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文
我們今天經(jīng)常用“破鏡重圓”這個成語,來比喻夫妻分離或者決裂后的重歸于好。但從真實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我們都知道,鏡子不僅很容易被打破,而且一旦破了,可能會碎成很多塊,要“重圓”還真的不太容易。然而,對于使用銅鏡的古人來說,玻璃易碎的煩惱并不屬于他們,一個“手滑”讓銅鏡碎了一地的尷尬場景,也是很難發(fā)生。是不是仿佛看到了古人向你發(fā)出“一起照鏡子”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一起探尋一下古代鏡子的秘密吧。
在銅鏡出現(xiàn)以前,人們用一種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實現(xiàn)照鏡子的需要,就是以水為鏡?!氨O(jiān)”這個字的本義是“照視”它在甲骨文中的造型,就像一個人俯身在盛水的器皿前照視著水中的自己。后來,“監(jiān)”字加了“金”字旁,演化出“鑒”字,用來表示照視的工具,也就是鏡子的意思。所以,最早出現(xiàn)的鏡子,并不是銅或其他金屬制成的實體鏡子,而是一盆水。這種“水面鏡”不僅經(jīng)濟實惠,而且永遠不會被打破,當然,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不夠清晰,你的臉仿佛加了濾鏡一樣朦朧,如果想對著這面鏡子畫個精致的妝,恐怕就太難了。
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開始用青銅鑄造鏡子了,而且當時的金屬工藝十分先進,多數(shù)鏡子背面都裝飾有十分精美的圖案,不僅有浮雕等造型,還出現(xiàn)了涂朱繪彩、金銀錯、鑲嵌等特殊的加工技術(shù)。到了宋代,鏡子一度被“改名”,叫作“照子”,這是什么緣故呢?古代十分重視“避諱”,尤其要注意避皇帝的名諱,否則就是“不敬”,會有大麻煩。宋太宗趙匡胤的祖父名叫趙敬,為了避他名字中這個同音的“敬”字,“鏡”不得不改為意義相近的“照”或“鑒”,因此稱銅鏡為“照子”或“銅鑒”。這樣的事情在今天看來也許不可思議,但在古代卻是不容置疑的。
古人曾制造出一種“魔鏡”,它雖然不能告訴你“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卻有一種特殊的能力,那就是透光。這種透光鏡也是用青銅鑄造而成,看起來就像是正常的銅鏡,但神奇的是,當陽光照射鏡面,銅鏡背面的圖案居然能夠映射到墻壁上,仿佛鏡子是透明的,陽光瞬間穿過了它一樣。這種銅鏡所呈現(xiàn)出的“魔力”,其實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在鑄造過程中,鏡子背后有圖案和沒圖案的地方被處理得薄厚有異、凹凸不同,光線照射時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映在墻上的影像就有了明暗區(qū)別,從而呈現(xiàn)出了圖案。“魔鏡”的存在令人嘆為觀止,也顯示了智慧的古人在金屬冶煉與鑄造方面十分高超的技藝。
西漢時期,銅鏡開始有了一種新用途——愛情的信物。有的銅鏡背面刻著“見日之光,長毋相忘”這樣的銘文,它的主人一定是希望,就像鏡子總能照見日光一樣,自己與心愛之人也要長相廝守,永不相忘。唐代有一本書叫作《本事詩》,里面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南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嫁給了當時的太子舍人徐德言,兩人琴瑟和鳴,十分恩愛。但可惜他們生逢亂世,徐德言對國破家亡的結(jié)局早有預感,于是他把一塊銅鏡分為兩半,與妻子各執(zhí)一半,約定如果有一天二人離散,他們就在正月十五去集市上賣半塊鏡子,希望以這種方式重逢。后來,陳果然被隋所滅,夫妻二人在戰(zhàn)火中被迫分離,公主被俘,淪落到隋越國公楊素的家中。終于等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徐德言一路顛沛流離,如約來到集市,看到一個老人在賣半塊銅鏡,他立刻認出這是妻子的信物,忍不住潸然淚下,寫下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币馑际钱敵蹉~鏡與妻子一同離去,如今只見銅鏡,卻不見妻子。如同月上沒有了嫦娥,空有皎皎月光,只留下無限傷感。歷經(jīng)波折,樂昌公主見到了丈夫給自己的題詩,更是悲傷不止,日日以淚洗面。楊素知道了他們的故事,也深受感動,最終成人之美,讓他們夫妻得以團聚。后來,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同歸江南故里,彼此陪伴,終老一生,也為后世留下了一段“破鏡重圓”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