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蕊雨 陳舒雅 陶曉丹
中圖分類號:G808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91-01
摘 ?要 ?背景:功能性力量訓練一詞源于歐美國家的理療和康復領域,它彌補了傳統(tǒng)力量訓練提高身體素質上的不足,特別在發(fā)展協(xié)調、靈敏和平衡等能力方面有一定積極的作用。因此,了解國內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發(fā)展脈絡,對幫助相關領域的研究者研制科學的、適用于我國人群的功能性力量訓練方式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功能性力量訓練 ?可視化 ?分析
一、引言
Gray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功能性力量訓練概念[1]應注重身體運動鏈的作用,避免單一的訓練、某一環(huán)節(jié)的力量,將人的身體運動看作是一個運動鏈,同時作為力量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回顧并梳理我國功能性力量研究的歷史,可以幫助該研究領域的關注者和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該研究領域的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
二、資料和方法
(一)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CNKI合集的SCI、北大核心、CSSCI。保證原始文獻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是提高研究信度、效度的方法之一[2]。因此,本研究采用主題檢索方式,經(jīng)過多個檢索式反復組配、分析,最終確定檢索式為“功能性力量訓練”“懸吊訓練”等。文獻格式為中文,檢索時間范圍是1990—2021年(檢索日期為10月28日),共檢索相關索引文獻411篇,以此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
(二)研究工具及數(shù)據(jù)分析策略
研究使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基于Java語言開發(fā)的Citespace5.8R3軟件對文獻的作者、研究機構、出版物、關鍵詞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對以上特征信息進行重組分析,將結果以可視化圖片的方式展現(xiàn)。
三、結果與分析
(一)國內功能性力量訓練研究的時間分布特征
學術論文數(shù)量的時序變化是衡量某領域發(fā)展的重要指標,這對評價該領域所處的階段,預測發(fā)展趨勢和動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3]。1992年第一次以及1995年第二次發(fā)表相關文獻后至2001年都沒有相關文獻出現(xiàn)了研究斷層現(xiàn)象。2002—2008年相關文獻發(fā)文量處于緩慢增長趨勢,發(fā)文量較少。功能性力量訓練被我國引入并加以研究探索,發(fā)文量猛增,共達到252篇占總發(fā)文量的61%。2019年至今,略有下降,處于較于平緩趨勢。
(二)國內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研究熱點分析
CiteSpaceIII通過“突變偵測算法”(Burst Detection Algorithm)對源數(shù)據(jù)中文章的題目、關鍵詞、摘要等字段進行詞頻分析。在1990至2021年這30多年間,關注度最多、影響力最高是核心力量,力量訓練等也是過去30年的此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從分析結果上看,這些熱點詞可分為無傷病群體核心訓練和有傷病患者的核心訓練。
(三)國內功能性力量訓練研究前沿的演進歷程
關鍵詞頻率激增可視為這一領域的新興研究前沿,從而便于分析這一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新趨勢和熱點動態(tài)[4]。研究者對該領域關注的熱點及持續(xù)時間,進而確定當前功能性力量訓練這一領域的研究前沿。
振動刺激在20世紀60年代主要應用于醫(yī)學康復領域[5],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振動器來誘發(fā)身體緊張性振動反射[6]。肌肉力量、力量訓練、振動訓練等都是在振動刺激研究基礎上的逐個延伸、應用。
懸吊訓練源于二戰(zhàn)時期對受傷士兵的康復治療,是核心力量訓練的衍生物。
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冠心病、高血壓、骨骼健康、更健康的身體成分指標[7]。而功能性力量則可以看作是老年人完成起居基本動作的能力。研究對象人群的改變也顯示出我國學者將功能性力量訓練更加具體化研究,更側重偏向康復治療,但并未將其應用于競技體育專項中也并未將青少年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研究對象。
四、結論
1.在1992—2021年期間,2009—2018年是我國功能性力量訓練文獻發(fā)文量的暴增期,占總發(fā)文量的61%。
2.功能性力量訓練研究主要可分為一、有傷病者的核心力量訓練,二、無傷病者的核心力量訓練。
3.振動刺激是我國功能性力量訓練的首個研究主題,核心力量、力量訓練、懸吊訓練、老年人均是在振動刺激的基礎上衍生而來。
4.我國功能性力量訓練與競技體育專項的結合、青少年兒童這一群體的研究上均較為欠缺。
參考文獻:
[1]Gray.Eficacyoflow loadresistive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rheu matoidar thritis functional clasII and [J].JRheumatol,1997,24(08):1531.
[2]CHEN M C. Cite 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Am soc Inf Sci Tec
[4]田乃慶.電子顯微學報1995-1998年論文及作者分析[J].電子顯微學報,2001,20(01):79-86.
[4]霍炫伊,石巖.體育領域Citespace類研究信度、效度影響因素及其控制[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06):47-53+69.
[5]Chen C. Cite 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03):359-377.
[6]趙丹群.基于CiteSpace的科學知識圖譜繪制若干問題探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5(10):57-60.
[7]劉卉,鳳翔云,不同頻率振動訓練對下肢爆發(fā)力和柔韌性的即時影響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12):71-75.