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璐
[摘 要]大學英語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要主動肩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把隱性的德育工作貫穿到顯性的語言文化教學的全過程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通過提升教師意識能力、優(yōu)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國家形象意識,幫助學生理性看待國家形象,增強文化傳播能力,成為我國形象的堅定認同者和積極塑造者。
[關鍵詞]國家形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12-0080-03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8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2]強調“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yè)思政”,即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公共基礎課程要“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3]
在課程改革中貫徹立德樹人,實現(xiàn)“三全育人”,符合時代發(fā)展、國家發(fā)展和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需求。大學英語作為受眾最為廣泛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人文性,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在世界格局深刻變化的今天,在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國家形象意識,對于正確把握中外關系、講好中國故事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英語教學與國家形象意識
(一)國家形象意識概說
國家形象是“國家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各項活動及其構成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是國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現(xiàn)和象征,是綜合國力的集中表現(xiàn),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4]它是“一個主權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所展示的形狀相貌及國際環(huán)境中的輿論反映”。[5]孫有中指出,國家形象是國家“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該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地理等各方面的認識與評價[6]。
國家形象意識是“人們自覺、自主、自愿對一國國家形象進行尊重、維護、愛護、傳播和提升的想法和態(tài)度”,是“一國公民對自己國家的整體以及方方面面的認同意識”。[7]公民的國家形象意識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其國家認同感和該國的國內形象,也影響著該國的國際評價與國際形象。只有樹立了健康的國家形象意識,才會認同和維護祖國的社會道德、理想信念、歷史文化和國家主權,才不至于在社會變革和信息資訊的沖擊下模糊了認知,因盲目自信于本國文明而貶低他國,或因盲從他國文化而弱化本國形象。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國家形象意識培養(yǎng)
大學英語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通過語言文化學習,學生了解不同國情,掌握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建立起對國家和世界的認知、評價和表達。通過文化比較與交流,大學英語課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能引導學生用世界眼光把握時代發(fā)展,增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培養(yǎng)國家形象意識,無論對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陶冶家國情懷,還是合理維護、塑造和傳播我國文明、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都是十分必要且有著自身優(yōu)勢的。
盡管大學英語課程意識形態(tài)屬性較強,但目前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國家形象意識的培養(yǎng)尚有不足。首先,由于課程培養(yǎng)目標主要在于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對思政育人的認識不足、訓練相對欠缺,教學目標往往限定在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教學內容以課本語言知識為主,而忽略了或難以挖掘出其中的民族文化和國家形象,教學方法也容易單一化,因而削弱了大學英語在文化傳遞和德育方面的功能。其次,作為學生語言文化輸入的主要來源和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目前大部分大學英語教材中外文素材或原文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較多體現(xiàn)的是西方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國家形象,而引入中國元素、表達中國形象的素材的內容過少,甚至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這種比例失調容易導致學生受到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過度影響,淡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身份認同,缺乏傳播中國文化和形象的能力。
二、國家形象意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路徑
(一)增強教師意識和能力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形象意識,首先要提升教師思政育人的意識和能力。應建立教師發(fā)展的長效機制,通過進修交流、成果展示、案例探討等方式引導教師樹立教書育人的理念,自覺在教學中植入思政教育。教師自身不僅要有意加強學習,尋找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也要堅持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統(tǒng)一,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領融入課堂教學中,把民族文化素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家國情懷融入言行舉止里,成為學生的良好示范。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課堂教學展開的主要依據(jù),教材的編寫和資源建設要從構建我國國家形象的高度進行思考。針對現(xiàn)有中國文化缺失現(xiàn)象,應多設計和補充中國題材元素,如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哲學思想、道德楷模等,反映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中國特色。在內容上注重導向性和跨文化性,可以設置中西文化對比的練習,幫助學生融通中外、包容并蓄。同時,應加快線上配套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制作和引用慕課、微課、音視頻、圖片等形式的教學形式,豐富課堂與教材內涵,增強課程的時效性、趣味性、便捷性和參與性。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圍繞課程思政主題選取具有思想性、啟發(fā)性和教育性的課文,同時注意各種學習材料在語言性、藝術性和文化性上的恰當搭配,避免宣揚不健康世界觀、價值觀或過度宣揚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材料進入教學,多關聯(lián)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和道德價值信念,引導學生在比較和交流中批判吸收國外文化、提升國家認同和文化自信。例如,在講授有關Social Etiquette主題時,除了討論現(xiàn)代課堂禮儀、面試禮儀等現(xiàn)當代國際日常交往禮節(jié)外,還可融入《弟子規(guī)》《禮記》等中國傳統(tǒng)經典內容,組織學生摘錄、翻譯、讀誦和討論等,讓學生重溫中華之禮,加深對“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更清晰地構建起禮儀之邦的現(xiàn)代形象;在講授Festivals and Customs主題時,除對比中西方重要節(jié)日與習俗外,還可以結合電子紅包、假日經濟、新興節(jié)日等生活實際使學生對“中國創(chuàng)造”和中國經濟新發(fā)展有更直觀的了解和堅定的信心;又如Figures and Legends主題,不僅可以介紹西方人物事例,更可以聯(lián)系袁隆平、華為公司、抗疫醫(yī)護科研團隊等中國典范及中國新四大發(fā)明、5G、脫貧攻堅的世界貢獻等,引出敢為人先、堅韌不拔、敬業(yè)奉獻、自立自強的中國精神,進而引申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單元主題的精心挑選和教學材料的優(yōu)化組織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問題導向意識,促進知識能力和道德情操全面提高。
(三)豐富教學方法
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形式,充分依托強大的網(wǎng)絡資源和技術建立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聯(lián)動的教學平臺,將國家形象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各方面、全過程。
課內,可采用任務驅動法,如上文中提到的摘錄、翻譯、討論國學經典中有關核心價值觀的表達;也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如上文所述以中國行業(yè)代表為例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可采用交際教學法,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需求,在課堂中抽出5-10分鐘時間由學生做口頭陳述,介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新時代發(fā)展、中外交流等;此外還可展開小組辯論、話題展示、項目合作等,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批判思考、深化對時代和國家的認知。
適當拓展第二課堂,開設諸如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學/文化比較、中國經典英譯選讀等選修課程,讓學生在中外文化同步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識和理論工具,充分把握中西方國情,建構正確的國家形象意識,形成傳播中國國家形象的自覺。
課外,搭建QQ、微信等在線交流群和自主學習平臺,進一步加強師生溝通、滿足學生需求,同時組織開展多種文化交流實踐活動,如依托校園社團文化節(jié)組織中華才藝訓練、中華文化展演,在英語戲劇、朗誦、辯論、演講等活動中融入中國主題元素,鼓勵學生參加跨文化能力大賽、模擬聯(lián)合國及各類文化交流傳播的志愿服務工作,讓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識、體驗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展現(xiàn)過程。
三、國家形象意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
以《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2冊為例,在研讀教材、補充資源、整合內容后,將國家形象意識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提升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學會在跨文化交流和對比中理性思考國家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信。
如第5單元Mass Media,課文分別圍繞傳媒的利弊、紙質媒體和因特網(wǎng)展開,探討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及其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但3篇課文均為西方作者的原版文章,而未有東方尤其中國視角觸及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因此,可通過任務驅動、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加強感知與思考。課前,要求學生在了解相關媒體如《華盛頓郵報》《搜索》后,初步思考大眾傳媒的優(yōu)劣、目的、影響等,然后閱讀課文梳理觀點。以此為基礎,課中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用列表總結媒體的類型和優(yōu)缺點的形式總結課文主要信息,并鼓勵學生結合時代和自身體會進行舉例和補充。課后,節(jié)選不同立場的媒體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經典譯著雜志對中國的評介作為補充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對媒體和國家形象塑造的客觀理解。
又如第6單元Wealth and Health,Passage A展示了加拿大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中人群的健康程度與財富成正比的狀況與原因,Passage B為奧巴馬2009年醫(yī)保改革講話,介紹展示了美國社會醫(yī)療制度及發(fā)展。本單元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增強時效性,通過交叉閱讀我國政府工作報告英文版中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覆蓋全民、提升效率水平和安全性等的發(fā)展規(guī)劃,聯(lián)系新冠疫情期間有關中外救治的措施和數(shù)據(jù)等,設置翻譯、聽力及討論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結合當今世界發(fā)展實際,引導學生直觀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加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并鼓勵他們思考作為新時代國家發(fā)展的“后浪”,將如何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又將塑造怎樣的國家形象,從而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fā)展牢牢聯(lián)系起來。
通過教學全程一系列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組織整合,在語言能力層面可以促進學生的辯證思考與獨立探究,掌握相關文化表達,鍛煉語言輸入與輸出能力,在課程思政層面通過自主學習和探討,建立更加牢固的國家形象意識,講好中國故事。
綜上所述,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英語學習者既要熟練掌握和運用英語語言,也要深諳本國語言和文化,增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核心價值的認同,才能清醒認知他國形象,堅定自信地維護和構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客觀看待他國與本國形象間的關系?;跁r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在立足顯性的語言教學的同時,還應將隱性的思政育人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需要主動思考,積極尋找二者的契合點,通過優(yōu)化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和自身的潛移默化為語言教學注入新的血液,幫助學生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意識,更好地發(fā)揮英語人才在國際社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N].人民日報,2016-12-19(001).
[2]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EB/OL]. [2020-08-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08-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2.
[5]胡曉明.國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6]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J].國際論壇,2002(3):14-21.
[7]譚桔玲,梁曉波.論外語教學中國家形象意識的培養(yǎng)[J].外語與翻譯,2016(3):71-75.
(責任編輯: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