年,天后上表云:

至如父在為母服止一期,雖心喪三年,服由尊降。竊謂子之于母,慈愛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濕,咽苦吐甘,生養(yǎng)勞瘁,恩斯極矣!所以禽獸之情,猶知其母,三年在懷,理宜崇報。若父在為母服止一期,尊父之敬雖周,報母之慈有闕。且齊斬之制,足為差減,更令周以一期,恐傷人子之志。今請父在為母終三年之服。(11)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3頁,第1024頁,第1025頁。

從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武則天依據(jù)母親對子女的養(yǎng)育之恩足以與父尊抗衡,意圖抬高母服,拉平父服與母服在喪期上的差距。在武則天看來,母親在生養(yǎng)、哺育子女方面的劬勞甚于父親,而父在為母僅服齊衰杖期遠(yuǎn)不能滿足子女對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和報答。細(xì)繹武則天奏議,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抓住母親對于子女“生養(yǎng)勞瘁”的特別恩情外,武則天還提出兩個理據(jù):一為禽獸猶知其母,二為以“三年在懷”報母三年之喪。但這兩點也成為日后眾朝臣反駁攻訐的對象。武則天認(rèn)為,子女為父母所服喪服上的斬齊之別,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父母之間的尊卑關(guān)系,故而在喪期上不應(yīng)再對母親有所屈抑,應(yīng)當(dāng)與父親同為三年。

武則天此番關(guān)于母服改革的建議于上元元年(674)提出。據(jù)《唐會要》載:“遂下詔依行焉。當(dāng)時亦未行用。至垂拱年中,始編入格?!?12)王溥:《唐會要》,中華書局,1960年,第676頁。實際上,武則天此條建議在當(dāng)時并沒有真正推行實踐。(13)吳麗娛先生認(rèn)為在武則天將其編入《垂拱格》以前,也沒有太多法律效力。參見吳麗娛:《唐高宗龍朔二年服制爭端的再解讀》,《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而此項改革在自提出到最終施行的近六十年間,卻多次引發(fā)朝堂上下大規(guī)模的討論??傮w而言,支持者寡,反對者眾,其中支持者以刑部郎中田再思為代表。開元五年(717),田再思在唐玄宗下令百官詳議相關(guān)服制之禮的過程中,上奏遙相支持武則天抬升母服的主張,其奏議主要包含兩個層次。首先,田再思梳理了古今禮制之沿革,認(rèn)為喪期長短,自古升降不一,應(yīng)適時而變,故今日之禮不必完全依循古制,應(yīng)該根據(jù)世態(tài)人情的變化做出適時的調(diào)整。所謂“禮不從天而降,不由地而出也,在人消息,為適時之中耳”(14)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3頁,第1024頁,第1025頁。。其次,田再思還將父在為母服三年之喪的內(nèi)涵擴展到人子之孝道的層面。田氏論云:

考妣三年之喪,貴賤無隔,以報免懷之慈,以酬罔極之恩者也。……而父在為母三年,行之已逾四紀(jì),出自高宗大帝之代,不從則天皇后之朝……何必乖先帝之旨,阻人子之情,虧純孝之心,背德義之本?有何妨于圣化,有何紊于彝倫,而欲服之周年,與伯叔母齊焉,與姑姊妹同焉?夫三年之喪,如白駒之過隙,君子喪親,有終身之憂,何況再周乎!夫禮者,體也,履也,示之以跡。孝者,畜也,養(yǎng)也,因之以心。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服之有制,使愚人企及;衣之以衰,使見之摧痛。以此防人,人猶有朝死而夕忘者;以此制人,人猶有釋服而從吉者。方今漸歸古樸,須敦孝義,抑賢引愚,理資寧戚,食稻衣錦,所不忍聞。……何獨孝思之事,愛一年之服于其母乎?可為痛心,可為慟哭者!(15)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3頁,第1024頁,第1025頁。

檢諸上引奏議,可知田再思延續(xù)了武則天“報母之慈”的思路,同樣肯定了子女以三年之喪酬報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合理性。在此基礎(chǔ)上,田再思又將三年之喪提升到“純孝之心”和“德義之本”的高度。換言之,田氏認(rèn)為子女為父母服三年之喪是子女孝心和德義的體現(xiàn),而期年的喪期遠(yuǎn)不能竭盡子女之孝心。值得注意的是,田再思還強調(diào)了三年之喪對于敦化孝道人心的作用。在田再思看來,世人對于父母至親離世的態(tài)度可分為君子與愚人兩類:君子有終生之憂,愚人則朝死夕忘。鑒于其間人情的厚薄之差,對服制的制定必須要考慮到對世道人心的引導(dǎo)和教化。因而,田再思認(rèn)為將父在為母服喪的喪期由一年提升為三年的意義也在于此。

綜合武則天和田再思的奏議來看,兩人著重突出母親對于子女的養(yǎng)育之恩,對應(yīng)的正是喪服制服原則中的“親親”原則。質(zhì)言之,武則天等人通過強調(diào)母子之間的“親親”之情挑戰(zhàn)原本以“尊尊”原則為主導(dǎo)的父母服制,從而達(dá)到抬升母服的目的。

三、愛敬與倫序:諸臣關(guān)于武則天母服改革的爭論

自上元元年(674)武則天上表主張父在為母終三年之服,至開元二十年(732)《開元禮》最終以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為定,在此期間,武則天的母服改革屢次受到朝臣們的諸多反對和非議。本節(jié)在對這些反對意見稍做梳理后,認(rèn)為武則天抬升母服的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伸張了世人的孝親之心,但也挑戰(zhàn)和背離了儒家喪服制度背后尊祖敬宗的“尊尊”精神和信仰。

朝廷上下關(guān)于武則天母服改革的大規(guī)模爭論主要集中于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元五年(717)右闕補盧履冰上言:“準(zhǔn)禮,父在為母一周除靈,三年心喪。則天皇后請同父沒之服,三年然始除靈。雖則權(quán)行,有紊彝典。今陛下孝理天下,動合禮經(jīng),請仍舊章,庶葉通典。”(16)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3頁,第1027頁,第1032頁。盧履冰此項奏議,揭開了反駁武則天母服改革的序幕。唐玄宗旋即下制令百官詳議此禮。隨后,盧履冰、元行沖、崔沔、韋述等朝臣分別針對武則天的母服改革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這些意見主要從家庭倫序、禽獸知母不知父、喪服制服原理、現(xiàn)實政治四個層面對武則天抬升母服的做法進行了反駁。

首先,眾朝臣批評了武則天母服改革對于家庭倫序的破壞。古人歷來重視人倫綱常,而《儀禮·喪服》所代表的喪服制度是先秦儒家關(guān)于親屬關(guān)系(17)喪服制服除了規(guī)定家庭親屬之間的喪服外,還包括政治領(lǐng)域內(nèi)君臣之間的喪服。最嚴(yán)密細(xì)致的規(guī)定,背后關(guān)聯(lián)著中國古代的基本人倫規(guī)范。武則天抬升母服的做法表面上加強了母子之間的“親親”之情,實則挑戰(zhàn)了夫妻之間的尊卑之序。開元七年(719),盧履冰首先站在維護家庭內(nèi)部人倫秩序的角度反對武則天抬升母服。其論曰:

臣聞夫婦之道,人倫之始。尊卑法于天地,動靜合于陰陽,陰陽和而天地生成,夫婦正而人倫式序。自家刑國,牝雞無晨,四德之禮不愆,三從之義斯在……準(zhǔn)舊儀,父在為母一周除靈,再周心喪。父必三年而后娶者,達(dá)子之志焉。豈先圣無情于所生,固有意于家國者矣。(18)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3頁,第1027頁,第1032頁。

蓋在盧履冰看來,人倫之道始于夫婦,而夫婦之間應(yīng)效法天地、尊卑、動靜、陰陽和合之道,而非尋求獨立對等。夫婦各正其位是家庭倫序的起點,也是由家庭倫序擴展到國家秩序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盧履冰認(rèn)為,無論是家還是國,皆應(yīng)以一治之而不可淆亂。圣人正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家庭內(nèi)部父母敵體的情況,而對母服有所厭降。而后,太子賓客崔沔也強調(diào)了父母服制差別對于家庭倫序的意義,崔沔建議云:

竊聞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圣人因之,然后制禮。禮教之設(shè),本為正家,家道正而天下定矣。正家之道,不可以二,總一定議,理歸本宗。父以尊崇,母以厭降,豈忘愛敬,宜存?zhèn)愋?。是以?nèi)有齊斬,外服皆緦麻,尊名所加,不過一等,此先王不易之道也。前圣所志,后賢所傳,其來久矣。(19)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3頁,第1027頁,第1032頁。

按前文所述,武則天和田再思皆將為母服三年之喪視為子女對母慈的報答。但在崔沔看來,子女為父服喪三年、為母服喪一年在保全了家庭倫序的同時,已經(jīng)滿足了子女對父母愛敬之情的表達(dá)。正如職方郎中韋述所云:“圣人豈薄其骨肉,背其恩愛。情之親者,服制乃輕,蓋本于公者薄于私,存其大者略其細(xì),義有所斷,不得不然?!?20)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34頁,第1031頁。

其次,武則天以“禽獸猶知其母”為據(jù)論證母服喪期的合理性更是引來諸位朝臣的嚴(yán)厲批駁。武氏云“禽獸猶知其母”,目的在于點出人禽之間“知母”“親母”的情感普遍性。但相較而言,人禽之間“知母不知父”遠(yuǎn)比“人禽皆知其母”具有更重大的意義。通曉“禽獸知母不知父”的內(nèi)涵,對于理解儒家喪服制度中的“尊尊”原則有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喪服傳》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則知尊禰矣。大夫及學(xué)士,則知尊祖也。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21)鄭玄、賈公彥:《儀禮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668頁。《喪服傳》此處呈現(xiàn)了一組由禽獸到野人再到都邑之士,最終達(dá)于天子的敬祖追宗的序列,其中隨著層級的遞增,對本宗先祖的認(rèn)同和尊崇度也就越高。質(zhì)言之,在《喪服傳》看來,人禽之別不在“知母”而在“尊父”,受教化程度越高的人,越能追溯和尊崇先祖(22)吳飛先生認(rèn)為:“父一身兼愛與敬兩種情感,而母僅有親親之愛,祖與君僅有尊尊之敬。不僅知道愛母愛父,而且知道尊父敬父,便脫離了完全素樸的狀態(tài),已沾政教之文。但這還只是最初的階段。只有能夠尊祖以后,才能敬宗收族,而成宗統(tǒng);同理,只有在知道敬君之后,才能全備人倫之禮,有益于天下。”參見吳飛:《人倫的“解體”:形質(zhì)論傳統(tǒng)中的家國焦慮》,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第194頁。。明儒郝敬認(rèn)為,人和禽獸的區(qū)別在于能愛又能敬,知親又知尊,而禽獸知母不知父,則是親而不尊,愛而不敬。(23)郝敬云:“為父斬衰三年,為母齊期,父尊,故敬也。可知先王制禮,人所異于禽獸,惟能愛又能敬,知親又知尊也。禽獸知母不知父,故親而不尊,愛而不敬。先王制禮,立人道,以敬為本,義為質(zhì),所以節(jié)其愛,而濟其仁也?!眳⒁姾戮矗骸墩撜Z詳解》卷二,明《九部經(jīng)解》本。故當(dāng)武則天引“禽獸猶知其母”為據(jù)抬升母服,自然會被批評為自比于禽獸,甚或“禽獸之不若”(24)盧履冰云:“所云‘禽獸識母而不識父’者,禽獸群居而聚筜,而無家國之禮,少雖知親愛其母,長不解尊嚴(yán)其父。引此為諭,則亦禽獸之不若乎!”參見劉昫:《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8頁。。開元五年(717)左散騎常侍元行沖的奏議中也將尊祖貴禰視為區(qū)分人禽的關(guān)鍵,其論云:“圣人制厭降之禮,豈不知母恩之深也,以尊祖貴禰,欲其遠(yuǎn)別禽獸,近異夷狄故也。人情易搖,淺識者眾。一紊其度,其可止乎!”(25)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34頁,第1031頁。綜上,盧履冰和元行沖皆批評武則天“知母不知父”。但換個角度來看,武則天作為有唐一代“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26)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3頁,第115頁。的女皇帝,《舊唐書》稱其“素多智計,兼涉文史……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自此內(nèi)輔國政數(shù)十年,威勢與帝無異”(27)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3頁,第115頁。,難道她不知人禽之別在于“知父”“尊父”?準(zhǔn)此,則不難推測武則天此舉是有意回避人禽之間“知父” “尊父”的根本差異,以此來凸顯和放大母子之間的“親親”之愛,最終達(dá)到抬升母服的目的。

此外,武則天對喪服制服原理的曲解和誤讀也受到了諸位朝臣的批評?!抖Y記·三年問》是先秦解讀三年之喪這一禮意的重要文獻,其中“至親以期斷”說和“加隆”說更是被視為綱領(lǐng)性的制服原則?!爸劣H以期斷”指為父母至親服喪以期年為準(zhǔn),“加隆”指為了更加隆重而在期年的基礎(chǔ)上將喪期加至三年。但古人制禮,究竟是因“親親”還是因“尊尊”而“加隆”,歷來多有爭論(28)郭曉東先生在《親親與尊尊:先秦儒家對父母服三年之喪禮意解讀的再檢討》一文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xì)梳理。郭曉東先生認(rèn)為,通過比較《論語·陽貨》與《三年問》的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內(nèi)在的一貫性,兩者都只是討論父母之喪的問題,且兩者都是從親親之情來理解三年之喪。參見郭曉東:《親親與尊尊:先秦儒家對父母服三年之喪禮意解讀的再檢討》,《云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2期。曾亦先生則認(rèn)為,服期乃情之極至,三年則為文之極至,親親、尊尊兩者不可或缺。故父在為母服雖止一年,于親親之情實不闕也,唯私尊屈于至尊,而于尊尊之義有所抑而已。故父卒為母僅服一年,所抑者在母尊而已,而報母之慈恩實盡矣。然武氏卻以為“尊父之敬”與“服母之慈”對立,可謂強詞奪理。參見曾亦:《論喪服制度與中國古代之婚姻、家庭及政治觀念》,載洪濤、曾亦、郭曉東主編:《經(jīng)學(xué)、政治與現(xiàn)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3頁。。武則天以“三年在懷,理宜崇報”為據(jù),主張為母服三年之喪。武氏此舉明顯是將“親親之情”作為三年之喪的主導(dǎo)原則。但反對武則天的朝臣則認(rèn)為為母所服的喪期即使因“親親”而“加隆”,也必須受到“尊厭之律”的影響。開元七年(719),盧履冰上奏云:

《三年問》云:“將由修飾之君子與,三年之喪,若駟之過隙,遂之,則是無窮也。然則何以周也?曰:至親以周斷。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則何以三年?曰:加重焉耳。”故父加至再周,父在為母加三年心喪。今者還同父沒之制,則尊厭之律安施?《喪服四制》又曰:“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非徒不識禮之所由制,亦恐未達(dá)孝子之通義。(29)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9頁,第1030頁。

盧履冰所說的“尊厭之律”即喪服服制義例中的“厭降”,一般指因父之尊而為其他親屬降服的情形。盧履冰認(rèn)為父在時母服受“厭降”原則的影響,僅“加隆”至心喪三年,而不可與父同等服喪三年。此外,元行沖也指出武則天對喪服制度中的情禮關(guān)系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其論云:

是以古之圣人,征性識本,緣情制服,有申有厭?!Y于事父以事君,孝莫大于嚴(yán)父。故父在,為母罷職齊周而心喪三年,謂之尊厭者,則情申而禮殺也。斯制也,可以異于飛走,別于華夷。羲、農(nóng)、堯、舜,莫之易也;文、武、周、孔,同所尊也。今若舍尊厭之重,虧嚴(yán)父之義,略純素之嫌,貽非圣之責(zé),則事不師古,有傷名教矣。(30)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9頁,第1030頁。

蓋在元行沖看來,古人依據(jù)人情而制定喪服,但在具體的制服過程中又出于辨明尊卑、遠(yuǎn)別嫌疑等目的對人情有所申抒或壓抑。就父在為母服而論,喪期一年是因父尊而壓降,心喪三年則是申孝子之情,所謂“情申而禮殺”。

其實,更讓朝臣們顧慮和畏忌的是武則天母服改革背后的政治意圖。開元七年盧履冰的兩次上奏,除了批評武則天母服改革對傳統(tǒng)禮教的背離外,還指出包藏在服制改革背后“婦奪夫政”(31)盧履冰云:“伏惟陛下正持家國,孝理天下,而不斷在宸衷,詳正此禮,無隨末俗,顧念兒女之情。臣恐后代復(fù)有婦奪夫政之?dāng)≌?。”參見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3頁。的政治野心。盧履冰奏曰:

原夫上元肇年,則天已潛秉政,將圖僭篡,預(yù)自崇先。請升慈愛之喪,以抗尊嚴(yán)之禮,雖齊斬之儀不改,而幾筵之制遂同。數(shù)年之間,尚未通用。天皇晏駕,中宗蒙塵。垂拱之末,果行圣母之偽符;載初之元,遂啟易代之深釁。孝和雖名反正,韋氏復(fù)效晨鳴。孝和非意暴崩,韋氏旋即稱制。不蒙陛下英算,宗廟何由克復(fù)?《易》云:“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逼渌怪^矣。臣謹(jǐn)尋禮意,防杜實深,若不早圖刊正,何以垂戒于后?所以薄言禮教,請依舊章,恩敕通明,蒙付所司詳議。(32)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7頁。

在盧履冰看來,上元元年(674)武則天上表建議抬升母服,實質(zhì)上是其圖謀篡位的政治試探,而后至垂拱年間其政治野心逐漸暴露,待載初元年時機成熟,最終實現(xiàn)易代篡權(quán)。盧履冰甚至還將唐中宗時韋后亂唐專政也聯(lián)系進來,將武韋之亂的源頭一并追溯到上元元年武則天抬升母服的提議上。從本質(zhì)上說,武則天母服改革的核心在于使母服從父尊的壓制下獨立出來,取得與父服平等的地位,而這些最終又服務(wù)于其臨朝稱制的政治目的。正如吳麗娛先生所論:“所說(父在為母三年)雖似關(guān)乎孝道,但中心是反對母服因父尊壓屈。這里母權(quán)的伸張與后權(quán)的凸顯是一致的。拉平父親服制的年限以及將母服擴大不過是象征帝、后權(quán)力的并立和對等,服制抨擊傳統(tǒng),為自己的干政和取得侔于皇帝的至尊地位張本,所以兩次服制的提出可以認(rèn)為是同出一轍。”(33)吳麗娛:《唐高宗龍朔二年服制爭端的再解讀》,《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綜上所述,在開元年間朝堂議禮的過程中,武則天抬升母服的做法受到了眾朝臣的批評與反駁。這些反駁意見,一方面出于對古禮背后禮制原則和倫理秩序的維護,另一方面出于對現(xiàn)實政治隱患的顧忌。

四、親親原則與母親地位的提升

雖然武則天的母服改革在開元年間受到諸位朝臣的多番抨擊,但畢竟如田再思所言:“行之已逾四紀(jì),出自高宗大帝之代,不從則天皇后之朝……往時參議,將可施行,編之于格,服之已久?!?34)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4頁,第1031頁。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最終造成了開元五年(717)議禮“自是百僚議竟不決”的局面。至開元七年(719),唐玄宗下敕,父在為母服宜依《喪服》古制,仍服齊衰期年。但此時民間父在為母所服的喪制已呈現(xiàn)出一種分化散亂的狀態(tài),據(jù)《舊唐書》載:“自是卿士之家,父在為母行服不同:或既周而禫,禫服六十日釋服,心喪三年者;或有既周而禫服終三年者;或有依上元之制,齊衰三年者?!?35)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024頁,第1031頁。其后直至開元二十年(732),中書令蕭嵩與學(xué)士修訂《開元禮》,又奏請依照上元時高宗敕,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為定,歷經(jīng)近六十載的母服改革與爭論最終塵埃落定。清人崔述將這一服制變革評價為“此五服所最重,古今更變之尤大者”(36)崔述:《五服異同匯考》卷一,清道光四年(1824)陳履和東陽縣署刻本。。至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下敕,令百官議定孫貴妃服敘,朱元璋不滿于為父斬衰、為母齊衰的服制規(guī)定,認(rèn)為“父母之恩一也,而低昂若是,不情甚矣。”(37)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第1493頁。其后頒定《御制孝慈錄》將母服定為斬衰三年,至此母服與父服完全等同。

綜上,通過考察從周代的《儀禮·喪服》到唐代的《開元禮》再到明代的《御制孝慈錄》中母服的變化,不難發(fā)現(xiàn),母服從受“父尊”的壓制一步步提升到與父服平等的地位,背后的制服精神同樣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在《儀禮·喪服》中,父母服制主要受“尊尊”原則的影響,宗法制度和倫理秩序乃制服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到唐武則天母服改革時,母親的生育之恩成為制服的關(guān)鍵因素,《開元禮》頒定后,母服與父服在喪期上實現(xiàn)了一致。明朱元璋以父母等恩為據(jù),故《御制孝慈錄》將母服定為斬衰三年,最終實現(xiàn)了父母服制的完全對等。從本質(zhì)而言,自春秋以降,宗法制逐漸崩潰,小家庭成為社會基本單位,“親親”原則逐漸彰顯,“緣情制禮”“以情制服”成為一種風(fēng)氣。武則天與朱元璋改革母服時,“親親”原則成為主導(dǎo)因素。

猜你喜歡
儀禮禽獸舊唐書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漢語世界(2021年3期)2021-06-18 07:03:48
趣話“衣冠禽獸”
楊復(fù)《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2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親愛的死鬼》——一幫禽獸全死在書里了
小說月刊(2014年6期)2014-11-18 19:23:36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言論
時尚北京(2013年9期)2013-04-29 22:49:30
讀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記
論盧文弨之學(xué)術(shù)、生平及其他——《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點校前言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4:03
近二十年來《儀禮》研究綜述
五河县| 凤凰县| 安多县| 综艺| 大竹县| 巴南区| 阿坝县| 徐水县| 苍梧县| 南京市| 黔西县| 临猗县| 双桥区| 波密县| 启东市| 洛宁县| 内乡县| 毕节市| 达州市| 镇雄县| 益阳市| 德保县| 仁化县| 隆回县| 兴和县| 蒙自县| 颍上县| 清苑县| 县级市| 涟源市| 鄂尔多斯市| 朝阳县| 白朗县| 兴化市| 荣昌县| 东辽县| 洛阳市| 大余县| 如东县| 文化|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